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让青少年懂得尊敬师长的故事/中小学生不得不读的故事丛书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作者 本书编写组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由本书编写组编写的《让青少年懂得尊敬师长的故事》通过100多个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故事,描述了古代先贤和历史名人尊敬师长的优良美德,根本目的在于教育广大的青少年学生,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师敬业的传统美德。要心中有老师,心中有事业,增强献身的历史紧迫感和责任感,听从老师的教诲,忠于职守,严谨治学,敬重自己所从事的学习、工作和劳动,扎扎实实地打好做人的基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些尊师敬业的故事很记叙了莘莘学子不辞劳苦、虔诚拜师的道路历程,表现了求知求学、不馁不止的精神,也展示了师者德高望重、传业授道的崇高思想境界。

内容推荐

由本书编写组编写的《让青少年懂得尊敬师长的故事》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历史人物故事,每一个好故事,都会带你种下完美人生的种子;每一个好故事,都是我们领悟人生的一盏明灯;每一个好故事,都是我们人生的一块基石,它给我们智慧的启迪,让我们抓住希望,对今天更加珍惜,对明天充满自信!《让青少年懂得尊敬师长的故事》教育广大的青少年学生,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师敬业的传统美德。

目录

诚心拜师

 孔子拜三贤为师

 魏文侯拜段干木为师

 薛谭学歌

 荀淑拜少年为师

 特殊的拜师礼

 华佗拜师求教

 郑玄千里拜师 

 张良虔诚拜师

 钟隐装奴拜师

 孙思邈问遍百家

 画圣吴道子拜师

 李白求师

 李贺诚心拜名师

 状元汪应辰拜师

 陆佃千里求师

 岳飞从师周侗

 宋濂求师宁吃千般苦

 李时珍处处拜师

 董沄七十拜师

 徐光启拜利玛窦为师

 马锦当仆学戏

 袁枚多方求教

 太极巨星杨露禅拜师

 陈毅登门向老塾师求教

 冼星海拜音乐大师杜卡斯为师

 王振国雪夜拜师 

 赵丹为女儿举行拜师会

能者为师

 王羲之和水饺师傅

 周防以众人为师

 王方庆甘拜部下为师

 李相不耻下问

 吕祖谦以优者为师

 揭侯斯以父为师

 张曜拜妻为师

 吴老向服务员请教

 肖楚女以能者为师

 郭沫若以演员为师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竺可桢向外孙女婿求教

 赵光祖拜犯人为师

 莫里哀虚心向女仆请教

 老学生和少老师

 希尔伯特的良师益友

以礼待师

 纪昌学射于飞卫

 曾子避席

 燕昭王拜“死千里马”为师

 秦始皇敬重恩师

 魏照学师

 程门立雪

 晁错帮伏生编修《尚书)

 “三袁”宴请老师

 柳敬亭谨遵师言

 康熙虔诚跪师

 雍正帝扣银罚轻师

 林则徐孝亲尊师

 梅兰芳敬师

 张乐平冒雨探恩师

 鲜花献严师

 李宁把金牌送给教练

 阿基米德拜“奴隶”为师

 富曼诺夫与高尔基

尊师重道

 孔子尊师 

 颜回乞米为师炊

 子贡以青天和泰山颂师

 顓孙师衣襟记师训

 石勒尊师好学

 刘邦敬老得贤臣

 汉明帝登门求教

 白居易尊老敬老

 李世民教子尊师

 宋太祖尚学尊师

 米芾与一张五两纹银的纸

 朱元璋向老秀才赔礼

 史可法狱中探师聆教千叟宴

 段玉裁尊师

 鲁迅尊师勤学

 梅兰芳敬老尊贤

 老舍心底“真正的教师”

 王震尊师重教做实事

 战士张川的尊师情

 梅纽因和他的老师埃奈斯库

 阿普顿尊重爱迪生

 居里夫人敬重老师

 佐柯白教子尊师

 斯维德伯格对校长的尊重

不负师恩

 范缜以师为父

 云敞葬师

 礼震才请求替师受刑

 颜真卿拜张旭为师

 文天祥效师英勇就义

 唐寅学画

 李大钊和他的老师

 齐白石不负师恩

 华罗庚不忘恩师

 崔小萍不忘恩师曹禺

 杨振宁不忘恩师

 程俊英终生不忘师诲

 谢军感谢启蒙老师

 钱三强与导师约里奥居里夫妇

 陈景润不忘老师

 侯振挺教授寻师25载

 魏巍对老师的深情

 才旦卓玛以师为母

 法拉第与戴维教授

 麦克斯韦听从老师教诲

尊敬长辈

 曾参克尽孝道

 乐正子春闭门思过

 盛彦吐哺待慈母

 薛包对继母的孝行

 顾恺之为母画像

 江革行佣供母

 王祥孝感继母

 蔡顺拾椹奉母

 马钧孝母改织机

 李密孝敬祖母

 秦族躬行孝道

 王憎儒“抄书养母”

 黄香扇枕温衾

 张李丐养婆母

 谢蔺敬父不先餐

 朱丹溪改行学医

 孙思邈学医孝双亲

 吴冯感化婆母

 夏王氏孝敬公婆

 张履祥听从母教

 冯玉祥买肉敬父

 鲁迅敬母

试读章节

孙思邈问遍百家

孙思邈(581-682)是我国隋唐时期杰出的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孙思邈出生于华原县(今陕西省跃县)一个木工家庭,父亲是个雀目病人(夜盲),母亲患粗脖子病,都是当时无法医治的地方病。少年的孙思邈也体弱多病,饱尝了病痛的痛苦。疾病给自己,给自己苦难的家庭造成的痛苦,孙思邈牢牢地记在心底,从小就立志学医,将来行医治病,为人解除痛苦。

12岁时,孙恩邈跟父亲到药农张七伯家做药柜,从此孙思邈开始对中药手生了浓厚的兴趣,处处留心,虚心向张七伯请教每一味中药的功能、作用、生长地、药力大小等情况,深受张七伯的喜爱。

15岁时,孙思邈开始拜张七伯为师学医,同张七伯一起上山采药,学习单方,初步懂得了一些药性。后来张七伯看他虚心好学,又天资聪敏,自己的一点医学知识不能满足孙思邈求知的要求,便把自己一直珍藏的《黄帝内经》送给了孙思邈,让他好好研读,并告诉他将来到铜官县找自己的舅舅继续学习深造。

孙思邈得到了《黄帝内经》,真是如获至宝,对七伯千恩万谢。回到家里便如饥似渴地学习,常常手不释卷地苦心钻研,有时会通宵达旦。

但他愈是学习,愈是感到自己的浅薄。后来,他决定去铜官县找张七伯的舅舅求学问。经过许多周折,他终于找到了那位医生,便拜他为师,潜心学医。一年时间里,他不但学到很多医学知识,而且把师父的一部《伤寒论》全部抄了下来。

学有所成后,他又回到村里,一边在邻居亲戚中行医,一边刻苦读书,继续深造。20岁左右,不仅医道大有进步,而且对诸子百家的学说、南北朝的历史以及从天竺传来的佛教经典,都做了深入的研究.为他以后在医学领域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做了深厚的文化准备。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就连二百里以外的京城长安。也有人知道华原县的孙思邈。

一天,孙思邈为远道慕名而来的病人治愈了痼疾,病人感激地赞许他如复生的扁鹊,再世的华佗。孙思邈听了这样的称许,不但没有感到高兴,反而惆怅起来,深感惭愧地说:“我连称职的医生都不够格啊!乡里人的雀目病,粗脖子病,自己至今无法医治,怎敢与那两位名医相比昵?啜!衙愧呀……”

那位病人看到孙思邈因不能医治雀目病和粗脖子病而痛心的样子,深为他的这种全心为解除病人的痛苦的医德所感动。便对孙思邈说太白山有一位先生能治粗脖子病,而且给他的表妹治好了。

孙思邈听到这些,便如寻到珍宝一般,惊喜地抓住那个人的双手,急不可待地打听那位太白山先生的姓名地址。了解明白后,第二天一早他便一无反顾地告别家人乡亲,只身前往远隔四百里的太白山寻师去了。

太白山是秦岭最高峰,在鄢县以南。经过多日的艰苦跋涉,孙思邈才来到太白山,找到了那位病人所说的人——陈元。可遗憾的是,陈元并不是医生,他是根据父亲用昆布和海藻治粗脖子病的方法,每次上山时带一些回来,用完就没有了。

知道了这些情况后,孙思邈感到有些失望。但他并没有灰心,心想:“既然陈元的父亲会治粗脖子病,他就可能知道这种病的情况。”

于是,孙思邈便在这里住了下来,一边给山区人治病,一边同陈元上山采药互相学习交流。一天,陈元偶然地说出了他父亲说过的一句话:“不知啥原因,雀目病待人不公平——专欺侮穷人,富人根本不害这种病。”

听到这话,孙思遂心里一动:“看来,穷人是由于身上缺少某种东西才害雀目病的。如果让穷人吃富人的食品,说不定能治好雀目病。”

在陈元父亲所说的话的启发下,孙思邈整日整夜地研究如何治疗雀目病的问题。一天夜里,孙思邈正在一边苦思冥想,一边查看医书。忽然间,他好似在黑暗中看到闪电一般,眼睛亮起来。因为他在医书上找到“肝开窍于目”这样一句话。他想:“眼睛的病多半与肝有关,那么吃动物的肝儿是不是可以补益跟睛呢?”后来经过实践,孙思邈找到了医治雀目病的方法——用食物疗法,吃动物的肝儿来治雀目病,收到很好的效果。

为搞清如何治粗脖子病的问题,孙思邈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找到吃牛靥治粗脖子病的方法,吃羊靥也有效。 孙思邈用食物疗法,为很多雀目病和粗脖子病人治好了病。这些人对:孙思邈总是千恩万谢,称赞他的医术高明。但孙思邈却总是念念不忘地说:。这都是陈元父亲的启发才使自己搞明白治病方法的。”足可见他对“一言师”都是十分难忘的。

唐太宗贞观三年,孙思邈被聘进京。到长安后,他依然坚持勤学好问的习惯。他听说长安有甄枚和甄立言两位高医,就想登门求教。但这两位医生年事已高,正忙于著书,不肯接见人。孙思邈却不顾这些,千方百计地找到了他们,诚恳地向他们求教。两位名医深为孙思邈的好学精神所动,不但同他一起探讨了许多医学上的问题,而且把自己的著作《针方》、《明堂人形图》、《古今验方录》等送给孙思邈,供他学习参考。

贞观十四年,60岁的孙思邈重返家乡,把自己一生搜集的医方,医药标本整理撰写了《备急千金方》和《千金翼方》,这两本书是他一生对药物研究,走遍家乡和汉中、四川一带,遍访名师、求教群众、研究古代经典而获得的硕果,集当时和前代医学之大成,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序言

尊师敬业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华夏文化教育优秀历史遗产,也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民族素质的保证。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对于尊师敬业的涵义、价值、品位及作用,多有论述,十分深刻。孔子把“教”与“政”视为同等重要,主张实行礼义教化,形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社会风气。墨子充分肯定教师在传播思想文化方面的贡献,指出“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荀子将君师并称,认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管子说“变俗易教,不知化不可”,也强调了教化对于改变风俗精神的重要性。《札记·学记》说“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突出了“师严”对于“道尊”、“敬学”的作用。唐代的韩愈说“举世不师,故道益离”,认为只有尊师敬业,整个社会才能按照“道统”的方向顺利发展。宋代的苏轼说“斯文有传,学者有师”,认为教育对于发展文化、培育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这些论述从不同方面阐明了尊师敬业的社会意义和现实途径,总结了尊师敬业的理论认识和历史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尊师重教越来越成为全党、全社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自觉行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和人民把教育视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培养跨世纪人才、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摆在社会主义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振兴中华的希望在科技进步,科技的进步在教育的发展,教育的振兴和发展的希望又在教师。为确立人民教师在国家和社会中的政治地位,国家决定从1985年起,每年的9月1O日为教师节。每一年教师节上,都表彰树立了一大批先进、模范教师和尊师重教的先进典型。

当今,在社会主义时期,对人民教师又赋予了新时代的种种喻称和誉称:“辛勤的园丁”、“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把教师称为“耗尽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吐尽蚕丝的“春蚕”,甘为他人通向知识大道的“铺路石”,送人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人梯”。这既是对人民教师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精神的赞颂,也是对人民教师兢兢业业、辛勤劳动品格的讴歌。

本书选取的尊师敬业的故事,人物很多,范围很广:有帝王中的人物,像魏文侯、燕昭王、秦始皇、汉明帝、唐太宗、宋太祖、清圣祖康熙等;有贤臣名将中的人物,像张良、石勒、岳飞、文天祥、宋濂、史可法、林则徐等;有学者、文人和各类专家中的人物,像孔子、华佗、郑玄、范缜、孙思邈、颜真卿、李时珍等。这些尊师敬业的故事很生动、很感人,它们记叙了莘莘学子不辞劳苦、虔诚拜师的道路历程,表现了求知求学、研习钻研、孜孜砣砣、不馁不止的精神,也展示了师者德高望重、悉心育人、传业授道的崇高思想境界。

书中通过100多个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故事,描述了古代先贤和历史名人尊敬师长的优良美德,根本目的在于教育广大的青少年学生,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师敬业的传统美德。要心中有老师,心中有事业,增强献身的历史紧迫感和责任感,听从老师的教诲,忠于职守,严谨治学,敬重自己所从事的学习、工作和劳动,扎扎实实地打好做人、成人的基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2:5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