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毛泽东与斯大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刘杰诚
出版社 中央党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毛泽东与斯大林》由刘杰诚著,主要内容:毛泽东和斯大林虽思想交往长达30年,晤面会谈却不足3个月。二人间会发生什么传奇故事?为什么说斯大林曾间接令毛泽东屡遭诬陷,雄才难展?为什么斯大林会忍痛弃王明,转而支持毛泽东?为什么斯大林先称毛泽东为“先生”,后称其为“同志”?为什么斯大林会怀疑毛泽东“主义不真”?为什么毛泽东不愿对斯大林亦步亦趋,而要走自己的路?毛泽东与斯大林会面后,都留下了哪些悬念?为什么毛泽东会赞颂斯大林是“导师和朋友”……种种悬念,《毛泽东与斯大林》将为你一一揭开;段段传奇,笔者将用文字为你精彩演绎!

内容推荐

《毛泽东与斯大林》由刘杰诚著,以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为主线,采撷了毛泽东与斯大林的共识与分歧、一致与矛盾、革命友谊与原则斗争等详尽的传奇史实,精彩纷呈,生动有趣。

在本书里,我们将看到毛泽东是如何勇于探索和创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绝不照搬苏联经验,而是批判地学习苏联模式,最终带领党和人民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方向的。

《毛泽东与斯大林》还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描写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因此,本书也是学习和实践毛泽东思想的一本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优秀读物。

目录

推荐序

修订版自序

1. 两伟人亲切会面,留下了层层悬念

 ●新中国成立十天后,毛泽东致电斯大林:“感 谢你欢迎我到莫斯科去,”

 ●斯大林望着毛泽东,说:“伟大!真伟大……”毛泽东却摇摇头说:“不. 我是个长期受打击受排挤的人,有话无处说……”

 ●毛泽东说:“这次来是要完成某项事情的,应该搞出个什么东西的,它必须是既好看,又好吃!”斯大林困惑不解。

2. 毛泽东苦探索发现真理,斯大林怀疑毛“主义不真”

 ●斯大林对心腹们说:“毛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自称是马克思主义者,可是他连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道理都不懂… ”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在长期探索中形成的,其过程有五个特点。

 ●斯大林打电话问毛泽东有什么打算和要求。毛泽东笑着说:“等周恩来同志来了再谈吧!”

3. 斯大林祝贺毛泽东,虽尊重但称毛“先生”

 ●斯大林举杯,祝贺毛泽东:“你们取得了伟大的胜利,祝贺你们前进!”但他称毛泽东“先生”。

 ●毛泽东侃侃而谈:“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在十月革命后学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列宁首倡国共合作。斯大林继承列宁的事业,支持《(孙越宣言),帮助中国革命。

4. 斯大林想了解毛泽东的立场,湖南的工运史廓清疑云

 ●有人怀疑毛所持的立场是狭隘的农民立场,怀疑他害怕工人……

 ●毛泽东曾是湖南工人运动的领袖。事实证明,毛泽东当年搞工人运动,有五个鲜明的特点。

5. 莫洛托夫奉命探察底细,毛泽东谈历史借史论今

 ●莫洛托夫说,毛主席如果要办什么事,斯大林表示愿意出面出力。毛泽东没有提任何要求,却谈起了中国革命命史…

 ●莫洛托夫对历史问题不感兴趣。毛泽东笑着说:“斯大林关心中国革命,必然会感兴趣的。”

6. 斯大林庆祝七十大寿,毛泽东赞“导师和朋友”

 ●斯大林和毛泽东是全场注意的中心。人们鼓掌欢呼:“斯大林!毛泽东!”、“毛泽东!斯大林!”

 ●“斯大林”的意思是钢铁的人。他的性格特点、人生真谛、胜利轨迹是什么?

 ●毛泽东说:“中国人民在反抗压迫者的斗争中,深切地感觉到斯大林同志的友谊的重要性。”

7. 斯大林听谗言态度改变,毛泽东顶逆风破浪向前

 ●斯大林看了科瓦廖夫的报告后态度改变。毛泽东发脾气说:“我什么事也没有,一天就是三件事,吃饭、拉屎、睡觉!”

 ●如何看持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毛泽东和斯大林的观点不一。

 ●陈独秀是毛泽东和斯大林关系的“中介人”。斯大林的错误是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重要根源。

8. 斯大林拜会毛泽东,基本观点一比自明

 ●斯大林拜会毛泽东,说:“过去,我们对中国革命提过一些不恰当的意见,我们感到内咎。”送了一份“密件”。

 ●毛泽东说:“斯大林的不少意见是正确的. 在当时起了重要作用。”他还谈到革命转折关头的复杂斗争。

 ●毛泽东和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问题一些基本观点的比较。

9. 斯大林知错能改,毛泽东内外有别

 ●西方造谣说:“毛主席被斯大林软禁起来了!”毛泽东答塔斯社记者问。

 ●毛泽东和斯大林关于中国农民运动观点的比较。

 ●斯大林曾主张:“暂时不应加强土地运动”。毛泽东调查研究,坚持斗争。斯大林改正了错误。

10. 毛泽东坚持搞“既好看又好吃的东西”,斯大林终于同意请周恩来赴苏会谈

 ●斯大杯让步了,同意签个文件。毛泽东却说: “我们两个对不上口径,如果签订文件,我要把我的总理找来。”

 ●蒋介石挥屠刀残杀工农. 毛泽东斯大林对策不同。

11. 斯大林再次拜会毛泽东,当场同意改称同志勿称 “先生”

 ●斯大林对毛泽东歉然一笑,点头说:“对,是同志。应该称同志。从现在开始,都改称同志。”并率先垂范……

 ●毛泽东说:“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很不容易的。”

12. “三阶段论”处处碰壁,“红色政权”蓬勃发展

 ●斯大林写道:“谁不懂得中国革命在自己的发展中有三个阶段,谁就一点也不懂得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顶着压力,深入农村,建立农村根据地,实行武装割据,使“红色政权”蓬勃发展

13. 斯大林笑谈蒋介石,毛泽东怒斥陈伯达

 ●斯大林说:“我读过陈伯达同志的《人民公敌蒋介石》。”陈伯达得意忘形,喧宾夺主。毛泽东严厉斥责。

 ●毛泽东说:“蒋介石对于人民是寸权必夺,寸利必得。我们呢?我们的方针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

 ●毛泽东十分重视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他把这叫做“解剖麻雀”。

 ●毛泽东说:中国革命开始时很困难,陈独秀、李立三、王明等人跟着别人跑,使中国革命遭受一个又一个的失败。

14. “钦差大臣”篡权妄为,革命领袖屡遭诬陷

 ●斯大林过分地信任王明,使毛泽东累遭诬陷,雄才难展。

 ●斯大林要各国党“忠实地捍卫苏联”。王明把斯大林的话当圣经佛咒,死搬硬套,排斥毛泽东的正确抽导。

 ●毛泽东躺在担架上说:“前边快到遵义了。在遵义开个总结性的会议吧!”

15. 中苏谈判同盟条约,毛泽东忆逼蒋抗日

 ●斯大林同意毛泽东的意见,并说:“中苏条约 应是一个新的条约,对雅尔塔协定问题可以不去管它…”

 ●斯大林不了解蒋介石,主张“联蒋抗日”,毛泽东说:“蒋介石抗日,就像陕北的毛驴上山不逼不行。”

 ●西安事变是逼蒋抗日的关键。毛泽东和斯大林虽都主张和平解决,但分岐有四。

16. 日本帝国主义猖狂进攻,毛泽东斯大林对策不同

 ●斯大林的“联蒋抗日”和毛泽东的“逼蒋抗日”

 之比较。

 ●斯大林怀疑毛泽东,王明以“钦差大臣”自居,提出“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口号。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17. 艾奇逊造谣言挑拨离间,毛泽东当面拒请斯大林

 ●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发表演讲,大造谣言:“苏联占据中国北部的四个地区……”,斯大林毛泽东共议驳斥。

 ●斯大林说:“我们都应该信守诺言,紧密配合,步调一致…”。毛泽东被激怒了,……宴套、舞会,不欢而散。

 ●毛泽东明白了斯大林的意图。但他不肯亦步亦趋,决定“走自己的路”。

18. 新的“友好同盟”条约,显出斯大林在知错改错

 ●签字仪式照相时,斯大林向前移了一步。所以在照片上他和毛泽东一样高。

 ●新旧两个中苏条约一对照,斯大林的问题便清楚地显示出来了。

 ●毛泽东据理力争,斯大林知错改错,并作了自我批评。

19. 毛泽东艰苦奋斗自力更生,高度评估斯大林历史作用

 ●毛泽东呕心沥血著华章,斯大林派尤金帮助编辑,并推荐给苏联杂志发表。

 ●毛泽东带领抗日军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江青哗众取宠,给斯大林祝酒,言过其实。毛泽东严加管束。

 ●毛泽东说:“斯大林是世界革命的领导者。”但斯大林给他几个师的装备,他坚决不同意。

20. 毛泽东领导延安整风,斯大林忍痛甩掉王明

 ●延安整风是把马列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解放运动。

 ●希特勒的闪击战,使斯大林一时慌乱。延安的电报,令斯大林脸上露出一丝微笑。

 ●毛泽东说:“……我们党在这个问题上犯错误,学了斯大林作风中不好的一面。”

 ●毛泽东对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革命问题,有一个总的评价:“两头好,中间差。”

21. 斯大林重视中国经验,建议出版毛泽东著作

 ●斯大林说:“毛泽东同志,为了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我建议你应该把自己的文章尽快编辑出版。这是一件大事情。”

 ●毛泽东面对斯大林的怀疑,刚正不阿;赫鲁晓夫挑拨离间,枉费心机。

 ●斯大林破例地参加宴会;毛泽东严厉查处“里通外国”。

22. 毛泽东迎险而上,连连胜蒋;斯大林不同意打解放战争

 ●斯大林支持蒋介石“统一中国”。毛泽东说:“蒋先生总以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我不信邪,偏要出两个太阳给他看看!”

 ●斯大林来电:“……要打内战,中华民族就有毁灭的危险!”毛泽东摇头说:“我就不信……”

 ●毛泽东在重庆据理力争,谈笑风生。蒋介石哀叹:“脑筋深受刺激!"

23. 毛泽东巧运筹决胜东北,斯大林因失算调整决策

 ●斯大林说:“我们准备在八月中旬参加对日作战!”杜鲁门和丘吉尔左右为难…毛泽东指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斯大林不得不改变决策。

 ●毛泽东部署辽沈战役。蒋介石多次“御驾亲征”,挽救危局,仰天长叹:“马歇尔害了我们的国家!”

24. 毛泽东坚持人民解放战争,斯大林派米高扬秘密访华

 ●毛泽东不理会斯大林的警告,毅然率部反击蒋介石的进攻。并笑着说:“我们一定得胜利。我就叫李德胜。”

 ●斯大林派米高扬来华,听取毛泽东的意见。

25. 刘奇受委托赴苏谈判,斯大林主动作自我批评

 ●毛泽东不怕压力,不畏风险,1948年春天就准备去和斯大林会谈,后因离不开,委托少奇率团访苏……

 ●刘少奇和斯大林亲切会谈。斯大林说:“我什么时候‘指示’啦?我们是兄弟党,不是上下级。”

 ●斯大林主动地作自批评,说:“我对中国不大了解,有时好心也办错事。”

 ●斯大林说:“世界革命的中心从欧洲移到了苏联,以后会移到中国。希望小弟弟超过老大哥!”并为此举杯祝酒…

26. 毛泽东反侵略援朝抗美,斯大林赞英杰释疑省身

 ●毛泽东致电斯大林:我们决定用志愿军名义,派一部分军队至朝鲜境内”抗美援朝。

 ●斯大林答应由苏联派空军支持、掩护中国人民

 志愿军抗美援朝。但后来,他动摇了。

 ●毛泽东毅然做出了历史性决策:不管有没有苏联空军的支援,我们仍接原定计划抗美援朝。

 ●毛泽东指示志愿军采取“轮番作战的方针”。斯大林拍

 手叫奸:”好!好!彭德怀真有办法!¨

27. 毛泽东送儿上前线,斯大林赠枪想儿男

 ●毛岸英在苏联学习,和斯大林有过接触。于是,他成了透视毛泽东和斯大林心灵的一个窗口o

 ●斯大林听说毛岸英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表现英勇,十分高兴,特地接见了他,并送给他一支精制的手枪。

 ●斯大林的儿子雅科夫在卫国战争中被俘,英勇不屈。德国法西斯要用雅科夫换取德军元帅保卢斯。斯大林断然拒绝。

28. 毛泽东坚持独立自主,顶住了大国沙文主义

 ●列宁曾写道:“我宣布同大国沙文主义进行决死战。”“斯大林太粗暴,……我建议同志们想个办法把斯大林 从这个位置上调开……”

 ●毛泽东对斯大林的大国沙文主义倾向,进行了长期的斗争。这种斗争,大体上分三个阶段。

29. 赫鲁晓夫反斯大林,毛泽东坚持“三七开”

 ●斯大林逝世时情景悲惨,毛泽东发唁电沉痛悼念。

 ●毛泽东说:“苏联过去把斯大林捧得一万丈高的人,现在一下子把他贬到地下九千丈……”

 ●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毛泽东读此文心潮翻滚……

30. 毛泽东总结斯大林的经验教训,研究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问题

 ●毛泽东对赫鲁晓夫说:“任何人都有两点……你们这样不看斯大林的成绩、优点,专攻他的缺点、错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把他全盘否定。这不公正,只能给帝国主义提供炮弹!”

 ●毛泽东废寝忘食,研究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问题。

 ●毛泽东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和斯大林的教训,捍卫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报刊摘录

 1.《光明日报》载文:李德是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吗?

 2.李德其人与长征

 3.新中国的由来与诞辰

 4.毛泽东给斯大林发了一份电报,提醒他要预防希特勒突然袭击

 5.斯大林没有重视延安来电,吃亏后发电报感谢毛泽东

 6.斯大林要中共调兵牵制日军,毛泽东两项举措均创奇迹

 7.斯大林说“一份延安来电,胜似十万精兵!”

 8.叶利钦、普京等俄罗斯领导人,感谢中国的巨大援助

 9.延安精神海外之花

 10.游俄罗斯日记

 11.《社会科学研究》载文:《毛泽东思想和斯大林》

 12.《纪念中共七大胜利闭幕六十周年纪念文集》载文:《毛泽东、斯大林和中共七大》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附录:

 1.《人民日报》署名评论:《时代精神的寻找》谈近年来领袖传记文学创作

 2.《中共党史通讯》载文:新书《毛泽东与斯大林》评介

 3.《光明日报》载文:怪才刘杰诚咬定青山不放松

 4.《金秋》杂志载文:理想之歌

 5.《陕西日报》载文:实事求是的光辉典范悼念师哲导师

 6.《华圣文化》载文:我和祖国甘苦与共六十年

后记

试读章节

当红色的电波把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声音传遍世界的时候,许多资本主义的国家在冷眼旁观,蒋介石更试图依靠美国来孤立新中国。苏联的首先承认,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与声援,打破了美国和国际敌对势力的孤立图谋,使一个占人类四分之一人口的国家的红色政权在国际上站稳了脚跟。

苏联承认新中国的问题,在1949年7月刘少奇访苏时,斯大林已经作了明确表示:“中国政府一成立,苏联就立即承认你们。”但这毕竟是口头的承诺,能不能兑现,还不一定。现在,口头的承诺已成为现实,并且昭告全世界,这对于新中国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国际支持。毛泽东十分高兴。他在1949年11月8日致斯大林的电报里表达了这样的心情。他说:“政府成立第二天即获得苏联的无条件承认,并很快即获得各新民主国家的同样的承认,这件事给了我们以有利的地位,使许多经常摇摆的人们稳定下来,觉得人民政府势力大了,不怕帝国主义了。又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抛入被动地位。”

曾经担任苏联驻国民党政府北平领事馆总领事的齐赫文斯基,亲历了中苏建交这一历史时刻。他回忆说:1949年9月底,我接到邀请,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盛大阅兵仪式结束后,人们仍然不肯离去,在广场上载歌载舞。周恩来的秘书过来告诉我,周总理要我等一下,有封信交给我。过了一会儿,周总理的秘书给我一封信,内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我阅完信,立即译成俄文,让领事馆工作人员发回莫斯科。由于时差关系,收到我的电报时,斯大林还在工作,他立即指示苏联所有报刊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并决定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10月2日,苏联政府把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决定与之建立外交关系,并任命我为苏联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临时代办的文件正式交给中方。这样,苏联成为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府。

在这以前,1949年6月至8月,刘少奇受中共中央委托,秘密访苏。刘少奇此行,主要是向斯大林介绍中国国内的情况、今后的任务,以及对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方针;陈述中国对1945年国民党政府与苏联政府签订的中苏条约的处理意见;争取苏联对新中国的支持和帮助;听取斯大林对当前国际形势、战争危险以及苏联与英、美关系等问题的估计和分析。斯大林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对中国共产党在具体运用马克思主义方面取得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斯大林还对于他在1945年日本投降后,要求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行妥协的错误,主动地作了自我批评,说:“胜利者是不能被审判的,凡属胜利了的都是正确的。”

刘少奇这次秘密访苏,为毛泽东的访苏作了重要准备。

10月2日,苏联政府宣布断绝同国民党“广州政府”的外交关系,从广州召回苏联的外交代表。

10月3日,中国政府复照苏联政府,表示欢迎立即建立中苏两国的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

参加开国大典后,毛泽东回到住处,已是晚上11时许。尽管他劳累了一天,但仍精神饱满,毫不疲倦。他顺手取来一本关于斯大林的书,打开封面,便看到斯大林那庄重而神秘的半身照片,端详起来。

斯大林的形象,是那样庄严而深沉,嘴边的胡子好像掩盖着无数的秘密。淡淡的笑容,似乎又表示出深厚的友谊。

毛泽东没有见过斯大林,他只是在书本上、电文中和别人的传言中听到过斯大林的心声,而现在,在新中国正式诞生亟须得到国际承认的关头,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各国首先伸出了友谊之手,同志之手,使他倍感温暖,倍感亲切,也倍受鼓舞,大大地增加了他的自豪感和自信力。

P4-5

序言

推荐序

师哲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的确,人不读书,头脑闭塞,愚昧无知;读书,读好书,读有益的书,会使人踩着知识的阶梯,沿着正确的道路,攀向科学的高峰,为人类做出有益的事;也会使人摆脱低级趣味,成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在这里,我怀着认真、喜悦的心情,向年轻朋友们,向广大读者,推荐刘杰诚同志编著的(《毛泽东与斯大林》一书。

这是一部有丰富内容的好书,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教科书。

毛泽东和斯大林,是众所周知的两位伟大人物,是中国和苏联一代革命人民的领袖。我与毛泽东和斯大林都见过面,谈过话,有过接触,并在他们指导下做过一些工作。后来,党组织分配我任毛泽东的俄文翻译,先后在毛泽东身边工作了十七年。1948年,斯大林派米高扬秘密访华,和毛泽东会谈,我任翻译。1949年,毛泽东派刘少奇访苏,和斯大林会谈,我仍任翻译。1949年12月至1950年春,毛泽东、周恩来访苏和斯大林及苏联领导人会谈,我仍然任翻译。从我了解的情况来看,《毛泽东与斯大林》这部书编得基本上是真实的,实事求是的。写历史、写人物,就要真实、全面、公正,客观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人物的本质,绝不应片面地只抓一点,甚至“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毛泽东与斯大林》既写了他们的伟大思想,伟大业绩,又写了他们的个人活动,同志情谊;既写了他们的优点、长处、高尚品德,也写了他们的缺点和不足之处,甚至严重错误,因而比较客观、全面地反映了他们的历史面貌。这是这本书的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是它的科学性。毛泽东和斯大林不仅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家、政治家、实践家,而且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家、思想家、理论家。他们在革命生涯中,写出了许多伟大的著作,阐发过重要的理论,分析过许多复杂而重大的事件和重要的人物,博得了亿万群众的称赞和拥护。当然,历史在不断发展,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这本书不仅采用了常见的“寓褒贬于叙事之中”的写史手法,客观地介绍了毛泽东和斯大林在中国革命各个重要方面及重大事件上的理论、观点、著作、意见,而且还采用了当代科学研究行之有效的“比较法”,将毛泽东和斯大林在同一时期、同一问题上的观点、意见、贡献加以比较,运用“买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进行分析探讨。这不仅使人清楚明晰,一目了然,而且加深了作品的逻辑性、条理性、深刻性和说服力。

第三个特点是它具有一定的文艺性,因而也有相当的可读性。写领袖人物的作品,往往概念叙述多,缺乏性格刻画,缺少情节和细节,有的甚至连来龙去脉也不交待清楚,因而干瘪枯燥,可读性较差。《毛泽东与斯大林》则不同,它不仅以中国革命为出发点为主线,描写了在黑暗中上下求索、博览群书、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探讨真理而又敢于坚持真理的毛泽东的伟大气质和形象,而且以此为中心描写了他和他的对手蒋介石、王明等人的长期、复杂而曲折的斗争,描写了他和斯大林之间的伟大友谊、性格差异、矛盾冲突、复杂斗争;最后又写到了赫鲁晓夫反对和全盘否定斯大林,而毛泽东则坚持“三七开”,严肃、认真地总结斯大林的经验教训,研究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书中既有毛泽东带领党和革命人民,群成虎胆,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创造农村包围城市的富有中国特色的胜利道路的生动情景;又有毛泽东顶着斯大林的压力,坚持打人民解放战争,推翻蒋介石统治,解放全中国的轰轰烈烈的场面;还有毛泽东废寝忘食、艰苦创作、忘我奋斗、坚持锻炼等生动的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跃然纸上,读来饶有趣味。

“学无止境”。这部书对于毛泽东的革命实践、理论发展,对于毛泽东和斯大林的关系,对于伟大的中国革命,只是划了一道红线,勾出一个轮廓,其中更丰富的内容,更具体的经验,还有待于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后记

毛泽东和斯大林,是举世瞩目的两位伟大人物,是中国和苏联一代革命人民的领袖。他们的思想、理论、事业、工作、生活、作风,牵连的方面很多,范围很广。要塑造他们的形象,写出他们的业绩,阐述他们的思想、理论、精神,很不容易,需要长期地调查,反复地研究,不断地探讨,逐步地深入。这本书,虽经过了数十年的努力,也只是一个开端,一种尝试,一种探讨。1948年至1963年的15年间,作者在陕北工作时,就开始收集、整理有关毛泽东等革命领袖的史料、故事,先后走访了毛泽东生活工作过的延安、保安。瓦窑堡、直罗镇、洛川、小河、南泥湾等数十处地方,访问过数百名接触过毛泽东的干部、群众和警卫人员。后来又以专搞文艺创作和主编《革命英烈》刊物之便,先后走访了湖南、北京、广州、武汉等地,搜集有关史料,阅读毛泽东、斯大林的著作及各种有关材料、书籍、业余进行编写,数易其稿,才成此书。

本书以毛泽东和斯大林的关系为线索,以中国革命为主题,以毛泽东和斯大林为主要人物,运用真实的史料,朴实的笔法,描写、叙述了毛泽东的成长道路、革命实践、理论创造、思想作风、性格特点,描写了毛泽东和斯大林之间的革命友谊、意见差异、矛盾冲突、相互评价等等;因而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描写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本学习毛泽东思想的通俗读物。

内容决定形式。本书的结构曾经多次探索,数易其稿,最后,根据毛泽东和斯大林的思想交流长达30年而晤面交谈不足3个月的特点,采取了双向集中法。书从高潮写起,从两伟人亲切会面,留下了层层悬念写起,描写两位伟人的会面由近及远,而历史的叙述则由远而近双向集中,融会贯通,成为一体,相互比较,远近比较,便于鉴别。这样,把人物的言行、历史的叙述和哲学的思考结合起来,把文、史、哲融为一体。既避免了编年史式的历史叙述平铺直叙、缺乏跌宕起伏的艺术魅力,缺乏对比研究的哲学思考;又防止了单纯地写人物会面、记叙礼仪,议论过多,缺乏人物行为、故事情节、思想深度的毛病,力争达到写史、明理、资治、育人的目的。当然,这只是作者的意图和初步的尝试,缺点必然不少。

本书的写作,得到了历史见证人和专家、教授的指导帮助。我们党内少有的“苏联通”,毛泽东和斯大林交往的历史见证人师哲同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逄先知同志,中央文献出版社总编辑何静修同志,全国革命烈士传编委会主编温济泽同志,国防大学历史学教授马玉卿同志,原《光明日报》副总编马沛文同志,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党佩中同志,解放军总参谋部离休干部杨进诚同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赵广同志,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叶佐英同志,总编室主任王杰同志,原中共陕西省委党史委主任孙平同志,副主任薛文华、孙启蒙同志,西北大学教授李振民同志,西北政治学院副教授赵建学同志,都对本书的写作进行了具体的指导和帮助。特别是年逾八旬的师哲同志不仅为本书提供了大量的史料,而且为本书的写作作了多次热情而具体的指导。师老虽然高寿,但鹤发童颜,满面红光,思路清晰,谈吐自如,记忆力很强。几十年前的事,他谈起来有条有理,头头是道。他于1926年在苏联加入中国共产党旅俄支部,1938年调到共产国际任中共代表团团长任弼时的秘书。1939年周恩来在苏联期间,师哲又奉命协助周恩来工作。1940年他和周恩来、任弼时等同志一起回到延安,认识了毛泽东,先任毛泽东的俄文翻译,后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办公室主任,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局长等职。毛泽东和斯大林之间的电文都经他翻译。1949年春,斯大林派米高扬秘密访华会见毛泽东,师哲任翻译。1949年7月,毛泽东委托刘少奇率团访苏会见斯大林,师哲又任翻译。1949年冬至次年春,毛泽东、周恩来访苏会见斯大林,师哲仍任翻译。所以,师哲是毛泽东和斯大林交往的历史见证人,是我们党内少有的“苏联通”。师哲同志不辞辛劳,曾两次审阅书稿,并写了《序言》,在此表示深切的谢意。在写作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延安革命纪念馆、湖南韶山毛泽东故居纪念馆的有关资料,参阅了周恩来、师哲、伍修权、胡绳、洪学智、马玉卿、逄先知、高菊村、胡华、陈峰、唐振南、田余粮、高光厚、曹军、权延赤、李银桥、宋平、解力夫、赵振军、温瑞茂、南新宙、解红和美国友人埃德加·斯诺、R·特里尔、斯图尔特·施拉姆、日本友人不破哲三等的有关著作;同时,还尽量吸收了近年来发表的有关论文和专著中的新资料和新成果,特此说明。并向以上诸位作者、老师表示深切的谢意。由于题材重大,作者水平有限,书中的缺点错误在所难免,敬希批评指正。

刘杰诚

一九九二年九月一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20:5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