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德国财政制度(修订本)
分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作者 朱秋霞
出版社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正处于建设适应市场经济的新的社会经济体制的开端。国家财政体制是这个新社会经济体制的重要部分,如何建立有效的国家财政体制的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本书根据根据作者对德国财政体制的了解和对中国财政体制建设需求方面的体会,向读者介绍德国财政体制。

目录

第1章德国概况(1)

 1.1德国的自然地理状况(1)

 1.2德国的州级行政区(2)

 1.3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制度(4)

 1.4德国的经济发展(13)

 1.5东部新州的经济恢复(15)

 1.6德国的社会和经济问题(18)

第2章政府与财政管理体制(20)

2.1 国家体制与联邦政府的机构设置(20)

2.1.1 国家体制(20)

2.1.2 立法部门和司法部门(22)

2.1.3联邦政府机构(25)

2.2地方各级政府(27)

2.2.1 州政府(27)

2.2.2市镇地方政府(28)

2.3财政职能的划分(29)

 2.3.1联邦政府的财政职能(29)

 2.3.2地方政府的财政职能(31)

2.4财政管理体制(31)

2.4.1 总体组织结构(31)

 2.4.2联邦财政部系统(32)

 2.4.3 州财政部系统(35)

 2.4.4联邦审计院系统(36)

 2.4.5财政计划委员会(37)

 2.4.6市镇财政系统(38)

第3章预算制度与预算管理体制(39)

3.1预算制度模式(39)

3.1.1 国家预算的法律基础(39)

3.1.2财政预算的基本原则(41)

3.1.3预算制度模式(42)

 3.2国家预算程序(43)

3.2.1预算的类型(43)

3.2.2预算编制程序(49)

3.2.3预算审批(51)

3.2.4预算执行(52)

3.2.5预算监督(53)

3.2.6预算的追加(56)

 3.3 国家决算(56)

 3.4预算收支测算方法与支出标准的制订(56)

 3.5州政府预算体制(57)

 3.6市镇地方政府的预算体制(58)

3.6.1 市镇地方政府的预算程序(58)

3.6.2 市镇地方预算的特点(60)

3.6.3市镇预算体制改革(61)

第4章公共财政支出(63)

4.1财政支出的规模及其发展趋势(63)

4.2公共财政的支出结构(64)

4.2.1按支出方式分类的结构(64)

4.2.2按任务划分的支出结构(65)

 4.3 国防支出(68)

 4.4行政管理支出。(69)

 4.5文教和科学技术支出(72)

 4.6社会保障支出(76)

 4.7社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支出(77)

 4.8利息与其他支出(79)

 4.9重建东德的支出(80)

 4.10对欧洲联盟的财政支出(81)

第5章公共财政收入(83)

 5.1财政收入结构现状与历史演变(83)

5.1.1 结构现状(83)

5.1.2 历史演变(84)

5.1.3税收构成及变化(86)

 5.2税收立法与税制结构概述(88)

5.2.1税收立法程序(88)

5.2.2税制结构与近年的改革(89)

 5.3所得税制度(91)

5.3.1个人所得税(92)

5.3.2公司(法人)所得税(94)

5.3.3 附加团结税和教会税(96)

 5.4消费税(97)

5.4.1增值税(97)

5.4.2机动车辆税(98)

5.4.3矿物油税(99)

5.4.4保险税(101)

5.4.5其他消费税(103)

 5.5财产税税制(103)

5.5.1营业资本税(103)

5.5.2房地产税(104)

5.5.3遗产和赠与税(107)

 5.6其他财政收入(109)

5.6.1联邦特别项目收入(109)

5.6.2其他收入(111)

第6章国债制度(113)

 6.1国债规模(113)

6.1.1财政赤字···(113)

6.1.2债务规模(114)

6.1.3 国家债务的债务人构成(117)

6.1.4利息支出(118)

 6.2 国债结构(120)

6.2.1 国债的类型结构(120)

6.2.2 国债的期限结构(125)

 6.3 国债管理(126)

6.3.1 国债管理机构及新的改革(126)

6.3.2 国债的推销(127)

6.3.3 国债的偿还(127)

第7章社会福利保障制度(129)

7.1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历史形成和现实结构(129)

 7.1.1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历史形成(129)

 7.1.2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构成(130)

7.2养老保险(131)

 7.2.1养老保险金的筹资方式(131)

 7.2.2养老金的发放标准(132)

 7.2.3养老金的管理(133)

 7.2.4养老金制度改革(134)

7.3医疗保险(136)

 7.3.1 医疗保险金的筹资方式(136)

 7.3.2 医疗服务的享受标准(137)

 7.3.3 医疗保险金的管理(137)

 7.3.4 2004年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140)

7.4失业保险···(143)

 7.4.1 失业保险金的筹资方式(143)

 7.4.2失业保险金的发放标准(143)

 7.4.3失业保险金的管理(144)

 7.4.4失业金制度的改革(145)

7.5人身事故保险(146)

7.6住宅福利(146)

 7.6.1住宅购置和维修资助(147)

 7.6.2住房补贴(149)

 7.6.3住宅投资资助(150)

7.7 子女补贴(150)

7.8社会救济(151)

7.9法律保护保险(152)

第8章政府间事权和财权划分(154)

 8.1联邦政府的事权和财权(154)

 8.2州级财政(158)

8.2.1州政府的事权和财权(158)

8.2.2 州级财政存在的问题(163)

 8.3市镇政府的事权和财权(165)

8.3.1 市镇地方自治的理论依据(165)

8.3.2市镇地方政府的事权和财权(166)

 8.4市镇地方财政问题以及改革(175)

8.4.1 市镇财政危机状况及其原因(175)

8.4.2 已经采取的市镇财政改革措施(179)

8.4.3正在讨论和采取的改革方案(183)

第9章政府之间财政分配和财政平衡(186)

9.1税收总量分配(186)

9.1.1 三级政府和欧盟之间税收分配结构的演变(186)

9.1.2税收分配方式(187)

9.1.3税种在三级政府之间的分配(189)

9.2政府问财政平衡(转移支付) (192)

9.2.1德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特点(192)

9.2.2政府间财政纵向平衡(193)

9.3政府间财政横向平衡(197)

9.4州和联邦在财政平衡中的地位(204)

9.5州与市镇之间财政横向平衡(206)

9.6国家统一给财政平衡制度带来的挑战(207)

9.7财政平衡制度的改革(209)

第10章公共企业管理制度(213)

 10.1公共企业的历史和地位(213)

 10.2联邦国有资产的规模与分布(217)

 10.3联邦国有企业(218)

 10.4政府对公共企业的监督和管理(220)

 10.5 国有资产的收益分配(222)

 10.6国有企业改革(224)

 10.7市镇公共服务事业(230)

 10.8其他公共任务承担者(235)

第11章 东德国有资产私有化和国家统一的财政措施(240)

 11.1东德国有资产私有化过程(240)

11.1.1私有化方案的形成(240)

11.1.2 国有资产私有化方案的实施(242)

 11.2国家统一的财政措施(253)

11.2.1 国家统一过程中财政的地位和规模(253)

11.2.2 国家统一的财政支出项目(255)

11.2.3 国家统一资金的筹措(262)

第12章财政政策和财政补贴(266)

 12.1财政政策(266)

12.1.1财政政策的应用原则(266)

12.1.2财政政策的形成(267)

 12.2财政政策的主要类型(269)

12.2.1景气政策(269)

12.2.2结构政策(270)

12.2.3 中小企业扶持政策(271)

12.2.4收入分配政策(273)

 12.3财政补贴(274)

12.3.1对财政补贴的监督(274)

12.3.2财政补贴的定义(275)

12.3.3财政补贴的规模和总体分布(277)

12.3.4财政补贴承担者结构(280)

 12.4重要的补贴项目(283)

12.4.1 结构政策和对经济部门的补贴(283)

12.4.2 中小企业补贴(284)

12.4.3农业补贴(286)

12.4.4 能源补贴(290)

12.4.5其他补贴项目(295)

第一版后记(297)

本版后记(300)

第一版主要参考文献(303)

本版新增主要参考文献(309)

试读章节

在社会和经济方面,德国存在着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共同的问题,例如增长率低、失业率高、生产设备利用不足和环境问题等。同时,由于本身社会经济制度的特点和东西德的统一,德国也有自身特有的问题。国家的统一需要庞大的财政开支,这给西部老州的纳税人带来沉重负担。两德是在西部老州的制度下实现的统一,也是对原先东德的整个国家机器进行改造、对经济体系进行改组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出现的失业和价格上涨,给东部新州人民带来痛苦。因此,在东部地区出现纳粹党复活的倾向。在经济方面,尽管国内生产总值和出口都有一定的增长,但是由于新技术的发展及其他原因,德国的失业率长期在两位数以上居高不下。促进就业成为各级政府的首要任务。失业和人口结构的老龄化使社会开支增加,给各级政府的财政平衡带来困难。因此。自从统一以来,以基督教民主同盟的科尔和社民党的施罗德为总理的联邦政府都是以就业政策作为政府政策的重点,采取了减轻企业的税负和工资成本负担,促进投资补贴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但是,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将面临比较大的社会阻力。尤其是在东部新州,由于人们对社会经济负担和经济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在认识程度上还有差别,还存在左翼政党可能取得竞选胜利的风险。正如德国人所说,德国的统一还有相当长一段路要走。P18-19

序言

一、关于第一稿的写作

1998年我有一个机会,得以承担财政部外国财政制度丛书德国财政制度分册的写作任务。当时,我正在为何梦笔(Herrmann—Pillath)教授做中国财政研究方面的工作,由于这个原因,我开始阅读一些德国财政制度方面的资料,为我的研究提供参考。因此,当课题的组织者储敏伟教授询同我对德国财政体制的写作意向时,我欣然接受。那个时候,我:l丕根本没有考虑未来回国工作的计划,以及中文出版物可能对我个人的价值。很高兴接受这项任务的原因,就是自己认为可以用比别人少的时间和能较好地完成这项任务,因为我有比较好的资料条件和认识基础。所以我当时愿意接受这项任务,首先是出于比较成本的考虑。其次是考虑到如果我不承担这项任务,课题的组织者可能去找其他人承担这项任务,而由别人来写德国,似乎又有点不放心,担心他人不能把握德国财政制度的实质,给中国读者造成某种误导。这种对自己的孤芳自赏,提高了我的写作积极性。但是,由于当时时间特别匆忙,要求在3个月之内交稿。为了保证既按时完成任务,又保证一定的质量,我决定将一些内容简写和省略。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为公有企业的改革,公有企业的改革在我的第一稿里写得非常简单。由于当时中国政府对公有企业私有化政策还不明确,这部分内容我认为相对不重要。可是我这点偷工减料没有能够过关。尤其是我曾经提到东德私有化的债务要在40年后才能够偿清,这句话为我自己带来了麻烦。记得第一稿交稿以后,编委会给我一封邮件,要求我补写东德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其中特别要求我对国有企业私有化为什么会负债而不是有净收入作出解释。同时,又特别要求,在写作时私有化只能够用“民营化”来表达。于是我又按照要求补写了第10章东德国有资产的私有化。在交出最后一稿时,我没有接受将私有化改为“民营化”的要求。我的想法是,我写的是德国的事情,德文就是私有化,从翻译原则来看,我不能写成民营化。民营化是中国的政策表述,与我要介绍的德国私有化不是一回事情。作为作者,我必须坚持原来的表达方式。也许后来由于时间关系,或者其他原因,编委会并没有对我的表述进行修改,拿到书的时候,我很庆幸我当时的坚持。

庆幸的同时也有遗憾。书稿是通过电子邮件和磁盘的方式从德国带回到中国的,最后有3个不同的版本。也许由于传递方面的疏忽,等拿到书稿以后,才发现付印的并不是我的最后一稿,因为有几个经过修改的明显错误仍然存在。这里最严重的错误为政府可以因公共利益目的强行收购私人的土地。在第一稿里,我没有对强行收购加以说明。在最后一稿里,我增加了政府按市价进行补偿。如果有比较好的制度背景,不加这一句也不是很重要。强行收购中的“购”在市场经济中必须有购买价格确定的标准。如果不给价或者价格很低,就是强行或者变相没收,而不是“购”。按市场价格购买是市场经济之下的基本准则,德国对公共目的用地,按市价收购,这个问题对于我来说是不需要查资料的,因为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然而,无情的事实是,书上被漏掉的这句补充说明,几乎成为一种理论的误导。在近几年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地方政府低价征用农民土地的事件常有发生,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每当我看到这样的新闻,就联想到我书中这点遗漏,就有一种深重的负罪感。同时,在国内期间,我也发现了一些以我的书稿作为主要参考的人,他们照抄不误,更加重了我的自责感。因此,重写《德国财政制度》始终是我的心愿。我回国到新成立的南京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就职,承担比较财政体制的教学工作。这样的工作位置,使我有机会了却重写<德国财政制度>一书的意愿。

二、关于本书的写作

与我的第一稿写作时间相比,时间又过去了6年,中国的改革已进入了更深入的阶段,人们对改革将要达到的制度轮廓也逐渐明朗。市场经济必须以明确的所有权制度作为基础,公有制企业和私有制企业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既不必要限制在大象和老鼠的数量范围内,也不应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保护私人财产的文字已经写进宪法,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正在进行。中国经济改革的制度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制度非常值得参考。根据我的德国教授们的理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在私有产权的定位上存在区别。现在中国政府对私有产权地位的进一步明确,表明了中国进一步改革的方向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而不是其他的制度。

在德国期间,由于工作和家庭的原因,我是属于德国人所说的钟摆人,经常要乘火车在工作地和第一居住地之间来回跑。经常乘火车的机会使我有更多的机会与德国人交谈。记得有一次,我和一个德国老夫人谈话,我告诉她,在我们中国人来看,德国和美国一样,是属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没有想到,这位德国老太太非常愤然地对我说,你们这些外国人根本不了解德国,我们的国家制度与美国是不同的,在小学里我们就教导我们的孩子,我国的基本法所规定,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是民主和社会的联邦共和国。这里的“社会”两个字,就是我们的民主共和国与美国的根本区别。是的,没有任何人能够理解那些经过战争的德国老人对战后德国新制度的选择,以及他们对这种选择的情感。在德国历史博物馆里,当我看到当年各个党派的竞选口号和照片,我就想起这位老夫人的话,我能够体会到,是他们这代人在当时选择了德国现在的制度,这是他们这代人的自豪,也是当时的像阿登纳那样智慧的政治家们的伟大创造。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将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理解为处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第三条道路。本人认为这是一种误解。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是对自由资本主义体制的一种修正,但是它仍然属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这里最根本的元素是私有制为基础的自由企业制度,参与市场的企业产权是明确的。同时,国家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市场的公平自由竞争,维护市场经济的社会秩序。社会的含义是国家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对由于公平市场竞争可能导致的社会不公后果的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语言方面的关系,中国有更多的学者去美国,有更多的机会阅读美国的文献资料。因此,在许多方面,中国人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了解可以说是用对美国制度的了解来替代的,制度参考的背景实际上是美国的制度。有一次,我陪同一个中国来的代表团参观波恩大学,在我带他们看了波恩大学的主楼以后,他们就说德国的大学太小了,美国的大学真是大,小汽车在里面要开很久。我对这样的评论只能够保持沉默。大部分中国人头脑里的参照系是美国。对美国的崇拜使他们没有兴趣去进一步了解世界。实际的差别是,波恩大学作为德国古老大学之一,除了主楼是公爵的宫殿在市中心以外,绝大部分系、所分布在波恩市的各个不同地区,大学的附属医院和大学的学生宿舍也是分布在各个不同的地方。波恩大学校园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是没有人能够回答上来的。波恩人只能够告诉他们,在1949年联邦政府设在波恩之前,波恩市是大学城。其实,在德国也有些历史比较短的大学,例如杜伊斯堡大学和波鸿大学,基本就是集中式的校院建筑,可也没有围墙。从德国入的标准来看,古老的大学具有古典建筑为中心的开放式校园,是一种欧洲文化和民主的象征,是他们引以为自豪的。

我的从德国到美国的朋友们,到美国要抱怨的第一件事情是夫人们要负责用小汽车送孩子上学,尤其是在零下几十度的冬天,这实在是件苦差。美国人少地旷,在许多小城市公共交通是无法经营的,因此,公共交通系统在美国是不重要的,而在德国是相当重要的。很庆幸的是,现在许多中国人正在认识到这一点,从上海市近几年的交通设计中,我看到了这种进步。在2003年国庆节期间,上海将对外省的长途汽车站与火车站和地铁、轻轨站集中到一个车站,解决了长期以来公共汽车站和火车站分设的状况。当我看到来自江苏、浙江、安徽甚至武汉各市县的长途客车,以5分钟一辆的速度井然有序地进入上海站的时候,我意识到了德国交通设计思想被中国所吸收取得的成就。上海车站设计的改进,使我对中国的制度建设建立起信心。只要能够认准这个制度是好的,中国人还是有选择能力的。

从整体的社会经济制度框架、历史背景和人口资源之间的比例关系这三方面来说,德国的制度应该比其他国家的制度对中国更具有借鉴意义。如何将德国财政制度特色部分介绍给中国的读者,如何使中国的读者相信这是一个值得中国参考的制度,是我对本书写作的最基本的追求。我的一位新同事建议我将书名定为德国财政制度的理论与实践,我明白他是对我上一版书中过于简洁的不直接的批评,这确实是我在第一版中明显的不足。正如我的另外一位同事对我说,感觉是线条特别清楚,内容特别简洁,但是又总感觉到有些话还没有说完。在本版中吸收了他们的建议,在适当的位置增加了一些解释,就是说明这样做的理由或者背景。对制度设计理由的解释,可以说是理论说明,但是与真正的理论在程度上还是有差别的。其次,理论和制度的差别还在于,进入实践的制度只是理论的一部分。最后,按照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制度比较的主要任务是比较行为规则和执行规则的组织。如果增加比较多的理论部分,结构安排比较困难。因此,本版仍然延用原来的书名。本书的新版也特别考虑了中国近几年出版的相关书籍。对于那些出版物中我认为被误解或者混淆的内容,我都加了特别说明,行文基本采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以示强调。

从结构安排上来看,本书比原来增加了两章。新增加的第9章是将原书中第8章的财政分配和转移支付制度分为两章,将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单独列出,成为新的一章。内容的重点也有所不同,强调州级平衡和联邦拨款的地位和比例的关系及市镇财政问题。完全新增加的为第12章财政政策和财政补贴。其中特别强调了中小企业补贴和能源补贴,因为这是德国财政制度特色的内容。同时,从第一版出版以来德国财政体制方面新的改革内容,都分别在相关的章节进行了介绍,有的采取了新增加一节的方法。在两德统一问题和经济全球化的双重压力之下,德国的财政制度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尽量将这些新的变化介绍给读者,是本书最重要的目的。

中国的改革已经进行了20多年,新经济制度的大厦仍然处于施工的阶段。中国对制度参考的需求已经不是停留在了解和研究理论的阶段,而是进入按图实际操作的阶段,需要比较清楚的结构和部件。因此,在本书中基本考虑了近几年中国财政和行政改革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例如行政区划的问题、税收征管权划分问题、政府间财政收入分配比例问题、市镇财政问题、财政监督机构的独立性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也是作为本书新增加内容的一个重要考虑。对于中国所出现的问题,我经常先想到的就是德国人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我推想读者大概也会带着这样一种期望来读这本书。

在介绍外国制度经验的时候,中国人喜欢常用的一句话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显示外国经验的重要。我的看法是,这个成语过于夸大。石头总归是石头,无论哪个山上的石头还是石头。玉总归是玉,石头和玉是不可比较的。外国的经验之所以对我们有价值,是因为它是玉,或者说我们要从他们的山上去寻找玉,去寻找他们成功的经验为我们所用。从我个人的认识来看,西方的制度首先是一种经验,是他们使用过的规则,已经经历了改进、再改进的过程,我们学习了就可以少走弯路,这已经是玉,不是石头了。既然是一个从石头山上找玉的过程,是一个需要下功夫的过程,也是需要一个诚心诚意的态度,是要相信这山上一定有玉的。我是抱着这样的态度来写这本书的。因此,希望读者能够对书中的不足和缺陷提出批评,以使我们在上山找玉的路上共进。

作者

2004年8月于德国波恩市

后记

我对本书第:二版的写作开始于2003年到2004年的寒假期间。先是根据《联邦财政年报(2003)》的数据,对大量表格进行了更新。我向波恩大学财政所借这本年报的时候,是一位临时在那里代理的学生在上班,他就将年报借给我了。当我去续借的时候,正式的管理人员告诉我,这本书是不可以借出的,只能在他们的图书馆里看。这样对我很不方便,我决定自己去买这本书。当我通过电话向联邦出版社订购《联邦财政年报(2003)》的时候,运气很好,遇到了一个特别热情的工作人员。他告诉我,2004年的年报刚刚印出来,虽然还没有进入流通,而且他们也不负责直接对外销售,但是他可以先卖给我一本。如果我愿意,我可以立即去取。当我从联邦出版社直接购买到《联邦财政年报(2004)》以后,不得不对数据进行再一次重新加工。同时两年一版的《联邦财政补贴年报》也于2003年底出版。因此,本版修订的时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为了使读者能够分享最新的资料成果,我放弃了一切其他的写作计划,定于2004年暑假完成本版的写作工作。当我完成书稿时,松了一口气,算是完成对读者的一个交代。

现在是信息时代,网络为写作提供了更好的资料条件,也为写作带来了更多的资料选择的困难。为了不使读者产生对一本厚书的畏惧,自己设定的规模是20万字。因此,不得不对大量的内容忍痛割爱,对有些好的专题还是不能够展开,只能以后通过论文或者专著加以弥补。

在书稿完成之际,德国电台传来德国新任联邦总统霍斯特·克勒的一个重要的讲话。主要的内容是德国各个地区的人民应该有不同的生活标准,需要坚持联邦制自治原则。他的讲话得到了有声望的前任老总统冯·魏茨泽克的支持。这个讲话涉及到目前德国最敏感的政治论题。统一10多年以来,德国对东部地区进行了大量的财政投入。尽管从统计数据上来看,东西部地区人民生活水准之间的差距已经大大缩小,但是人们心理所感受的生活水平差距仍然相当大。连续3年的经济不景气,西部地区已经感受到多年来由于对东部地区财政投入过大对西部投资减少而造成的消极影响,西部地区人民不满意情绪有所上升。同时,东部地区人民由于其与西部地区生活水准差距缩小的速度低于他们的预期而不满,这种不满情绪也在上升。这种现实对基本法所规定的财政平衡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实现各个地区的居民享受相同生活水准的权利提出了挑战,保证各个地区居民享受相同的生活水准与联邦自治原则发生了矛盾。联邦自治首先是本地区人民有对本地区取得财政收入的支配权,如果相当大的部分要转移到其他地区,无疑是对地方自治财权的削弱,这显然也是一种不公平。因此,人们需要对这两个原则的协调进行重新认识。联邦总统试图通过他的讲话,为人民对这一问题的重新认识提供明确的方向。

结合中国1994年以来建立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似乎与德国的经历有相同之处。国家任务的财政负担集中由9个沿海发达省、市承担,而这些省、市本身在新一轮经济国际化的竞争中所需要的财力却有相当大的缺口,这表现为能源、交通、科研设备等方面显著的投资瓶颈。而不发达地区虽然得到大量的经济援助,但是仍然不能改变它们在全国经济中相对落后的地位。因此,需要对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这样一种提法进行重新认识,克服地区差别的理想目标必须考虑到实际经济力量的可能性和整体的资金利用效益。

尽管是在原书稿基础上的修订,由于需要更新的数据和增加的内容比较多,需要投入的时间还是大大超出自己的计划。原计划用暑假的一半时间用来修订这本书,另一半的时间用来休假和为波恩的家人做点事情,而实际上不但耗用了自己整个暑假的时间,家里人还为我提供了上网查资料等服务。为此,感谢家里人对我的支持和理解。同时,本书写作期间也利用了一些波恩大学发展研究中心提供的办公条件,感谢K.Frohberg教授和其他同事们的支持。最后,感谢杨抚生院长对我的写作计划在时间和经费安排方面的全面支持。

作者

2004年8月于德国波恩市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3: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