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不要叫我怪老头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澳)弗朗西斯·麦克纳布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现在已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在平时每天的生活中消极的情感、消极的情绪会影响健康状况,影响幸福生活和基本的安乐感。不管何时老年男人发现他们上了高速道正迅速驶向怪老头这个终点站,他们都应该及早识别一下交通信号灯——“走错道了,快回头。”

本书提供一条正确的快速道——通向积极的感情、积极的精神状态,而得以延年益寿。外部环境的世事和内心世界的不安与焦虑,似乎可以证明清晨或黄昏的怪戾。这一正确选择使老年男人真正可以达到他们的最高目标——晚景享晚福其乐无穷,老当益壮老有所为——要摆脱一切负面影响,方可阅尽黄昏夕阳无限好。

内容推荐

当你老了,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切莫忽视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活的久不是唯一目标,活得好才算晚福尽享!如果发现自己正迈向“怪老头”这个危险的终点站,你一定要尽早回头!

本书提供一条科学易行的解决之道,让你正视衰老,摆脱焦虑、不安、怪癖……一切负面情感的影响,通往健康积极的精神状态,找到人生在世的真正意义。

心境平和才能益寿延年!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进入老年期:对老年晚景有期盼

第二章  琐事

第三章  老年男人需要什么?(I)

第四章  老年男人的智力——老年男人智力的特殊性

第五章  老年男人需要什么?(II)

第六章  老年男人想死

第七章  女人希望自己的男人与众不同

第八章  老年男人寻求心灵伴侣

第九章  老年男人与性

第十章  老年男人——同性恋

第十一章 孤独的老年男人

第十二章 老年男人的怀旧

第十三章 宗教

第十四章 怪老头们,他们要什么?

第十五章 生命真是值得活的吗?

第十六章 事事有终结

第十七章 振作激励有灵动

第十八章 老年男人抱有什么希望

第十九章 最后平和,我只要最后的平和

结束语

附录

试读章节

第一章 进入老年期:对老年晚景有期盼

我们工作自然是为了活得尽量又好又长久,还要帮助其他人也能够这样。身后会发生什么以及别人会怎样看待我们,那就不是我们所能掌控的了。时间如流水把我们大家都带走。我们所能做的一切就是现在。

比尔·克林顿《我的生活》

老年男人就好像是周六早晨市场上的水果。它们品种多种多样,也很容易辨认新鲜还是不新鲜,只要看外表好坏有无变质的斑疤就行。阿希亚-霍纳,作为一个老妇人她写了自己的观点,她文章的个人观点也引起了对老年男人的关注。她对老年妇女的思考反映出可喜的现实主义真实性。但是她有时候拿老年男人来做比较,则倾向于认为老年男人就仅有一类而已,不像(老年妇女)有许多种情况。

我经常踌躇地问自己到底有多老。有的人说“你自己觉得有多老就有多老呗”。也许这是个很聪明巧妙的办法,避开年月的流逝,如此大部分时间我就不觉得老了。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日益感到欣慰这些年来我所得到的阅历,与我早些年的那些经历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有一档电视新闻节目总要在最后播放为美国军人牺牲而默哀。在这些军人的照片下面我看到他们的年龄——十八岁,二十三岁,二十岁。除了深思这种抛置生命的悲剧之外,我心里受到很大的震动,因为这些年轻男女的生命从此不再有生活的广阔领域中必然会有的幸福和痛苦,从此告别了爱情和欢笑,也不再能探索知识和智慧的无边王国。

在另处我曾经写过,我们的晚年姑且可以划分成几个年龄段,人在六十至六十五岁时的生活同在八十五至九十岁时的生活有明显的不同。

应该注意到现实已经变得很明显,本文应该附加提到,我们常常可以发现一个八十八岁的人身体和精神状况都要比五十八岁的人还要好。他可能有很强的适应性,强烈地表现出自身的活力和激情,尽管不可避免他随时会有悲哀结局的降临。而五十八岁的男人可能还并不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自己的外貌,不在乎社会对老年人的礼貌的行为。

然而事实上,男人一上了七十岁,他自觉到人生再也没有一个七十年可活了,这种意识会不可避免地以各种虚无主义的形式表达出来(“天命难违”,“人寿天定”),或者有意无意地拒绝接受年老和死亡的现实。我们有些老年男人会不自觉地陷于怀旧和抑郁,我们还有一些人则感到不知所措,并且不久就有点变化无常起来。

另一方面,老年男人能够接受这个现实,即到了七十岁,他们可能再活上两个月,或者再活三十年。他们生命长短的关键取决于对待生活的态度、方式主要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在这些年内所确定、追求的目标是身外的财富还是身内的心情喜乐,或者还是所有这些内外一切都混杂在一起。大多数老年男人有时候用妒忌羡慕的眼光看待年轻人。

佐尔巴看着一个年轻男子在跳舞,他咕哝道,“啊,要是我能像他这样年轻有多好呀!”

进了七十年龄段的男人知道自己再也不会有这些年轻男子的自由了。他们已上到了一个时代的台阶,那里的惧怕弥漫于道德和宗教。他们结婚很早,绝大多数是社会风俗习惯使然,有时候也是因为父母的期盼。他们受职业道德的影响很深,恪守个人价值与个人成就两者之间必须紧密相关。曾经眼看自己的父母挣扎于贫困和社会底层之中,他们就要确保自己在世上的地位。许多人同妻子离异分手,另有人则让妻子早早就守了寡。

阿希亚·霍娜说:“老年男人……专和年轻妇女调情是自讨没趣。”其实并非一直是这样的。所谓“调情”可能是寻找一种前已失去了的或者没有付出足够的耐心去拥有的亲切感情。其他的人畏惧这样的亲密感情,但是要从他人的经验中或从怀念往事中去寻求——另外有人使我们惊异,表面上“摒弃”着所有这类并非赤裸裸的事,但时常去光顾妓女和向导社。

老年男人的调情(尤其与年轻妇女)会遭到许多的批评和谴责。调情一词的应用,是指对不妥当对象进行不被接受的性追求;人的性轻浮行为有意或无意地进而作完全的性征服;象征性性勾引。老年男人的调情行为可能是真正的调情,是一种方式,在否认自己已是老年,对自身虚弱无力、内心惧怕的一种焦虑。但是调情——姑且这么说——可能是追求人与人之间相当程度的贴近,而这是无法从别的男女关系中获取的。年轻妇女对老年男人有吸引力,也如同老年男人对年轻妇女有吸引力是一样的。再也没有什么能比互相温存体贴更让人有幸福感了。老年男人把它视为一种可能——会使相当撩人的——来充实他生活中的情感空白。的确,他可能不敢承认自己害怕衰老,害怕失去活力,或者,也许是大胆寻求某种他知道已不属于他的事物和他将永远不会有的事物。

罗格·麦戈的诗《可怜滑稽相》描写了八十高龄的布朗先生拒绝被强迫送去老年福利院。他逃走了,上了伦敦的火车,但是人们发现了他,把他带了回来,绑在了他的床上,结果布朗先生很快就在床上一命呜呼。“他那夜就完了,发中风死在床上。宁死不屈不住地叫,可怜滑稽相。”

……

P1-3

序言

人一过了五十岁的年龄,同从前就大不一样了。他们的心态,他们对家庭、朋友和社会的看法,不再是年轻时候那个样子了。

当我们想知道,“老年男人需要什么?”我们立刻要问,“谁是老年男人?”有人会说他们年龄虽然八十岁了,但精力还是年轻的、旺盛的。可又有人看到许多人还不满三十五岁,却说他们已经是老年男人了!本书重点要谈的是年龄过了五十岁的男人,这些男人想的是以后的十五年,以后的三十年。

他们不断面临着体力健康的问题,而不大费心去关注自己感情健康的问题。二十岁和三十几岁时候的身心状况,同样会支配着以后的岁月。他们对退休以后的人生感到渺茫,幸福日子将是一去不复返了,因而不免经常陷于惋惜、焦虑和忧郁之中。

他们数十年中积累起来的人生智慧,一下子要被迅速发展的社会和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所抛弃。

许多老年男人说他们摆脱了工作的压力感到很快活,然而还是要带着挥之不去的紧张感进入人生的晚年。男外有人高兴地说比退休之前毕竟“不再那么忙碌了”。

老年男人们尽管情况各有不同,却都会遇到这样的社会问题:到底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呢?是否意味着该在短短的生命中要挣多少钱呢,还是意味着只有对广大的社会作出某种有意义的贡献呢(以获取有益的回报)?换句话说,我们的生活是否本质上就是追求自我中心的利益,还是利他主义为大众谋利益?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呢?

我们知道,许多老年男人回避这样的问题,否认年老的征象,任凭年华一天天逝去。有人起劲地寻找新鲜事儿,寄情于友谊,不断追求创造性的方法去解决难以解决的问题。事情总是这样。

但是在当今我们人类的进程之中,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人的生命可以活得更长。在过去的一百年间,人的平均年龄延长了整整三十年,再过五十年会怎么样呢?社会还将无视老年男人的智力、创造力和团队参与能力吗?

我们老年男人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为了避免我们还要怀念前几代人早已过时的陈腐观念,那些观念早已不再为今日令人心花怒放的新时代所需要,而这新时代还在不断扩展思想的疆域,扩展我们情感适应的基础,那么,什么样的心理情感对我们才是重要的呢?

老年男人心理学向来不受重视,被回避,遭否定。结果,数量庞大的老年男人,他们的最后三十年是在毫无目标、浑浑噩噩的粗陋生活状态中度过的,根本谈不上有人类精神的高度意识。我们应该改善这种状况。

现在已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在平时每天的生活中消极的情感、消极的情绪会影响健康状况,影响幸福生活和基本的安乐感。不管何时老年男人发现他们上了高速道正迅速驶向怪老头这个终点站,他们都应该及早识别一下交通信号灯——“走错道了,快回头。”

本书提供一条正确的快速道——通向积极的感情、积极的精神状态,而得以延年益寿。外部环境的世事和内心世界的不安与焦虑,似乎可以证明清晨或黄昏的怪戾。这一正确选择使老年男人真正可以达到他们的最高目标——晚景享晚福其乐无穷,老当益壮老有所为——要摆脱一切负面影响,方可阅尽黄昏夕阳无限好。

后记

人生一世有许多时候必须有所作为,必须将生活施以斑斓色彩,或其某时间段,比如青年时代,坚忍不拔,兵败于年老胆怯或怠惰。

J.B.普里斯特利《全印我们自己及其他散文》

伊维斯·克莱因死于1962年6月6日,发了三次心脏病,年龄三十四岁。这个年龄算不上是老年人,除非我们要说就如有些老年人还很年轻,而有些年轻人却显老了。他在日记中说:“我要……大家说起我:他活得好样的,所以他一直活着。”克莱因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他将“蓝色时代”带入艺术世界。1956年他发现一种“饱和的、鲜亮的、全满的深蓝色,他称之为最完美的蓝色表达”,以至引发“完全被慑于这种色彩的视觉震撼”,产生强烈鲜明的效果,运用于其令人惊讶的颜色。细看看这位老人也是好有一比,比比他浑身淡灰色调的特征,他却能在这相当紧张而令人难忘的色彩之中,显得颇有生气。彩色摄影未有之前,影像只有黑白灰色,有了彩色摄影术后这个世界和人类都改变了。使“色彩回归于生活”,再提出了坚决的挑战,强烈否定了死灰色那样停尸房中供病理解剖死尸的颜色。

老年男人们要看色彩,喜爱色彩,要在生活中创造色彩。他们需要知道自己中意的颜色,他们需要有勇气敢于改变颜色,那些屋内装饰,个人服饰以至宗教和政治的色彩。许多人打消了曾经希望改变颜色的想法,可是他们知道花儿一开始掉色,也就枯萎了。果子搁在食品橱碗里过久也就变质变色了。除此之外,人们年纪老了,接受外观的灰白色作为内心灰色的必要延续,而他们内心的灰色是外表灰色必然的反映。

当一个人遇有严重损伤时,我们没法使创伤治愈复原,复原时,也唤起多种功能的恢复。但是老年男人屈从于灰暗无色的生活时,那就使有的功能不得恢复了。我们必须寻找更新再生的方法。

无色的生活详细分析起来有这样一些特点:

1.生活精力、学习能力和开始性都降低了,情感、动力和目的性都平息了,不再有未来奋进的目标。

2.没有了激励的环境,或没有了激励的兴趣,个人也就开始隔离可予激励的机会,一些人或环境本可以给他们生活助兴的也没有了。

3.许多事有赖于一定的环境、一定的时间,也就有赖于一个人如何能将自己伸缩自如地置于一个易于使他的生活增添色彩的环境。环境和文化有许多潜在的激励因素,但是个人可能不一定还处在合适的环境、合适的时间。

4.有些人会经历一种无情的幻灭状态,原先的目标、信仰、希望和支持的、可靠的资源被发现是不可行的、不正确的。幸福之源也行将枯竭,关爱也没有了。某人会说:“我什么也不在乎了!”仅凭表面审视,那可以看做是故意的评论,但是此人会觉得如此感情耗尽也就对曾经给予关注的事物不再有关痛痒。

5.某人可能保持着一种疏远的生存方式,在一段稳定的时期内,在高度保护的环境之中,从不曾遇到过挑战和问题。他们心安理得地收受一切——也许怀有高人一等的自信甚或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感觉。他们一直供奉在封闭的集团或封闭的社会圈子中,因此使自己疏远,未能接触广大社会的诸多矛盾与问题,或者他们确信那些社会不安问题触及不到他们特殊的地位。

6.对某些人而言没有色彩的生活就是处于灵魂麻木的生活状态,那是一种去精神化的状态,有时就称这种状态为精神麻木,或没有精神,丝毫没有生气。性欲或精力受挫,没有兴趣做身心重振的努力。

老年男人要对他们的生活真正做到敷色添彩,就最好对照测试这六个方面,细心看看如何针对这六方面来重新安排自己,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重新安排。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8:2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