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西部大开发与财政制度安排/中央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学者文库
分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作者 温来成
出版社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它的研究体系设计较为严谨、健全,涉及了有关西部大开发财政制度安排的主要环节和主要方面,抓住了西部大开发的核心、关键问题进行论述,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对西部开发问题的论述,既注意现实性,又具有一定超前性,对西部大开发财政制度安排的论述,做到了整体分析与个案研究有机结合,提高了分析效果该书从区域经济开发财政制度安排的各个角度,分析如何通过财政制度安排,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阐明了诸多财政范畴与西部开发的内在关系,既论述了税收、转移支付、公债等政策工具在西部经济开发过程中的政策功能,又表明了其局限性,使读者能够对政府财政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作用,有了整体性、全局性认识,也为理解政府具体政策措施提供了理论基础。

目录

绪论(1)

第1章公共财政与西部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16)

1.1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模型分析(16)

1.2公共财政与西部经济增长的一般要素分析(18)

1.3公共财政与西部经济增长的要素配置结构分析(38)

1.4公共财政与西部经济增长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49)

1.5公共财政与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58)

第2章有关国家欠发达地区开发财政制度安排:理论与实践(66)

2.1发达国家欠发达地区开发的实践及财政制度安排(66)

2.2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地区开发的实践及财政制度安排(76)

2.3小结(84)

第3章西部大开发中的税收制度安排(99)

3.1涉及西部经济开发的现行税制架构:一个简要的考察(99)

3.2西部大开发税收制度安排的基本模式选择(101)

3.3西部大开发税收制度安排中的地方税立法权(104)

3.4西部大开发税收制度安排中的税费改革(108)

3.5完善西部地方税制体系,促进经济增长(118)

3.6西部地方税管理体制安排与经济增长环境的优化(127)

第4章西部大开发中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安排(132)

4.1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安排的基本目标(132)

4.2中央财政与西部地区财政之间转移支付制度的安排(140)

4.3西部地区各级政府之问转移支付制度安排(148)

4.4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的横向转移支付(154)

第5章西部大开发中的国家信用制度安排(157)

5.1西部大开发财政制度安排中的国家信用(157)

5.2西部地方公债制度安排(168)

5.3西部财政性贷款制度安排(176)

第6章西部大开发中的其他财政支出制度安排(183)

6.1西部地区财政支出结构的战略性调整(183)

6.2西部财政支出管理手段的改革(188)

6.3西部大开发的财政支出制度安排与公共选择(193)

第7章西部大开发个案分析

——甘肃省经济开发中的财政制度安排(196)

7.1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概况(196)

7.2甘肃省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201)

7.3甘肃省财政收支状况(209)

7.4甘肃省经济开发与财政制度安排(214)

主要参考文献(234)

后  记(239)

试读章节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在2l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决定了该选题研究的重大现实意义

1.西部大开发,是实现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需要

根据我国分三步走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从目前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分析,东部地区,特别是京、津、沪等地区,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升级速度加快;中部地区大体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西部地区基本处于工业化前期,全国大部分贫困人口集中于这一地区,《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确定的592个贫困县,约70%的县位于这里。西部地区面积达673万平方公里,人口3.69亿人(2003),分别占全国的70.1%和28.5%,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60%左右。可见,不集中力量开发西部地区,没有西部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就难以实现。

2.西部大开发,是民族团结、国防建设与社会稳定的需要

我国少数民族主要集中于西部。在这里,有四个民族自治区,青海、贵州和云南少数民族占很大比重,在财政管理中视同民族地区。甘肃、新疆、西藏、云南等省区分别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接界,构成我国西部漫长的边境线。由于历史、地理、社会发展等多种因素制约,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目前仍落后于其他地区,不少地方集“老、少、边、穷”于一身。如果长期放任地区差距扩大,再加上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容易引发地区矛盾、民族矛盾,进而影响到国家社会、政局稳定的大局,也威胁到国防建设和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具有政治、经济、军事等多重意义。

3.西部大开发,是形成全国统一市场与公平和效率原则兼顾的需要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需要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并与国际市场接轨,以积极开展区域分工与合作,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国家现代化建设步伐。而区域经济差距持续扩大,西部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在市场运行机制与地方政府利益发生矛盾时,如税收收入流失、上缴利润减少、失业人员增加等,必然诱导政府动用行政、经济甚至法律等各种手段,对本地区市场进行干预和保护,以维护自身利益。其后果,就是我们近年来常见的地区封锁、诸侯经济、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等等,此类现象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背道而驰。及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成为新世纪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拓全国大市场的重要内容。

公平与效率兼顾是市场机制健康运行的重要准则,实施西部大开发正是遵循这一市场法则的体现。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总结新中国成立后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根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交通通讯设施便利、劳动力素质较好的沿海地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实施“沿海开放战略”。为此实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建立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沿海开放城市,给予税收优惠、特殊财政体制支持等等,并将国家投资重点转向东部地区,兴建了一大批机场、港口、铁路及原材料基地等重点建设项目。上述措施,大大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东部地区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并带动了二十年来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及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但市场经济的实践,特别是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经济运行效率的提高要与社会公平相结合。如果分配严重不公,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悬殊,民族矛盾、各种社会问题突出,政局动荡不安,反过来又损害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大投入力度,努力缩小地区差距,为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本的公共物品服务,加快西部经济发展,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客观需要。尽管从眼前看有一定的效率损失,但更有利于长远效率的提高。

4.西部大开发,是体制转轨时期社会需求管理的需要

改革开放二十年,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普遍得到改善,国民经济运行机制发生重大变化,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基本上告别了短缺经济,用实践打破了前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创造的社会主义经济是“短缺经济”的神话。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各经济主体利益约束机制增强,绝大部分商品和劳务供求平衡或供过于求,买方市场逐步形成,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刺激需求、扩大内需迫在眉睫。但具体分析我国市场供求情况,就会发现,这只不过是一种暂时的、低水平的供过于求、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我国仍有2000万农村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1000多万城镇贫困人口需要救助,西部丰富的资源尚未开发,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后列等等,市场潜力巨大。因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增大基础设施、生态建设投资,调整西部产业结构,加快西部经济发展,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成为刺激社会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P5-7

序言

温来成同志1998年由兰州商学院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甘肃人,他对大西北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浓浓深情。这种深情伴随着他完成大学本科、硕士生的学业,亦伴随他进入兰州商学院执掌教鞭、进入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求学生涯。故而,入学不久,当我们坐下来讨论他的学位论文选题的时候,他几乎不加任何思索地提出了欠发达地区经济开发的财政制度安排这个线索。应当说,在那个时候,我本人对这一选题并非十分认同。当时的背景是,中央尚未正式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经济学界在这个领域投入的精力不多,能够称得上成型的研究成果还比较鲜见。在如此的基础上做论文,特别是做成就一生学术基业的博士学位论文,将要遇到的种种难题可想而知。

然而,温来成顶着难题去做了。而且,踏踏实实地做了3年。后来,我逐渐知道,其实,早在兰州商学院工作期间,温来成就已经领衔做过有关区域财政方面的课题。他进北京读博士学位的一个重要动机,就是继续既有线索的研究,升华既有课题的成果,为家乡的开发事业贡献身为西部学子的一份力量。在3年的时间里,他不仅积累下了有关西部大开发的厚厚几大本的读书笔记和大量的资料文献,而且,还实地调研了许多地方,撰写出了若干有关西部大开发问题的调研报告。以此为基础,他最终以题目为《西部大开发与财政制度安排》的博士学位论文通过了答辩,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

在那以后,4年的时间过去了。这期间,中国的形势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不仅开发西部、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已经成为全党、全国上下的一致行动,而且,伴随着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西部大开发被放置统筹区域发展的平台上从而被赋予了全新的解释和更重要的意义。我们深知,加快西部开发也好,落实科学发展观也罢,最终是要落在“钱”上的。或者说,最终是要政府拿钱去“摆平”的事情。政府手中的钱,当然要来自财政收入。政府运作的钱,当然要通过财政支出。这实际上是说,相对而言,在加快西部开发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棋盘上,财政制度的安排可能是一个更加重要、更为关键的因素和力量。有了如此的机遇,面对如此的挑战,温来成有了深化既有研究的冲动,也有了修订学位论文并将其付梓出版的动作。

读者面前的这本著作,正是温来成博士学位论文的修改稿。这本写于4年之前、在4年之间不断修订并最终定稿的著作,的确算得上成功之作。以我的视野所及,它的特点,可做如下的归结:

第一,它的研究体系设计较为严谨、健全,涉及了有关西部大开发财政制度安排的主要环节和主要方面。第一部分为公共财政与西部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通过理论分析,回答了在西部大开发中公共财政应该干什么,目前能干什么的问题。这为第三部分进行的财政制度安排讨论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包括公共财政与区域经济增长主要环节的关系,如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极和可持续发展,并涉及西部经济增长的一些特殊因素,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消除绝对贫困等。第二部分对有关国家欠发达地区经济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作典型考察,为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财政制度安排提供借鉴。第三部分是有关具体财政制度安排的设计,共四章,涉及税收制度、国家信用制度、转移支付制度及其他财政支出制度的安排等。第四部分是个案分析。这样,该书从区域经济开发财政制度安排的各个角度,分析如何通过财政制度安排,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阐明了诸多财政范畴与西部开发的内在关系,既论述了税收、转移支付、公债等政策工具在西部经济开发过程中的政策功能,又表明了其局限性,使读者能够对政府财政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作用,有了整体性、全局性认识,也为理解政府具体政策措施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抓住了西部大开发的核心、关键问题进行论述,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西部大开发涉及西部经济社会发展诸多方面,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而作者选择了若干核心、关键问题进行论述,揭示了在西部大开发中财政制度安排需要重点解决的矛盾。如作者认为,在西部大开发中,财政制度安排的核心,是全面提升西部地区市场竞争力。在产业结构中,形成区域主导产业及其产品,在生产力布局中,形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否则,西部永远将处于落后状态,位于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边缘区。改善基础设施、恢复生态平衡、调整产业结构,都是为这一目标服务。并且认为在西部大开发中,财政制度安排,主要是为其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公共财政职能,是制度创新与安排的出发点,政府财政资金主要解决西部大开发中的社会公共需要。减免税等优惠政策安排。重点在于政策引导。受市场经济发展、加入wT0等因素制约,西部大开发不可能像建立经济特区,实施沿海开放战略那样,实行内容广泛的优惠政策。否则,弊多利少,贻误大好时机,等等。上述问题,正是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论证,大大增强了对西部开发问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三,它对西部开发问题的论述,既注意现实性,又具有一定超前性。西部与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差距的存在,有其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地理状况等原因。甘肃、陕西等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西安曾是几朝古都,著名的“丝绸之路”曾是联系中外贸易的桥梁,也是兴盛一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的缩小,也需要一个过程和一定的时间。政府财政区域开发制度安排。需要既关注现实问题,能实实在在解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困难,城乡居民能得到实惠,同时,财政制度安排又要考虑经济开发的艰巨性、长期性。本书作者在这些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如地方债、财政性贷款、地方税立法权、地方税的开征等。作者认为,在西部大开发财政制度安排中,尽管国家信用制度居辅助地位,但具有其他政策工具不可替代的功能。西部大开发中的国家信用制度安排可分为两部分:西部地方公债和财政性贷款。西部地方公债还有国内公债和外债之分。本书主张开放地方公债的禁令,允许西部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发行地方债券,但外债需要在中央严格管理下展开。对财政性贷款,需要吸取改革开放后财政资金有偿使用的经验教训,严格界定其性质,作为执行国家西部大开发财政政策为目的的财政性资金,不以盈利为目的;明确资金来源,控制贷款使用方向、规模,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新型政策工具。

第四,它对西部大开发财政制度安排的论述,做到了整体分析与个案研究有机结合,提高了分析效果。西部作为一个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有明显差异,具有共同性,但西部地区面积占全国的70.1%,人口达3.69亿(2003),在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内部,各地区之间又存在这样那样的特点,因而在研究西部大开发财政制度安排时,既要从整体上、宏观上去把握,又要注意各地区的具体特点,做到一般性和特殊性相结合,才能真正掌握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为西部大开发服务。在本书的论述中,既在整体上从税收、转移支付、国家信用、政府采购等财政范畴,探索支持西部地区开发的途径,又以甘肃经济开发作为个案分析,从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结构优化、人力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对外开放和区域经济合作等方面,论述了甘肃经济开发中的财政制度安排,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相对而言,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在西部地区有一定的代表性。尽管从纵向比较,甘肃经济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城乡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但从横向比较,在近年来,甘肃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经常处于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倒数第一、第二的位置。如何在西部开发中通过财政制度安排,促进甘肃这类地区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则具有重要的典型和示范意义。作者在这些领域的探索,体现了其在区域开发问题上的独立思考。

当然,这样说,并不意味着这本书的研究已经尽善尽美。在经济社会的转型时期,加之对内对外双重的开放条件,与实施西部大开发相适应的财政制度安排,面临着与新中国成立后各个历史阶段区域经济社会政策不同的环境,对该问题的研究还有待深入,本书的一些观点也还需要进一步推敲、完善。

我相信,这本书的出版,无论对于推动中国区域财政问题的研究还是对于推动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都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高培勇

2005年4月20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

后记

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毕业4年后,在导师和学院领导的多次催促之下,我终于将博士论文略作修改,交付出版社,尽管存在种种遗憾和不足,总算了却了一桩心愿。想当年在写博士论文时,看到其他同学一般都写后记,无非是感谢老师、妻子儿女之类的话,似乎有些俗,于是干脆就省略了。而在4年之后,再将论文修改出版,看来有些心愿还需要表达。本人今年虽已进入不惑之年,但似乎还不到回首人生的时候,在事业上也无多大建树,生活上也颇多曲折和艰难,一步步从甘肃一个贫困小镇走到县城、省城和京城,经历了求学求职的道路。回想起来,也无多少春风得意之事,但能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成为高培勇教授的第一批博士生,算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高老师的为师为德,大家风范,在我的学生生涯中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在走上教学科研工作之后,高老师便成为我学术研究和为人为师的楷模。

博士论文的选题和写作,是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在论文开题和答辩过程中,得到了安体富教授、林岗教授、李俊生教授、白景明研究员、王朝才研究员、胡鞍钢教授、黄泰岩教授的指导,在此深表感谢。

论文修改过程中,根据胡鞍钢教授的意见,增加了第七章《西部大开发的个案分析——甘肃省在经济开发中的财政制度安排》,也算是对家乡建设的一份小小心愿。同时,增加了部分区域竞争力、区域经济开放的内容,更新了部分资料。

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儿、子博亮出生了,我在北京和兰州两地之间奔波,母亲和妻子魏春琴承担了所有的家务劳动,深感歉意和不安,也只能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努力去报答她们。

由于本人学识水平有限,在区域财政问题研究中,深感中国西部开发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本书对有关问题的研究也只是初步探索,还需要长期跟踪研究,才有可能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并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政策建议。因而本书的出版,也只能是我对此问题研究的一个小结,文中可能存在不少的问题和漏洞,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温来成

2005年4月17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0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