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红西路军史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作者 秦生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东征战役结束时,中国共产党发布了《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倡议国民党当局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但蒋介石无视这一呼吁,调动了16个师另3个旅的兵力,准备进攻陕甘革命根据地,企图以武力消灭红军。面对这一形势,为了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扩大红军,党中央做出了西征的决定,提出了占领宁夏,从外蒙接通苏联的战略方针。

此时,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已在东北军、西北军中取得了成效。东北军、西北军领导人已与中国共产党初步建立了统战关系,这就为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3月4日至5日,李克农与张学良在洛川会谈时双方商定,红军和东北军代表经新疆去苏联,由张学良负责同盛世才交涉。4月6日,彭德怀、毛泽东在致王以哲转张学良的电报中,提出周恩来与张学良会谈的内容中,就有“联合苏联及先派代表赴莫斯科问题”。周恩来与张学良会谈后,于4月10日致电张闻天、毛泽东、彭德怀等,告知东北军“对于红军主力集中向北,愿助其成。彼决派代表赴友邦,并助我打通关系”。11日,毛泽东、彭德怀向林彪、聂荣臻通报周恩来与张学良会谈结果时指出:“四方面军出甘肃,张之部队可让路。”“派赴苏联代表,他的由欧洲去,我们的张任保护,由新疆去。”后来,中共中央派邓发前往苏联,与苏联和共产国际就人员帮助、技术援助及红军向绥远外蒙发展接运物资等具体问题进行了磋商。

西征战役开始之际,中革军委在发布的《关于西征战役的行动命令》和《为完成野战军的三大任务给各兵团的指示》等文件中,提出“为着极力扩大西北抗日根据地并使之巩固,为着扩大抗日红军,为着更加接近外蒙和苏联,为着一切抗日力量有核心的团聚”,决定进行西征战役,提出了西方野战军的三大任务。其中之一就是消灭二马,占领宁夏,打通外蒙和苏联的联系,接受苏联的军事物资与技术援助。5月20日,党中央在致红二、四方面军领导人的电报中通报了进展情况,指出:“关于红军与东北军密切合作,以进到西北大联合,建立西北国防政府,打通苏联,同苏联及外蒙订立抗日互助条约的计划,我们正在进行。”“国际已有三四次派人来找我们,希望我们在西北成立大局面。”5月25日,党中央在致二、四方面军领导人的电报中,再次通报了红一方面军打通苏联战略方针的有关情况,指出红一方面军“西渡后向陕甘宁发展,策应四方面军与二方面军,猛力发展苏区,渐次接近外蒙。外蒙与苏联订立了军事互助条约,国际企盼红军靠近外蒙、新疆”。

西征战役开始后,随着西方野战军的胜利,党中央打通苏联的方针更趋明确具体。6月6日,毛泽东、周恩来致电彭德怀指出:“横山、定边地区是陕甘宁根据地的北面屏障,是北出绥远、宁夏,打通苏联的战略枢纽,应在7月半以前完成赤化。”29日,毛泽东又致电彭德怀指出:“从总的战略上看,无论站在红军的观点上,站在红军与其他友军联合成立国防政府的观点上,打通苏联解决技术条件,是今年必须完成的任务。而这一任务,是必须一及十五军团担负。”毛泽东还指出:“红军接近苏联的道路有二:一是宁夏及绥远西”,“二是甘、凉、肃三州”。“红军出动的时机亦有二:一是夏天或秋天”,“一是冬天”。毛泽东还强调指出:“无论采取哪一条路与哪一个时机,给马鸿逵以坚决的打击,都是决定的条件。”7月1日,毛泽东再次致电彭德怀,认为“如外蒙能出兵策应并解送军械,我军又有渡河作战条件,则出宁夏最为有利,否则只好候冰期”。而“打通苏联取得接济,仍是总的战略方针中重要一着”。7月27日,在二、四方面军开始北上后,毛泽东等致电彭德怀等西方野战军领导人,指出:“我们的任务是继续执行三大任务,争取三个任务在第二阶段上的胜利。”“在第二阶段上完成,就能使我更有力量地迎接二、四方面军的北上与完全会合,更有力量去造成西北联合与打通苏联。”  这个时期党中央打通苏联的方针是基于这样几点原因考虑的:其一,随着党中央和共产国际联系的不断加强,共产国际的态度更加明朗,不仅答应给中国红军提供技术装备,也欢迎中国红军接通外蒙或新疆。其二,打通苏联取得技术装备,不仅可以增强红军自身的力量,而且也对东北军、西北军有鼓舞作用,会极大地促进抗日联合政府的成立,有利于共同对日作战。其三,红一方面军西征以来已经解放了陇东、宁南的大片地区,不仅给马鸿宾、马鸿逵部以沉重地打击,也廓清了通往宁夏的道路,为进军宁夏打通苏联,创造了必要的有利条件。

红一方面军西征以来,解放了定边、盐池、同心、预旺、曲子等城镇和甘、宁两省的大片地区,实现了打通苏联方针的第一步。就在红一方面军巩固苏区、休整兵力,准备为实现下一步战略目标而紧张备战期间,形势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党中央在坚持打通苏联方针的情况下,对战役计划进行了新的调整。P16-18

书评(媒体评论)

西路军是当年根据中央打通国际路线的决定而组织的,我在苏联时,曾负责同他们联系援助西路军武器弹药的事,而且在靠近新疆的边境上亲眼看到过这些装备。西路军问题是一件和自己有关的事,我今年77岁了,要把这件事搞清楚。

——陈云

西路军指战员,为着党中央及军委所给予的任务而坚决斗争,粉身碎首饥冻疲困,在最困难与从未遇过的困难条件及残酷万分的血战中,一般说来没有灰心失望,没有投降困难,而为求战胜敌人完成任务,而斗争到最后一滴血,干部极大死亡,战士宁死不辱,而表现极英勇的斗争。

——陈昌浩

西路军失败的原因应该客观加以研究,吸取相应的教训,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帮助和保存这支部队的力量。

——1937年3月22日共产国际书记处致中共中央电

后记

西北地区是我们生活工作的地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祖国的大西北养育了我们。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奉献于斯,凝结了对这片黄土地的无限深情。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的历史,是70多年前发生在西北的重大历史事件。出于了解红西路军历史所蕴藏的丰富内涵的渴望,出于红西路军创建的光荣业绩的吸引和感召,出于对红西路军烈士的崇高敬仰和烈士鲜血染红的这片黄土地的深厚情结,出于党史工作者的责任,从20世纪80年代,我们就开始了红西路军历史课题的研究。多年来已先后发表了《党中央打通苏联战略方针的历史考察》、《论党中央宁夏战役计划的形成》等一批学术论文,出版了《中共党史重大事件研究》、《红军长征在西北》、《西北革命斗争与经济建设研究》、《20世纪甘肃革命与建设纪事》、《红西路军纪事》等多部有关研究红西路军的学术著作。在此基础上,2005年6月,我们申报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史研究”获准立项(批准号:05XDJ006),为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创造了十分重要而有利的条件。

课题的研究工作,是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和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领导和支持下进行的。经过努力工作,课题于2006年12月基本完成上报。此后,在充分吸收鉴定专家宝贵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修改提高,并于2007年11月最终定稿结项,成果等级为良好。本书就是在阶段性成果《红西路军征程》基础上完成的最终研究成果。课题研究过程中,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和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领导和同志们给予了热情帮助和有力支持。参加本成果鉴定的不知名的各位专家,本着严肃认真、高度负责的态度,以高尚的学术品德和深厚的学术造诣,对成果进行了严格鉴定。在对拙作给予良好评价的同时,提出许多很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使我们深受启迪。在拙作修改定稿时,对专家意见都充分进行了吸收。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是大家共同劳动的成果,凝聚着各位学人的心血和智慧,我们在这里表示衷心的感谢。

课题的研究工作,也得到了许多单位和个人的热情帮助。中共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和甘肃、新疆、青海等省区及一些地县档案馆、党史研究部门提供了珍贵资料;中共中央党校、中央文献研究室、军事科学院、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解放军后勤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许多专家学者,给予了重要的指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和甘肃省白银、武威、张掖、酒泉等市、县党校和党史部门,为实地考察提供了热情帮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有关领导对本书的出版给予重视和支持,责任编辑和有关同志付出了许多辛劳;作者所在单位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王渊,副校长吴定军、牛治军、王福生、寇明军、冯湖等领导同志和党史党建教研部、科研处、计财处等有关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特向上述单位和个人致以诚挚的谢意。

本课题由秦生教授主持并执笔完成,高兴国副教授帮助收集、整理资料,陈永恭副教授参加了实地考察,李怀周、王育红同志承担了部分事务性工作,其他课题组成员为课题的完成做了一定的工作。甘肃省社会科学院董汉河研究员、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张嘉选教授审读了初稿,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为全书增色不少,在此也一并致谢。

努力写出一部史实充分、评介公允、分析深刻、系统完整,能够给读者以知识获得和思想启迪,并为大家认可的《红西路军史》是我们的愿望,并为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限于资料和水平,书中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的疏漏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作者

2010年6月于兰州黄河之滨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中共中央打通苏联战略方针的提出与演变

 第一节 共产国际军事援助中国红军的思想

一 共产国际军事援助思想的提出

二 红军长征开始前共产国际军事援助思想

三 红军长征开始后共产国际军事援助思想

 第二节 中共中央打通苏联的战略方针

一 建立川陕甘根据地方针中“青宁新”因素的考虑

二 打到苏联边界去取得共产国际援助的方针

三 打通苏联、便于抗日的方针

四 占领宁夏,打通与外蒙、苏联联系的方针

五 对中共中央打通苏联战略方针的认识

 第三节 北取宁夏,打通苏联的战略方针

一 红二、四方面军北上甘南

二 三个方面军与东北军配合北取宁夏,打通苏联的战略方针

第二章 北上与西进的斗争和三大主力红军会师

 第一节 夺取宁夏方针与《静宁、会宁战役纲领》的制定

一 中共中央占领宁夏的部署与静会战役计划

二 中共中央西北局岷州会议与《静宁、会宁战役纲领》的制定

三 中共中央政治局夺取宁夏的战略思想

 第二节 北上与西进的争论与斗争

一 中共中央西北局漳县会议决定西进

二 中共中央西北局洮州会议与《通庄静会战役计划》

 第三节 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

第三章 《十月份作战纲领》的发布与执行

 第一节 《十月份作战纲领》的发布

一 中共中央对“提早攻宁问题”的思考

二 《十月份作战纲领》的发布

 第二节 红四方面军一部西渡黄河

一 红四方面军实施宁夏战役的部署

二 红三十军成功抢渡黄河

三 红九军、五军和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渡河

 第三节 宁夏战役计划被迫中止

一 海打战役计划的流产

二 宁夏战役计划被迫中止

三 宁夏战役计划搁置的原因

第四章 平大古凉战役与红西路军组成

 第一节 《平(番)大(靖)古(浪)凉(州)战役计划》的制定

一 景泰一条山战斗

二 《平大古凉战役计划》的形成

 第二节 红西路军的组成

一 红西路军的组建

二 红西路军的建制

 第三节 西路军挥戈西进

一 实施《平大古凉战役计划》

二 红九军兵殇古浪

 第四节 西渡黄河后民族统战工作的开展

一 渡河后西路军的民族统战工作

二 平大古凉战役时期的民族统战工作

第五章 创建永昌、山丹根据地

 第一节 创建永昌、山丹根据地的方针

一 西路军西进遭遇的困难

二 创建永昌、山丹根据地的方针

 第二节 创建永昌、山丹根据地的战斗

一 永昌、山丹的战前态势

二 永昌、山丹的主要战斗

 第三节 西安事变与东进、西进的犹豫

一 西安事变初期西路军行动方针的游移

二 西安事变后期,西路军准备东返

三 西安事变前后西路军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努力

 第四节 永昌、山丹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一 永昌、山丹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二 永昌、山丹苏维埃政权的活动

第六章 创建临泽、高台根据地与西路军东返

 第一节 创建临泽、高台根据地的方针

一 红西路军西进临泽、高台

二 创建临泽、高台根据地的背景和由来

 第二节 临泽、高台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一 临泽、高台苏维埃政府的建立

二 临泽、高台苏维埃政府的工作

 第三节 高台、临泽保卫战

一 红五军兵陨高台

二 倪家营战斗

三 临泽保卫战

 第四节 西路军东返与西洞堡的胜利

一 西路军准备东返

二 西洞堡的胜利与回师西进

第七章 红西路军的失败

 第一节 决战倪家营

一 首战倪家营

二 回师倪家营

三 英勇悲壮的妇女抗日先锋团

 第二节 中共中央救援西路军的行动

一 利用政治谈判和各种关系救援西路军

二 组建援西军救援

 第三节 兵败祁连山

一 激战梨园口

二 石窝会议

三 历史当事人对西路军失败的看法

四 对西路军失败的认识

第八章 西路军左支队到达新疆

 第一节 风雪祁连山

一 三 路分兵

二 干部支队的成立与失败

 第二节 左支队到达新疆

一 走出祁连山

二 走向星星峡

 第三节 西路军后期党的建设工作

一 中共甘州中心县委的建立

二 张掖秘密党组织的建设和斗争

第九章 营救西路军指战员回延安

 第一节 援西军和八路军办事处的救援行动

一 援西军的救援行动

二 西安、兰州八路军办事处的营救工作

三 河西群众的营救行动

 第二节 陈云营救西路军与新疆“新兵营”

一 星星峡迎接左支队

二 新疆“新兵营”

 第三节 回到延安

一 徐向前、陈昌浩等回到延安

二 左支队指战员回到延安

附录 红西路军大事记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一)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四方面军五军、九军、三十军等部共21800人,在方面军指挥部率领下,根据中革军委的指示,从甘肃省靖远县河包口等地渡过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后因战场形势的变化,经党中央批准组成西路军,向河西走廊进军。西路军在极为严酷的自然条件下与敌人浴血奋战4个多月,终因敌我力量悬殊等原因而失败。

红西路军虽然失败了,但红西路军指战员对中国革命无限忠诚,与优势敌人浴血奋战,歼敌2.5万多人,先后占领了古浪、山丹、永昌、高台、临泽数座县城,在战略上配合和支援了河东主力红军的斗争;红西路军指战员,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发动群众建党建政,建立了永昌、山丹、临泽、高台四县的苏维埃政权,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极大地促进了河西人民的觉醒,在千里河西撒下了无数革命火种。红西路军创建的可歌可泣的壮丽业绩,已经载入了史册,将永远为党和人民所铭记。

红西路军虽然失败了,但红西路军指战员在空前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以自己的思想品德、坚强意志和出色表现,凝聚形成了崇高而宝贵的红西路军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具有多层次、多角度丰富内涵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红西路军有着矢志不渝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念,正是在这样一个共同的思想基础之上,红军指战员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屡遭挫折而不动摇,在战胜了千难万险之后,余部到达新疆,最后回到了延安;红西路军在气候条件极其恶劣的雪山、大漠的严峻环境中,与10余倍于己的陆空配合的优势敌人浴血奋战,表现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英勇顽强、敢于斗争、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与敌人血战到底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红西路军指战员以大局为重,纪律严明,发扬团结友爱精神,在军事上密切配合,在物质上互相支援,表现出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精诚团结、互相支援的革命精神。红西路军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创造的宝贵历史遗产,具有永恒的价值。凝聚其中的理想信念不动摇,革命意志不涣散,奋斗精神不懈怠,团结一致、艰苦奋斗、不畏险阻,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等,都是中国共产党人世代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永远也不会过时。

(二)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是土地革命战争末期,发生在党史、军史上的重大事件。西路军创建了可歌可泣的不朽业绩,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的崇高精神,为我们留下了保持党的先进性、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和宝贵精神财富。今天,研究西路军的历史,展现西路军的业绩,弘扬西路军的精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红西路军的历史,是一首悲壮而又正气磅礴的歌,是一幅惨烈而催人奋进的画卷。通过红西路军历史的研究,系统、完整、真实、准确地展现这段史实,深切缅怀西路军烈士浴血奋斗、忘我牺牲的感人事迹与历史业绩,深刻认识党的执政地位来之不易,增强全党的执政意识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意识,坚定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的信念;通过红西路军历史的研究,深刻认识今天国家强盛、人民幸福来之不易,增强历史责任感,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通过红西路军历史的研究,深刻认识新世纪新起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肩负时代责任,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努力将前辈开创的伟业不断推向前进。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斗争的壮丽史诗。包括长征在内的中国革命史,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长期英勇奋斗的真实记录,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推进理论创新的生动教材,是中国共产党人光荣革命传统和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我们应该十分珍惜和充分运用这个精神宝库。在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的新形势下,在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中,我们要更加注重用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来教育干部和人民。”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史是党史、军史上一部艰苦卓绝、英勇悲壮的英雄史诗。当年革命斗争的亲历者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质,在今天仍然熠熠生辉,是对广大干部党员、群众和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珍贵素材。倡导它们有利于培养和形成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通过红西路军历史的研究,讴歌红西路军精神,可以鼓舞我们不畏艰险、开拓创新、顽强拼搏、艰苦创业,不断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向着未来推进。通过红西路军历史的研究,树立红军指战员光辉的榜样和典范,能够教育和鼓舞人民,陶冶人们的思想道德情操,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造就和培养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通过红西路军历史的研究,继承和发扬红西路军精神,也有助于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全面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增强广大共产党员和党的各级干部的理想信念,树立共产主义道德观和价值观,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中国共产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也是一部启迪世人的教科书。今天,党的事业已经进入了新世纪新阶段,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西路军研究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西部大开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总结成功的经验和挫折的教训,对于我们开拓更加美好的新世纪是十分重要的。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十分珍视和总结历史经验的政党。党的历史经验是党的历史发展中凝结成的宝贵财富。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史是以失败而告终的历史事件,这在党和红军的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但是正因为如此,这一段令人刻骨铭心的历史使人们久久难忘,对人们的启迪又是巨大的。

红西路军是一个学术界存在较大争议和社会关注的重大历史课题。红西路军研究对深化党史、军史研究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红西路军问题是多年来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的疑案,实事求是地全面展现红西路军历史的发展过程,进行客观的总结和评价,对统一人们的认识,深化党史、军史研究不仅是十分必要的,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

70多年来,人们对红西路军历史始终不能忘怀,一直在持续不断地研究与探索。我们写作此书,就是为了再现红西路军的壮丽业绩,讴歌广大红军指战员的崇高精神和无产阶级英雄气概,缅怀那些为了人民的解放而血洒河西走廊的红军烈士,总结红西路军历史的经验,表达对革命前辈的无比崇敬和对革命先烈的深深怀念,也为读者了解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一部真实可信的有益读物。

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已经客观存在着的历史,除了不断地加深对于它的认识、理解之外,是谁也改变不了的。红西路军历史是已经客观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事实。我们本着党的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以积极、慎重、客观、公正的态度进行科学研究。力求做到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尊重历史,忠于史实;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充分注意国内外、敌我友各种因素对事物发展的交互作用与影响;既要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揭示事物发展各个阶段主体与客观环境的相互关系及运行过程,也要从宏观上注意西路军演进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既要继承前人,又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通过科学全面的分析得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结论。我们不是历史的当事人,要做到这些尽管很难,但我们为之付出了所能做到的一切努力。奉献给读者朋友的这本书,正是我们探索和认知红西路军这个客观事物的成果。

红西路军史研究是探索和认识客观历史存在的过程。历史的尘埃可能会掩埋历史的踪迹,岁月的冲刷可能会抹去历史的印痕。但只要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不断探索和认识,仍然可以期望从杂乱纷纭的历史万花筒中看到历史的真貌,受到历史的启迪。

内容推荐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末期发生的“空前绝后”的重大历史事件。《红西路军史》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史研究”的最终成果,也是目前可见的第一本非小说类全面系统研究红西路军真实历史的专著。

《红西路军史》作者秦生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在充分占有翔实资料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从中共党史和军事战争史的研究视角,全面展现了红西路军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演进发展的历史进程和最后结局,充分展现和客观评价了红西路军创建的历史功绩和发挥的战略作用,讴歌颂扬了红西路军的崇高革命精神;研究了有关红西路军的重大战略形成及产生的影响,分析总结红西路军失败的原因,回答了党史界、学术界长期争论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

编辑推荐

国内迄今第一部全面记述红西路军真实历史的专著!

70多年来,人们对红西路军历史始终不能忘怀,一直在持续不断地研究与探索。作者秦生写作《红西路军史》,就是为了再现红西路军的壮丽业绩,讴歌广大红军指战员的崇高精神和无产阶级英雄气概,缅怀那些为了人民的解放而血洒河西走廊的红军烈士,总结红西路军历史的经验,表达对革命前辈的无比崇敬和对革命先烈的深深怀念,也为读者了解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一部真实可信的有益读物。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4: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