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份工作,也许仅仅是谋生的手段,但是从中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为日后的转型积累经验;
第一份工作,也许是你从童年起就追逐的梦想,你不必在乎薪水和待遇,不必在意世人不解的神情、不届的神态,你只需奔着梦想飞去,冲到终点;
第一份工作,也许平淡无奇,形同鸡肋,但是你必须挖掘自己的潜能,看看自己跳出这个体制之后还有什么大作为;
第一份工作,永远是在为下一份工作打基础。谁也无法料定未来的事,我们只能相信,有付出就有收获,厚积薄发之后必定有大好的前程。
看徐宪江编著的《第一份工作》,重新审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惊喜,让那份正在匆匆流逝的青春,重新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第一份工作》由徐宪江编著。
李书福曾在公园里给人拍照,李嘉诚当过钟表店学徒,“赌王”何鸿燊做过接线生,著名的于丹教授第一份工作是印刷厂工人……
松下幸之助曾是个火盆点的小学徒,帮老板看孩子;推销之神原一平总是打架斗殴,家里实在拿他没办法了才强行把他“撵”到城里谋职;玫琳凯·艾施是17岁的早婚妈妈,为了贴补家用才走上直销道路……
《第一份工作》带你快速阅读成功人士的起步故事,准确捕捉他们厚积薄发的飞跃关键。
春种篇
1.松下幸之助——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
第一份工作:火盆店学徒
2.王永庆——台塑集团创办人、台湾的“经营之神”
第一份工作:米店学徒
3.宗庆后——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第一份工作:资深知青
4.林绍良——美国《投资家》杂志认定的世界十二大银行家之一
第一份工作:推销花生油
5.李书福——吉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
第一份工作:“野照相”
6.郑裕彤——全球华人十大富豪之一、珠宝大王
第一份工作:金铺伙计
7.尹明善——力帆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
第一份工作:货郎
8.高清愿——台湾统一集团创始人
第一份工作:草鞋匠
9.卡莉·菲奥莉娜——惠普公司前首席执行官
第一份工作:前台接待
10.南存辉——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兼总裁
第一份工作:修鞋匠
夏忙篇
1.詹姆斯·卡梅隆——著名导演,《泰坦尼克号》、《阿凡达》执导者
第一份工作:片场打杂人员
2.玫琳凯·艾施——玫琳凯化妆品公司创办人
第一份工作:直销顾问
3.江南春——分众传媒集团创始人
第一份工作:兼职广告业务员
4.皮尔·卡丹——世界时装大师
第一份工作:裁缝店学徒
5.董浩云——东方海外货柜航运公司的创办人、首任香港“特首”董建华之父
第一份工作:秘书
6.克莱门提·史东——美国保险公司的董事长和主要的股份持有人
第一份工作:保险推销员
7.吉田忠雄——日本企业家、世界拉链大王
第一份工作:陶瓷店学徒
8.李·艾柯卡——美国著名企业家、汽车工业传奇人物
第一份工作:见习工程师
9.安·莫尔——美国时代集团CEO
第一份工作:小职员
10.佐川清——佐川捷运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
第一份工作:脚夫
秋收篇
1.柳传志——联想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联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第一份工作:研究员
2.马云——阿里巴巴集团主席和首席执行官
第一份工作:老师
3.李开复——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第一份工作:老师
4.潘石屹——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
第一份工作:研究员
5.刘永好——四川新希望集团董事长
第一份工作:老师
6.王传福——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裁
第一份工作:研究员
7.张近东——苏宁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第一份工作:文员
8.马化腾——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第一份工作:程序员
9.丁磊——网易公司创始人
第一份工作:电信局工程师
10.冯军——华旗资讯集团总裁
第一份工作:国企白领
冬藏篇
1.李嘉诚——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
第一份工作:钟表店学徒
2.杰克·韦尔奇——GE前总裁、全球第一CEO
第一份工作:高尔夫球童
3.彼得·林奇——世界投资大师、美国麦哲伦基金总经理
第一份工作:高尔夫球童
4.李彦宏——百度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第一份工作:程序员
5.于丹——-著名学者、教授
第一份工作:印刷厂工人
6.何鸿燊:港澳十大富豪之一、澳门赌王
第一份工作:接线生
7.莉莉安·贝当古——欧莱雅集团总裁
第一份工作:贴标签的实习生
8.原一平——日本保险业“推销之神”
第一份工作:推销员
9.J·K·罗琳——美国著名作家、《哈里·波特》的作者
第一份工作:写退稿信的编辑
10.亨利·彼得森——世界“钻石大王”
第一份工作:珠宝店学徒
11.苏茜·欧曼——全球最出色、最富有激情、最美丽的个人理财师
第一份工作:餐厅女招待
12.施振荣——宏碁集团创始人
第一份工作:研发工程师
1.松下幸之助——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
第一份工作:火盆店学徒
松下幸之助是日本著名跨国公司“松下电器”的创始人,被人称为“经营之神”。他是日本和歌山县人,生于1894年,1918年创建松下电器制作所,1925年首次成为日本最高收入者,年底当选区会议员,1935年,松下公司改组为股份有限制。1943年4月,松下幸之助受军方邀请设立松下造船株式会社、松下航空机株式会社,1973年辞掉董事长,改任顾问,“事业部”、“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等日本企业的管理制度都由他首创。
关于松下幸之助的威名以及松下电器在全球的影响,想必是人尽皆知了。所以,我们不妨直奔主题,讲讲松下幸之助的第一份工作。
从严格意义上讲,松下的第一份工作是大阪电灯公司的内线实习生。但是,在此之前,他在11岁到17岁阶段,有过6年之久的学徒生涯。
11岁那年,松下家经济拮据,为了让孩子尽早进入社会做事,在大阪工作的父亲让小小年纪的松下幸之助一个人坐着火车从老家到了大阪,在一个火盆店当学徒。他的工作主要是看孩子,偶尔磨火盆或者干些杂活。要想磨出一个好火盆,必须用刷子仔细地打磨一整天。松下幸之助的手很快就磨破肿胀起来,早晨打扫卫生时,水渗进皮肤,那种滋味真是无法形容。然而,小小年纪的松下并不觉得这种体力劳动辛苦,却被孤独感折磨得夜不能寐。刚开始时,每天晚上干完活后,他躺在床上,想起母亲就止不住地流眼泪。好在,这份工作是有工资的,每个月11号和15号各发5文钱。在家的时候,松下幸之助从来没有拿到过5文钱,所以他觉得那非常多,高兴得不得了。小孩子的思乡之情就这样得到了化解。
可惜,这段学徒生活只持续了3个月,火盆店就关门了。恰好店老板的朋友五代音吉刚刚在船厂所在的淡路町开了一家自行车店,所以就让松下幸之助去那里当学徒。在自行车店里,松下幸之助的主要工作是每天早晚擦洗打扫、学习修理自行车和打打下手。虽然是初步接触修理工作,却极大地满足了松下幸之助的好奇心,而他极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也逐渐开始显露出来。
就这样,松下幸之助在自行车店当了6年学徒,直到17岁。在那段时间里,他除了维持生计,拿为数不多的工资,还认真考虑了自己发展的道路,小小年纪的他,已经懂得为自己进行“职业规划”,并且大胆预言:大阪市计划在全市通电车,开通了部分线路;如果有了电车,自行车的需求就会立刻减少,而电气行业却非常有前景,所以我决定换个行业。
后来,大阪电灯公司的幸町营业所有一个内线员的空缺,松下幸之助让自己的姐夫帮忙牵线搭桥,得到了这份工作,这才开始和电气产生关系。
当时的电气行业以电灯电力为中心,松下幸之助最初的工作是给室内布线工程负责人当助手。他一天到晚推着堆满材料的手推车跟在负责人后面跑,每天都得去五六个地方干活。那种手推车又叫“学徒车”,使用不便,放上点东西就会觉得非常重。但是,年轻的松下对此毫无怨言,反而满心欢喜,内心充满了热情,期待这份新工作带给他更多惊喜和变化。
果不其然,勤快和热情给了松下极大的回报。他辛苦劳动3个月后,就被提拔为负责人。当时,负责人虽然和助手一起工作,但两者之间就像主仆和师徒一样,有着天壤之别:助手要给负责人打水洗手,甚至修木屐。虽说公司正处于扩大时期,但3个月就得到提升仍属特例。年纪轻轻的松下受到了莫大的鼓舞,决心要更加努力工作。在此期间,松下接触到了一些规模相当大的工程,比如当时比较稀罕的滨寺海水浴场的霓虹灯工程,位于改建为西式电影院的歌舞伎剧院前面的芦边剧场灯光工程和新世界通天阁的电灯工程等。
在一次次实践当中,松下幸之助对电气行业的认识不断加深,兴趣也越来越强烈,更重要的是,他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那就是研究新型灯泡插座。他还曾经把做出来的插座给公司主任看,但被否定了。可是,应了年轻人越战越勇、越挫越勇的脾气,他做插座的念头更加坚定了。
一转眼,松下幸之助在大阪电灯公司工作了7年,他到了24岁。那年春天,他被提升为电灯公司的检查员,提升得这么快是很少见的。检查员是所有工程人员出人头地的目标,主要是检查工程负责人前一天的工作,如果不合格就命令他们重来。虽然每天要检查15~20个工地,但是工作很轻松,只要两三个小时就够了。然而,这份惬意自在的工作丝毫不能引起松下幸之助的兴趣,他工作没热情,心里不满足,因为他念念不忘制作新型灯泡插座……终于,他鼓足勇气,递交了辞呈,决心自己创业,制造灯泡插座。
制造灯泡插座没有启动资金。松下幸之助所有的钱就是退职金33元20钱、公司的准备金42元和20元存款,一共还不到100元。人手也不够。他就请以前的同事林君加入。他的内弟井植岁男(后来三洋电机的创始人)已从乡里小学毕业,于是把他也招了过来。林君的朋友s君辛苦积攒了200元,松下又向他借了100元。他们的工厂就是松下居住的平房。“松下电器”最初的雏形就是这样形成的。
创业是艰难的,生产和销售插座完全没有松下预想的那么容易。本钱全都赔了进去,最后“工厂”只剩下他和内弟岁男。那期间他们完全陷入了困境,松下和妻子的衣服都送进了当铺。
就在山穷水尽之际,松下幸之助突然接到了一家电器商会1000只电扇底座的订单。这个订单是一家电扇制造商通过该商会下的,说是如果满意还会再订两三万只。松下幸之助备受鼓舞,一心想拿下订单。尽最大努力做出来的样品得到认可之后,他们两人就全力投入生产。他们的“设备”只有一台模压成型机和一口加热原材料用的锅,所以特别辛苦。终于,在规定的时间内,他们生产出了1000只底座。客户对产品很满意,松下获得了毛利80元,那是工厂第一次获利。虽然生产插座失败了,但却不断有电扇底座的订单,所以,松下的事业拐了个弯,在另一个方向上慢慢起步了。
到了1918年,松下幸之助的经济状况稍微好一些,也雇佣了更多的人手,1918年,24岁的松下在大阪建立了“松下电气器具制作所”。当时环境很艰苦,但松下幸之助带领制作所员工一同努力、创新,接连推出了先进的配线器具、炮弹形电池灯、电熨斗、无故障收音机、电子管、真空管、晶体管等一个又一个成功的产品。7年之后,松下幸之助成了日本收入最高的人。
揭秘第一份工作
松下幸之助后来的成功与早年的工作积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在大阪电气公司工作,他跟电气结缘。而早期在自行车车行当学徒的经历,也对他日后研发自行车车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回忆自己早年的职业生涯,松下幸之助说:“勤劳工作、诚恳待人是迈向成功的唯一途径。这与没有尝过辛苦,而获得成功的滋味迥然不同。不下功夫,却能成功,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P3-6
花开的声音
每一年,都能看到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上的名字有变动,后起之秀越来越多,长江后浪推前浪。人们关注更多的是他们已有的财富、光鲜的现在,却很少知道他们黯淡的开始、卑微的最初。有些人大学毕业时和其他年轻人一样茫然地找工作,有些人从端茶倒水、复印文件的小职员做起,有些入甚至没有受过正规教育……
回头看看彼时的他们,完全看不到“成功”的迹象,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气质。为什么是他们登上财富宝座?为什么是他们一鸣惊人?他们没有含着金汤匙出生,也并非生来就是成功人士的料,踏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甚至卑微到你无法想象,真的让今天的你我瞠目结舌、不敢相信。
李书福,在公园里给人拍照;南存辉,在街边修鞋;尹明善,曾是卖针头线脑的货郎;刘永好是位老师;“爱国者”冯军曾经去推销键盘;“赌王”何鸿粲做过接线生;著名的于丹教授第一份工作竟然是印刷厂工人!
国外的富豪、名流们的起点也并不高,松下幸之助曾是个火盆店的小学徒,帮老板看孩子;推销之神原一平总是打架斗殴,家里实在拿他没办法了才强行把他“撵”到城里谋职,他误打误撞进了保险业;佐川清是日本“棒棒军”,靠卖体力当脚夫挣钱,还让老婆孩子一起帮忙;玫琳凯·艾施是17岁的早婚妈妈,为了贴补家用才走上直销道路;卡莉·菲奥莉娜在发廊当过前台接待;詹姆斯·卡梅隆为了当上电影导演,硬是在片场给人打杂……
但是,他们的制胜密码就藏在那些不起眼的起点当中。这一路走来,他们勤勉而踏实。万丈高楼平地起,耐心地等待终于绽放出奇光异彩。就像大自然孕育万千生命一样,一朵花开,没有声音,并不张扬,种子落到泥土里安静而扎实。它逐渐长出根系,牢牢抓住泥土;它努力挺拔出身姿,生出绿叶无数;它悄无声息就露出尖尖角,含苞待放露出羞涩的容貌。也许,它一直没有引人注目,但是,忽然就有那么一天,它扬起明媚的笑脸,还给世人一个最灿烂的笑容,唱出一曲世间最动人的旋律。
第一份工作,也许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因为你要养活自己、照顾家人,但是从中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为日后的转型积累经验;第一份工作,也许是你从童年起就追逐的梦想,你不必在乎薪水和待遇,不必在意世人不解的神情、不屑的神态,你只需奔着梦想飞去,冲到终点;第一份工作,也许平淡无奇,形同鸡肋,但是你必须挖掘自己的潜能,看看自己跳出这个体制之后还有什么大作为;第一份工作,永远是在为下一份工作打基础,谁也无法料定未来的事,我们只能相信,有付出就有收获,厚积薄发之后必定有大好的前程。
看《第一份工作》,重新审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惊喜,让那份正在匆匆流逝的青春,重新焕发出迷人的光彩。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也许它最初的几页装订得太拙劣,也许有条件限制,你还没来得及把它写得太好。那么,看看这本书,你就应该重新翻开那发黄的扉页,改写自己的后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