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炳松编著的《塘坞民间故事》就是塘坞先民劳动创造和精神文明的写照。书中的故事大体按自然村采编,围绕族系来源、历史变迁、地理环境、人文风情而展开,山山有来历,水水有出典,村村有故事,从中可以窥见塘坞人民的创世纪图景。故事一般来自当地长者耆宿或古董秀才的口口相传,想象奇特,特别是语言充分保留了本地的传统习惯和方言俚语,读来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塘坞民间故事/山海经故事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余炳松 |
出版社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余炳松编著的《塘坞民间故事》就是塘坞先民劳动创造和精神文明的写照。书中的故事大体按自然村采编,围绕族系来源、历史变迁、地理环境、人文风情而展开,山山有来历,水水有出典,村村有故事,从中可以窥见塘坞人民的创世纪图景。故事一般来自当地长者耆宿或古董秀才的口口相传,想象奇特,特别是语言充分保留了本地的传统习惯和方言俚语,读来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内容推荐 余炳松编著的《塘坞民间故事》搜集了大量塘坞流传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奇闻趣事,是一本塘坞当地的“山海经”,尽可能真实地还原了这片土地上勤劳与勇敢、忠厚与剽悍相包容的民风民俗,《塘坞民间故事》篇幅短小精悍,丰富生动,并保留了塘坞当地的语言习惯,琅琅上口,可读性强。 目录 仁山·智水·高人(代序) 前言 县界碑 石月亮下的树 胡家祠堂有名堂 圣者迎会 公鸡降孽龙 秤砣庙里秤砣佛 邋遢相公 金织箜 智破鸡公精 天子改金口 仙女救矿工 金鸡舍 无常与小偷 皇帝赐“恩荣” 吴童祝 百担坪 白际岭的脚印 水牛洞 神龙出山 菩萨的归宿 会长大的石头 庙门马的来历 梁步顺建寺 不二法门 汪公张的来历 盘龙湾出天子 五马下槽 银神与财神 没脚老佛 犀牛洞的传说 灵狗择地 独脚精 神井 柏树王 青箬坝 桌边上的鸡蛋 毛灵官显威 山魈 仙人吹喇叭 莫忘师傅经 齐明山出好龙 讨口彩 张家村的故事 泥菩萨放水 龙印 木匠穿龙袍 铜壶客下吊 天开目 落石 美女照镜 巧对结良缘 方豪瘌痢 耳朵不听七月半 老虎怕漏 清明还土 腹痛埋怨灶司 一句大话 铁佛寺的由来 附:周边民间故事 炼金堆 龙潭的秘密 棋盘石 程公殿 蛇精 清官余建隆 砥目孝子 试读章节 县界碑 贯穿塘坞乡的一条河流,水清源浅,俗名大溪。源头有个村庄叫宋村(现在又称宋京),村口矗立着一块高一丈余、圆周二丈多的大石头,美其名日“县界石”。从古至今巍然屹立,没有谁敢去碰它。据说它有神灵保佑,是作为开化与遂安(现在的淳安)两县的界碑而被保存下来的。 这块石头是怎样来的呢?当地流传着这样的说法: 很早以前,开化、遂安两县的县官老爷,分别到自己管辖的边远山区巡视。恰好在同一天,两人同时到达浙西宋村。原先两县的界线不甚明确,向来存有争议。从地形上看,宋村是塘坞大溪的源头。站在源头远望源尾的西岗山又正好是宋村的山口(天然屏障),当时实际上属于开化县管辖范围;从语言方面讲,宋村的居民说的都是清一色鼻音浓重的遂安话,与温柔平滑的塘坞方言存在较大差别,攀亲结友多有不便。因此,两位县官站在村口路上,展开辩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都说宋村是自己的辖地,不容对方染指。正当两位县太爷唇枪舌剑各执一词,争得面红耳赤时,猛听得“轰隆隆”一声巨响,顿时尘埃四起,从溪对面的山顶上“哗啦啦”滚下了一块万吨巨石,“嘣嗒”一声竖立在山脚那边水田的正中央。 这块巨石为什么不早不迟,偏偏在这个时候滚落下来呢?那是因为土地公公听到两位县官你一言,我一语,争权夺利,互不相让,恐怕闹出刀兵相见的大事来,所以他就当机立断,居中调停,及时推下这块巨石,作为两县的永久界碑。两位县官眼看已有既成事实,怕忤天意,只得见好就收,满口答应以此为界,各管各的。 这个村的居民本都姓余,村名却不叫“余村”而叫“宋村”。究其原因,乃是县界碑带来的缘故。你想啊,当时面对面的县官都答应了,平头百姓不答应能行吗?可也不能白给呀!为挽回面子,开化方面对外宣称,他们是高姿态把这个村送给遂安的。于是,人们就把这个划归遂安县管辖的偏僻山村叫“送村”(即送出去的村庄)。到了宋朝,那里出了个力大无穷的八大王,因护驾有功,奉旨造起了“金銮殿”。金銮殿都造得起,难道“村”还要由别人送吗?再说,“送”字上关下走,游移不定,写起来麻烦,听起来别扭——连村庄都要依赖别人赠送,太被动太难为情了。加之当时全村人对赵宋王朝怀有特殊感情,就借用谐音,调整笔画,把宋朝的“宋”字作为自己的村名来使用了。现在更有甚者,嫌“宋村”名不副实,索性以京代村,改称“宋京”了。 石月亮下的树 胡家村东面有座高山,山上怪石嶙峋,繁花似锦。在它正面的悬崖上凌空倒挂着半个月亮和一株柏树。月亮是天然的形象,树是真的活宝。山下面还有一个深潭,潭的底部有一个岩洞,幽深莫测。传说这个洞的里面住着一条孽龙,它活了有一千多年了,经常化成人形,跑出来干坏事。 有一年,一个云游和尚路过这里,见这座山景色幽雅,美妙极了,决定在这山上建造一座寺庙。老和尚是得道高僧,当天晚上他就念咒语,请了很多天上的能工巧匠来帮忙,大家各显神通,不到一夜工夫,一座像模像样的寺庙就建好了,工匠们在黎明时分都各自返回天庭。天一亮,村子里起得早的人,看见山上突然凭空冒出一座漂亮寺庙,不由得大呼小叫起来。村民们跑到现场看仔细后,又惊又喜,议论纷纷。人群中有个歪头斜嘴的家伙——他就是那条孽龙化装的,正准备抢一个姑娘到洞中去享受。一听说有人竟敢在他的背上造庙,就愤怒地说道:“谁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等着瞧吧!” 晚上,它变成一个美男子,匆匆来到了庙前。老和尚早就算准这个妖孽要来破坏,做好了两手准备。他先把照妖镜藏进怀里,直挺挺地睡在堂前板凳上。美男子走近一看,原来是这个本领高强的老冤家对头,心里发毛,转身就想溜。可是来不及了。只见一道寒光闪过,美男子马上现了原形。孽龙忙把龙尾一伸,横扫过去,轰隆隆,哗啦啦,顷刻间,这座山就被削去了半截,连老和尚的照妖镜也给摔碎了。破镜难圆,可惜这面照妖镜再也捡不起来了,深深地扎印在这座山的半山腰上——这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石月亮。再说老和尚被摔坏了照妖镜,怒火中烧,又从怀里掏出另一件法宝钵盂,不待对方察觉,旋即抛过去罩住它。紧接着,老和尚口中念念有词,命令“三丁六甲”把孽龙身上的鳞片一一剥下来。这条孽龙在钵盂内痛得死去活来,这座山也随着它的滚来滚去而激烈摇晃。老和尚怕引起山崩地裂伤及百姓,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将手上的拐杖一丢,牢牢地插在半山腰上,像定海神针似的永远镇住了那条孽龙。不用说,峭壁上那棵千年长不高、万劫不弯腰的奇柏就是拐杖的化身。P1-6 序言 塘坞乡地处钱江源东侧,背靠千岛湖,面临七里陇,地势高耸,得天独厚,四周群山环抱,进出必须爬岭。盆地中间阡陌纵横,村庄密集,石板路四通八达。一条弯弯曲曲的无名溪流,从淳安宋京出发,汇涧纳泉,转弯抹角,由东北流向西南,贯穿全境,经雄奇狭窄的大溪陇汇入滔滔芹江。境内山多田少,植被丰厚,森林覆盖率达百分之八十五以上.自古以来就是“听不见锣响,听不见鼓响,只听见猢狲折柴响”的贫困山区。聚族而居的几千户农民.过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淳朴生活。靠山吃山,自给难以自足。关山阻隔,与外界接触不多。在艰苦而漫长的岁月里,这片土地上形成了勤劳与勇敢、忠厚与彪悍相包容的民风民俗,同时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趣闻逸事。 我是个土生土长的文艺爱好者,从小就爱听老一辈人稀奇古怪的口头传说。什么老虎外婆啦,老大相公啦,迷人的狐狸精啦,这山跨那山的山魈啦……都在脑海里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退休后,更喜欢深入民间与耆老打成一片,虚心请教,继续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营养,并且发挥一技之长,搜集、整理和发掘以民间故事为中心内容的各种特色历史文化遗产。 集思广益,集腋成裘。现将精心修改过的零碎资料汇编成册,除署名者外,皆为在下所收集。由于水平有限,难免有错有漏,恳请读者斧正与补充。 余炳松 2010年1月28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