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主人公德米特里·尼古拉耶维奇·罗亭,受男爵的委托来到了达莉娅·米哈伊洛夫娜的庄园,为的是送男爵写的一篇论文。
在女主人的家里,罗亭初来乍到便与偏激的毕加索夫针锋相对,展开论战,罗亭以自己能言善辩的天才驳倒了毕加索夫,这不仅得到了女主人的赏识和大家的赞叹,更重要的是博得了女主人的女儿娜塔莉娅的芳心……
小说真实地表现了罗亭是一个热情的启蒙运动者,一个热爱自由、传播真理的先进知识分子。同时,小说还描绘了沃伦采夫与罗亭的爱情纠葛以及众人与罗亭的矛盾冲突,故事情节结构完整,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是值得广大青少年朋友阅读的一本好书。
《罗亭》描写出身没落贵族家庭、初步接受民主主义思想的罗亭,胸怀改革大志,竭力鼓吹改革的思想,一次次开始前无古人的事业,但转眼便碰得头破血流。面对贵族少女娜塔莉娅纯洁、热烈、义无反顾的爱情,他反而犹豫、彷徨、恐惧,充分暴露了贵族知识分子的软弱。然而,罗亭最终走上革命的道路,牺牲在巴黎的街垒之上,这一悲壮的结局又给沙皇残暴统治下的俄国带来一线希望之光。
这位少妇名叫亚历山大·巴夫洛夫娜·黎宾娜。她是一个寡妇,膝下没有子女,但却相当富有。如今,她同自己的亲弟弟,已经退役归田的谢尔盖·巴夫里奇·沃伦采夫住在一起。沃伦采夫替姐姐管理着偌大的庄园和田产,他也还没有结婚。不过,似乎他已对女地主达莉娅的女儿娜塔莉娅有了爱情。
亚历山德拉·巴夫洛夫娜走进了村子里一幢又矮又破的小木屋,探望一个老妇人。老妇人已经病人膏肓,脸色蜡黄,皱纹满面,犹如刀砍斧削的一般。她一动不动地躺着,胸部沉重地起伏着,似乎呼吸困难,喉咙里不时地发出一声呻吟,两只酷似干柴棍的手,无力地垂在外边。
“你自己觉得怎么样,马特辽娜?”亚历山德拉俯下身子问道,同时,她用手指摸了摸老妇人的额头,那前额滚烫滚烫的。
“啊!尊敬的太太,您来了!我想,我活不长久了,死神就要降临了。”马特辽娜说完,便已是上气不接下气了,她又开始呻吟起来。
“哦,别担心,马特辽娜,你没有什么事的。你就这样慢慢养着吧,会好起来的。我派人送来的药,你都吃过了吧?”
“吃过了。”旁边临时过来照顾的一个老头忙说道。因为他看见,老妇人正喘不过气来。
“除了你,她身边就没其他人了吗?”亚历山德拉看着老头问道。
“不,还有一个小女孩——她的孙女。只是她还太小,不懂事。而我,也是老不中用了。”
“那么,我找人来把她送到我那边的医院去吧。”亚历山德拉说。
“哪能去医院!现在,您把她翻一个身,她恐怕都得死去。哪经得起路上的折腾啊!”老头不无伤感地说道。
“嗯,的确是个问题。”亚历山德拉寻思了一阵儿说。
“哦唷,”老妇人呻吟道,“我尊敬的太太,我不知道,我死后,我那小孙女咋个办……”老妇人还想继续说下去,被亚历山德拉制止了。
“你不用担心,我们会替你照顾的,”亚历山德拉忙说,“这儿,我给你带了一包茶叶和糖果。想喝的话,你就喝一点。”
接着,亚历山德拉又嘱咐了那个老头一番,交待了几句照顾的注意事项,这才告别了老妇人出来。
从小屋里出来,亚历山德拉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正要起身回家。突然,从小木屋的拐角处冲出一辆二轮马车来,她着实吓了一大跳。马车上坐了一个戴毡帽的男子,三十岁上下,穿了一身灰麻布旧外套。那脸,宽宽的,但没有一丝面色,一对浅灰色的小眼睛,还有一撮灰白的山羊胡子。
山羊胡子率先跟亚历山德拉打起了招呼。
“您好,亚历山德拉·巴夫洛夫娜,”他懒洋洋地说道,“您办什么事情回来呢?”
“我来看望一个生病的老太太……您呢,米哈伊洛·米哈伊里奇?”
这个叫做米哈伊洛·米哈伊里奇的人,就是我们下面要谈到的列日尼奥夫。他注视着亚历山德拉,没有回答她的询问,而是微笑着继续说道:“您的心肠可真好,这么大热天跑来看望病人。可是,您如果把她直接送进医院去,不是更省事吗?”
“她身体太虚弱了,动也不能动啊!”
“那么,您还办医院干什么用呢?没有病人,不就垮了么?”列日尼奥夫神情怪怪的。
“多么奇怪的想法,您怎么会这样想呢?”
“我认为,您是受了达莉娅·米哈伊洛夫娜夫人的影响。她总是喜欢别出心裁,搞点稀奇古怪的花样,丢人现眼。就拿医院、学校来说吧,那都是些好看不中用的事情,而她呢,好像还很把它当回事儿,教育也是这样……可是,要我说,鬼才相信她这一套。我始终弄不清楚,她的这种愚蠢的做法,都是从哪个人牙缝中捡来的。”
亚历山德拉不由得笑了起来。
“您笑什么?”列日尼奥夫忙问。
“我笑您:不了解别人做的事情就不要乱发议论!”
“哼,你们两个做的事,谁还不知道?”列日尼奥夫不服气地说。
“您本来就不知道嘛。办医院,搞点社会福利事业,这是我自己的事,根本没受过达莉娅夫人的什么影响。尽管她是个很聪明的女人,喜欢搞点什么东西出出风头,她有各种想法,但我并不是全都赞成,也不愿受她什么影响。”
“您这样做非常好,”列日尼奥夫夸奖道,“不过,还是别谈她了吧。能在这儿碰见您,我感到非常高兴。”
“这是为什么呢?”
“真是有趣得很!碰到您,难道应该不高兴才是?何况,今天的您,就像这早晨一样新鲜,可亲。”
亚历山德拉·巴夫洛夫娜更是笑得透不过气来,眼泪都快给笑出来了。
“您看您,您倒是好好看看您自己!恭维话说得真是好听极了,而您自己呢?无精打采,冷冷冰冰,有气没力,像没吃早饭似的。我就在想,您说到最后一句话的时候,会不会就要睡着了?”
“您居然说我无精打采,冷冷冰冰?哦,我明白了,您总是想要热情的火,熊熊的火,炽烈的火。可是,我跟您说,亚历山德拉,这样的火是毫无用处的,它不能保持长久,而只是忽闪一下,冒一股青烟,便完事了。”
“闪一下,冒一阵烟……不错,可是,它还能使人燃烧呢。总比您那冷若冰霜的神情强得多,那可只能把人冻成冰块!”亚历山德拉反驳道。
“得啦,您就知道燃烧、燃烧,您就自己去烧个痛快吧!我会看着的……”列日尼奥夫不耐烦地打断了她的话,“再见!”说完,他一抖马缰,一扬鞭便飞驰而去。
“等一等,米哈伊洛·米哈伊里奇,您等一等!”亚历山德拉望着列日尼奥夫远去的背影高喊道,“您什么时候有空上我那儿去呀?”
“明天,请代我问候您弟弟……”
“真是像条面粉口袋!”亚历山德拉望着列日尼奥夫渐渐消逝的身影,出神地想道。
这时,两骑快马已经旋风般地冲到了她的面前。原来,是她的弟弟沃伦采夫跟另外一个青年来了。
这青年身材不算高,戴着顶灰不溜秋的帽子,穿着件淡色长礼服上衣,衣襟敞开着,里边还打了一条淡颜色的领带,手里却拿了根拐杖,大概是预备用来打狗的吧。他老远便对亚历山德拉绽开了笑容,虽然她正低了头想着心事,对此毫没留意。
一走到亚历山德拉跟前,青年人便立即欢快而温柔地叫道:“您好,亚历山德拉·巴夫洛夫娜,您好!”
“啊!康斯坦丁·吉奥米迪奇!您好!”亚历山德拉这才抬头看见了青年,“您是从达莉娅·米哈伊洛夫娜那儿来的吗?”P2-5
作者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年),十九世纪俄国伟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描绘俄国现实和社会生活的作品。《罗亭》是屠格涅夫文学创作中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作者驰名俄国和世界文坛的一部重要著作。
小说的主人公德米特里·尼古拉耶维奇·罗亭,受男爵的委托来到了达莉娅·米哈伊洛夫娜的庄园,为的是送男爵写的一篇论文。
在女主人的家里,罗亭初来乍到便与偏激的毕加索夫针锋相对,展开论战,罗亭以自己能言善辩的天才驳倒了毕加索夫,这不仅得到了女主人的赏识和大家的赞叹,更重要的是博得了女主人的女儿娜塔莉娅的芳心。于是他俩开始偷偷约会起来,娜塔莉娅以心相许,表白了心迹。
在恋爱之中,罗亭受到娜塔莉娅的热情激励,重新找回了奋斗的动力,振作精神,准备再创事业。这时,由于女主人的奸细潘达列夫斯基的告密,他俩的爱情被女主人知道了,女主人表示坚决不同意这门婚事。娜塔莉娅情急之中约见罗亭,要罗亭拿定主意,但罗亭顾虑重重。一方面他怕因此得罪了朋友沃伦采夫,背上不好听的名声;另一方面他又怕娜塔莉娅跟着自己,忍受不了颠沛流离之苦,于是,他毅然与娜塔莉娅分手而去。只是他万万没有料到娜塔莉娅竟是一个外柔内刚的女子,乃至作出了这样错误的抉择。
后来,罗亭继续四处奔波,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追求而历尽了曲折坎坷和艰难困苦,始终也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但是,由于他是靠个人奋斗,不了解俄国现状,认识不到广大人民的力量,而只是企图依靠少数地主或贵族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所以最终还是一事无成。最后,他为法国革命,在巴黎的“国家工厂起义”中英勇牺牲。
小说真实地表现了罗亭是一个热情的启蒙运动者,一个热爱自由、传播真理的先进知识分子。同时,小说还描绘了沃伦采夫与罗亭的爱情纠葛以及众人与罗亭的矛盾冲突,故事情节结构完整,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是值得广大青少年朋友阅读的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