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本书编写组编写的《让青少年懂得尊敬师长的故事》通过100多个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故事,描述了古代先贤和历史名人尊敬师长的优良美德,根本目的在于教育广大的青少年学生,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师敬业的传统美德。要心中有老师,心中有事业,增强献身的历史紧迫感和责任感,听从老师的教诲,忠于职守,严谨治学,敬重自己所从事的学习、工作和劳动,扎扎实实地打好做人的基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些尊师敬业的故事很记叙了莘莘学子不辞劳苦、虔诚拜师的道路历程,表现了求知求学、不馁不止的精神,也展示了师者德高望重、传业授道的崇高思想境界。
由本书编写组编写的《让青少年懂得尊敬师长的故事》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历史人物故事,每一个好故事,都会带你种下完美人生的种子;每一个好故事,都是我们领悟人生的一盏明灯;每一个好故事,都是我们人生的一块基石,它给我们智慧的启迪,让我们抓住希望,对今天更加珍惜,对明天充满自信!《让青少年懂得尊敬师长的故事》教育广大的青少年学生,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师敬业的传统美德。
孙思邈问遍百家
孙思邈(581-682)是我国隋唐时期杰出的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孙思邈出生于华原县(今陕西省跃县)一个木工家庭,父亲是个雀目病人(夜盲),母亲患粗脖子病,都是当时无法医治的地方病。少年的孙思邈也体弱多病,饱尝了病痛的痛苦。疾病给自己,给自己苦难的家庭造成的痛苦,孙思邈牢牢地记在心底,从小就立志学医,将来行医治病,为人解除痛苦。
12岁时,孙恩邈跟父亲到药农张七伯家做药柜,从此孙思邈开始对中药手生了浓厚的兴趣,处处留心,虚心向张七伯请教每一味中药的功能、作用、生长地、药力大小等情况,深受张七伯的喜爱。
15岁时,孙思邈开始拜张七伯为师学医,同张七伯一起上山采药,学习单方,初步懂得了一些药性。后来张七伯看他虚心好学,又天资聪敏,自己的一点医学知识不能满足孙思邈求知的要求,便把自己一直珍藏的《黄帝内经》送给了孙思邈,让他好好研读,并告诉他将来到铜官县找自己的舅舅继续学习深造。
孙思邈得到了《黄帝内经》,真是如获至宝,对七伯千恩万谢。回到家里便如饥似渴地学习,常常手不释卷地苦心钻研,有时会通宵达旦。
但他愈是学习,愈是感到自己的浅薄。后来,他决定去铜官县找张七伯的舅舅求学问。经过许多周折,他终于找到了那位医生,便拜他为师,潜心学医。一年时间里,他不但学到很多医学知识,而且把师父的一部《伤寒论》全部抄了下来。
学有所成后,他又回到村里,一边在邻居亲戚中行医,一边刻苦读书,继续深造。20岁左右,不仅医道大有进步,而且对诸子百家的学说、南北朝的历史以及从天竺传来的佛教经典,都做了深入的研究.为他以后在医学领域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做了深厚的文化准备。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就连二百里以外的京城长安。也有人知道华原县的孙思邈。
一天,孙思邈为远道慕名而来的病人治愈了痼疾,病人感激地赞许他如复生的扁鹊,再世的华佗。孙思邈听了这样的称许,不但没有感到高兴,反而惆怅起来,深感惭愧地说:“我连称职的医生都不够格啊!乡里人的雀目病,粗脖子病,自己至今无法医治,怎敢与那两位名医相比昵?啜!衙愧呀……”
那位病人看到孙思邈因不能医治雀目病和粗脖子病而痛心的样子,深为他的这种全心为解除病人的痛苦的医德所感动。便对孙思邈说太白山有一位先生能治粗脖子病,而且给他的表妹治好了。
孙思邈听到这些,便如寻到珍宝一般,惊喜地抓住那个人的双手,急不可待地打听那位太白山先生的姓名地址。了解明白后,第二天一早他便一无反顾地告别家人乡亲,只身前往远隔四百里的太白山寻师去了。
太白山是秦岭最高峰,在鄢县以南。经过多日的艰苦跋涉,孙思邈才来到太白山,找到了那位病人所说的人——陈元。可遗憾的是,陈元并不是医生,他是根据父亲用昆布和海藻治粗脖子病的方法,每次上山时带一些回来,用完就没有了。
知道了这些情况后,孙思邈感到有些失望。但他并没有灰心,心想:“既然陈元的父亲会治粗脖子病,他就可能知道这种病的情况。”
于是,孙思邈便在这里住了下来,一边给山区人治病,一边同陈元上山采药互相学习交流。一天,陈元偶然地说出了他父亲说过的一句话:“不知啥原因,雀目病待人不公平——专欺侮穷人,富人根本不害这种病。”
听到这话,孙思遂心里一动:“看来,穷人是由于身上缺少某种东西才害雀目病的。如果让穷人吃富人的食品,说不定能治好雀目病。”
在陈元父亲所说的话的启发下,孙思邈整日整夜地研究如何治疗雀目病的问题。一天夜里,孙思邈正在一边苦思冥想,一边查看医书。忽然间,他好似在黑暗中看到闪电一般,眼睛亮起来。因为他在医书上找到“肝开窍于目”这样一句话。他想:“眼睛的病多半与肝有关,那么吃动物的肝儿是不是可以补益跟睛呢?”后来经过实践,孙思邈找到了医治雀目病的方法——用食物疗法,吃动物的肝儿来治雀目病,收到很好的效果。
为搞清如何治粗脖子病的问题,孙思邈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找到吃牛靥治粗脖子病的方法,吃羊靥也有效。 孙思邈用食物疗法,为很多雀目病和粗脖子病人治好了病。这些人对:孙思邈总是千恩万谢,称赞他的医术高明。但孙思邈却总是念念不忘地说:。这都是陈元父亲的启发才使自己搞明白治病方法的。”足可见他对“一言师”都是十分难忘的。
唐太宗贞观三年,孙思邈被聘进京。到长安后,他依然坚持勤学好问的习惯。他听说长安有甄枚和甄立言两位高医,就想登门求教。但这两位医生年事已高,正忙于著书,不肯接见人。孙思邈却不顾这些,千方百计地找到了他们,诚恳地向他们求教。两位名医深为孙思邈的好学精神所动,不但同他一起探讨了许多医学上的问题,而且把自己的著作《针方》、《明堂人形图》、《古今验方录》等送给孙思邈,供他学习参考。
贞观十四年,60岁的孙思邈重返家乡,把自己一生搜集的医方,医药标本整理撰写了《备急千金方》和《千金翼方》,这两本书是他一生对药物研究,走遍家乡和汉中、四川一带,遍访名师、求教群众、研究古代经典而获得的硕果,集当时和前代医学之大成,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尊师敬业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华夏文化教育优秀历史遗产,也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民族素质的保证。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对于尊师敬业的涵义、价值、品位及作用,多有论述,十分深刻。孔子把“教”与“政”视为同等重要,主张实行礼义教化,形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社会风气。墨子充分肯定教师在传播思想文化方面的贡献,指出“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荀子将君师并称,认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管子说“变俗易教,不知化不可”,也强调了教化对于改变风俗精神的重要性。《札记·学记》说“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突出了“师严”对于“道尊”、“敬学”的作用。唐代的韩愈说“举世不师,故道益离”,认为只有尊师敬业,整个社会才能按照“道统”的方向顺利发展。宋代的苏轼说“斯文有传,学者有师”,认为教育对于发展文化、培育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这些论述从不同方面阐明了尊师敬业的社会意义和现实途径,总结了尊师敬业的理论认识和历史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尊师重教越来越成为全党、全社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自觉行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和人民把教育视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培养跨世纪人才、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摆在社会主义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振兴中华的希望在科技进步,科技的进步在教育的发展,教育的振兴和发展的希望又在教师。为确立人民教师在国家和社会中的政治地位,国家决定从1985年起,每年的9月1O日为教师节。每一年教师节上,都表彰树立了一大批先进、模范教师和尊师重教的先进典型。
当今,在社会主义时期,对人民教师又赋予了新时代的种种喻称和誉称:“辛勤的园丁”、“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把教师称为“耗尽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吐尽蚕丝的“春蚕”,甘为他人通向知识大道的“铺路石”,送人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人梯”。这既是对人民教师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精神的赞颂,也是对人民教师兢兢业业、辛勤劳动品格的讴歌。
本书选取的尊师敬业的故事,人物很多,范围很广:有帝王中的人物,像魏文侯、燕昭王、秦始皇、汉明帝、唐太宗、宋太祖、清圣祖康熙等;有贤臣名将中的人物,像张良、石勒、岳飞、文天祥、宋濂、史可法、林则徐等;有学者、文人和各类专家中的人物,像孔子、华佗、郑玄、范缜、孙思邈、颜真卿、李时珍等。这些尊师敬业的故事很生动、很感人,它们记叙了莘莘学子不辞劳苦、虔诚拜师的道路历程,表现了求知求学、研习钻研、孜孜砣砣、不馁不止的精神,也展示了师者德高望重、悉心育人、传业授道的崇高思想境界。
书中通过100多个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故事,描述了古代先贤和历史名人尊敬师长的优良美德,根本目的在于教育广大的青少年学生,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师敬业的传统美德。要心中有老师,心中有事业,增强献身的历史紧迫感和责任感,听从老师的教诲,忠于职守,严谨治学,敬重自己所从事的学习、工作和劳动,扎扎实实地打好做人、成人的基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