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事不忘,后世之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本书是抗战史和中日关系研究的新突破和新成果。全书以丰富新颖的资料、最新的观点和最新的方法,对近现代日本的霸权战略进行了再探讨,力图向中日年轻一代提供认识历史本来面貌的真实材料。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近现代日本霸权战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文库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
作者 | 熊沛彪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本书是抗战史和中日关系研究的新突破和新成果。全书以丰富新颖的资料、最新的观点和最新的方法,对近现代日本的霸权战略进行了再探讨,力图向中日年轻一代提供认识历史本来面貌的真实材料。 内容推荐 本书以丰富新颖的资料、最新的观点和最新的方法,对近现代日本的霸权战略进行了再探讨,是抗战史和中日关系研究的新突破和新成果。 目录 前 言 /1 序 章 近现代日本的对外扩张战略与中日战争 /1 一 日本称霸东亚战略始于何时? /2 二 日本称霸东亚战略的展开 /7 第一章 东亚国际体制的动荡与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初步展开 /14 第一节 东亚国际秩序的混乱与日本 /14 一 华夷体制的崩溃与日本的局部扩张政策 /14 二 日本对华局部扩张的升级 /18 第二节 华盛顿体制与日本 /21 一 日本的战略退却 /21 二 分割中国东北政策的出台 /23 第二章 九一八事变与华盛顿体制的动摇 /27 第一节 总体战理论与九一八事变 /28 一 日本的总体战理论 /28 二 日本军方挑起九一八事变的战略意图 /31 三 日本军政当局内部的矛盾 /34 四 英美的反应与日本的对策 /37 第二节 九一八事变与中国的对策 /40 一 南京国民政府的错误判断与“不抵抗主义” /40 二 南京国民政府的局部抵抗方针 /45 第三节 东亚新秩序政策的确立 /48 一 日本东亚政策的重大变化 /48 二 日本政府与军部的意见分歧 /53 第四节 “满洲国”的战略经营与日本的东亚战略 /56 一 日本进击热河与中国方面的对策 /56 二 日本的经济统治 /60 第三章 日本东亚新秩序政策初步展开 /65 第一节 “协和外交”与“天羽声明” /66 一 日本的对华“经济提携”政策 /66 二 天羽声明 /71 第二节 日本的二重外交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对策 /75 一 日本的二重外交 /75 二 南京国民政府的对策 /80 三 币制改革与华北自治 /85 四 华北自治的战略意图 /91 第三节 日本的北进战略与“中日悬案”交涉 /94 一 日本的战略处境及其对策 /94 二 “中日悬案交涉”的战略意图 /103 三 联德战略 /110 第四节 “佐藤外交” /113 一 “佐藤外交”出台 /113 二 “佐藤外交”的展开与实质 /116 第四章 中日战争初期日本的战争目标与东亚战略 /127 第一节 近卫内阁与“不扩大方针” /127 一 近卫内阁的对华政策 /127 二 日本内阁的“不扩大方针” /130 三 南京国民政府的对策 /134 第二节 局部战争阶段日本的战争目标与东亚战略 /139 一 日本局部战争目标的决策 /139 二 日本战争目标的升级 /143 第三节 日本的对华作战计划与战争目标 /148 一 卢沟桥事变时期日本的战争计划 /148 二 上海事变时期日本的战争计划 /152 三 南京国民政府的对策 /156 第四节 日本的战略转换与全面战争 /161 一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准备 /161 二 进入全面战争阶段 /166 第五章 日本的战略调整与武汉、广东会战 /177 第一节 日本对华战略的混乱 /177 一 日本占领南京后的战略措施 /177 二 日本采用“战面不扩大”方针的原因180 三 台儿庄战役后日本的战略混乱 /185 第二节 武汉会战时期日本的战略得失 /191 一 日本对华战略的调整 /191 二 战术胜利与战略失败 /197 第六章 “东亚新秩序”与日本既定战略的进一步展开205 第一节 日本长期战战略体制的确立 /205 一 长期战战略的策定 /205 二 对华长期战与北进战略 /208 第二节 “东亚新秩序”宣言与战略处境的恶化213 一 “东亚新秩序”的内容 /213 二 多国对日牵制与日本的对策 /218 第三节 日德谈判的破裂 /225 一 日本与德谈判结盟的战略意图 /225 二 日德之间严重的战略分歧 /230 第七章 欧洲大战的爆发与日本的战略对策 /238 第一节 日本的“不介入欧战”对策与日法谈判239 一 日本“不介入”对策的实质 /239 二 日法谈判 /242 第二节 对华战略与东亚、西太平洋战略之间的矛盾254 一 日本军方内部的战略分歧 /254 二 中国军队的反攻与日本的战略困境 /257 第三节 “桐工作”与日本的战略企图 /259 一 日本“桐工作”的展开 /259 二 日本的战略意图与有关各国的动向 /265 第八章 日本南进的战略措施 /277 第一节 对华“大持久战”战略 /277 一 “大持久战”的内容 /277 二 日本对华“大持久战”与战略危机的根源284 第二节 “调停”泰国、法印争端与“和平”进驻法印南部286 一 泰、法印冲突与日本 /286 二 日本决定南进优先的原因 /290 第三节 日苏中立条约与日美谈判破裂 /298 一 日苏中立条约 /298 二 日美谈判 /301 附录一 大事记 /317 附录二 主要参考文献 /346 试读章节 二 日本称霸东亚战略的展开 日本决定推行与美英争霸东亚(首先是争霸中国)的战略后,推出了新的《外交方针》,其主旨首先是要逐步变中国为日本“指导下”的殖民地,强调反对各国独自在中国的政治、军事活动,各国在中国的经济、金融等活动亦须以日本为中心,否则日本将以东亚“唯一有效”的势力加以阻止。这在日本于1934年4月发表的“天羽声明”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在这种外交方针的指导下,日本加紧推进其侵华政策。 为实现预定对华目标,日本外务省和军部分头推行“协和外交”和“武力外交”即“二重外交”,先后推出“经济提携”、广田三原则、华北自治、 “中日悬案”交涉以及“佐藤外交”等。这一时期日本的对华外交由外务省和军部共同负责,双方以其不同的方式有时交替推进,有时又齐头并进。 关于这一时期日本外务省和军方推行的“二重外交”,中日两国学界认识差异极大。日本学界一般认为,军方越权,强行推行对华“武力外交”,进一步恶化了中日关系;而外务省根据政府的方针,推行“协和外交”、“经济外交”和“佐藤外交”,极力谋求改善九一八事变后极度恶化的对华关系,使中日关系有可能向和平的方向发展,但由于军方“武力外交”的冲击而陷入困境,最终失败。同时,日本学界还强调外务省与军部的矛盾和冲突,认为外务省是主张和平的。中国学界则一般认为,日本统治阶级在侵华问题上是一致的。日本外务省放出的缓和气氛及和平烟幕目的是为军方的军事侵略行动作掩护,两者相辅相成,意见事实上完全一致,因此,“二重外交”实际上是日本统治阶级有预谋有计划的统一行动。 笔者在研究过程中看到,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外务省和军部之间确实在侵华问题上存在很大的意见分歧,外务省主张以外交手段为主,军事手段为辅解决对华全盘问题,即解决所谓的“中日悬案”;军部则主张主要以武力为手段,先取蚕食的方式尽快实现华北自治,以利于日本控制,在此基础上,再伺机解决对华全盘问题。双方的争论点主要在于:是先解决局部还是先解决全盘。先局部,武力手段的重要性突出起来;先全盘,一次性实现对华全盘目标,则不能不考虑中国的拼死抵抗和美英等强国的强烈反应,于是外交手段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因此,前述日本学界认识的缺陷在于:没有看到日本外务省的对华外交战略目标;中国学界迄今为止的认识则有忽略国际关系对日本形成相当制约的倾向,没有看到日本外务省和军部在侵华步骤、方式和手段方面事实上存在差异,以及这种差异源于两者在如何实施对华战略方面的争论。 这一时期日本的“二重外交”是分别由外务省和军部主持的两条外交线路,两者在推行的过程中不断摩擦并不断调整,但是,由于对外战略目标的庞大,而日本自身的实力无法承担如此巨大的重负,军国主义的野心又决定了日本不会放弃霸权目标,因此,其内部就如何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意见纷纭,矛盾和混乱不断,内阁也因此而不断更替。总的说来,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重新拟订的东亚战略目标极其庞大,必然遇到中国的坚决抵抗和美英苏等国的牵制,其实力并不能保证成功地排除来自各强国将不断加强的抑制政策。因此在实施中,其统治层内部出现意见分歧并不足为怪。 南京国民政府的自卫战略是依靠英美的援助先完成国内统一市场的建设,复苏经济,建立系统的国防工事,同时等待国际上的有利时机,以对日一战,收复国土。为此,需要避免过早与日本开战,以免在准备严重不足之时陷入战略上和军事上的被动。于是,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尽量拖延对日摊牌时间的策略。在对日交涉中虽不接受其要求,但也不与之决裂;宋哲元等地方实力派也不甘心做-日本的傀儡;英美则采取加紧援华的措施,以支持中国币制改革和提供贷款以及援建飞机场;培训飞行技术人员等方式竭力维护在华地位,牵制日本独霸中国的政策。日本外务省方面推行的对华外交经过“对华经济提携”、“广田三原则交涉”、“中日悬案交涉”以及“佐藤外交”等几个阶段,最后只能归于失败。 接着,日本挑起卢沟桥事件,企图以战争手段迫使南京国民政府接受“广田三原则”及“中日悬案交涉”时期日方提出的逐步控制中国的各项侵略要求,以实现其在东亚地区建立以自我为中心的国际新秩序政策。当日本的无理要求遭到中方拒绝后,日本决定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并侵占中国首都南京、徐州、武汉、广州等地区,同时将其对华战争目标提升至极限:全面征服中国。为此,日本一面全力从事对华战争,一面以各种手段迫使中国与其“和谈”,迫使英、法与其交涉停止援华事项,与德意订立三国同盟,拉前苏联与之订立中立条约,在日美交涉中多方胁迫美国,企图迫使美国对日做出重大让步。 此时,日本虽然决定以武力全面征服中国,但自七七事变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较长时期中,仍然不断展开对华“和谈”攻势,其目的何在?对这个问题,中日两国学界展开了大量研究,中国学界一般认为,这是日本全面征服中国的一环,是诱降蒋政权的措施;日本学界则一般认为,日本方面一开始就不希望出现两国问的大规模战争,战争开始前,日本正全力以赴扩充北进攻苏军备,战争开始后,日本方面战争目的并不明确,因此总是希望尽快停战,与中国签订和平协议。拙作认为,中国学界的观点基本正确,但缺乏对日本东亚总战略的分析,因此,研究显得有些薄弱;日本学界则因不认为日本在这一时期确立了称霸东亚的战略,于是认为卢沟桥事件突发,日本仓促决定开战,战争目的不甚明确,因此希望在有利条件下停战,这显然掩盖了日本的战略企图。拙作认为,日本在发动大规模战略攻势以及战略相持时期不断发动“和平”运动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企图运用并不相称的国力实现庞大的东亚战略目标,因此,不愿意在中国大规模消耗,更不愿意长时期陷入对华作战的泥塘,以免严重影响即将展开的北进和南进战略部署。若如愿诱使中国国民政府屈服,与日本订立服从性的“合作协议”,日本则不但不需要继续在中国消耗国力,而且可使中国的国力为其北进和南进所用,这对实现日本的东亚总战略具有决定性的巨大意义。P.7-10 序言 近现代日本的霸权战略一直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重大问题,国内外有关学者就此问题展开了 多年研究,发表和出版了为数众多的成果。笔者认为,近现代日本的霸权战略属于区域性霸权指向,即指向东亚地区;日本的这一霸权战略与东亚国际体制的演变密切相关,于是拙作以此为主要线索展开了系统研究。由于视角与以往有所差异,有关观点就不可避免地要推陈出新。近现代日本的霸权战略牵涉诸如外交、军事、经济、思想、国际关系等众多方面,中日两国学界就这些具体方面做了大量研究。拙作在日本近现代霸权战略的框架下探讨这些具体问题时,就许多具体问题做了新的探索,提出了新的看法。 笔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时开始研究近现代中日关系史。在学期间,阅读了许多有关日本霸权政策的论述,开始对这个问题发生兴趣。攻读博士学位时,在我的导师俞辛焞先生的指导和支持下,选定近现代日本的霸权战略这个课题作为博士学位论文展开专题研究。因南开大学和日本早稻田大学为姐妹大学的关系,我有幸被选入两校联合培养计划之中。在早稻田大学求学期间,导师大 笃四郎先生、依田 家先生给了我许多指导和帮助。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我与三位导师就有关观点曾有过多次意见分歧。每当这个时候,导师们并没有将自己的看法强加于人,并且对我所提出的不同意见和观点表示理解并支持我继续深入探讨。在这种高水平指导和优越、宽松的环境下,我最后完成了学位论文。在此,谨表由衷的谢意。 在早稻田大学求学期间,我在日本外交史料馆、日本防卫研究所资料馆、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以及早稻田大学图书馆等处收集了大量珍贵的原始档案史料,这些史料有不少尚未被中日两国学界系统使用于相关研究之中。这些史料有很多是由历史人物毛笔手书,且全部为日语文言文。为解读这些史料,依田 家先生专门为我个人开设了文言文解读课,为期一年。如果没有这一年的学习,我是无力准确解读这批历史文献的。 在收集相关原始档案史料时,日本防卫大学户部良一教授专程从横须贺赶来东京,热情地为我介绍防卫研究所资料馆的有关研究及管理人员。我的学位论文完成后,武汉大学胡德坤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所汤重南教授十分关心,并提出了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致谢。 回国后,我先是留在南开大学任教,当时我觉得这个课题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和扩展。在这个时候,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的支持,这个课题被立项做继续研究。在毕业后的这几年中,我将该课题中的内容作了大量补充和修改,并将其中的20余个子题分别撰写为专题论文送交国内外影响较大的刊物发表。最后,对全书做了全面润色,提交出版。可以说,本书的完全成型并得以出版是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的支持分不开的,值本书面世之际,深表谢意。 还须提及的是,在执笔过程中,笔者试图使全书充满新意,因此对既有研究较充分的课题均简略带过,对众所周知的事件战役则一概从略。另外,由于搜集和阅读英文原始档案史料对笔者而言,十分困难,于是拙作没有就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这个时期展开研究,唯有翘望来者了。 最后,拙作在编辑出版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章绍武先生担任责任编辑,值此特表谢意。 熊沛彪 2004年9月28日于湖南大学友谊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