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繁华深处的街巷/乡愁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葛水平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故乡是葛水平生死不移的眷恋。因为离开了故乡,葛水平是孤独的。她以文字来构建记忆中的故乡,经过时间的淘洗和记忆的选择,加之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想象,让笔下的故乡泛着诗性的光芒,因此,也更能吸引离开故乡的孤独的人。

阅读葛水平著,王剑冰主编的《繁华深处的街巷/乡愁文丛》,让人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抽离出来,体验心灵的平静,通过作者记忆的指引,进行一次文化之旅和审美之旅。

内容推荐

葛水平著,王剑冰主编的《繁华深处的街巷/乡愁文丛》是作者关于乡人和三晋大地的散文合集,收录散文30篇,另有代后记1篇。作者的语言富有诗意,写人叙事描写都注重意象和环境的营造,加之平静如水的心态,有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三晋地区的深厚文化蕴养了作者,从简单的物件如石雕、铁制品、床、窗等看到文化的印记,具有深度和广度。

目录

河流带走与带不走的

黄昏的风景是斑驳的

家里的乡下男人

痴情的小厌物和它的爷

生命中那些好

驴是兄弟

猫叫春

大地是马的长旅

炕墙画把从前推向更远

旖旎的弦乐铺满大地

寻常中有别趣

眼仁里那些印

要命的欢喜

长袖曼舞的时光

在寺庙的阳光下微笑

那一片春光

被荒疏了的日记

妈妈,领我去看河

好时辰——年

一面百味的境界

神鬼春秋

繁华深处的街巷

风把手艺刮进了天堂

水在水之外活着

我不是过客,我是归人

坟墓下的欢爱

高于大地的庙脊

云浮

回望雨井山

故乡装满了好人和“疯子”

怀想成瘾(代后记)

试读章节

风把手艺刮进了天堂(节选)

谁把打铁声摁在了文明喧嚣深处?

此时的雨覆盖了这个山村的各个部位,那个叫铁匠铺的地方,蛛网上粘着许多小虫子,我能想象出当年铺子里的热闹,所有的人都是顶着雨声到来的。

铁匠铺永远都是一个动词,动在雨声的浸淫之下。

它的持续时间是那么久。

红钢从烈火中钳置到铁砧上,锤起锤落,叮当磅礴,小锤点击,大锤紧跟。铁匠对于铁是一场浩劫般的惊扰。

铁匠铺的热闹为什么总是在雨天里?当然,更多的热闹是在冬天。真正的冬天开始了,北风呜呜吹过,一路卷起干枯的树叶和草根。农人看在眼里的活计都拾掇完了,那么收拾好残缺的农具,沿着蜿蜒曲折的路走进铁匠铺。一个长长的冬季,锄头、?头、铁锹、镰刀,日出或日落的声音,对于听觉敏锐的农人,大锤小锤的声音都是奢望,都是天籁,都是比时间要重要得多的来年春暖河开。

铁匠的另一活计是给马蹄钉蹄铁,冬用的蹄铁要打出三个防滑蹄爪,夏季蹄铁是平薄的。牵马人站在铁匠铺门前,铁匠揽住马腿,削平蹄底的老皮。铁匠和马腿,在我看来应是臻于禅境的,无悲无喜,无怨无怒,对造化万物心存感念,并与万物同一同在。只见那铁匠把一排铁钉含在口中,肩膀顶紧马后胸,抱紧弯曲朝上的马腿,把蹄铁合紧马蹄,钉子穿入蹄铁的孔眼,那一片唾沫湿,随蹄铁直接钉入马蹄深处。铁匠此时有可能抬头看一下远处,廓外斜依的青山,风姿万千的杨柳,时光无时不在,无处不存,目无所视,手有所触,寸寸光阴,都只在盈手之间。那双手,就那么优雅而琐碎地生动着。

铁匠是农耕文明的先驱,也是土地本身的选择。

那是一个打铁的镇子,每年的农历九月十三,一年一度的庙会开始,铁匠们聚集在集市上,搭起炉灶,燃起炭火,拉起风箱,将烧红的铁块放在砧子上,抡起铁锤,甩开臂膀,叮叮当当,各自施展自身的绝艺,吸引四面八方的商人前来交易。空气里弥漫着烧红的铁锈味,这气味又随着热风浸入一切开放的空间。热浪紧似一阵,像潮汐,奔来涌去。镇子上因为交易铁货,所有的木门、木窗户都钉了密密麻麻的铁钉。嘎吱作响的铁门用劲推开时,门头上挂着南瓜大一个铁铃铛,如现代人的门铃。人勤的时候,铁铃铛像一树花,开得肆无忌惮,随风微颤,这家的热闹仿佛要挥霍尽铁匠最后的元气。

铁门上的铺首给岁月古拙沧桑之感,门环轻叩,从门楼上倒挂下来的雨滴,一只素手,到底是撩人的,悬如雨,和铁的内部有着脉络牵系。人生故事都是轻叩中寻来。是的,过去,无论是帝王将相的皇宫宅邸,还是平民百姓的小家小院,一般都要有一座院门,两扇街门中央门缝两侧、在一人来高的地方都装有一个类似门把手的物件,可以是门环,也可以是菱形的门坠,而衔着门环或吊着门坠固定镶扣在大门上的底座称为铺首,又叫门铺。铺首是大门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件。(P163-165)

序言

找得到灵魂家园,记得住美丽乡愁——“乡愁文丛”总序 王剑冰

我们强调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当中就有乡愁。乡愁是中国人热爱家乡、牵念故里的独特情结,是一种美好自然的文化观念。社会越是变化、越是浮躁,这种情结就越显珍贵。乡愁也是一种寻根意识,记住乡愁,记住美好的童年,记住美好的向往,也便是铭记我们的根本。

我们每个人都是故乡的一片叶子,这片叶子无论飘落多远,都无法摆脱大树对于叶子的意义。一个人的身上总有着故乡的脉络,流着故乡的血,带着永远不可改变的DNA。一个个的人也可以说是一个个村子的化身,他们走出去,分散得到处都是,却不会把村子走失。

说起乡愁,那是一种与生俱在的情怀,住在心中的故乡常常鲜活在那里。故乡是安放你的灵魂、温暖你的寂冷的地方,是接纳你的疲惫、抚慰你的忧伤的地方。翻开一页页被繁忙弄乱的过往,记忆中的余香总在儿时的故乡。那里有我们最亲密的玩伴、最爱吃的食物、最漂亮的衣衫、最天真的憧憬。而芬芳入梦的,多是亲人亲切的面容与温馨的相聚场面。那些亲人或已故去,或还在乡里。现在多数人对故乡的感觉同对年节的感觉一样,那种热闹团圆、香气弥漫的味道是乡情中最重要的部分。“每逢佳节倍思亲”,所以归乡最多的时刻是年节,带着满满的怀想、满满的辛苦,万水千山相携于途,构成最为壮阔的乡愁景观。古往今来,人们因为各种缘由漂泊在外,但总是要找机会赶回故里。金圣叹曾列举“不亦快哉”之事,其一即是“久客得归,望见郭门,两岸童妇,皆作故乡之声”。然而他们的欢喜中又带着那种“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复杂心理。漫长的时光已然流逝,乡愁的话题始终没有停息,情怀早已渗透于诗歌典章,直至后来,还有余光中、三毛、席慕蓉不约而同地同题《乡愁》。

诚然,远在故乡之外的游子,生发的多为眷念之情,即使老杜有“漫卷诗书喜欲狂”“便下襄阳向洛阳”的返乡之举,回到家乡也还是要再出去,因“莼鲈之思”而辞官归返的张季鹰毕竟是少数。还有,余光中的《乡愁》或代表了一些人对于故乡的认知,那就是故乡即是母亲(或双亲)的代名,对于故乡的怀念即是对于母亲的怀念,回故乡即是为了看母亲,母亲不在了,故乡的概念便模糊起来。随着生活的变化,有人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回乡的矛盾,记忆与现实发生了冲突,那种期待值与仪式感渐渐折损,许多美好已然变成了永久的追忆。所以有人会说:“我是真的爱家乡,不过爱的可能是记忆里的家乡。”确实,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这是时间所带来的不可逆转的事实。然而不可逆转的还有那份强烈的牵绊,永恒的顾念并未因此而中辍,情感的执拗还是同那些疏离与怨怼扯断了关联。生生不息地以文字表达出来的乡愁,也成为中国文学中一个特有的传统。

作家们大都已离开生养自己的故土,但我们却能看出那种深深的乡愁情结,这其中有写生养自己的故乡的,也有写生活过的第二、第三故乡的,还有赞美如故知的他乡的。文丛中,地域山水皆有代表,民俗风情各具特色,多方位地展现出人与历史、人与环境的关系,彰显对亲人故土的真挚情怀以及对世态人生的深切感慨,给我们带来亲近,带来回味,带来启迪,让我们感受到温馨而深挚、苍郁而辽阔的文字力量。

我们说,在意乡俗年节,提倡尊崇温情,爱护碧水蓝天,留住美好记忆,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容之一,也是复兴民族文化的核心之一。这样会把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和建设得愈加贴近期待与理想,也会使我们愈加容易找得到灵魂家园、记得住美丽乡愁。大象出版社倾心打造这样一套阵容壮观的“乡愁文丛”,就是带有这样的初衷。该文丛是具有欣赏性、研究性、珍藏性的文学工程,也是一种文化的记忆与期望。“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随着时间的挥手远去,这种记忆与期望会愈加显现出它的意义。

2017年初春

后记

许多年以前我离开乡村,许多年以后我才明白,离开就意味着回不去了。因为怀念,我开始写作。假如我这一生没有选择文字,我不知道怎么在心里安置我的故乡。故乡不仅仅是乡愁,它让我有如梦初醒的快乐。对于故乡,我的记忆是烦琐的,回忆不尽,或者说漫长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里,一想起故乡,它便让我开窍。故乡引导我在平凡的世界中诗意地栖居,让我的日常有充足的内容。我承认,对于故乡的解读,已成为一种隆重的宗教仪式,成为我日常中没有被污染的空气。

在我抽去理性、只留下象征的感觉里,故乡应该是人类普遍需要的疼痛,晴日暖阳和春风河开,也只有故乡才可能疗救在精神上一天比一天衰败着的人类。

我对于故乡的理解,一直以来定格在那几眼破败的窑洞里。我的亲人中没有一个当过官员,做过生意,他们都是赤贫农民。窑洞里走出的人,身上脱不尽土腥味儿,对城市充满了好奇,总觉得他们的日子和自己的日子一样,只是地域的转换。直到有一天,我知道我母亲用八百元人民币买了山外大村——十里村一户地主家的屋子“高楼院”堂房,才知道日子和日子过下去是不一样的。高楼院是高姓人家的院子,土地改革分给了穷人,一个四合院住了四户,一个院子的命运也就四分五裂了。印象中高楼院的堂房是十里村最好的房子。我站在堂房的脚地上,感觉旧时代伸出一只手扶住了我。那么幼小的我站在没有烦躁的安静中,有什么东西一起悬挂在我的头顶。曾经的春和景明,已经被时光搁浅在一个只有通过回忆才能记起来的地方,那些好,是有节奏的,是对于五谷的敬仰,是雨后斜阳,是土地上行走的样子。我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我曾经的五体在此处生长,在退去尘世沾染给我的粗俗后,站在脚地上,我抬不走我的脚。

我父亲架起我的双臂,就那样提溜着,我号啕大哭,没有人知道我哭什么,一些细小密集的留恋,让我如此欢喜并不舍。

若干年之后,我母亲一千元卖了那个房子,因为,在大人眼睛里,一旦走往城市,还乡就可能成为一个累赘。

我厌恶长大,我和他们隔着无数场春雨。有时候长大会让人的心灵承受折磨,由于童年和幸福,由于温暖和忍耐,由于害怕失去而生长出对成年世界的恐惧。成长让所有人丑态毕露,命运的主使者恶毒地要求出示盖有欲望的处方,我害怕成为欲望的附属品。长大是精神深处的痛苦,会失去想象而变得现实。几次回乡,我站在高楼院的大门外,它的建筑形制包含着富人更高的尊严和更严厉的生存规则。我看到它的四周一些新建的屋子高起来,它显得那么孤独。我突然觉得,孤独是一种力量,保持着自己,没有人迹和喧哗。风没有停息的时候,阳光在它的屋顶上镶嵌出一道刺眼的金边,记忆就停顿在那里——它不属于我,但是它的美好属于我。

更多的时候,故乡被一种生机盎然的落寞笼罩,有一种意境,常常让我陷入亢奋和幻灭交替的困境,想些过去的日子、过去的人事、过去的好。安静把我抬到半空,我启用大把的时间感时伤怀,我居然会如此乐此不疲。

我把自己一直放置在故乡的记忆中。很多尘事不可估量,很多心事不能如愿,但是,我的故乡和那些人事却是不管尘世变迁,在生命中的每一刻兑现着季节的承诺,重复辛苦,重复挣扎,重复希望。没有人会代替经历,生生不息,多少人事恓惶,很多岁月消失了,很多故事却很难消失。那些故事里有农业落地的声音,有万物累赘之生长,有贫贱夫妻别致的春色,有农民脸上饶有意趣的瞬间春愁。故乡在它自己的四季里惆怅,它给了我浮想和暗示。我只是想寻找一种人与阳光和水同质的语言。

回到出生地,回到我初生的背景,虽然我已经找不到一张熟识的脸,然而,故乡,总让我有俯拾皆是的热爱。

时间怅然,当我再一次回到出生地,时间悄然流逝,倏忽间,窑洞成了村庄的遗容。高楼大院已经坍塌,曾经的那一缕阳光,陪我度过了一个个深沉的夜晚和漫长的白昼,让我变成了一个现在的自己。一直以来就想活得让生活像自己本身,一直以来就想告诉世人,我在我的作品中多次披露我是乡下人的真实身份,我卑微而弱小,乡下给了我爱,让我无限信赖。

我怀想成瘾。

如果一个人出生在乡村,童年也在乡村,一辈子乡村都会给他以饱满的形象。而乡村任何一个催人落泪的故事,都会在时间的流逝中消失。写故事的人不是随意地看着过去的日子凋零,而是要在过去的日子里找到活着的人或故去的人,以及对生活的某种目的或境界。

故乡成为我生死不移的眷恋与诱惑。生命在日子里发芽。倏忽间,故乡的图景全然变作影像,沉淀于记忆之谷的深处,幻化出流年的碎影。这里所有经历的言说都纷纷展开,人们以往的精神空间被淡缩成薄如纸张的平面,文字跳跃,故乡人经历的单纯过程横立在我的面前。

我情感的那一根结一直系在乡村。

大地上裸露的可谓仪态万千,因天象地貌衍变而生息演进的乡村与她的人和事,便有了趣闻趣事,便有了进步的和谐的社会。乡村是整个社会的缩影,整个社会得益于乡村的人和事而繁荣,而兴盛。乡村也是整个历史苦难最为深重的体现,社会的疲劳和营养不良体现在乡村,是劳苦大众的虚脱。乡村活起来了,城市也就活了。乡村和城市是多种艺术技法,她可以与城市比喻、联想、对比、夸张。一个奇崛伟岸的社会,只有有了乡村才能具象地、多视角地、有声有色地展现在世界面前,并告诉世界这个国家的生机勃勃!乡村的人、事、物,可以纵观历史。因此,我选择写故乡的人事,因为我想安慰我渐渐走远的童年。

感谢剑冰兄和大象出版社的支持!

感谢“乡愁”让我能用友好的目光看世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 23:3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