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钱塘江大桥建成通车七十周年。这座大桥是近代以来,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和主持施工的第一座现代桥梁。茅以升先生作为当时建桥的主持者,其《回忆钱塘江建桥》一文已将建桥经过完整地记录下来。本书以茅先生的文章为主体,加入近些年的最新研究成果等其他文献资料,以注释、背景材料的方式插入文中,以使现在的读者明了当时的情形。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回忆钱塘江建桥/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百年中国记忆 |
分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交通运输 |
作者 | 茅以升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今年是钱塘江大桥建成通车七十周年。这座大桥是近代以来,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和主持施工的第一座现代桥梁。茅以升先生作为当时建桥的主持者,其《回忆钱塘江建桥》一文已将建桥经过完整地记录下来。本书以茅先生的文章为主体,加入近些年的最新研究成果等其他文献资料,以注释、背景材料的方式插入文中,以使现在的读者明了当时的情形。 内容推荐 《回忆钱塘江建桥》“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系列之一,由茅以升编著。讲述了:1933年,桥梁专家茅以升受命主持修建杭州钱塘江大桥。钱塘江的水文地质条件异常复杂,江底流沙深达四十余米,一年一度的钱塘潮来势凶猛。面对重重困难,茅以升带领技术施工人员,提出多种技术创新,仅用两年半时间,赶在侵华日军抵达杭州前完成施工。钱塘江大桥的建设开我国自行设计并建造大型现代桥梁之先河,并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桥梁工程人才。 目录 第一部分 钱塘江建桥回忆 附录 钱塘江桥工程纪要 钱塘江怒潮 竺可桢 钱塘江桥设计及筹备纪略 茅以升 钱塘江桥一年来施工之经过 茅以升 钱塘江桥诗文选 武汉建桥计划书 上海市越江工程之研究(节选 重庆两江大桥 茅以升 第二部分 桥 话 名桥谈往 桥名谈往 没有不能造的桥 第三部分 征程六十年 传略 试读章节 钱塘江建桥回忆 新中国成立前建成的杭州钱塘江桥,经过当时报刊宣传,中外注目,成为国民党反动统治标榜建设的一个样品。究竟这座桥在政治、经济和技术上,能作哪些标榜呢?究竟这座桥在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情况下,是怎样建成?建成以后,为什么又要炸毁?炸毁后又为什么重修呢?所有这些,都成往迹,今天看来,事隔多年,而桥又非最大之桥、且造桥经过已有文字记载,似乎不必浪费笔墨,再提这些旧事了。但造桥经过却包含了一些复杂曲折的斗争,值得记下来做今昔对比,来说明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从技术上说,造桥所经历的困难,也还有值得参考之处。只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才鼓起勇气,来写这篇回忆录。 钱塘江桥得名的原因,首先,主要由于它是第一座由我国自行设计和主持施工的较大的近代化桥梁;在这以前,几乎所有我国这类桥梁,都是由外国人一手包办的,成为帝国主义的侵略工具。其次,它在抗日战争中,对撤退物资、疏散人口,起了一定的作用。再次,培养造就了一批桥梁工程技术人员,新中国成立后,为祖国的社会主义桥梁建设服务。最后,它打破了当地的一种迷信,认为在钱塘江上造桥是不可能的,用唯物论战胜了唯心论,当时我国工程界也因此给予较高的评价。 从1933年8月起至1949年9月止,前后16年我都是杭州钱塘江桥的主持人,其中除因抗日战争而撤离杭州的八年外,我实际负责时间,前后达八年之久。前一段四年又四个月为筹备、兴工、通车及炸桥时期,后一段三年半为复员及修桥时期。在撤离杭州和修桥时期,我都兼任了其他工作。 从1933年8月至1934年12月,钱塘江桥筹备修建;1935年4月正式开工;1937年9月大桥铁路通车,同年11月大桥公路通车。这时抗日战争已起,淞沪鏖战,已历三月,不幸杭州于12月23日沦陷,大桥于当日为我方自动炸断,全体员工撤退至后方。1945年抗战胜利,1946年春,桥工处在杭州恢复,9月又开始修桥。1947年3月,大桥铁路公路全部恢复临时通车。1949年5月,杭州欣逢解放;同年9月,大桥修理未完工作,由铁道部上海铁路局接收续办。 建桥动议 1933年3月,我正在天津北洋大学教书,忽然接到杭州杜镇远的电报和长函,要我立即前往杭州,商谈筹建钱塘江大桥的事。杜是我唐山的同学,那时正任浙赣铁路局局长。他来信的大意是:“浙赣铁路已由杭州通至玉山,一两年后就可通到南昌;全省公路已达3000公里,正向邻近各省连接。无如钱塘江一水,将浙省分成东西,铁路、公路无法贯通,不但一省的交通受了限制,而且对全国国防与经济文化也大有妨碍。建设厅长曾养甫想推动各方,在钱塘江上兴建大桥,现在时机成熟,拟将此重任,寄诸足下,特托转达,务望即日来杭,面商一切。”随后又接浙江公路局局长陈体诚(也是我的同学)来信,力劝说:“我国铁路桥梁,过去都是由外国人包办的,现在我们自己有造桥机会,千万不可错过。”我初接信时,非常兴奋,心想我本是学桥梁的,也在几个大学里教过不少年的桥梁工程,但除了1920年担任过修建南京下关惠民桥的工程顾问、1928年参加过济南黄河桥的修理工程外,竟无机会去参加造桥工作。现在有人居然要我去造桥,而且去造钱塘江上的一座大桥,这怎能叫我不动心呢?但是稍微考虑了一下,种种问题都来了:首先,造这样的大桥,要多少经费,南京政府有许多建设计划,都是纸上谈兵,难道浙江一个省倒有这样大的实力吗?曾养甫,我只见过几次面,和他并无来往,他如何会来找我,会对我有这样深的信任吗?更重要的是,钱塘江是著名的险恶的大江,在这江上造桥,我自己是否确能胜任呢?不过,话又说回来,不造桥则已,要造桥总有这些问题,我是学桥梁的,难道要我造桥,能知难而退吗?于是我鼓起勇气,向学校请假,前往杭州商谈。 到了杭州,杜、陈二位和其他熟人都对我说:这是难得机会,切勿推辞。浙江原是比较富庶的省份,铁路、公路都在积极兴建,钱塘江上建桥,乃是当务之急;曾养甫政治上有后台,为人有魄力,和江浙财阀素有往来,由他发起造桥,加以各方赞助,此事必成。他们的话,都很诚恳,我就欣然去见曾养甫。他正患感冒,但仍在病榻上见了我。他说:“钱塘江上修桥,是全体浙江人民的多年愿望。我一来杭州,就想推动各方,促成其事,不仅要想尽方法去筹款,而且有了款,还要有人会用,才能把桥造起来。关于筹款的事,我已多方接洽,看来很有希望;对于主持建桥的人,我也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请你来担任,你如肯就,我们共同努力,这事就更可望成功。将来经费我负责,工程你负责,一定要把桥造好,作为我们对国家的贡献,你看如何?”我听了他这样坦率的话,颇受感动,随即表示接受他的意见。并问他关于造桥所需的工程资料,是否已有所准备,还是要等我来后再着手征集。他说:“建设厅内已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从事这项工作,除了收集已有的关于水文、地质和气象的资料外,并在可能建桥的地址,进行了江底的土质钻探,所有这些,当然都还是初步的,可以供你参考,将来你还要大大补充。” 假满回津以前,我又和曾养甫谈了几次。他一谈到桥,总是滔滔不绝,认为势在必行,同时又一再声明:造桥工程完全由你负责,我决不干涉。于是我和他约定,回津后就辞去北洋教席,干学期结束后来杭就职。P2-5 序言 自古以来,我国造了无数的桥,不但桥多,而且桥好,不是一个时期好,而是历代相传,绵延不绝。在造桥的技术、艺术和学术方面,都有光荣的传统。 桥是跨河越谷的空中道路,如何能使它长久屹立在大地上,关键在于桥身、桥墩及基础的材料和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我国古桥在这几方面都有创造发明,如赵州桥的大石拱上开了四个小石拱,形成近代所谓的“敞肩拱”,这种结构比欧洲早用了700年之久。又如,洛阳桥的“筏形基础”,也为我国先代桥工所首创。再如,西南一带铁链吊桥的设计施工,亦多伟绩。中国古桥坚固耐久,就材料论,主要是采用了石料,但由于开采与雕凿都很费功,故用到桥上的石料都力求减省,再加造桥工款,往往系募集而来,甚至为一个家族独立负担,因而建桥的材料、工款及时间都不得不力求经济。 在艺术上,我国有很多古桥的桥身、扶栏、桥屋等外形,还能表达出既现实又浪漫的美妙风格,如颐和园内玉带桥的蛋形石拱,北京卢沟桥的石狮栏柱,广西程阳桥上的五座亭阁。更特别的例子是把桥身也造成异样形式,如扬州五亭桥,太原鱼沼飞梁,杭州西湖上九曲桥,等等。这样把技术和艺术融合成一体.扩大桥梁的功用,是我国文化的又一个特征。 更重要的是,有的古桥的结构在学术上留传下可以发展的科学理论,如很多古老的石拱桥能胜任现代的繁重运输,就是由于把石拱与两墩结合在一起,发挥其整体性,并在这整体中,利用其被动压力,而增加桥身的强度。 100年前,我国开始有了铁路,随之而来的是,有了新式的铁路桥梁,所用的钢铁和混凝土材料以及桁梁结构,为古代桥梁所未有。但旧有道路亦同时为新式公路所代替,而公路桥梁虽在材料与结构方面,追随铁路桥梁,然而对古代桥梁的一些优良传统,仍继续采用。可以说:公路桥梁还进一步将古桥传统传给了铁路桥梁,如成昆铁路“一线天”石拱桥即是赵州桥的形式。 我国早期铁路均由外国通过借款来建造,各国的技术标准不同,所建成的铁路桥梁,随之而异,形式多样。比如京汉铁路的郑州黄河桥是比利时人造的,津浦铁路的济南黄河桥是德国人造的、淮河桥是英国人造的,中东铁路的松花江桥是俄国人造的,等等。这些桥由于铁路借款关系,都由外国工程师垄断,中国工程师很难插手,失去了培养训练的机会。幸而自1909年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率领我国工程师建成了京张铁路,其后我国工程师又陆续建成了陇海铁路、粤汉铁路、浙赣铁路、湘桂铁路,等等,加以全国各地陆续修建了大量的公路,于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就有了不少建桥工程师队伍。新中国成立以后,铁路、公路及桥梁的建设,飞跃发展,其中人才辈出,更不必说。 从旧中国到新中国的过渡时期,即抗日战争时期,在浙江杭州兴建了我国第一座铁路公路联合的钱塘江大桥工程,当然是为了填补东南铁路网及公路网上的一个重要缺口,但也有满足抗日战争之需要的一种准备。这时我国工程界已有了建造不少大小桥梁的经验,虽然“钱塘江造桥”在杭州流传的谚语中为不可能成功之事,但鉴于过去的特大桥梁皆为外国人所包办,我们在钱塘江上造桥的工程师激于爱国热忱,就勇敢地担负起这一艰辛的任务,从设计到施工,发挥了我们每一人的特长及经验。 钱塘江大桥的规模远远超出所有外国人在中国所造的大桥,包括上面所述的各桥(它们都无公路)。不但规模大,而且造桥的困难,更是各桥所未有,一是江底40米的流沙,二是世界闻名的钱塘江潮。从钱塘江桥的成功,可见我国40年前造桥技术的水平。这是我国兴建特大桥梁的开端。而新中国成立后所建造的武汉长江大桥及南京长江大桥,其功绩的伟大,更是为祖国争光,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标志! 钱塘江桥的技术资料,包括工程报告、设计图、竣工图、摄影集、工程电影、工程决算等,分存上海铁路局及浙江省档案局。这本书只选录了有关建桥的一些文献,作为史料,以供参考。 钱塘江桥是集体创作,每人都各有贡献,特别是老友罗英先生(《中国石桥》及《中国桥梁史料》的作者)的劳绩尤多。通过这本书的回忆,我在此向所有共事同志,表示敬慕之忱。 这本书的出版,承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办公室积极支持和责任编辑于渝生同志劳心费神,并此致谢。 茅以升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