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无锡段的一些河段是大运河的发轫和开端。公元前486年以前,吴王夫差利用包括他先祖太伯于公元前11世纪开凿的太伯渎在内的吴古故水道,贯通了自姑苏至长江的运河。它是中国古老文明的标志和历史文化的载体,它为中国过去、现在和将来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本书既叙述了无锡与运河的根脉相连,又道出了无锡历史文化的深厚内涵。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运河名城无锡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顾一群 |
出版社 | 古吴轩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大运河无锡段的一些河段是大运河的发轫和开端。公元前486年以前,吴王夫差利用包括他先祖太伯于公元前11世纪开凿的太伯渎在内的吴古故水道,贯通了自姑苏至长江的运河。它是中国古老文明的标志和历史文化的载体,它为中国过去、现在和将来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本书既叙述了无锡与运河的根脉相连,又道出了无锡历史文化的深厚内涵。 内容推荐 中国大运河是地球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是中国古代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古老文明的标志和历史文化的载体,它为中国过去、现在和将来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大运河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运河是无锡的母亲河。悠悠两千多载的运河水孕育了无锡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本书既叙述了无锡与运河的根脉相连,又道出了无锡历史文化的深厚内涵。 目录 运河源流与文化遗存 太伯开凿太伯渎 胥溪胥浦与闾江 夫差沟通江淮 范蠡开挖蠡渎 黄歇与江南运河 无锡大运河变迁 古运河绝版之地 天关地轴两水墩 仓库堆栈北仓门 江尖渚上团团转 明代东林书院 民族工业遗产 惠山古镇祠堂群 香灯香汛与庙会 北塘香灯 三月香汛 八庙赛会 赛龙灯和放河灯 傍河而兴的工商名城 北塘直接到南塘 运河兴起造船业 城南一望满窑烟 曹氏冶坊誉神州 酒中极品有惠泉 泥人陶瓷土特产 运河运送游人来 米市丝市布码头 布码头 米市 丝市 放款码头 民族工业发祥地 业勤广勤与广丰 茂新福新与申新 永泰隆昌与兴业 升昌裕昌与慎昌 九丰锦丰与庆丰 丽华丽新与协新 乡镇工业的兴起 得天独厚的山水名胜 太湖佳绝在鼋头 太湖内湖五里湖 翠屏环立辉嶂山 锡惠山区多古迹 太湖马山神仙岛 鸿山鹅湖湿地园 阳山温泉桃花源 黄山君山瞰长江 宜兴的洞天世界 钟灵毓秀的历代名人 政治风云人物榜 有心报国无力回天 冷血热血洗涤乾坤 变法自强兴利致富 赴汤蹈火一生为民 著名实业家 国家领导人荣毅仁 科苑群星耀中华 古代的水利学家嵇曾筠、嵇璜 古代医学家许叔微、沈金鳌 我国近代科学先驱徐寿、华蘅芳 现代物理学开拓者钱伟长、王补宣 现代化学开拓者邹承鲁 开创中草药化学研究的赵承嘏、王序 我国航天材料奠基人 我国菌物学先驱 创造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现代毕异 我国机器人之父 国际著名电机学家 学林硕彦垂青史 地理学家、旅行家 历史地理学家 明清史学家计六奇 近代文献学家 百科全书式学者 语言学大师 国学大师钱基博、钱穆 填补南明史空缺的钱海岳 当代文化昆仑 当代教育家唐文治、俞庆棠 经济学家陈翰笙、孙冶方、薛暮桥 画苑风流溢华彩 中国画祖 开创淡逸画风 明代墨竹国手 我国漫画开拓者 山水画家钱松昌 花鸟画家杨建侯 水彩画家程及 漫画大师华君武 乐声长留天地间 刊行首部琵琶谱的华秋苹 一代国乐宗师刘天华 民间音乐家华彦钧 音乐史学家杨荫浏 南鼓王朱勤甫 合唱指挥家聂中明 著名词曲作家王莘 文坛名家传佳什 悯农诗人李绅 南宋四大诗人之一尤袤 词作家顾贞观 杂剧家杨潮观 词作家蒋春霖 我国童话宗师孙毓修 散文家陈源 戏剧理论家陈瘦竹 悠久历史到现代征程 史前先民生活景 吴越春秋功与过 无锡地名见楚秦 三次移民汉唐问 无锡富庶始宋元 明代商市更繁华 抗击倭寇留青史 热血丹心话东林 英勇悲壮抗清兵 痛歼洋人侵略军 求强求富救国路 辛亥革命在无锡 讨袁与齐卢兵灾 党组织建立前后 抗日救亡的怒火 抗击强暴入侵者 抗战胜利到解放 迈步走向现代化 后记 试读章节 无锡地区早在上古时,就有了手工制造的独木舟了。20世纪80年代,在宜兴西渚吾桥村出土了上古时的独木舟。1985年在宜兴芳桥发现的一艘独木舟长达8米,宽70厘米,舱深32厘米。船舱中部进行分隔,舱板用木钉固定,说明技术已有一定提高。经考证,这艘独木舟为3300多年前的遗物。 20世纪末,考古工作者在江阴花山马桥文化遗址出土了一件独木舟造型的陶器,说明当时独木舟已较普遍出现于水乡泽国的这一地区。太伯奔吴后,无锡地区陆续开挖了几条人工运河,造船业有了较快发展。造船技术到吴国晚期,已达到一定水平。吴王阖闾时已出现能容百人以上、上下数层的楼船,称之为艅艎。吴国当时在太湖和一些河道旁设有专事造船的手工工场,称做“船宫”,说明无锡手工造船业在此时已随着人工运河的开拓而兴起。当时青铜冶炼技术已相当成熟并有了铁器,手工造船工人拥有较为锋利的工具和铜、铁等构件,并有着巧妙的构思、精密的设计和良好的制作技术。 秦汉以后,包括无锡地区在内的吴地已能建造长20余丈、宽3丈余、载重3万多斤的大船了。三国时,东吴有舟楫之国之称,设有典船校尉,各地设有造船工场,能制造高五层,装载千人以上士兵的“大舡”战船和能载重30万斤的“舴艋”以及其他种类的舟船。隋唐时,满载漕粮的吴地舟船,由京杭大运河源源地驶往洛阳,并且涉江泛海运往北方。诗圣杜甫有“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之诗咏。显然,当时封建王朝在包括无锡在内的吴地设立的造船工场,有着相当的规模、众多的工匠。造船技术已有相当高的水平。 唐宋以后,官办的造船工场一般都建于江海之滨,内河的多为民间创设,规模较小。明代,无锡古运河附近出现了杨、蒋、尤、徐、邵五姓的造船专业户。明末清初发展到13家造船工场,分布在运河旁的泗堡桥、丁■里、三里桥、羊腰湾等地。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朝廷组建水师,征召工匠建造“沙唬”战船。无锡五姓13家工场各派一人应征。先后在京口、江宁、岳州的官办船厂服役。无锡工匠在服役期间,发现造好的战船下水后,使用时间不长就要拖回工厂修理。原来,战船上装有火炮,当时的火炮是将火药塞进炮口发射的前膛炮,开炮时产生的后坐力使船身剧烈震动。造船用的木料均为质量较轻的杉木,行驶虽然轻便,但经受不住经常震动,以致常有船身震坏情况发生。无锡工匠经过一番研究后向管理造船的官员提出建议,将建造战船木料改为杂木与杉木相结合,以强化船的结构,并在船的脚梁处增加两根平行的木楞攀牢船体。这样开炮时使后膛的座力沿着木楞扩散到整个船体,避免火炮所在的局部船身损坏。他们的建议得到了采纳,建造的兵船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这一平行木楞被命名为“龙骨挺”。无锡13名工匠在服役期满后受到了朝廷的嘉奖,赐给了经皇帝朱批的“无锡五姓,有功朝廷,经营船业,衙门照应”的证书。这样,无锡造船就成了五姓专利。后有山东鲁姓来锡造船,主持朱批的杨姓投诉无锡县衙。知县廖纶依照朱批,判决“只许五姓造船,不许外人插入”。鲁姓不服,后经地方士绅出面调解,允许他建造一定数量的船只。 无锡13名工匠在官办船场服役期间,既创造了“龙骨挺”,又学到了各地工匠的一些优秀设计和操作技巧,回来后用于各自船场的造船工艺中。位于运河西岸丁绛里的徐姓工场创制了一种新型运输船。这种船将原为方形的船头、船梢改为圆弧形,这样,在航行中就减少了水的阻力;将船的宽度增宽,使船舱的容量增加;将在官办船场创造的龙骨挺用于船身,船的强度大大增加;将船的顶棚由固定的变为活络的,能够拆卸,这就使上下货物时便利得多。这种船只能装载十四五万斤货物,航速快,吃水浅,装卸又较方便,很受货主青睐,特别是深受无锡北乡西漳地区稻米商人的喜爱,他们纷纷前来订购。后来这种船只被人们习惯上称为西漳船,并成为一种船型,为大江南北的多家造船工场仿造。 无锡五姓的造船工场为了适应富户豪绅们游览的需要,创制了一种“游山画舫”。仿造当时官船高轩敞篷,两旁花窗,前有竹帘,后有厨舱的式样,精工细作。这种游船受到了官绅、富豪以及文人雅士的喜爱。清代诗人秦琦有《游山船》诗:“游山华舫碧窗纱,簏簌湘帘半面遮。”据说北京颐和园昆明湖中的画舫,就出自于无锡造船业工匠之手。 清王朝被推翻后,五姓造船专利随之丧失,除已获得造船一定数量的鲁姓外,又增加了何、王等姓,但仍以五姓为主体。民国时,造船工场和专业户发展到270多家,分布于运河旁的泗堡桥、荷叶村、亮坝上、南尖、丁■里、惠山浜、羊腰湾、绿塔路、大窑路、三里桥、吴桥等地。除继续制造各种木船外,还制造了用于水稻田灌排和鱼池进水的戽水船,并能装配、修理机动轮船。 无锡解放后,造船工场有312家,1955年后成立了6家造船生产合作社。1966年,建立了江苏省无锡船舶修造厂。1958年,6家造船生产合作社合并成立了红旗造船厂。江苏无锡船舶修造厂和红旗造船厂先后制造了各类木船、钢丝网水泥船、钢板船、舟桥、玻璃钢游艇等。1959年,红旗造船厂曾为嘉兴南湖复制了1921年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举行会议的游船,形态一如当年,受到了曾参加一大的董必武的称赞。 1956年,被造船界称为中国现代造船事业奠基人的无锡人辛一心选址无锡太湖之滨建立了中国船舶研究中心。该中心先后研制成功了三翼船、地效翼船、小水线面双体船等现代船舶,使我国造船技术进入世界前列。江阴的澄西船厂已具有制造10万吨以上巨轮的能力。 P62-64 序言 中国大运河是地球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是中国古代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古老文明的标志和历史文化的载体,它为中国过去、现在和将来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大运河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正在准备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大运河无锡段的一些河段是大运河的发轫和开端。公元前486年以前,吴王夫差利用包括他先祖太伯于公元前11世纪开凿的太伯渎在内的吴古故水道,贯通了自姑苏至长江的运河。公元前486年,又从邗城(今江苏扬州西北)开凿通向淮河的水道。后来,又开凿沟通泗水、济水、沂水的运河,运河总长几达后来大运河的一半。 夫差贯通吴古故水道后,无锡先民为了饮水、用水、交通的方便先后在运河两岸定居,逐渐形成了村落,有的村落发展成了街镇。秦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无锡在运河旁的一个较大市镇建立了县城,成了运河穿城而过的城市。 隋贯通京杭大运河后,南来北往的船只日益繁忙,无锡城区运河两岸形成了大市、中市、南市等街市,并在运河上建造了桥梁。商业、手工业日渐兴盛。无锡农村以手工纺织为主要副业,家家纺纱,户户织布,明代已形成了布码头。 明代嘉靖年间,无锡人民筑城抗倭,在运河上设立南、北水关,城区运河仍然通航,大型船只绕城而行,形成了环城运河。此时无锡城市的商业日益繁华,随着清代漕粮的征收改为部分折色(折合银两)后又改为全部折色,折色的银两购粮北运,无锡逐渐成为漕粮采办中心。无锡城区运河两岸形成八段米市。清末,无锡兴起了民族工业,成为我国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面粉、榨油、碾米等粮食工业需要大量粮食,加之绍兴酒业酿酒原料和上海人民口粮来无锡采购,无锡米市常年粮食成交量18亿斤左右。1949年,中共华中工委对我国四大米市进行调查,结论为“无锡米市成全国四大米市的第一位”。 无锡古代即已育蚕缫丝,清末成风。农民缫成的土丝运至城区出售,运河两岸开设了多家丝行。清末出现了机器缫丝,无锡兴起了缫丝工业,遂有丝市、丝都之誉。民国时发展较快,至1936年,无锡有缫丝工厂51家,占江苏丝厂总数的92.72%。 无锡民族工业兴起时,为了运输、用水的便利,工厂多设于运河两岸。1936年,无锡有工厂315家,产业工人6.3万人,年工业产值7722.6万元。在当时全国六大工业城市中,工厂数仅次于上海,工业产值位居上海、广州之后。1937年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不久,无锡沦陷,民族工业遭到严重摧残。抗战胜利后一度恢复,但随着内战的爆发,通货膨胀、百业萧条。到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时,无锡民族工业已奄奄一息。 新中国建立以后,无锡城市不断发展,城区中心的运河被填没。随着经济的发展,水运货物数量的急剧增加,无锡环城的运河已不能适应现代运输船队的行驶,自1958年,先后四次开凿、浚深、加宽了自吴桥至下甸桥14公里的新河道。无锡老城区的古运河将建成一条融合无锡城区古今风貌的景观带,一幅展示运河历史文化的画卷。 无锡的古运河本来穿城而过,运河的两岸是街市和民居。无锡解放以前,吴桥至清名桥6.6公里的运河两岸,在不同年代,由不同人士,根据各自需要和财力,自行或邀请工匠(民国时有了建筑师和营造商)设计建造的商店、作坊、仓库、工厂、住宅等建筑,形成了大小不一、式样各异、具有江南古典或近代建筑风格的建筑群。鳞次栉比,高低错落;傍水枕河,清静灵动;粉墙黛瓦,黑白相间。夹在建筑群中的运河成了一条条水弄堂,与运河上的座座石拱桥构成了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景观。无锡解放后,随着城市的改造、房屋的拆迁,如今只剩下跨塘桥至清名桥900米的一段水弄堂了。这条水弄堂被众多文物专家称为大运河上独一无二的“绝版之地”。 无锡先有运河,后有城市;城市因河而兴,日益繁荣。新中国建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无锡经济获得了迅猛发展。2007年的经济总量达到3858亿元,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九。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第八,福布斯中国最佳商业城市排名第二。无锡先后被国家授予“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园林城市”等称号。 无锡境内除大运河和另外几条人工运河外,北临长江,南滨太湖,腹部有五里湖、鹅湖、漕湖、东沈、西沈等湖泊和密如珠网的河流,有连绵起伏的锡惠、峄嶂、铜官等山区,有阳山、鸿山、胶山、顾山、定山等数十座山峰……水秀山明,水抱山环。经地质工作者测绘,4787.61平方公里的无锡地区,山区丘陵占16.33%,水面积为31.4%,山水占地区总面积47.73%。有名闻海内外的太湖、鼋头渚、蠡湖、锡惠、阳山、鸿山、影视城等多个景区。 富有灵性的无锡山水加上大运河与外地的人文交流,孕育了一代又一代贤哲俊彦,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有闳闻博识的学术大师,有出类拔萃的水利学家、医学家。近现代科技界各个领域更是出现了众多的先驱、领军人物。无锡籍和在无锡工作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至2003年为83人,2006年为85人。文学艺术界群星辉耀,出现了多位杰出的画家、诗人、音乐家、文学家和工艺美术大师。 无锡历史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这一地区上繁衍生息。公元前11世纪,太伯奔吴,在梅里(今无锡梅村)建立了勾吴国。经历了吴越春秋、越楚争霸。秦统一中国后无锡设立县治。历经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代时这里发生过抗倭之战和历史性的东林事件。清初江阴6万人民奋起抗清,坚守城池81天。民国初年曾为军阀直奉、齐卢战场。抗日战争中无锡军民奋起抗日,无锡解放前要塞起义。3000年历史风云,无锡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创造了辉煌的文化。虽经历史风雨的剥蚀和战乱兵燹的毁坏,仍遗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58处,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285处。其中分布于大运河无锡段两岸的即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4处,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35处。 当前,无锡正在对大运河两岸的风貌进行保护性整治、复兴、修建。惠山古镇和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已在施工。同时,对大运河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惠山泥人、道教音乐、吴歌、锡剧、锡绣、竹刻)加以保护和传承。可以想见,大运河无锡段河流及其两岸,将会出现既保留历史文化遗存又彰显现代繁华的迷人风貌。无锡这座正在奋力走向现代化的运河名城将更加富裕、美丽。 后记 《运河名城——无锡》是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发起组织编纂的《运河名城》丛书中的一本。笔者从汇集资料到编著完稿,历经一个寒暑。完稿后,得到了王耀元、辛道国、蔡家彬、夏刚草、杨锡根等学者的审阅指正,谨致谢忱。 运河是无锡的母亲河。悠悠两千多载的运河水孕育了无锡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运河名城——无锡》既要叙述无锡与运河的根脉相连,又要写出无锡历史文化的深厚内涵。20万左右的文字是难以包容的,只能采取简要概述的做法。尤其是对历史名人只能扼要介绍突出成就,对山水名胜也只能描写各自独特景貌。 本书在编著过程中,参阅了明清以来的无锡、江阴、宜兴的县志;无锡市县、江阴、宜兴地方志办公室编纂的市志、县志;无锡、江阴、宜兴政协汇编的文史资料;中共无锡市委宣传部编写的《无锡文化丛书》;台湾无锡同乡会编纂的《无锡地方文献丛书》以及散见于古籍和当代书刊中有关大运河无锡段,无锡历史、地理、经济、文化、人物等方面的文献史料。在此,谨向以上编辑写述无锡运河及历史文献资料的单位和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笔者学识有限,书中错讹难免,敬祈读者教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