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抗战画史(上下)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曹聚仁//舒宗侨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亲历过血火抗战的战地记者编写的《中国抗战画史》,既有惊心动魄的现场感,又有努力穿透历史表象的思考,文字与照片相互映照。尤为难得的是此书在国共内战已经白热化的1947年问世,他们仍能超越党派之争,数百幅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的老照片就是最好的证据。

曹聚仁、舒宗侨先生1947年编著的这本《中国抗战画史》,收录了抗战史上迄今为止几乎所有最著名的照片。更为重要的是,本书还配合以对战争原因、过程、历次战役及其影响的详细说明,它对读者了解这场战争的来龙去脉大有助益。

内容推荐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那年,曹聚仁结束了八年的战地记者生活,从江西回到了上海;舒宗侨先生是复旦大学新闻系的新闻摄影教授,为中国著名的新闻摄影记者。抗日战争中他在重庆主编《联合画报》,搜集了抗战中的许多新闻图片。

曹聚仁先生和舒宗侨先生一拍即合,他们用一年多时间编著了这本《中国抗战画史》,一个用文字,一个用图片,真实地记录了这场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战,可以说这是第一部反映抗日战争比较全面的史论。《中国抗战画史》面世于1947年,影响深远,还曾作为审判日本战犯的证据和资料,出现在审判官在军事法庭的案桌上。

目录

上册

 再版前言

 史实的证明——《中国抗战画史》再版回想

 扉语:我们的献词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日本社会、文化与民族性

第二节 明治维新与大陆政策

第三节 日本之内在的矛盾

第四节 甲午以来日本侵略中国之行程

第五节 中日纠纷与国际

 第二章 日本侵略战序幕

第一节 日俄战后日本侵略满蒙之阴谋

第二节 “九·一八”事变

第三节 中国诉之于国联

第四节 一·二八淞沪战役(上)

第五节 一·二八淞沪战役(下)

第六节 伪满洲国登场

第七节 长城战役——塘沽停战协定

第八节 阴霾中之华北

第九节 国人之抗战情绪

第十节 西安事变

第十一节 英、美、苏联及德国之远东政策

 第三章 抗战第一期(上)(“七七”事变一二十六年十二月)

第一节 暴风雨之前夕

第二节 “七七”卢沟桥事变

第三节 平津失陷

第四节 向“战争”迈进

第五节 淞沪防御战(前期)——“八·一三”战役

第六节 华北防御战(上)

第七节 淞沪防御战(后期)——“八·一三”战役

第八节 华北防御站(下)

第九节 太湖南北地区诸战役

第十节 南京防御战及芜湖、杭州战斗

第十一节 中日战后之国际反应

第十二节 战时朝野动态(一)

 第四章 抗战第一期(中)(二十七年一月一五月)

第一节 南京陷落后之新情势

第二节 津浦沿线作战

第三节 鲁南防御战

第四节 陇海沿线作战

第五节 北战场之苦战

第六节 江南战场之演变

第七节 敌伪之政治经济攻势(上)

 第五章 抗战第一期(下)(二十七年六月一十一月)

第一节 泥淖中之日本

第二节 武汉会战(上)

第三节 敌海军之沿海活动

第四节 武汉会战(下)

第五节 北战场之游击战

第六节 第一期战争中敌我之战略与战术

第七节 国际暗云之投影

下册

 第六章 抗战第二期(一)(二十七年十一月一二十九年四月)

第一节 武汉撤退后之新情势

第二节 南昌随枣诸战役

第三节 长沙第一次会战

第四节 国际风云与日军南进

第五节 桂南粤北诸战役

第六节 敌军在华北之扫荡攻击

第七节 敌伪之政治经济攻势(下)

 第七章 抗战第二期(二)(二十九年五月一三十年十二月)

第一节 鄂西、鄂北、鄂中诸战役

第二节 上高会战与第二次长沙会战

第三节 浙闽沿海地区诸战役

第四节 粤北及桂南反攻战役

第五节 北战场之两种战斗

第六节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

第七节 战时朝野动态(三)

 第八章 抗战第二期(三)(三十一年一月一三十三年十月)

第一节 太平洋战争发生后之军事情势

第二节 第三次长沙会战及浙赣战役

第三节 缅甸防御战

第四节 湘鄂皖诸战役

第五节 “大东亚之梦”与敌后诸战斗

第六节 大陆战场之面面战斗

第七节 太平洋上之曙光

 第九章 抗战第二期(四)(三十三年十一月一三十四年九月)

第二节 抗战后期之国际情势

第二节 敌军之暮景

第三节 湘、桂、黔、豫、鄂会战及湘、粤、赣边区诸战斗

第四节 胜利前夕之反攻追击战

第五节 轴心崩溃后之远东局势

第六节 日本帝国之崩溃

第七节 战时朝野动态(三)

 第十章 胜利之页

第一节 胜利、受降及复员

第二节 战后之日本与中国

附录 抗战史料述评

 搜集、鉴别与编次

 抗战将领一览

 殉职将领一览

 抗战大事记

编后记

试读章节

佛经中的“无常”观念,我们可以从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普遍看到。那位久旅日本而且归化了日本的小泉八云,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们为着永久,而日本人则为着一时。在日本的日用品中,很少有为着耐久做出来的。草鞋是穿破了,在每个旅站便可以再换上新的;衣服是把几小幅布帛轻轻地缝上了便可以穿,简单地一拆便可以浣洗;在旅馆中是每次新来的客都可以用到新筷子;轻快的幛子框是可以当做窗子用,也可以当做墙壁用,而一年要重新糊纸两次;席子是每逢秋季便要换新。普通的日本住宅是怎样建造出来的呢?当我早上离家走过那和我的住街交成十字的下一条街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些人在那儿的一块空地上安插竹杆。过了五点钟回来,我便在同一空地上看到一个两层住宅的骨格了。到翌日的午前,我发现那住宅的墙壁差不多要完成——用烂泥夹杂稻秆涂着。到日落的时候那屋顶便完全盖好了。再到次日的早晨,我便看到席子已经铺下,而内部的涂抹已经完工。在五天的中间,那屋子便全部造成了……无论何时何处我们所称为坚牢的事物都完全没有,这个无常的特征,在日本国民的外部生活的几乎全部的事物上都留着记号似的。”(在日本历史所记录的比较短期间中,日本有过六十个以上的首都,而其中大部分已经全部消灭了。)

我们明白了贯彻这“无常”的悲观性的日本情调,就可以了解几种象征日本的事物。日本人以“樱花”为国花,日本流行的古格言中,有“花中樱为王,人中兵为贵”之语。因为樱花,当它开得灿烂喧闹之日,便是它凋谢零落之时;武士也是如此,当它在沙场效命的时候,也正是他最光荣的结局。他们对于樱花的赞美,也正是“死之赞美”。古代日本,曾节取中国的文字,来做字母,那五十个字母曾由空海和尚写成一首诗,开首是“色香俱散”,结尾是“人事无常”。直译起来,便是“色与香都是要散的啊”,“我们的生命,谁能维持永久呢?”也就是“死之赞美”呢!

日本人每夸称自己的“武士道精神”。也便是他们从虾夷那边传染来的剽悍习性,一种好义轻生的“鲤鱼精神”。(每逢儿童节,凡是有男孩子的日本人家,就要在天空中升起一条纸做的鲤鱼,以象征倔强的鲤鱼精神,这孩子就具有这种“鲤升”的精神。日本人会告诉你,鲤鱼是作战最烈最久的鱼,而且一旦被捉住。能坦然横在刀下的,也惟有这鲤鱼。)一个武士的儿子,自幼要被训练得很严酷。在他第一次穿长裤——当时的一种大仪式——之前,他就已经尽可能地和温柔的恩爱断绝关系,而被教训得能抑制童心的自然种种冲动了。一切悠闲的娱乐,在教养上是被严禁的,除患病以外,不准他有什么舒服安适,几乎从他会说话的时候起,人们便教育他:义务是人生的先导,自制是行为的第一条件,而苦痛和死亡在自己一身是不关重要的事情。除开这种斯巴达式的教训以外,还有更严厉的一面,他们要使儿童们看惯了流血的事。一个男孩长大起来,他便不得不在那作为武士不断的战争准备的体力训练中,去找他们的游乐,如射箭、骑马、角力和击剑等,武人阶级特殊的仪礼训练,则更要严酷。人们很早就要教他知道那插在腰带中间的小剑,并不是装饰品,也不是玩具。人们要教他怎样使用它,怎样按着武人阶级的规矩,于必要时,须得泰然自若地切腹自杀。一个青年武士,就这样地长成了,勇敢、谨慎、克己、轻蔑快乐,而且准备着为爱、为忠、为名誉而即刻可以牺牲他的生命。蒋百里说:“从表面看武士道,与欧洲中古时代的骑士,无大区别。他的美德是忠实、勇敢、同情、朴俭、守礼节,只有一件,即对于女性观念,与骑士不同,不是尊重,而是蹂躏。”P6-7

序言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那年,曹聚仁结束了八年的战地记者生活,从江西回到了上海。这八年中,他从采访四行仓库的淞沪战役开始,随军走遍大江南北,采访了台儿庄大战等大小战役,写下战地通讯无数,并收集了大量的一手材料。在上海安顿下来后,他立即开始着手整理抗战中的各方面史料,为出版一本记录中国抗战史的书做准备。当时这些资料还带着战场的烽火硝烟气息,余温未尽。这里有在台儿庄大战前线李宗仁将军在战地司令部用笺上为他画下的战况地形图:有他采访新四军叶挺将军时,叶将军给予他的多幅日寇南京大屠杀的实况照片……。关于书中史料的收集整理情况,可以在作者所写的附录中看到。

舒宗侨先生是复旦大学新闻系的新闻摄影教授,为中国著名的新闻摄影记者。抗日战争中他在重庆主编《联合画报》,搜集了抗战中的许多新闻图片。抗战结束,他也回到了上海。他曾亲自到日军在上海的司令部内,在日方仓皇撤退时留下的许多文件档案中,他找到了大量日寇拍的照片;他还到原日本居民聚集地——虹口的虬江路旧货摊上,寻觅到很多回国的日本人在临走前处理掉的照片图片。舒宗侨先生保留的图片,十分珍贵,是这段历史形象的明证。如有一张女作家丁玲在前线的照片,连丁玲本人都没有见过。

曹聚仁先生和舒宗侨先生一拍即合,他们用一年多时间编著了这本《中国抗战画史》,一个用文字,一个用图片,真实地记录了这场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战,可以说这是第一部反映抗日战争比较全面的史论。《中国抗战画史》面世于1947年,影响深远,还曾作为审判日本战犯的证据和资料,出现在审判官在军事法庭的案桌上。

也正因为本书的编著和出版,是处在抗战结束后百废待兴却又逢内战将起的时刻,囿于各种客观条件,靠个人的力量,对抗战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不可能完整,但两位编著者是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也是对今后人们了解那段历史,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本书出版后,1988年北京中国书店曾在大陆影印出版。但是,限于当时的印刷条件,照片翻版后清晰度很差,影响了书的质量。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本书不断遭到香港和台湾盗版商人侵权盗版,并以高价在国外出售。两位编著者生前也曾为维护权益作过抗争。这次能在大陆正式再版,能让广大读者多一个角度来了解那段中国历史,也是对已作古的先人的告慰。

曹雷 曹景行

2010年11月10日

后记

《中国抗战画史》的出版,已经是我有幸与曹聚仁先生的著作出版结缘的第三本书。刚接触这本书时,对它不甚了解,仅凭直觉认为这是本很有出版价值的好书。曹雷老师(曹聚仁先生之长女)告诉我:这是他父亲生平最为重视的著作。曹景行老师(曹聚仁先生之幼子)与我聊及:这是他儿时的图画书,因为有很多图,虽然儿时还看不太懂,但在那个书籍匮乏的时代,图画书始终是生动有趣的。舒似茵女士(舒宗侨先生之长女)不断告诉我:能再次出版这部著作是他父亲晚年最大的心愿。这些都是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之间的闲聊了。然历史却是沉重的,面对烈士的鲜血,面对前人义无反顾的家园守候,你、我、他必须学会思考历史背后的意义。

这是一部战争的记录。八年抗战,是中国人民血泪的记录,是中国人民顽强不屈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坚韧生命的见证。关于这段历史,书中已记述得十分全面;关于本书的成稿过程以及作者的意图,编著者在“抗战史料述评”之“搜集、鉴别与编次”中已详细讲述,编著者的后人曹雷老师和舒似茵女士为此次再版所写的序言也将编著事宜的缘起讲述得非常清楚。在此,兹不赘言。而编后仍有话:

中国的对日作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其作战最早,牺牲亦最大,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不可低估、不容忘记、不可磨灭的贡献。而这一点却一直以来为西方史家所忽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起因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分赃不均,在西方世界里,这场冤冤相报的战争本无所谓正义与非正义。而日本对中国的入侵却是一场纯粹侵略战,无辜的国度和无辜的国民因为这场侵略战面临族灭、国破、家亡的命运。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因为有了中国的参战,才有正义与非正义之说。这是其一。

其二,在反击日本侵略的抗争中,我们是以全民族参战,不论老少,不论男女,不论病弱。为了“保家卫国”这个共同的信念,我们放弃了党派之争,搁置了派系利益,有的只是国恨家仇。逝去的都已是历史,我们铭记的只能是精神与信念。作为后来人,面对这段历史,我们惟有公正、客观、真实地评判和对待,才对得起战场上牺牲的战士,才对得起无数个真实的生命,才对得起这热烫的鲜血。然因为种种原因,大陆与台湾的抗战史家对抗日战争中许多重要事件是各执一词,大陆的史家低估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台湾的抗战史家也否定了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做出的巨大贡献。面对同一段历史,两岸学者都从各自立场出发,有着不同的取舍、遮蔽,甚至人为地扭曲。然而可喜的是近年来两岸对此的研究都有着相应程度的进步。尤其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也促进了抗战史研究的发展,真实、公正的历史渐渐浮出水面。

作为编辑,我为能出版这么本著作而深感荣幸,因为这部首版于1947年的《中国抗战画史》并未受到党派的影响,“它不仅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图像资料,而且文笔活泼,结构谨严,观念公允,就一本综合性图文书而言,它的立论与视野至今仍然无法逾越”(李继锋《从沉沦到荣光:抗日战争全纪录1931-1945》):作为读者,我多少个夜晚手不释卷也心头紧锁;作为史学的后来人,我为这部真实的战争记录能得以流传而兴奋不已。

这部著作的出版已耗时两年有余,过程中得到了舒似茵女士全家、曹雷老师、曹景行老师等的支持、谅解和帮助,我心怀感激,出版之路虽曲折不断,但只要最终能与读者见面,能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本书,再多的辛劳也值得。

姚恋

2010年11月20日

书评(媒体评论)

在我看到的林林总总的各种抗战图册中,曹聚仁、舒宗侨先生1947年编著的这本《中国抗战画史》,肯定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本了。抗战史上迄今为止几乎所有最著名的照片,均已收入书中。更为重要的是,本书还配合以对战争原因、过程、历次战役及其影响的详细说明,它对读者了解这场战争的来龙去脉大有助益。

——著名学者中国现当代史研究专家 杨奎松

亲历过血火抗战的战地记者编写的《中国抗战画史》,既有惊心动魄的现场感,又有努力穿透历史表象的思考,文字与照片相互映照。尤为难得的是此书在国共内战已经白热化的1947年问世,他们仍能超越党派之争,数百幅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的老照片就是最好的证据。我曾在当年的老报纸上看到过初版广告,六十多年后终于有了这个新版本,值得向关心抗战史的读者推荐。

——著名学者 傅国涌

影像是保存历史记忆的最佳方法,在这本《中国抗战画史》面前,很多叙述中国抗战历史的文字都是苍白的。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谢泳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1: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