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美国学生人类史(上下英汉双语版)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亨德里克·W·房龙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亨德里克·W·房龙编著的《美国学生人类史》内容均为短篇章节,叙述世界文明如何从原始社会发源,并进一步讲述书写文字、艺术、建筑以及主要的信仰,直至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等。作者在写作精选历史题材时,总是不断问自己:该历史人物或事件是否至关后代的人类历史走向,书中文字从头至尾脉络清晰、简明流畅,犹如一位真实的老爷爷给孩子们在讲述人类的故事。

内容推荐

亨德里克·W·房龙编著的《美国学生人类史》内容简介:呈现于读者面前的这部《美国学生人类史》,亦名《人类的故事》,是荷兰裔美籍记者、教授兼作家房龙的经典著作,书中插图亦出自作者之手。《美国学生人类史》英文原版问世于1921年,1922年获得首届纽伯瑞儿童文学奖。1923年,著名教育出版公司麦克米伦公司出版《美国学生人类史》学生版,推荐给学校作为教材使用。1957年,据其改编的电影上市。1925年,沈性仁女士将《美国学生人类史》翻译介绍到中国,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在国内掀起一阵房龙热。

《美国学生人类史》最初是房龙写给两位孙子的历史故事集。书中内容均按短篇章节而写,叙述西方文明是如何从原始人类发源,并进一步讲述书写文字、艺术、建筑以及主要的信仰,直至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等。遗憾的是,房龙的这部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在中国一直与他后来写作的《宽容》、《圣经的故事》等被当作成人阅读的人文经典。这种出版导向,使得《美国学生人类史》错失了很多青少年读者。在出版美国另一位作者维吉尔·希利尔的一套文史经典(《美国学生世界历史》、《美国学生世界地理》、《美国学生艺术史》)之后,我们决定将房龙的这部书并入希利尔校长的文史系列。并将此英汉双语版定名为《美国学生人类史》,以期引吸更多学生读者阅读此书,了解人类历史知识、同步提升英文阅读水平。

目录

人类舞台的起始

我们最早的祖宗

历史以前的人

象形字

尼罗河流域

埃及的历史

美索博达米亚

苏曼利亚人

摩西

腓尼西亚人

印度欧罗巴人

伊近海

希腊人

希腊都市

希腊的自治政府

希腊人的生活

希腊的戏剧

波斯战争

雅典与斯巴达之拮抗

亚历山大大王

概要

罗马与迦太基

罗马之兴

罗马帝国

拿撒勒的约书亚

罗马之亡

教会之兴

穆罕默德

查尔斯大帝

诺斯人

封建制度

武士制

教皇与皇帝之对立

十字军

中世纪的都市

中世纪的自治制度

中世纪的世界

中世纪的商业

文艺复兴

表现时期

大发见

宗教改革

宗教战争

英国革命

势力均衡

俄罗斯之兴

俄罗斯与瑞典之抗衡

普鲁士之兴

重商制度

美国革命

法国革命

拿破仑

神圣同盟

大反动

民族独立

机械时代

社会革命

大解放

科学时代

艺术

殖民地的扩张与战争

一个新的世界

永远是这样的

附录活的历史年表

后记一部优秀的纽伯瑞儿童文学获奖作品

试读章节

我们活着有一个极大的疑问。 

我们是谁?

我们是从哪里来的?

我们是往哪里去?

我们已把这疑问慢慢的但是鼓着坚执的勇气推到不能再推的地方,希望在那里可以得到我们的答案。

我们所推的不远,所以知道的事情不多;但我们已经达到一个由此可以猜想出许多事情的地方了。

在这一章书内,我要告诉读者人类的舞台最初是怎样(按我们十分的相信)成立的。

假使我们以上图的长线代表动物在地球上生存的年代,那么长线下的短线,就是代表我们人类(或是一种多少与人相似的动物)在地球上生存的年代。

我们所以要研究人的历史,是因为他在地球上虽然最后出现,但是最早能运用他的脑力去支配自然的势力。猫、狗、马以及其他动物,虽也有它们有趣的历史,但没有人类所有的这种特色。

我们现在所居的星球,最初原是(按我们现在所能知道的)一个大火球,在那漫无边际的太空中,仅仅是一点小小的烟雾。在无数年代的过程中,星球的表面渐渐烧尽后,结起一层稀薄的石皮。无休无尽的雨水,不断的冲击这些没有生命的石块,把它们击成细沙尘埃,带入蒸汽腾腾的地球上的高峰之间的山谷里。

到后来,太阳从云端里探首出来,望见这小小的星球上现出几个小水潭。这些小水潭以后逐渐变成东西两半球的大洋。

于是有一天一个大奇迹发生了。那没有生命的得到了生命。

最初的有生命的小细胞在海面上漂浮,没有目的的随波逐浪了无数年。但在这些年代内,它却发展了一种习惯,就是容易生存在这凄凉的地球上的习惯。其中有的小细胞非常欢喜住在小河与池塘的昏暗的深底里。它们就在从山顶冲下来的黏土上生根,长成了植物。有的宁愿到处移动,就生出奇怪的有关节的腿,像蝎子似的开始在海底的植物与像水母似的淡绿东西之间爬行。此外又有些遍体有鳞的东西,靠着一种游泳的动作到处来往寻食物;它们逐渐在海洋内繁殖了无数的鱼类。

同时那些植物也增加了数目。海底已无它们容身之地,于是不得不离开海水,去到山脚的泥滩或湿地上另筑新家。海潮每天上来两次,将它们全身泡在咸水内。其余时,它们就在不舒服的情况中将就对付,并且设法在包围星球表面的稀薄空气里生活着。经过许多年代的训练,它们学会如何在空气内生活与当年在水里生活同样的舒服。它们的骨干长大了,长成大小的树木,到最后,学会如何开美丽的鲜花,引动大野蜂与飞鸟的注意,这些蜂与鸟替它们到处去传播种子,使全世界都铺满了绿沉沉的草地和阴森森的树林。  有的鱼类也渐渐离开海水,学会了如何用肺呼吸与用鳃呼吸一样方便。我们称这类动物为两栖类,意思就是它们既可以陆居,又可以水居。你在半路遇到的小青蛙就可以告诉你两栖类的二重生活的快乐。

这些动物,一旦离开水,渐渐能适应于陆居的生活。有的变成爬虫类(像壁虎之类会爬的),它们与昆虫同享树林里的安静。它们为要在松土上来去得快些,便把它们的腿改良了,体格增长了,直到这世上充满无数庞大的动物[生物学教科书上将它们分为鱼龙(Ichthyosaurus)、斑龙(Megalosaurus)、雷龙(Brontosaurus)三种],这种动物长大到三四丈之长。

有的爬虫类开始迁居到树顶,那时的树往往高至十余丈。它们不用腿走,所以必须另有方法迅速地往来于树林间。于是它们把身体上一部分的皮肉变成一对翅膀与足趾间的掌皮,翅膀渐渐长满了羽毛,又把尾巴当作舵,如此便可以自由飞翔,最后就发展成真正的飞鸟。

这时又发生一件奇怪的事情。所有的庞大爬虫类统在一个短时期内死绝了。我们不知为什么。也许是为骤然改变气候的缘故。也许是为它们长得太大,以至不能游泳,不能走,也不能爬,即在它们近旁的羊齿与树,只是可望而不可即,因此而饿死的。不管是什么原因吧,总之,百万年的庞大爬虫类的世界是完了。

现在的世界渐被许多不同样的生物所占据。这些生物都是爬虫类的后裔,但与它们绝对不同,因为它们抚养孩子是用母亲的乳哺的。这种动物现在称为“哺乳动物”。它们身上脱落了鱼鳞,不采用羽毛,而披满了毛发。这些哺乳动物后来发展许多别的习惯,使它们的种族得到一个比任何动物都占便宜的极大利益。母的哺乳动物怀卵在腹内,直到孵生之日。别的动物一向都把它们的孩子丢在一旁,任凭它们挨冻受热或被野兽吞食,独有哺乳动物与它们的孩子相处很久,在孩子们尚无能力抵抗仇敌之前,永远庇护它们。这样,使小的哺乳动物有极好的生存机会,因为它们从它们的母亲们学到许多本领。你只要看一只老猫教导它的小猫如何保护身子,如何洗脸,如何捉老鼠,你就可以明白了。

关于这些哺乳动物用不着我多说,因为你知道的很消楚了。你的周围都有它们,不论你出门或在家,它们无时无刻不是你的同伴;在动物园的木栅里,还有你远房的从兄弟呢。

现在我们走到歧路口了,那时人类忽然脱离过哑巴生活的动物所走的无穷尽的行程,开始运用他们的理性来定他们种族的运命。

有一种哺乳动物的寻食与找居处的能力仿佛比一切的动物特别强。它们学会用前足拿食物,靠着天天练习的功效,前足就变成手样的爪子。又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它们学会如何使全身称平在两条后腿上(这是一件艰难的工作,人类虽已有过一百万年以上的经验,然而每个小孩尚须重新学过)。

这种半猿、半猴式的,但优胜于此二者的动物,后来成为最成功的猎户,且在任何气候下都可以生活。它们为求安全起见,出游时都结队而行。它们学会做一种怪声去警告将要遇险的孩子。如此又经过几千百年之后,他们渐渐用喉音说话了。

这种动物,虽然很难相信,确是你的“像人”的祖先。

我们关于原始的“真”人知道的很少。我们从不曾见过他们的图像。有时我们在最深的地层里,寻出几片他们的枯骨来。这些枯骨大概都混杂在早已绝种的动物的碎骨中。人类学者(那些有学问的科学家把人当作动物界中的分子,去作终身的研究)居然将它们极精细的构成我们最早的祖宗。

人类最早的祖宗是一种寒伧,不讨人喜欢的哺乳动物。他的体格很小,比较现在的人小得多。他的皮肤因为风吹日曝,染成棕褐色。他的头部,身体的大部分,以及两腿两臂都长满了粗长的毛发。他有细而有力的手指,使他的手颇像猴子的。他的前额是低的,他的颚像那些用牙齿代刀叉的野兽的颚。他不穿衣服。除去火山的火焰,他没有见过火。  .

他同现在非洲的矮人一样,住在潮湿黑暗的森林里。他饿了,就以树叶和树根来充饥,或从一只发怒的鸟身旁抢蛋来喂他自己的小孩。有时他耐着性子追逐许久,也会猎得只把麻雀和野狗或野兔。这些他都拿来生吃。囚为他还不知熟食会比生食的味美。

这种原始人白天专是出来寻食吃。

夜来了,便把他的家小藏在树洞里或一块大石的背后;因为他的周围尽是凶猛的喜欢吃人肉的野兽,天一黑,这些野兽都要出来劫取食物给它们的老伴和儿女。这是一个你不吃人便被人吃的世界,生命很苦,充满着恐怖和艰难。

在夏天,大人们须受烈日的熏炙;在冬天,小孩们又得冻死在他的怀抱里。那时候的人须受如此的折磨(又有野兽时常会来咬断他的骨,扭伤他的踝)而没有一个人来保护他,焉得不死于非命呢?

原始的人像动物园内那些做无数怪声的动物一样,嘴里爱哆哕。他永远反复调弄那个不能了解的声音,囚为他喜欢听自己的声音。在相当的时期内,他知道用喉音警告他的将要遇险的同伴们了,他做某种小小的叫声,表示“老虎来了!”或

“来了五只大象。”于是他的同伴们回答他一个叫声,表示“我们看见了。”或是“我们逃罢,藏起来罢。”这种叫声,大概就是各种言语的起源。

但是,我在前面已经声明过,关于这些起源我们知道的很少。原始人没有器具,不盖房子。他在世一生,除去几根锁骨与头盖骨之外,并未遗留别的关于他生存的痕迹。这些枯骨告诉我们在许多万年之前,这世界曾有一种与别的动物完全不同的哺乳动物生存过,——他们大概是从一种为我们不知道的,能用后足走,前足拿东西的,类似猴子的动物变成——这一种大概与直接做我们祖宗的动物有关系。

我们所知道的极有限,其余的还是漆黑的一团。

历史以前的人起始制造应用物品

原始人不知时间的意义。他的生日、婚期与死期都没有记录。他也没有日子、星期与年的观念。他只用一种大概方法以记春夏秋冬四季。他知道寒冬一过,接着就是温和的春季来了;春季又渐渐进行到炎热的夏季,那时候果子都成熟了,野麦也可以吃了;夏季之末,突然的疾风扫尽树头的枯叶,一部分的动物也要准备入蛰了。

但在这时,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发生了。这是一件与天气有关系的事情。这一年热天来得很迟。果子都未成熟。原来长满青草的山顶此刻还是深深地掩埋在积雪之下。

于是一天早晨,从一个高山顶上来了一队与附近居民不同的野人。他们身上显着很瘦,仿佛是挨饿的样子。他们说的话无人能懂。他们好像说他们饿了。但是那地方的食物不够旧有与新来的两伙人吃。偏偏新来的人想在那里多住几天,于是双方发生了一场肉搏的恶战,结果新来的都是全家被杀死。剩下的几人逃回他们原来的山坡里,等到明年风雪时,一齐冻死了。

但是森林里的居民可受惊了。这些时白天渐渐短下去,夜里渐渐冷起来,冷到不应该如此冷法的。

后来在高山间的一个峡里,露出一小点绿色的冰来。这一小点冰扩大得很快,不久成为一个极大的冰河溜下山来,将大的石块都推到山谷里。突然像一阵急雷暴雨声,无数冰块、泥块、石块,纷纷滚入森林里,把酣睡的人们都给压死了。数百年的老树都被压成乌焦木材。于是又下起雪来了。

接连下了几个月雪。所有的植物都冻死了,动物都逃往南方去寻和暖的阳光。人也背起他的孩子跟着动物走。但是因为他走得没有野兽那样快,所以他不得不另筹善法;他若不能立刻想出活着的方法,便须束手以待毙。他似乎情愿选择前一样,因为在那四次可怕的可以灭尽地面上一切人类的冰河时代内,他居然设法活下来了。

第一,人必须穿衣服,不然,就得冻死。他知道怎样在地下挖洞,盖上树枝树叶,做成陷阱,捉到野熊或野狗,然后用大块石头砍死它们,剥它们的皮来给他自己与他家小做衣服穿。

第二,便是房屋问题。这倒是简单的。许多野兽都有睡在黑洞里的习惯。现在人也效法它们,将野兽逐出,自己占据它们暖和的窠。

虽然如此,天气实在冷得厉害,大部分的人还是忍受不了;那些老人与孩子都在一个极冷的时候冻死了。于是有一位天才想出用火的方法。他记得有一次打猎,曾被困在一个火烧的树林里,几乎被火焰烤死。火一向是他的仇人,现在却成为他的朋友了。他牵一棵死树到洞里,又从一棵着火的树上取下一条冒烟的树枝来,把它点着了。如此将这洞变成一间舒服的小屋子。

有一天晚上,一只死鸡适巧掉进火里,直到烤得很好了,才被救出来。人于是发现煮过的肉比生的味美。此后他便抛弃了与别的动物相同的旧习惯,开始料理他的食物了。

人在这种生活内过了几千年。只于脑筋聪明的人得以生存。他们日夜须与饥寒相奋斗。他们被逼到不得不发明器具了。他们学习如何把石块削成斧子,做成锤子。他们为那没有尽期的冬天,不得不储藏大宗的粮食,于是发明了用土作碗,做罐子,在阳光里晒干了,用来盛东西。从此看来,这个可以毁灭人类的冰河时代反给了人类极大的教训,强迫他去运用他的脑筋。P5-14

序言

我在十二三岁时,那位使我对于书籍图画发生兴趣的叔父,允许带我作一个值得纪念的探险。我须随他上罗特丹姆的老圣洛仑斯教堂的塔巅。

于是,在一个天气明媚的日子,一个管理教堂的人拿着一把极大的钥匙,开了一扇神秘的门。他对我们说:“你们回来时,想要出来,便按这个铃。”一声生了锈的铁钮响,他已将我们两人隔绝了闹市的扰攘,将我们锁进在一个经验新奇的世界里了。

这是我生平第一次遇到的可以听得见的寂静。我们登上第一层楼梯时,在我的对于自然现象的有限知识上增加了一个新发见——就是可以摸得出的黑暗。一根火柴的光辉指示了我们向上的路径。我们登上第二层,于是一层又一层的直至数不清的层数,后来又上一层,忽然我们面前大放了光明。这一层与教堂的屋顶一样高,一向当作一间储藏室。室内积起几寸厚的灰尘,陈列着几尊在许多年前被良善市民所遗弃的信仰的标帜。从前我们的祖宗视为性命交关的东西,如今在这里已然贬为垃圾废物了。而这些偶像堆里甚至于筑满着老鼠窠与蜘蛛网。

再上的一层,指示我们眼前的光明的来处。几扇有铁栏的敞开的大窗,使这间高而且空的屋子变成数百鸽子栖宿的地方。风从铁栏缝中吹过,空气里充满怪异的愉悦的音乐。这是我们脚下的都市里的声音,不过已被距离滤清、涤净了的。载重的大车的辚辚,马蹄的得得,起重机与滑车的辘辘,以及使人们演出千百样工作的蒸气的咝咝——这些嘈杂的声音融成一片轻柔的沙沙声,给了鸽子的战栗的咕咕声一个美丽的背景。

楼梯到此地为止,梯子从这里起首。登上了第一梯(这是一件光滑的老古董,你得小心用脚去探索你的路)又有一个新的更大的怪物,就是那只大市钟。我看见了时间的核心。我可以听到急速的秒针的沉重的跳动——一——二——三——一直到六十。于是来了一个突然的震动,那时仿佛一切的齿轮戛然停止,这是又一分钟从无穷上被切下了。并不间断的重新开始它的——二——三——直到最后,在一个警告的轰声与许多齿轮的磨擦之后,高高在我们头顶之上,一声震耳的雷鸣,报告世上的人们此时已是正午了。

再上的一层是几只吊钟。正中间是一只大吊钟,它在半夜里报告火警或水警时,可以把我吓杲的。这钟的孤高,仿佛反映过去的六百年间它与罗特丹姆人民共受甘苦的情景。大钟的周围,挂着一些像是旧式药铺里排列齐整的蓝色罐子似的小把戏,它们每星期奏两次悦耳的曲子,给进城来作买卖的,或来听新闻的乡下人一点消遣。但在一个犄角上——独自一个,为别的吊钟所远避的——有一只寂静而且严肃的大黑钟,那是报丧钟。

于是又经过黑暗,又登上几条梯子,这些比我们先前登过的更陡更危险,忽然吸着了无边天空中的新鲜空气。我们已然达到最高一层的行廊了。这时在我们的头顶是天空。我们的脚下是都市——一个玩具式的小都市,一些蚂蚁在那里匆忙的爬来爬去,每个都在注意他的或她的各自的职业。在一堆乱石的那边,乃是城外的一大片绿野。

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对于这大干世界的一瞥。

从这日起,我每遇机会,就到塔顶去消遣。虽说这是件艰难的工作,但只须费登几级楼梯的力,就可以得到心满意足的报酬。

何况我又知道我的报酬是什么。我会看见天空与陆地,我会听到我的慈祥的朋友讲的故事。他是塔的看守人,住在走廊一角的一间小茅棚里。他的职务是照管市钟与吊钟,并负报告火警的责任,但他也享受不少闲暇的时间,有时抽一筒烟,想想他个人的宁静的思想。差不多在五十年之前,他也进过学校,他很少读书,但在这塔顶上住过这许多年,也就吸收了他周围大世界里的不少知识。

他对于历史知道的很清楚,因为历史对于他是一件活东西。“那里,”他指着河的曲折处说,“那里,我的孩子,你不看见那些树吗!那就是奥伦治公爵掘堤灌水以救莱顿的所在。”或者他告诉我老谬司河的故事。他说,在这条宽广的河不再作便利的港口,而变成很好的交通要道之先,得垒特与特纶普@的著名的末一次航行是从这里经过的,那一次他们两人为争海洋的自由,而牺牲了性命。

还有许多小的村子,丛集在那座保卫教堂——就是在许多年前那些保佑圣僧住的地方——的周围。在远远的地方,我们可以望见德佛特的斜塔。在它的高穹的视线之内,就是那位沉默的威廉被刺的地方,也就是格老秀司初学拉丁文的地方。再远一点,是高达教堂的一长条矮的建筑,就是那个幼年受人抚养的伊拉斯莫斯的家乡,这人的智慧大家认为比多少皇帝的军队的势力还大。

最后是那无边的大海的银色线,与它对照的,正在我们脚下的,是一大片充满了屋顶、烟突、房屋、花园、病院、学校以及铁路等的补缀物,我们称之为我们的家乡。这塔使我们对这老家有一个新的看法:那些街道、市场、工厂的扰攘变为人类的精力与目的的有秩序的表现了。最好之点,是在看过这周围的光荣的过去之后,回到我们每日的工作时,我们可以得到新的勇气,以应付将来的问题。

历史是一个经验的巨塔,由时间在以往的无限的方面造成的。要达到这座古代建筑的顶尖纵览全景,不是件容易的工作。因为此地没有升降机可乘,但是幼年人的脚劲是强的,是可以做到的。

现在我把那个开门的钥匙给你。

等你回来的时候,你也就会明白我所以如此热心的缘故了。

后记

一部优秀的纽伯瑞儿童文学获奖作品

呈现于读者面前的这部《美国学生人类史》,又名《人类的故事》,是荷兰裔美籍记者、教授兼作家房龙的经典著作,书中插图亦出自作者之手。本书英文原版于1921年出版,1922年获得首届纽伯瑞儿童文学奖,以表扬其对儿童文学的卓越贡献。1925年,沈性仁女士将此书翻译介绍到中国,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在国内掀起了持久的房龙热。

本书内容均为短篇章节,叙述世界文明如何从原始社会发源,并进一步讲述书写文字、艺术、建筑以及主要的信仰,直至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等。作者在写作精选历史题材时,总是不断问自己:该历史人物或事件是否至关后代的人类历史走向?书中文字从头至尾脉络清晰、简明流畅,犹如一位真实的老爷爷给孩子们在讲述人类的故事。

本书1921上市后,在美国大受欢迎,迅即成为畅销儿童图书。1922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为纪念著名儿童图书出版商约翰·纽伯瑞,特设立纽伯瑞(Newbery Medal)儿童文学奖,房龙先生写作的这部畅销书成为第一部获得纽伯瑞金奖的图书。1923年,著名教育出版公司麦克米伦公司出版此书学生版,推荐给当时的学校作为教材使用。

遗憾的是,房龙先生的这部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在中国一直与作者后来写作的《宽容》、《圣经的故事》等被当作成人阅读的人文经典。这种出版导向使得本书错失了很多青少年读者。近期我们出版了美国另一位作者维吉尔’希利尔的一套文史经典(《美国学生世界历史》、《美国学生世界地理》、《美国学生艺术史》),特别巧合的是,房龙先生的这部人类史故事与希利尔先生的三本经典教材相比,无论从写作对象、讲述方式和选取内容来看,都是那么相似,其写作年代也相差不远。于是我们便将房龙的这部书并入希利尔校长的文史系列。为了让更多学生和家长关注这部纽伯瑞金奖图书,我们特参考麦克米伦公司出版的学生版,并将此英汉双语版定名为《美同学生人类史》,以期引吸更多学生阅读此书,了解人类历史知识,同步提升英文阅读水平。

至于本书的中译本,我们选取了沈性仁女士的译本。它是房龙的这本书在中国的第一部中文译本,192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当时在国内掀起了一股经久不衰的“房龙热”。郁达夫先生曾评价说:“范龙(即房龙)的这一种方法,实在巧妙不过,干燥无味的科学常识,经他那么一写,无论大人小孩,读他的书的人,都觉得娓娓忘倦了……范龙的笔,有这一种魔力。但这也不是他的特创,这不过是将文学家的手法,拿来用以讲述科学而已。”

沈性仁(1895—1943),浙江嘉兴人,早在“五四”时期就有翻译作品在《新青年》上发表。其父沈秉钧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做过七年编辑,参与编辑过《辞源》等书。沈性仁曾在日本求学,因父病回国,后入北京女高师。1917年与北大教授、著名社会学家陶孟和结婚,夫妇志趣相投,生活淡泊。卢沟桥事变后,沈性仁带一个孩子南下,乘船数十个小时,没有床位,甚至连座位都没有,且一路苍蝇、蚊子扑面,只能以手帕遮口,这些致使她到上海时已面容憔悴。接着,她又辗转前往桂林,与陶孟和及其他孩子会合,后又前往红十字会报名,志愿看护伤兵,不久肺病发作。1943年1月,年仅48岁的沈性仁囚肺炎突发在兰州逝世,留下三女一子。费正清先生说,“她是我们月月友中最早去世的一个”。

还有一点需要向读者交代的是,本书对东方世界的故事讲述较少,涉及中闹的也仅有一篇,译者当时觉得这篇讲得不够全面,也不太准确,翻译时便含弃此篇,本英汉双语版相应去掉了该篇英文。另外,当时译者对某些专有名词的译法标准,与现代译法有些差别,我们在每篇结尾增加了“编者注”,给出其对应的现代译法,供读者阅读时参照。

这套《美围学生人类史》,不仅是房龙先生讲给两位孙子的家庭故事,而且是他献给世界儿童的经典文学礼物!期盼得到广大家长和学生的喜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2:4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