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第一章 爱的解读
一 爱的定义
(一)从事物的基本属性来看,爱有两个基本属性
(二)从事物的社会样态来认定,爱既是一种社会意识又是一种桂会存在
(三)从事物的起源和发生方面看,爱是人类特有的专利品
(四)从事物的本体和总体性特征看,爱是以人为中心形成的物质世界中的一种关系性事实
(五)爱的定义的概括
二 爱的本质
(一)爱的本质和爱的定义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
(二)爱的本质寓于爱的定义之中
(三)爱的本质的揭示
三 爱的性质
(一)爱的无阶级性
(二)爱的阶级性
(三)爱的人类性
(四)爱的平等性
四 爱的类别
(一)对人的爱
(二)对自然的爱
(三)对社会的爱
第二章 爱育的意蕴
一 爱育的含义
(一)爱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和培育
(二)爱育是一种思想观念教育和培育
(三)爱育是一种行动教育和培育
二 爱育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章 爱育的基础
一 马克思主义为爱育提供科学的哲学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性表明,爱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性表明,爱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表明,爱与人同生共存
(四)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表明,爱产生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
二 人类从未停息对爱的追寻和论述为爱育提供丰富的历史文化基础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
(二)宗教的爱
(三)浪漫主义的爱
(四)理性主义的爱
三 人类对爱的需要和渴求为爱育提供基本的生理心理基础
(一)从爱的生理机制看,爱是对情感反应的移情
(二)从爱的心理需要看,爱是一种原始的内在的自然欲望
(三)从社会现状来看,爱是人的精神生活需要
四 人类积极的爱的行动为爱育提供坚实的社会生活基础
(一)爱的组织越来越多
(二)爱的活动越来越多
(三)爱心工作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事业
第四章 爱育的内容
一 爱人教育
(一)爱自己的教育
(二)爱他人的教育
二 爱自然教育
(一)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教育
(二)正确认识自然教育
(三)合理改造自然教育
(四)充分利用自然教育
(五)有效保护自然教育
三 爱社会教育
(一)集体主义教育
(二)爱国主义教育
(三)社会主义教育
(四)国际主义教育
第五章 爱育的实现
一 树立爱育观念
(一)爱育必不可少
(二)爱育刻不容缓
(三)爱育以人为本
(四)爱育的核心是做人
(五)爱育持续终身
二 创建爱育的理论体系
(一)爱育理论体系的界定
(二)爱育理论体系创建的理论依据
(三)爱育理论体系涉及的几个主要关系
三 优化爱育环境
(一)优化爱育的家庭环境
(二)优化爱育的学校环境
(三)优化爱育的社会环境
四 创建爱育载体
(一)爱育载体是承载和传导爱育因素的工具性事物
(二)爱育载体不是爱育的方式和途径
(三)爱育载体的设计
五 实施爱育过程
(一)设置专门的爱育课程
(二)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贯穿爱育
(三)在人文教育过程中贯穿爱育
(四)在科学文化的教学中贯穿爱育
(五)在学校的其他工作中贯穿爱育
结论爱育和爱的升华
一 爱育的意蕴升华:爱的教化与内化
(一)通过爱育,使爱内化为人的一种信念
(二)通过爱育,使爱内化为人的一种品质
(三)通过爱育,使爱内化为人的一种准则
(四)通过爱育,使爱内化为人的一种责任
(五)通过爱育,使爱内化为人的一种承诺
(六)通过爱育,使爱内化为人的一种习惯
二 爱育的理性升华:爱的人文关怀
(一)关注自我与关注他人的统一
(二)关注个体与关注集体的统一
(三)关注入文环境与关注生态环境的统一
(四)关注社会的局部与关注社会的整体的统一
(五)关注人类现在与关注人类未来的统一
三 爱育的实践升华:爱的和谐发展
(一)从自爱实现人身心的和谐
(二)从人的互爱实现人与人的和谐
(三)从爱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四)从爱社会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