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文献综述
1.3 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结构
上篇 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的家庭时间配置与劳动供给
2 家庭分配模型文献综述
2.1 共同偏好模型
2.2 合作博弈模型
2.3 非合作博弈模型
2.4 威胁点的决定因素
2.5 结束语
3 劳动力转移对农村老年人劳动参与的影响
3.1 数据和方法
3.2 农村老年人劳动参与率与时间的描述性统计
3.3 农村老年人劳动参与概率与时间的回归分析
3.4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4 农村女性劳动参与率与公共政策的社会性别意识
4.1 几个重要概念的界定
4.2 公共政策中存在的社会性别意识问题
4.3 公共政策的社会性别意识分类体系
4.4 实证分析
4.5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5 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已婚女性的时间配置
5.1 理论模型
5.2 经验分析涉及的几个重要概念
5.3 数据和方法
5.4 Tobit模型估计结果
5.5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6 贫困农户的劳动供给曲线
6.1 研究背景
6.2 理论框架
6.3 实证分析
6.4 主要结论及其政策含义
6.5 与已有研究的比较
7 影子工资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7.1 影子工资理论回顾
7.2 影子工资的测算方法
7.3 影子工资理论在中国的应用
7.4 结束语
8 影子工资在农户劳动供给估计中的应用
8.1 理论模型
8.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8.3 影子工资和影子收入的估计
8.4 农户劳动供给函数的估计
8.5 边际产出与实际工资等式的检验
8.6 主要结论
中篇 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的农户兼业与土地资源配置
9 基于配置效应、兼业效应和投资效应的兼业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分析
9.1 引言
9.2 农户兼业对土地利用影响的微观机制分析
9.3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9.4 模型与变量的选择
9.5 估计结果分析
9.6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10 土地细碎化和农户兼业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10.1 引言
10.2 几个重要概念的界定
10.3 数据来源与描述陸统计
10.4 模型与变量选择
10.5 回归结果分析
10.6 重点结论与政策建议
11 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文献综述
11.1 地权稳定性与耕地可持续利用
11.2 耕地占补平衡机制
11.3 土地整理与耕地可持续利用
11.4 农户水土保持行为的影响因素
11.5 耕地保护的已有法律体系及其重构
11.6 国际比较
11.7 有待发展的研究方向
12 农户兼业水平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分析
12.1 引言
12.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12.3 模型与变量的选择
12.4 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12.5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13 非农就业对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影响的理论分析
13.1 农业生产函数
13.2 家庭效用函数
13.3 模型的建立
13.4 结论
14 劳动力迁移、土地流转和土地调整的资源配置效率
14.1 劳动力迁移、土地流转和土地调整的现状
14.2 农户劳动生产率不同时三种资源配置效率的比较分析
14.3 农户劳动生产率相同时三种资源配置效率的比较分析
14.4 结论与启示
下篇 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的农业机械化与可持续发展
15 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联度分析
15.1 农业机械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15.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
15.3 结论
16 机械化对农业社会总产值增量的贡献率分析
16.1 引言
16.2 农业机械化的贡献率的理论分析
16.3 农业机械化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的实证分析
16.4 结论
17 低碳农业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17.1 低碳农业的缘起与概念界定
17.2 低碳农业与农产品安全
17.3 低碳农业技术体系的构建
17.4 低碳农业的生态产业链与发展现状
17.5 结论
18 湖北低碳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研究
18.1 低碳农业发展的分析框架
18.2 数据来源与模型选择
18.3 回归结果分析
18.4 各因素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
18.5 湖北低碳农业发展前景方略
19 生态农业及其产业化发展模式分析
19.1 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概念
19.2 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的基本框架和过程分析
19.3 京山县的自然资源条件
19.4 京山县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19.5 京山县生态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经营模式
19.6 京山县发展生态农业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
20 结论性述评
20.1 全书的结论性述评
20.2 研究的不足之处
20.3 研究可能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农村老年人劳动供给问卷调查
附录2 农村家庭劳动供给问卷调查
附录3 农村已婚女性时间分配问卷调查
附录4 农户土地利用行为问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