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黄光裕圈外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林彦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乱拳打死老师傅”,这是草根富豪黄光裕的口头禅之一。

只有小学文化程度,17岁离家创业的黄光裕,用金钱铺设了一个利益关系网,把一批涉及公安、行政、税务等各个权力部门的官员拉下了水……

在39岁之前,他用金钱去收买权力,再用换来的权力拓展他的商业帝国,他从未失手过。然而, “乱拳”打下的天下,终究不能持久。

回顾黄光裕的来时路,不由让人感到欷歆……

本书作者从黄光裕的“出事”路径着手,揭开了其圈里圈外的诸多内幕,以及黄在权力交媾中如何走上不归路的,旨在引起世人警醒。

内容推荐

三度加冕首富,两次被警方调查,黄光裕,这个曾经吒咤风云的中国首富,留下了一地碎片,各信息披露方的三缄其口,使得事情愈发扑朔迷离。

在黄光裕苦心经营的关系网中,这些原本置身圈外的权力大佬,是为何情愿为黄所用的?他们之间又有着何等错综复杂的关系?本书作者从黄光裕的“出事”路径着手,揭开了其圈里圈外的诸多内幕,以及黄在权力交媾中如何走上不归路的,旨在引起世人警醒。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祸起中行

 一 骗贷疑云

 二 首富的“贤内助”

 三 比首富更有钱的人

第二部分 “思峰村委会”

 一 商务部的“洋买办”

 二 神秘的官商“掮客”

 三 圈内“潜规则”

 四 连环寻租链上的“低调富豪”

 五 郭京毅不孤单

第三部分 中关村之殇

 一 请君入瓮

 二 坐庄内幕

 三 隐身中关村

第四部分 洗钱黑幕

 一 是黄害了他,还是他害了黄?

 二 南粤政法王

 三 “警界少帅”缘何沦为黑帮保护伞?

 四 “头号警花”与幕后老板的秘事

 五 黄光裕的大案线人

 六 郑少东的上海“前台”

第五部分 未了之局

 一 双面贪官

 二 密集卷入

 三 “不忽悠”市长

 四 国美税案

试读章节

一 骗贷疑云

一个小小的电器商店何以聚集起数百亿资财?多年来,外界一直对黄俊钦、黄光裕兄弟二人巨额财富的来源质疑不断,国家公安部的调查确已佐证,在金融系统内,黄光裕编织了一张复杂的关系网,民营的“新恒基系”和“鹏润系”在创业阶段,严重违规甚至违法获得中国银行北京分行的信贷支持。

2006年11月1日,黄俊钦私人所有的新恒基系全部资产被查封,银监会参与摸查新恒基系及黄光裕所控鹏润系的整体银行贷款和负债,起因是黄俊钦早年贷款方面存在严重违规操作,黄光裕也被一起讽查。

种种事实表明,如果没有牛忠光,首富黄光裕的命运可能就会骤然转折。

偷梁换柱

事件起源于1995年,与弟弟黄光裕分家后转战房地产业的黄俊钦,突然对北京市北三环东路边一块地发生了浓厚兴趣。这个叫静安中心的楼盘项目,正是由静安公司进行开发的。静安公司由外资身份的静安物业(中国)控股有限公司(下称静安控股)和北京一家国企持有,外资持股六成,公司拥有北京市北三环东路静安中心地块。由于此时的京城房地产市场很不景气,静安地块无力动工,外方股东欲有意转手。

黄俊钦觉得大好机会来了,于是迅速与静安控股董事长邓南威取得联系,想要接盘静安控股全部股份。为了维持该项目的“合资性质”,交易改由境外注册的香港捷成国际投资有限公司(简称香港捷成)先行接盘,而香港捷成实为黄俊钦的私人公司。

1995年6月,黄俊钦等人以首创集团下属新恒基公司的名义,接盘静安控股全部股份。作价为1800多万美元,双方顺利签约。

1800多万美元、简直就是天文数字!上哪儿去筹集到这么一大笔款子呢?精明的黄俊钦想出了奇招:先自找建设资金,进场施工,在静安中心大厦建成后,以相应楼宇面积折抵股价款,届时方予办理静安控股的股权过户手续。

1995年下半年,静安中心破土动工,但资金很快告急,黄俊钦等人四处寻求银行贷款时,找到了时任中行北京分行行长的牛忠光。牛忠光在金融界浸淫40年,人脉熟稔,颇有神通。

据说,黄俊钦之所以有缘搭上位高权重的牛忠光,完全有赖于一位叫雷瑛的北京女商人的牵线搭桥。雷瑛时年48岁,在北京开有多家公司,一直与牛忠光过从甚密,所以牛忠光对雷瑛及其介绍上门的黄俊钦颇为照顾。

1997年,在牛忠光的安排下,黄俊钦和于星旺等人伪造静安公司执照、董事会决议及法定代表人邓南威的签名,以静安公司名义向中行北京分行贷款,顺利地得到了5笔贷款,总计折合人民币2亿余元。

上述贷款主要转入香港捷成账户,后者再以投资款名义注入静安公司,另有一部分转入私人账户;直到1998年底,静安公司实际大股东邓南威、梁湖南二人方才知道上当。

令两位股东气愤的是,在这一涉嫌骗贷案中,中行明明知道谁是静安公司的所有者,却没有在发放贷款前核对借贷人的一切原始证照。对此,邓、梁两人非常气愤。在他们看来,上述贷款发放绝非银行工作人员的疏忽,而是中行北京分行与黄俊钦等人的共谋。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骗贷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或者以其他方法,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行为。自然人犯本罪的,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如此风险之下,黄光裕兄弟,为何还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呢?

黄光裕是一个有赌性的人,他本人的豪言或许更能说明问题: “我做事的习惯,方向一旦明确,大概都想好,应该有三分把握,我就敢去做。”

自1998年底起,因为黄俊钦一直赖账不还,静安公司就开始起诉黄俊钦,但都被黄俊钦花钱摆平。邓、梁的起诉屡次被驳回,此事传到国际上,被西方多次攻击报道,成为中国官商、法商勾结的笑谈,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此后,黄俊钦的生意愈做愈大,钱越赚越猛,后来他干脆又将几笔贷款的借贷人变更为新恒基,准备彻底赖银行的贷款不还。

2006年10月30日,京城某财经杂志率先披露“黄光裕兄弟向中国银行恶意骗贷而正协助调查”的传闻,随即银监会参与了相关摸查,摸查目标是“新恒基系”及黄光裕所控“鹏润系”的整体银行贷款和负债。包括黄氏兄弟在内的29人以及“两系”旗下的39家公司,被列入摸查名单。

这次立案调查的由头,就与1997年发生的那笔中行贷款案直接相关。此次调查中可知的较早一笔问题贷款,由中行北京分行在1997年6月贷出,当年共贷出1.6亿元人民币及1027万美元。贷款人名义是北京静安物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静安公司),实则由黄俊钦操控。

据查,黄俊钦利用与牛忠光等人的关系,不断以不同公司名义继续向中国银行北京分行大肆贷款,在短短三四年里,就又套出十几亿元,其中大部分既不付息,又不还本,这些资金既构成了20世纪90年代黄俊钦兄弟创业期的“第一桶金”,在2000年之后也继续支撑其扩张。这些贷款构成中行北京分行案的核心案由,而资金的最终去向至今尚未调查清楚。

据参与调查的人提供的消息说,对这些资金去向的调查难度颇大。因为贷款大多以看似毫不相关的公司名义贷出,贷款用途也大多含混。其中更有大笔的无抵押贷款。这些贷款在“鹏润系”和“新恒基系”的庞大网络中频繁调转,光是一个鹏润,就开立了上百个账户,查账就像走迷宫。

初步调查显示,有部分资金被打人众多证券账户,更多的资金被转出境外。2004年中国银行启动股份制改造,大量剥离不良贷款,才开始落实上述问题贷款的真实债务主体。

P2-5

序言

三度加冕首富,两次被警方调查的黄光裕,从2008年11月17日晚被北京警方带走,事件至今热度不减,成为各方关注热点。

2010年5月18日,黄光裕一审判决结果曝光:黄光裕犯非法经营罪被判有期徒刑8年、没收个人部分财产2亿元;内幕交易罪被判有期徒刑9年、罚金6亿元;单位行贿罪被判有期徒刑2年,三罪并罚,被判有期徒刑14年,罚金6亿,没收财产2亿。

如今,最大的悬念在于,在资本市场上长袖善舞的黄光裕究竟打通了多少秘密路径?黄光裕亲口供出的关系网到底是不是事实的全部?各信息披露方的三缄其口,使得事件愈发扑朔迷离。

梳理一下“涉黄案”顺序,从这些碎片中,拼凑出一条与他命运相关的“出事”路径图,由此我们看到一个虽属个别但很清晰的官商勾结图谱:

以2008年8月被抓的商务部条法司巡视员郭京毅为先导,牵连出商务部原外资司副司长邓湛、商务部条法司行政法律处处长杜宝忠、国家工商总局外商投资企业注册局副局长刘伟、国家外汇管理局管理检查司司长许满刚。这些人直接或者间接参与、帮助了黄光裕在香港借壳上市,实现财富暴增的过程。

2008年11月,黄光裕被抓;2008年12月,香港商人、“公海赌王”连超被警方控制,黄光裕洗钱和行贿的渠道被掐断;2009年1月7日,其妻子杜鹃被抓,黄光裕失去最重要的一个能用钱“捞他”的人;2009年1月12日,郑少东、相怀珠被抓,黄在公安部最重要的利益代言人和保护者失去;2009年4月,郑少东的老上司陈绍基、王华元几乎同时被抓,郑少东“复活”的可能性失去;2009年6月,深圳市市长许宗衡被抓,其震慑作用非同小可。

至此,黄光裕苦心经营多年的政商通道被清理,再多的钱,也无法施展威力了。

在这个迅速变革的时代,市场机会很多,壁垒也很多,随意触犯商业底线的做法,迟早要受到惩处。企业掌舵人一定要善于自省,抑制过多的贪婪和欲望,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合作精神,在法律和基本的商业道德约束下踏踏实实做生意。

黄光裕的悲剧在于,成功后的他没能及时自省,在财富与欲望中迷失了自我。他没有意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商业规则越来越规范,市场机制越来越完善,自己的博弈策略也应该顺应市场规则。“乱拳式”打法已经是过去时,现代商业早已过了“你死我活”的阶段,而是建立在合作与共赢的基础之上。

黄光裕入狱以后对自己的行为感到万分悔恨,他在悔过书中写道:“我落得今天可悲的下场,都是因为过于贪婪与官员勾结在一起惹的祸,官商勾结就是找死。”

他的悔悟似乎是来得太迟了。 

回望黄光裕的来时路,足以引起世人警醒。

同道

2010年8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6:0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