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法图年幼时,大海夺去了他妈妈的生命。从此,对大海的恐惧就深深扎根在孩子心理。在崇尚英雄的部落里,身为大头领儿子的玛法图,虽名为“勇敢的心”,却一直被人叫做胆小鬼。玛法图终于再也无法忍受人们的蔑视与潮讽。他决定一人乘独木舟去闯大海,以证明自己无所畏惧。在接下来的现代鲁滨逊式的历险中,玛法图以勇气和果敢与大自然展开殊死搏斗,经受住了惊涛骇浪、野兽野人的挑战,最终带着“勇敢的心”的骄傲乘舟归来。
本书一九四一年荣获美国最高儿童文学奖——纽伯瑞金奖。
这是一本适合初中学生看的书。对于培养勇敢、果敢和不怕困难,学会怎样生存,有很大帮助。同时,故事情节也非常非常引人入胜。
纽伯瑞奖于一九二二年由美国图书馆协会设立。它以十八世纪英国儿童文学作家和出版家约翰·纽伯瑞命名,一年颁发一次,用以表彰前一年对美国儿童文学做出杰出贡献的作家。纽伯瑞奖历史悠久,对美国和世界的儿童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获纽伯瑞奖的图书受到美国和许多国家儿童的喜爱,不少书成为儿童文学经典。
在《勇敢的心》这部现代鲁滨孙的故事中,读者追随着十五岁的少年,一起冲破怒海上的惊涛骇浪,一起搏击孤岛上野兽、野人的追击,一起战胜来自大自然和人类内心深处的种种恐惧,最终成长为名副其实的“勇敢的心”。多才多艺的作者亲手绘制了充满南太平洋岛屿风情的插图,让文字在绘画中突现立体感,留下无穷的想像空间。这部色彩丰富的纽伯瑞金奖经典,由此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青少年心理成长的又一盏文学航标灯。
玛法图害怕大海。从他出生以来,就一直被海洋包围着。海涛那雷鸣般的隆隆声萦绕在他的耳畔;无论在什么地方,也无论他把脸朝向哪里,都充斥着浪涛撞击珊瑚礁石的声音,日落时分大海的喃喃自语,还有海上暴风骤雨时的恫吓和狂怒,到处都是一片汪洋。
恐惧是什么时候附在自己身上的,他记不起来了。也许是在飓风席卷了希库艾鲁岛的期间吧。那时,他还是个三岁的孩子。就是过了十二年以后的今天,玛法图仍然记得起那个可怕的上午。妈妈带领他出海,到堡礁去捡礁塘里的海胆。当时还有别人家的独木舟,分散在珊瑚礁石旁边,相隔得很远很远。到了下午,其他的渔人准备动身回家时,他们喊叫着提醒玛法图的妈妈。正是飓风肆虐的季节,希库艾鲁岛上的人们焦虑不安,他们对于就要到来的暴风雨,看起来几乎是满怀着野兽般的警觉。
然而,当玛法图的妈妈转过身来往回朝海岸行驶时,一股激流涌到珊瑚礁通道的石脊上,接着,汇聚在一起的潮水湍流似的向大海远处席卷而去。湍流把飞速前进的脆弱小船围困起来。尽管妈妈用尽了一个女人的所有本领,独木舟仍然给冲到涡流顶端,穿过珊瑚礁通道,被裹挟进了远处的大海。
玛法图永远忘记不了妈妈那绝望的哭喊声。虽然他不知道妈妈的喊叫是什么意思,但他明白这是出了可怕的事故,所以就嚎啕大哭起来。夜幕向他们笼罩下来,快得像军舰鸟扇动的羽翼,迅速地使人们所熟悉的世界变得黑暗起来。远处大海上的风,尖叫着向他们吹来。汹涌的波涛相互冲撞,浪尖泛着泡沫嘶嘶呼啸。舷外支架的桁木从横座板上撕裂开来。独木舟倾覆的一瞬间,女人纵身跳起来去抓自己的孩子。冰冷的海水打在小男孩身上时,他气喘吁吁,紧紧搂住了妈妈的脖子。海神莫阿纳正向他们伸出手,想把他们拖进自己黑暗的深渊……
希库艾鲁岛顶端不远处,荒无人烟的特考脱小岛笼罩在黑暗当中。它只不过有珊瑚礁石脊大小,在海面上起伏漂荡。湍急的海水直接倾泻在小岛上面。
黎明的时候,女人仍然抱着黄槿桁木,小男孩两只胳膊还紧紧地扣住妈妈脖子。清冷的光线中,可以望见鲨鱼绕着圈子游动,游动……小玛法图把脑袋埋在妈妈冰冷的脖颈里,心里充满惊恐,甚至忘记了那烧灼着喉咙的口渴。不过,在特考脱小岛上面,那些向他们招手的棕榈树却露出了一线生机,女人于是继续挣扎着。
当他们终于被抛到珊瑚礁岩的顶端的时候,玛法图的妈妈朝岸边爬去,她几乎没有剩下什么力气,能把孩子从大海的饥饿魔爪下拖出来了。小男孩也异常虚弱,连哭也哭不出来。女人身旁有一只摔裂了的椰子,她临死前费了好大气力,才把沁凉滋补的果肉挤进孩子嘴里。
P2-4
阿姆斯特朗·斯佩里(1897—1976),美国知名儿童文学作家,著有《落下风帆》、《黑色猎鹰》、《飞云》、《失去的泻湖》、《长河与大地》、《危险的逆风航行》、《太平洋各岛的话》、《合恩角之南》和《西去的马车》等十余部儿童小说。一九四一年问世的《勇敢的心》,被认为是“对美国儿童文学的最杰出的贡献”,因此同年即获得了纽伯瑞奖章。
在英语世界,纽伯瑞奖章是为了纪念儿童读物出版家约翰·纽伯瑞,于一九二二年由弗雷德里克·梅尔彻设立的第一个儿童文学奖。英国作家兼书商的纽伯瑞,在十八世纪为少年读者出版了许多书籍,其中包括一七六五年问世的法国作家查尔斯·佩罗(1628—1703)的《鹅妈妈故事集》。由此可以看出,斯佩里的这部作品在美国儿童文学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勇敢的心》是一部描写在南太平洋玻利尼西亚群岛的冒险小说,刻画了十五岁的主人公由胆怯的男孩,成长为一名勇敢者的历险过程,讲述了一个以勇气和果敢与大海展开殊死搏斗,经受住了惊涛骇浪的考验,并从而赢得了胜利的事迹。故事发生在希库艾鲁岛上,那里的人们性情勇猛强悍,崇拜英雄,男孩子人人都渴望成为武士,以便将来带领自己部族里的人们抗击别的岛子上的敌人。然而,大头领塔瓦纳·奴伊的儿子玛法图却是个胆小鬼。
他三岁的时候,跟随妈妈出海,到堡礁捡礁塘里的海胆。正是暴风雨季节,一股涡流把他们冲进了大海的深渊。独木舟倾覆了,妈妈跳起来去抓孩子,玛法图紧紧搂住了妈妈脖子。海神向他们伸出了罪恶的手,把他们拖进了黑暗深渊。第二天,人们发现了紧紧抱着母亲尸体的玛法图。从此,对于大海的恐惧就深深扎根在孩子心里,玛法图也因此成了同伴们揶揄、嘲讽和讥笑的对象,说他是个懦夫。
终于,玛法图对于父亲的斥责和同伴们的蔑视再也无法忍受了,于是决定一人乘独木舟去闯荡大海,以证明自己是一个无所畏惧的人。陪同他的只有黄狗尤里和信天翁吉维。后来,他在信天翁的指引下,漂流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子上。在那里,他战胜险恶的环境。学会了生存的本领。他用自己的双手,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取得了火种,制作了长矛和刀子,给自己搭起了小屋,编织了围腰。同时还猎杀了野猪,用它的獠牙制作了象征勇敢的项链。他与凶恶的章鱼和鲨鱼搏斗,杀死了自然界这些凶恶势力的代表。此外,他还用一棵红柳桉树打造了可以载着自己凯旋返乡的独木舟。而这一切都使他认识到,大海深处那生命的周期循环的神秘力量,不再比陆地和天空更加令人畏惧。它只不过是人们需要征服的另一种自然力量罢了。返航途中,他又遭到了手持装着鲨鱼牙齿或者缸鱼尾椎骨木棒的野人的追击。这时,虽然他“浑身没有力量,无法动弹,只觉得‘末日’吹得他脖子上寒意阵阵”,但最后还是击退惊恐,战胜了自己,从野人的追杀中摆脱出来,骄傲地回到了家乡。虽说他身上疲惫不堪,但心里却孕育出了无所畏惧的力量和精神,也因此在部族里获得了人们的尊敬,成了名副其实的“勇敢的心”玛法图。
正如《纽约时报》在评论斯佩里创作时所说的那样,“作者无论是叙述快速帆船的历险,还是回忆有篷马车的岁月,还是讲述南太平洋小岛上的故事,总是以其想像力真实地写作。与所有其他英雄传奇一样,玛法图的故事具有吸引不同年龄读者的艺术魅力和语言的简洁。”《勇敢的心》就是具有这样艺术魅力的一部小说。它所集中讲述的,是主人公只身一人在海上漂流的惊险而又带有传奇性的故事。尽管没有复杂的起伏跌宕的情节,但由于作家的叙事技巧和朴实流畅、朗朗上口的语言的运用,读来却处处扣人心弦,使人不忍释卷。
《纽约先驱论坛报》则从儿童心理成长的角度评价了这部作品:“一个十余岁男孩子,与其说容易受到理智的影响,倒不如说更易受到感情和情绪的影响。主人公的某些行为,就仿佛星星之火,可以点燃他自己的精神。一部有着这样的主人公的作品,就可能做到这一点。而该书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应该说,这是对这部作品的十分中肯的评价,因为,它在愉悦读者身心,使他们了解大海这一神秘的自然力量和南太平洋岛屿的自然风貌的同时,还歌颂并弘扬了克服困难和不畏艰险的勇敢精神,在青少年读者内心点燃起了向往主人公那种誓死奋斗、勇于进取,并最终经受住一切考验,战胜艰险的精神。
因此,《勇敢的心》一书,对于培养青少年的勇敢及高尚情操来说,可以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读物。
译 者
译完阿姆斯特朗·斯佩里的《勇敢的心》,念念不忘的是,斐济群岛共和国驻华大使馆新闻处的Losavati Naivalulevu(Losa)女士所给予的慷慨帮助,是她给我解释了书中某些英语外来语的含义,因此,在这里谨向她表示由衷的感谢。
这部小说以玻利尼西亚群岛为背景,书中使用了一些当地的语言,是土阿莫土语,塔希提语,还是萨摩亚语?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都是上述语言词语的英文转写。其中,大多是辞书上查不到的当地特有事物或神话传说,而书里的成句话语和祈祷词等,就更无从查起。
最后,只好登录到斐济群岛共和国驻华大使馆的网页,找到其新闻处的电子邮件地址,发信请教这些词语的含义。喜出望外的是,斐济使馆新闻处的Losa女士当天下午就回信做了回答。这样,为了弄清这些外来语的意思,前后一共通过两次信。不过,最终还是有几个词语因故没有落实其含义。因此,书中凡遇这种情况,便姑且音译,如“artu tree”译为“阿图树”等。另外,有的星座的名称,汉译时是直译的,如“Fishhook”和“LittleEyes”,分别译为“鱼钩星座”和“小目星座”。当然,同一星座在不同语言里有不同的名称,翻译时应该对应起来。但由于原书似乎也是直译,并没有对应起来,故只好存疑,以待将来。
最后,还要向非常关心此书翻译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刘开华先生和刘乔女士,致以深切谢意。
李自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