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读与研究世界地理,编者在参考了大量地理文献、考古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研究成果,从地球、地理现象、海洋、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和南北极地区等方面入手,对近70个世界地理未解之谜进行全面剖析,深入开掘掩藏于神秘表象背后的真实。同时,本书通过简明的体例、精练的文字、新颖的版式、精美的图片等多种视觉要素的有机结合,将人们感兴趣的疑点与谜题全方位、立体地展现出来,引领读者进入精彩玄妙的未知世界,使大家在享受阅读快感、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获得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审美享受和想象空间。
近70个世界地理未解之谜,分为地球、地理现象、海洋、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和南北极地区等8个部分,编者在参考大量文献资料、考古发现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研究成果,深入发掘谜题背后隐藏的真相,力争给读者提供最丰富、最权威、最全面的信息。
300多幅弥足珍贵的真景实物、自然风光、建筑景观、出土文物等图片,与文字相辅相成,图文并茂,充分拓宽读者的思维空间,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版式设计简约开放,图文编排注重现代审美观点,力图为读者营造轻松的阅读氛围,展示更为广阔的阅读视野,以提升本书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通俗流畅的叙述语言、逻辑严密的分析推理、图文互注的编排形式、新颖独到的版式设计,全力开拓一个愉悦的阅读空间,满足各个层面读者的需求。
地球是怎样诞生的?
地球是目前人类所知道的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也是目前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她广袤丰沃的胸膛,哺育了千千万万的生灵;她巍峨挺拔的肩膀,承载着亘古绵长的历史重托。人类在自身不断发展和演化的过程中对其所生存的星球从来就没停止过探索。她的诞生就是一个神秘莫测的谜团,她的存在就是一幅撼人心魄的美丽传奇。在浩渺的宇宙中,为何只有小小地球能适合人类居住?地球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对地球充满了好奇。那时的人们认为大自然里存在的一切都是由上天创造的,一切都是与生俱来的。西方的“上帝创世说”曾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占据统治地位,人们都相信有一个超乎人力之上的上帝创造了一切。然而,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远远不相信“上帝创世说”那样荒谬的答案了。
在关于地球起源的各种理论中,较早就产生且比较普遍被人接受的是星云说。科学家们认为在距今约50亿年前,宇宙大爆炸后,太阳系星云收缩,形成了以太阳为中心的太阳系。约4亿年后,地球开始形成。大概在46亿年前,发展成现在的大小和形状,其后可能再过了15亿年,地球上的环境才适宜早期的生物生存。
另外,法国生物学家布丰在18世纪就创造了“彗星碰撞说”。他认为彗星落到太阳上,把太阳打下一块碎片,碎片冷却以后形成了地球,即地球是由彗星碰撞太阳所形成的。这一学说打破了神学的禁锢,曾一度引起人们的注意。此后,其他科学家继承和发展了布丰的学说,将地球形成原因的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然而,1920年,英国天文学家阿瑟·斯坦莱·爱丁顿却指出,从太阳或其他恒星上分离下来的物质都很热,以至于它们扩散到宇宙空间前还来不及冷却就消散掉了。即使在某种未知的过程下凝聚成了行星,运行的轨道也不会像现在太阳系中的轨道那样有规律。1936年,美国天文学家莱曼·斯皮特泽又证实了这一理论。
1944年,德国科学家卡尔·夫兰垂·克·冯·韦茨萨克对以往的“星云假说”进行了进一步发展,他认为是旋转的星云逐渐收缩形成了行星。如果把星云中的电磁作用考虑进去,就可以解释角动量是以什么形式由太阳转移到行星上去的。
随着人们在该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科学家们提出的有关地球起源的学说已多达十余种。除以上两种外,主要还有以下一些学说:
1.陨星说1755年,康德在《宇宙发展史概论》中提出了该学说,他认为太阳系最初是一团由尘与气形成的冷云,并不停地旋转。今天的天文学家利用现代望远镜,看到遥远星际间漂浮着暗黑的尘云,这种云看起来就像康德想象中的太阳系旋转云。
2.双星说此学说认为行星都是由除太阳之外的另一颗恒星产生的。假定太阳最先产生,还没有行星。后来太空中有另一个星球从太阳附近掠过,把一块物质扯了出来。掠过的星球继续飞行,而那些被扯出来的物质则凝聚成了太阳系的行星。
3.行星平面说该学说认为所有的行星都在一个平面上绕太阳转,原始的星云盘产生了太阳系。
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和科技水平的进步,人类对地球的形成的认识将越来越深入和趋向统一。我们有理由相信,揭开地球起源之谜并不是一件遥远的事情。
探寻地球内部的奥秘
一直以来,人们力图探寻地球内部的奥秘。18世纪,人们计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后发现:地球内部的平均密度为5.52克/厘米3,而地球表面岩石的平均密度是2.67克/厘米3,两者相差1倍多。这说明地球内部一定存在着重物质。
19世纪中期以后,人类开始大规模地探索地球内部的奥秘。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地震仪测量发现,每当发生巨大地震时,受到强烈冲击的地下岩石会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就是地震波,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且传播速度较快;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传播速度较慢。由此可知,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的变化,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也会发生变化。
1909年10月8日,萨格勒布地区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南斯拉夫的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经过研究发现地震波在传到地面下33千米处发生了折射现象,于是他认为这个发生折射的地带正是地壳和地壳下面物质的分界面。1914年,在一次地震中,美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又发现在地表下面2900千米处,纵波的传播突然急剧变慢,横波则完全消失了,这说明存在着另一个不同物质的分界面。后来,人们为纪念他们,将以上两个不同的界面分别命名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不连续面”(古登堡面)。
地球内部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分界,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地壳是地球的最外层,指从地面到莫霍面之间很薄的一层固体外壳。地壳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高低不平,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陆部分远比海洋部分厚,平均厚度为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甚至厚达60~70千米,海洋地壳平均厚度仅有6千米。
地幔位于地壳和地核之间,是从莫霍面以下到古登堡面以上的一层固体物质。这一层的主要成分是铁镁的硅酸盐类,其含量由上而下逐渐增加。这一层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深度为从地下5~70千米以下到地下2900千米以上,从莫霍面到1000千米深处是上地幔,地下50~250千米是上地幔顶部,这里存在一个软流层,岩浆可能就是发源于此。地下1000~2900千米深处是下地幔,其温度、压力和密度都比上地幔大,物质状态可能不再是固体,而是可塑性固体。
地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位于地球的最里层。1936年,丹麦地质学家莱曼通过对地核中传播的地震波速度的测量,发现地核又可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外核在2900~5000千米深处,物质状态接近液体。内核又叫“铁镍核心”,在5000千米以下深处,其温度、压力和密度更高了,物质成分近似于铁镍陨石。
美国科学家做了大量的模拟试验后发现地核温度从内到外温度逐渐降低,地球中心的温度大约是6880℃;内外核相交面的温度是6590℃,略低于地球中心;外核与地幔的相交面的温度更低,是4780℃。除此之外,科学家还发现,地球内核的压力极大,每6.5平方厘米为2200万千克,是海平面的地球大气压的330万倍。
近年来,借助大型计算机,研究人员从地面上3000个监测站收集到了大量的地震观察情报,并对之进行了综合分析,描成一张总图,结果发现:地核表面布满“山头”和凹凸不平的地带,结构与海洋相似,充满了低密度流体。
人们总希望亲眼看到地球内部的情形。直到20世纪90年代,在中欧的一个小城温迪施埃中巴赤,人们钻探出了一个直径22厘米、深14千米的世界上最深的洞。这个地区地理情况十分特殊,这里的岩石有30千米厚,并向地表突出。历史上古老的欧洲板块和非洲板块在这里相互碰撞,彼此推挤和啮合。正是由于这种地理情况的存在,地质学家们打算用管状的、中空的特殊钻孔器旋出岩心,把这些岩心提取上来,但这次努力最后还是以失败而告终。
经过多次的失败,人们不得不暂时承认,肉眼不能直接看到地球内部的情景,只能通过火山喷发出来的物质来了解地球内部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或采用先前采用过的地震观测等间接方法来观测地球内部。我们相信,总有一天人类能够揭开地球内部的奥秘。
P2-6
地球自诞生以来,45亿年间一直受着自然界各种力量的蚀刻。令人叹为观止的一片海域、一道瀑布、一个岩拱、一座山峰,在不同语言、不同宗教,甚而不同时代的人心里引起同样震撼的时候,也留给人们许多疑惑。当东非大裂谷畔发掘出人类最早的骨骼化石时,人们不禁会问:地球是如此辽阔而丰饶,人类为何要“选中”非洲来开始生命的旅程呢?是钟情于这里奔流不息的尼罗河,还是追忆骷髅海岸曾经繁华如织?恐怖的百慕大三角区是无数飞机与船只的梦魇,而它的魔力究竟何在?亚瑟王廷所在地甘美乐是虚无缥缈的国度,还是英雄神话的寄寓之所?还有那四万个通向大海深处的诡谲石阶,究竟要把人类引往何处?那令人神共悚的蓝洞内又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魔怪……
这些令人感到困惑不解的事件与现象广泛而真实地存在着,有些是人类认识能力和科学水平所不能完全解释的,而有些则是其真实面目被历史所尘封,它们所散发的神秘魅力,困扰着科学家们,同时也像磁石般吸引着我们好奇的目光,并刺激着我们探究其真相。对种种未解之谜进行解析和破译的过程,不仅使我们窥见未知世界的神秘与深奥,也有助于我们了解世界地理研究中的许多前沿课题;不仅能获得知识上的收益,也可以得到精神上的愉快体验。
作为“彩色图解未解之谜”系列丛书中的一种,《世界地理未解之谜))是一部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科普读物,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研究和探索地理谜题。编者在参考大量文献资料、学术专著以及最新科研成果的基础上,认真择取近年来在地理领域影响最大、最具研究价值的近70个谜题,分为地球篇、地理现象篇、海洋篇、亚洲篇、非洲篇、欧洲篇、美洲篇、大洋洲和南北极地区篇等八个篇章,多角度、全方位地诠释这些最受关注的地理谜题。为满足不同层面读者的阅读需求,本书在写作风格上力求通俗易懂,以凝练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谜题。同时,本书以图释文、图文互济的编排方式将会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根据文字内容精心选配的300余幅插图,包括久经沧桑的古代遗址、考古发掘的现场实景、电脑复原图及原理示意图等,通过简约开放的版式和文字等多种视觉要素的巧妙结合,弥补了单纯的解说过于抽象的缺憾,使知识的传达更加顺畅、准确,为读者营造一个轻松的阅读氛围,引领读者进入精彩、神秘的未知世界。
本书在严肃与充满趣味的探索中,史料与实物证据并举,力图掀开众多谜题的神秘面纱,披露鲜为人知的细节,给读者带来一窥真相的阅读快感,从中获得思考与发现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