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三代人》是汤一介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遗稿,尘封12年首次出版!用42万字的赤诚讲述一位知识分子的良知自省和三代国学大师的传承守望。
星云大师、饶宗颐一致推崇汤一介的学问人品;楼宇烈、乐黛云、成中英、余敦康、牟钟鉴、金春峰、陈可冀、怡学大和尚、钱逊、王博、于丹、林崇德、王守常、李存山、张广保、干春松、赵白生、苑天舒等近20位大咖联袂推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们三代人/导师口述史丛书/什刹海书院文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汤一介 |
出版社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我们三代人》是汤一介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遗稿,尘封12年首次出版!用42万字的赤诚讲述一位知识分子的良知自省和三代国学大师的传承守望。 星云大师、饶宗颐一致推崇汤一介的学问人品;楼宇烈、乐黛云、成中英、余敦康、牟钟鉴、金春峰、陈可冀、怡学大和尚、钱逊、王博、于丹、林崇德、王守常、李存山、张广保、干春松、赵白生、苑天舒等近20位大咖联袂推荐。 内容推荐 《我们三代人》是汤一介先生的遗稿,经整理后首次出版。全书分别叙述了祖父、父亲和作者自己的身世经历、人物关系、学术著述,生动而深刻地展现出汤氏一门三代知识分子在中国百年社会动荡变迁中的政治命运和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学术的传承守望。 汤用彤先生是蜚声中外的哲学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少数几位能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之一。作者深情回顾了汤用彤先生的人品、操守、个性,以及他作为一代国学大师的学问成就。对于自己,作者更以力持客观、自我解剖的态度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学术生涯,将一生悲欢得失、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沉浮、始终孜孜以求的学术历程完整地呈现出来。读来令人深思,也令人感叹! 不难想见,这部中国学人的百年缩影之作,其历史价值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历久弥新,其学术价值也定会随着一代代学人的深入体会而不断放大。 目录 丛书总序 前言 序 我祖父 略述家史 读祖父雨三公《颐园老人生日谯游图自序》 读祖父雨三公的诗文 有关我祖父的一些材料 我父亲 我的父亲汤用彤 记我的母亲 汤用彤先生与东南大学 用彤先生的文化观 汤用彤与胡适(一) 汤用彤与胡适(二) 汤用彤与胡适(三) 记胡适给我父亲的一封短信 汤用彤与吴宓 汤用彤与熊十力 汤用彤与钱穆 汤用彤与傅斯年 用彤先生与北大复校 我父亲为什么没有去南京 儒、释、道,我父亲是哪一家 用彤先生研究“魏晋玄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父亲如何认识共产党的 用彤先生的一份思想检查 1957年用彤先生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会议上的书面发言 关于1949年后《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等书的“后记” 读《康复札记》想到的 关于用彤先生编选的《汉文佛经中的印度哲学史料》和《印度佛教汉文资料选编》 我自己 我的童年 到云南与父亲团聚 我的中学时代 西去延安幻想曲 父亲给我的三封信 我能有什么信仰吗 北大四院的生活 东厂胡同大院中的大孩子和小孩子 我和邓可蕴 在进退两难之间 我与“梁效” 父亲对我的唯一一次责骂 从《东方之子》节目主持人向我提出的问题说起 我在沙滩的北大和未名湖的北大 我的子孙成了美国人 我与中国文化书院(一) 我与中国文化书院(二) 我与中国文化书院(三) 我的哲学之路(一) 我的哲学之路(二) 我的哲学之路(三) 我们为什么要编纂《儒藏》 最后的七次讲话 试读章节 这篇《自序》是写在祖父将离京回乡之宣统三年六月,即是十月十日武昌起义之年,次年民国建立,清廷倾覆,正如祖父所预测“时势迁流,今后变幻不可测”之时也。在《与连方伯书》中说:“京师尘俗,时局奇变。抉伍胥之目,不可以五稔;化苌弘之血,奚待于三祀。投老穷居,不与人事,宁可自投浊流乎!”这说明祖父已看到局势将起大变化,而清廷已无有挽救之可能,正像他时常吟诵《哀江南》中所说:“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的情形。而祖父要求其子弟“当静以应之,徐以俟之”,“毋戚戚于功名,毋孜孜于逸乐”。这就是说,在当时的情况下应静观时局之变化,在看清形势后再决定出处;不要去急急忙忙地追求功名利禄或自弃于逸乐,当以修德进学为要旨。 我的祖父虽做过清朝的几任小官,但均在边远地区,地贫瘠而民艰苦。祖父为官清廉,遵循曾祖母之教训,据《莘夫赠公墓表》中说,祖父的母亲徐太宜人:“性严肃,寡言笑,居家俭朴,事舅姑以孝,御下以恕。勖儿子居官以清、以慎、以勤。”时朝廷之《制诰》亦谓:“徐氏乃同知衔甘肃碾伯县知县汤霖之母,淑慎其仪,柔嘉维则,宣训词于朝夕,不忘育子之勤”云云。我想,很可能是由于曾祖父母对祖父要求甚严,故祖父为官不敢不清廉也。自丁酉(1897)年后祖父主要是担任临时性的甘肃省乡试同考官,而癸卯(1903)年之后则以“教书授徒”为业。在《谯游图》中列举参加者“固原吴本钧、印江陈时隽”等九人,想来他的学生当不止此九人也。近二十年后(1930年)陈时隽再览阅此《谦游图》时,有一长段题词,其中说道:“师孳孳弗倦,日举中外学术治术源流变迁,与夫古君子隐居行义,进退不失其正之故,指诲阐明,纤悉至尽”云云。可见祖父也是一位教书匠,但他却也不是只教中国古书的“冬烘先生”,而亦注意当时思想潮流之变化,故在教学中常举“中外学术治术源流变迁”告之。我父亲在十五岁以前是随祖父受学,而在1908年即入当时之新式顺天中学堂,后于1911年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这当然也是祖父之主张,至少是得到祖父同意的。由此也可见祖父学术之路向。在此《谯游图》后面还有湘潭杨昭隽的题词说到“师生之谊”,江宁吴廷燮的题词中有“九夏师资,群伦效则”之语。这就是说,祖父教学授徒是他晚年的主要工作。 父亲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的“跋”中说:“彤幼承庭训,早览乙部。先父雨三公教人,虽谆谆立身行己之大端,而启发愚蒙,则常述前言往行以相告诫。”可知父亲有关中国历史之兴衰更替之知受教于祖父,而父亲之为人处事更是深受祖父之影响。在《谯游图自序》中祖父说“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行,随适而安,固吾人立身行己之大要也。”陈时隽题词中说其师尝以“古君子隐居行义,进退不失其正之故,指诲阐明”,可以佐证。 我想,祖父为什么常吟诵《哀江南》和《哀江南赋》,是看到清王朝大势已去,而此对读书人说“立身行己”实是最为重要之问题。《哀江南》是描述南明亡国时南京破败之情形,“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野火频烧,护墓长楸多半焦……”句句道出了南京当时覆亡景象。庾信《哀江南赋》写的是他丧国之痛。庾信为南方大族,原仕梁,后被派往北魏问聘,而魏帝留不使归,后江陵陷落,只得在北魏做官。该《赋》的《序》中说“大盗移国,金陵瓦解。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华阴奔命,有去无归”等等。“宣统三年六月”,北京经八国联军之烧杀,残败之象毕露,正是清王朝将亡未亡之前夕,我祖父其时还在北京,他极思回乡终老,而尚不知何时得归田园居,其心情之痛苦可想而知。父亲用彤先生也常吟诵《哀江南》和《哀江南赋》,我记得在抗日战争期间和抗战胜利后大打内战之时,几乎每天都可以听到他在无事之时用湖北乡音吟诵《哀江南》。其时也正处在“时势迁流,今后变幻不可测”之际,像我父亲这样的知识分子其“忧患意识”应是深深地根植于其灵魂之中吧! 我祖父大概是一位淡泊于功名利禄且不甚喜游乐的读书人,因此在他与弟子、子孙游园时仍谆谆教诲诸随者“毋戚戚于功名,毋孜孜于逸乐”,并且祖父把这次他与学生们的游园作为“可以收旧学商量之益,兼留他日请念之券”的一次机会。祖父毕竟仍是一中国旧式的“士”,是一位有功名的“进士”,故仍然希望于国于民,立功立言,而扬名于世,所以在其序中说:“余维人生世间,如白驹过隙,寿之修短,夫何足言。但受中生而为人,又首四民而为士,有所责不可逃也,有所事不可废也”,故虽“事不避难,义不逃责”,但仍以“学不足以成名,宦不足以立业”为憾。我想,我父亲在“毋戚戚于功名,毋孜孜于逸乐”这点上或颇受祖父之影响。除了这卷《颐园老人生日谯游图》之外,我再没找到任何一件祖父留下来的东西。而父亲为什么珍藏此图,而又把它交给了我,大概正是因为父亲参加了这次游园,而且深深记住了“毋戚戚于功名,毋孜孜于逸乐”吧! P11-13 序言 汤一介先生年过七十以后,一直想对家人和自己的经历做一些回顾,给世人留下一些真实鲜活的思想和史实,但苦干没有完整的时间,只能在工作之余断续写成若干片段。写了三年,他终于在2003年完成了这部某出版社约稿的《我们三代人》。遗憾的是等了近半年,出版社的回音却是要进行修改才能出版。汤先生只得将书稿放进抽屉,束之高阁。没想到书稿在抽屉中一睡就是十余年,直到先生离世。 2014年,先生生前开创的,以结合儒释道三家之力传承中国文化为宗旨的什刹海书院,秉承先生遗志,开启了编撰《什刹海书院导师口述史丛书》的重大学术工程。这是先生在世时即与书院领导共同策划的一项重点工作。先生离世后,这项工作陆续得以展开。今年,继爱新觉罗·启骧先生口述史出版之后,汤一介先生的《我们三代人》的出版随即提上日程。经过大家的艰苦努力,特别是在书院总策划和出版社编辑的艰苦努力之下,这本书的编辑工作终于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并在先生逝世周年时得以准时呈现在大家面前。 我认为这本书最重要的价值首先在于它展示了一个知识分子真诚的对祖国和对祖国文化的热爱。汤先生的墓碑镌刻着他最后的遗言:“我爱我的祖国就必须爱我的祖国的文化。一个国家必须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只有珍惜自己文化传统的国家才是有希望的国家。”我和他在国外常被朋友们问起:“你们在国内受过很多不公平的待遇,为什么你们仍然肯定她?”汤先生总是回答:“因为毛主席在天安门上庄严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是亿万人民百年的梦想!也是我坚定不移的梦想!” 这本书的另一个价值就是它的真诚,不回避问题。例如当年听从党委分配,他曾参加了所谓的“梁效”。本来,时过境迁,三十多年前的事,至今并无结论,不说也罢。但是,他认为:“任何人在他的一生中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有些错误会得到别人谅解,甚至自己也可以原谅自己,但是有些错误是不会得到别人谅解,自己也不能原谅自己。我参加‘清华北大两校大批判组’(即‘梁效’)是属于后一种情况。这事虽已过去近三十年,组织上也不作结论,但在我心中总是一个问题,我应该做一个交代。”他在书中用了一万多字,对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前后后做了详细的交代,并不回避自己的责任。 最后,这本书的价值还在于作者以不偏不倚的近于中性的忠厚立场记载了许多与他同时的人物、事件和场景。作为在他身边共同生活了六十三年的伴侣,我可以对他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件事作忠实的见证。 乐黛云于北京大学朗润园 2015年9月1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