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一说,最早见于章太炎先生的《国故论衡》以及《国学概论》演讲,又可称为国故。国学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以及历代史学等内容,形成了恢弘的经、史、子、集四大部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本书从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蒙学几个方面入手,选取国学经典中最有代表性的《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朱子家训》、《名贤集》、《百家姓》、《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道德经》共十一部加以编排整理,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力求使注释准确、译文生动,并精心选取大量国学知识以及国学典故,以帮助读者更深刻领悟国学精髓,立君子品,做智慧人。
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全部智慧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本书选取国学经典中具有代表性的《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朱子家训》、《名贤集》、《百家姓》、《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道德经》共十一部,加以编校整理,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力求使注释准确、译文生动,并精心选取大量国学知识和国学典故,以帮助读者更深刎地领悟国学精髓,立君子品,做智慧人。
【原文】周辙东,王纲①坠。逞②干戈③,尚④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注释】①王纲:朝廷的统治和威望。②逞:显示,炫耀。③干戈:古代武器名,常用来比喻战争。④尚:崇尚。
【译文】周平王迁都洛阳之后,王室的威望开始低落,王室的纲纪和政治制度逐渐瓦解,诸侯各自为王,为了扩张势力,彼此争执干戈相向,天下变得纷乱不堪。一些谋士与投机分子趁机崛起,周游列国担任说客谋取功名,在各国之间进行游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提倡合纵,从此兵连祸结,天下苍生不得安宁。
东周分为两段,自周平王东迁开始称为春秋时期,自韩赵魏三家分晋后称为战国时期。春秋时期产生了五位霸主,依序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进入战国时期后产生了齐、楚、燕、赵、韩、魏、秦等七个强国。
【原文】赢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①。
【注释】①篡:夺取,多指篡位。
【译文】秦始皇姓赢名政,他将六国个个击破,兼并六国的领土,统一天下。只可惜不行仁政,暴虐无道民不聊生,传到第二代胡亥时就被项羽和刘邦推翻了。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相争,最后项羽兵败自杀,天下又成统一的局面。
汉高祖刘邦兴起,建立汉朝的基业,这是历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传到第十一代汉平帝时,被外戚王莽篡夺了帝位。王莽篡权后,改国号为新。
【原文】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①,号三国,迄两晋。
【注释】①汉鼎:汉朝的江山。古代大禹曾铸九鼎以喻九州,后鼎多用来指天下江山。
【译文】汉光武帝刘秀,复兴汉室,推翻王莽,在洛阳建都,称为东汉。东汉共延续了四百多年,到汉献帝时,被曹操之子曹丕所废。
魏、蜀、吴三国互争,历史上称为三国时代,一直到晋朝继起,灭了三国,才结束纷乱的局面。又因为五胡乱华,把国都迁到江南建康,故称为东晋。
【原文】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译文】晋朝延续了一百多年之后至晋安帝时被刘裕所篡,他建立宋朝,后来又被齐取代,而后是梁和陈,因为这四个朝代都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建都并且国土局限于长江以南,所以史称南朝。
北方北朝的拓拔圭建立北魏后,他注重礼乐及教育,又施行汉化政策,把自己的姓氏改成元,所以他建立的朝代又称元魏,至孝武帝时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不久,宇文周篡西魏,建立北周,高洋篡东魏,建立北齐。
P14-15
华夏文明五千年,学问何其广博深奥!四书五经,叠床架屋;二十四史,一脉传承;诸子百家,竞相争鸣……
“国学”一说,最早见于章太炎先生的《国故论衡》以及《国学概论》演讲,又可称为国故。国学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以及历代史学等内容,形成了恢弘的经、史、子、集四大部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国学是四书五经,是《老子》《庄子》,是偈语禅机,是二十四史,是唐诗宋词,是《红楼梦》和《三国演义》,是万亿卷帙的古代文献,更是贯穿于其中的精神,蕴涵着中国人对生命和客观世界多种多样的理解。
国学体系以儒、释、道三家学问为主干,又分成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菜肴、民俗、婚丧、礼仪等支脉。一言以蔽之,日“统之有宗,会之有元”。这突出表现在儒、道、释三家学问,既鼎足而立,各有不同的探究领域、表述方法和理论特征,又互相渗透,互相吸收,相辅相成,共存并进。儒家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座右铭;道家说“道法自然” “无为无不为”;释家又强调“因果轮回,教人丛善”,究其根本,都离不开“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几个方面。故南宋孝宗提出“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以后又有所谓“强者尊儒,智者信道,慧者尚佛”之说。
倡导国学意义宏远,势在必行。一个民族若想屹立于世界民族强林,就必须有自己的一脉文化。中国的国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影响极大,对于传承中国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国的国学思想,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和灵魂,是连接炎黄子孙的文化之桥、心灵之桥、血脉之桥。正如儒家所说: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宋濂在《元史·列传第三十》中也说: “幼肄业国学,博通群书,其正心修身之要得诸许衡及父兄家传。长袭宿卫,风神凝远,制行峻洁,望而知其为贵介公子。”
振兴国学,关系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也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国学的核心和精髓是天人合一,即和谐,这也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文化命脉。国学典籍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其内涵无比深刻,可谓国之瑰宝,世之奇葩。阅读那一篇篇千古文,吟诵那一首首优美诗词,就仿若是在和历代先贤对话,是在用手指触摸中华民族的文化脉搏,在用心灵感受华夏文明的博大与精深。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昆,君子以厚德载物。青少年唯有学好国学,方能在人生征途中保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襟,胸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伟大抱负,运用“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人生大智慧。
本书从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蒙学几个方面入手,选取国学经典中最有代表性的《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朱子家训》、《名贤集》、《百家姓》、《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道德经》共十一部加以编排整理,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力求使注释准确、译文生动,并精心选取大量国学知识以及国学典故,以帮助读者更深刻领悟国学精髓,立君子品,做智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