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托尔金、卡夫卡、爱伦·坡于一身的魔幻造梦大师!与《魔戒》并称长篇奇幻经典,献给中国的黑暗童话!
“歌门鬼城四部曲”由《泰忒斯诞生》《歌门鬼城》《泰忒斯独行》《泰忒斯觉醒》四部作品组成,是世界奇幻经典三巨头之一—马尔文·皮克最重要的代表作,被誉为世界奇幻文学前所未见的巅峰之作,也是奇幻迷心中的圣经。全书充盈着妖媚的黑暗气息,故事在一个名为“歌门鬼城”的古堡内展开,描绘这个带有奇幻色彩的古堡内种种宫廷斗争与冒险。全书以独具幽默感与语言魅力的方式、充满寓意的叙述手法,描写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奇特遭遇,藉此刻画一个与真实世界并存的想象世界。
本书是马尔文·皮克的“歌门鬼城四部曲”之二《歌门鬼城》,全书充盈着妖媚的黑暗气息,故事发生在“歌门鬼城”古堡。这是个古色苍然、四处弥漫腐烂气息的处所,高高在上的城主行使着无上权力,城堡内处处要按古老仪式按部就班地生活,掌握着典籍宣读权的秘书大臣则是实际上的行政首长。一位来自厨房的小弟史迪派克处心积虑,力图摆脱悲惨的境遇——他在城堡底层煎熬,谁也不把史迪派克当有尊严的人,贵族和官僚动辄对他呵斥打骂。史迪派克策划了一场纵火,烧掉城堡图书馆,颠覆了整个“歌门鬼城”的秩序,城主因此神智失常,失心疯而死厨房主管、大管家、首席女官等人,在史迪派克谋划下,死的死,走的走。史迪派克摇身变成救火英雄,从此青云直上,他残忍地烧死了秘书大臣,取而代之。城主之位由襁褓中的泰忒斯继承,而泰忒斯的母亲城主夫人,则成了城堡的实际统治者……
1
泰忒斯七岁了。围着他的生活圈就是歌门鬼城。哺育他的是重重阴影,伴他成长的是无尽绵密的仪式;他双耳尽闻皆回声,双目唯见石头迷城。然而,在他心中还是有与阴森的先人遗绪颇为不合的地方。最首要的一点,他是个孩子。
一场所有能人智士都设计不出的精彩祭典,正与岿然不动的黑暗搏斗着。这是一场血祭,奔腾跃动的鲜血的祭典。他的先祖不具备此种稚嫩敏锐的情感;对那些庸懦无力之辈,这种能力属于浑沌初开的世界。
生气勃勃的鲜血的禀赋。当所有规矩都在叮嘱“快哭”时,这些新鲜血液却纵声大笑;在乏味的法则喝令“欢欣”时,那种鲜血却在忧伤呻吟。无尽阴影下小小的反叛。
泰忒斯,第七十七世城主。生来就要继承一座即将倾颓的高塔,继承一个布满密网的海,继承一个锈迹斑斑的帝国,仪式在石上留下深及脚踝的足迹。
歌门鬼城。
破落遗世的城堡蹲踞于阴影之中:古老的石墙,高塔,小径。而一切都在败坏吗?可不。一阵和暖的清风穿过成排的尖塔;一只鸟在鸣唱;一股春水冲开冰封的河面。在石阵牢牢的钳制中,一只娃娃的手轻轻摆动,仿佛在热烈抗议冰冷的手掌。一片影子在变幻它的长度。一只蜘蛛蠕动起来……
黑暗在那些人物之间蜿蜒前行。
2
那些人物是谁?很久以前的一天,泰忒斯出生于葛楚德夫人那间与众鸟共宿的寝宫,自那以后,他对他们知道多少?对自己的城堡又知道多少?
泰忒斯已熟悉拱门与长廊的语汇,通晓幽暗的阶梯与群蛾聚集的椽木在说些什么。雄伟的厅堂是他的游戏场;方形天井是他的郊野;石柱就是他的树林。
他还知道四处永远都有眼睛在看着。盯着他看的眼睛,跟着他走的脚,他挣扎时抱住他的手,他跌倒时扶起他的臂膀。等他站稳时,板起脸来一瞪,高大的人影纷纷鞠躬。有些人珠宝满身,有些人褴褛不堪。
那些人物。
那些飘忽的和死去的。他脑中满是那些形体和声音。因为有时候活着的没有实体,而死去的倒很活跃。
那些亡者是谁?那些死于暴力之下,再也不能影响歌门鬼城兴衰的亡者,留下了连死亡也无法干预的回响。下沉的石头已歇止在水底,而黑暗的涟漪一圈一圈外延,阴森的水面上仍有余波未息。泰忒斯不认识他们,只知道他们的名字,虽然其中有他的父亲;而且他初生之际,他们全都还活着。他们是谁?年幼的城主将会知道。
3 那些无躯体羁绊的亡魂,各各不同,更为孤独也更为完整。让他们一个个出场闪现吧。一如生前,他们甚至也还在各自的地盘上活动着。是“时间”的冰冷滚动条往回卷动到那些可怖的年岁;还是“现在”的脉动惊动了亡魂,让他们悠悠然逡巡于高墙之间?
曾存在过的藏书楼,如今只剩灰烬。让它的全貌重现片刻吧。石墙虽厚,厚不过重重纸张做成的书墙。学问、哲学和诗四下飘零飞舞,午夜有沉沉的脚步回响。亚麻布、小牛皮和冰冷的墨水间,蹲踞着老城主塞浦奎夫的鬼魂,忧郁而半盲的七十六世城主。
已经五年了。老城主的亡魂浑然不知自己已葬身猫头鹰之腹,施施然而来,每一步都在呻吟,全身上下都在怨,仿佛身躯是玻璃做的,而位居其中的心脏宛如一滴垂泪。
每一次呼吸都像退潮,让他越来越捉摸不到自己。他飘浮着往疯狂之岛移动——在所有商船路线所不及之处,位于停滞的海洋间,岛上的险峻峭壁正在熊熊燃烧。
泰忒斯并不知道父亲是怎么死的。因为他还没能见过林中人傅莱,更没跟他说上话。傅莱是他父亲的随从,也是唯一的目击者:他目睹发狂的老城主攀上燧石塔,纵身投向饥饿的猫头鹰群。
瘦骨嶙峋而寡言的傅莱,踩着蜘蛛般的步伐,每一步膝盖都格格作响。侧身众亡魂间,傅莱是唯一还在人世的,尽管已被逐出歌门鬼城。然而傅莱与城堡的作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果有人能够取代他所遗留下的空缺,大概就只有他自己的生魂了。
放逐也是一种死亡。因此,林中人和七年前那位大总管很不同的了。穿得破破烂烂,留着一脸大胡子的傅莱,在满是羊齿植物的小径上忙着设陷阱抓兔子;但同一时刻,傅莱的鬼魂又坐在高高的厅堂上,脸上光洁无须,就像多年以前他伺立在主人门外的模样。这个生魂并不知道,再过不久,他就会亲笔为歌门鬼城的亡魂大军再添一个名字。他只知道自己的生命危在旦夕;他细长、紧绷、神经质的身体上每一个细胞,都在哭求着结束这场难以承受的对立、仇恨与忧惧。他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除非他死了,或是那个被人议论的粗鄙臃肿的不招人待见的人死了。P1-3
诗人兼画家皮克的(《歌门鬼城四部曲》,与托尔金的《魔戒三部曲》同时出现在英国文坛。虽然《歌门鬼城》并没像后者一样掀起全球性热潮,但始终在爱好者心中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许多以想象力著称的当代作家都视其为珍宝。美国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说过,他之所以想写“黑暗塔”系列,就是想拥有自己的《歌门鬼城》;小说家格雷厄姆·格林、写《纳尼亚传奇》的C.S.刘易斯等,也都对它赞誉有加;写《发条橙》的伯吉斯更盛赞这是一部无可置疑的现代经典。BBC也在2000年推出了四集《歌门鬼城》迷你影集,亦可见其经典地位。其中第二部《歌门鬼城》曾获英国皇家学会文学奖,获奖同年作者亦入选皇家文学学会会士。
皮克出生在中国,成长于天津,十二岁才随当传教士的父母返回英国,因此许多评论家都提到过中国对他的影响,甚至认为“歌门鬼城”就是以紫禁城为原型写成的。千年不变的传统、繁复的礼仪、废墟、迷城、高耸无尽的走廊、对木雕和诗的狂热、天子脚下的贱民等,似乎都隐约呼应着皮克童年对中国的印象。BBC的迷你影集中,双胞胎公主可拉和克拉的装扮就是中国式的高髻、朝珠、紫袍。但皮克毕竟是英国人;童年印象也许会反映在场景设计上,主角争取独立自由的心境还是很西方的,英式大总管和下午茶也很英国。而卡通式的人物:瘦小如侏儒的老保姆;行走如蜘蛛的大总管傅莱;笨重、肩头栖鸟、白猫围绕的夫人;高亢做作,纤细如赛璐珞的医生,白发如狮鬃,空洞不知所云的老校长……更让整部作品弥漫着浓厚的童话色彩。但这童话又包含典型的哥特式元素:猫头鹰、藤蔓、城堡、废墟、疯狂、复仇等。因此,若要为这部难以归类的小说归类,也许可算是带有中国风味的哥特式童话故事,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部奇幻文学。
但这样归类似乎又有问题,这部作品中并没有精灵、邪魔、神器(唯一有点奇幻色彩的只有乳母凯妲的私生女“鬼东西”)。第二部才登场的诸教授个个混功精彩,读来仿若讽刺小说;闹牙疼的老校长和思春的老处女几场对手戏都喜剧味十足,令人喷饭。他们争抢的权力,并非攸关人类存亡或世界毁灭这种千秋大业,无非是控制枕边人和同事而已。即使是大恶人史迪帕克,也只是想控制“歌门鬼城”而已,因为此外无他。“歌门鬼城”就是故事所有的一切。
“没有别的地方,”夫人说,“你只能绕圈子,泰忒斯·葛洛恩。
每一条大路,每一条小径,都会带你回家。因为一切尽在歌门鬼城。”
这是少年城主泰忒斯完成复仇大任,准备离开城堡的时候,他母亲城主夫人所说的话,幽幽道来,仿佛作者皱着眉头,看着不甘心待在书页里的主角摇头。是的,所有城堡里的人和事,全依凭作者的想象而存在。歌门鬼城完全是遗世独立的,没有与外界的任何联系。城里诸事无法以常理揣度:到底费莎公主还能嫁给谁?我们看着她从十五岁到三十二岁,她认识的男人屈指可数。既然此外无他,老城主夫人葛楚德是从哪里嫁过来的?为什么所有的教授都单身?医生的雪利酒是从哪里“进口”的?
这些问题是无解的,因为作者并不关心。这是一场纸上春秋。就像我们不能问金庸为什么武林高手都只要行侠仗义,不必工作就能糊口一样。这到底还是一本奇幻文学。只是由夫人口中说来,这种洞悉还是让人有点不寒而栗,仿佛这位特异、硕大的夫人,从头到尾都知道这一切都是假的(所以什么都不在乎?),他们全城人的生活、传统、爱恨总总,都只是某人(作者皮克)幻想出来的而已。
第三部更进一步解构了前两部的世界。离开了歌门鬼城的泰忒斯,一步就闯入了类现代世界,一个有高楼大厦,有汽车、飞机、法庭的世界(这里的描述可能部分也是作者皮克当时从中国回到家乡英国时所感受的震撼吧),人们以为泰忒斯精神失常,歌门鬼城是虚构之地,城主头衔纯属妄想。最后连泰忒斯自己都怀疑起来,究竟歌门鬼城的一切是真是幻?他千辛万苦出了城,又必须千辛万苦地寻觅归乡之路,只为了证明歌门鬼城确实存在,不是自己的妄想。但这个世界也迷离诡异,许多人物竟与城中诸人遥遥呼应,似曾相识,仿佛城中人集体换装上场捉弄泰忒斯,竟隐隐印证了城主夫人的话:根本没有别的地方。他的归乡之路很卡夫卡,读来也迷离若梦:究竟前两部是否只是一场梦?一个奇怪年轻人的幻想,还是这两个世界是平行存在的,只是对彼此一无所知?又或许它们都存在,而我们所知的这个世界才是虚妄的?
但可惜我们无缘知道作者皮克最终的想法。皮克罹患帕金森氏症多年,在写第三部时病情已重,许多手稿字迹难以辨认,与人沟通也十分困难,最后只能长住疗养机构而无法执笔。他并非只计划写三部曲,事实上他的遗孀也解读出了第四部(《泰忒斯醒来》开头篇章的残稿,证明他的初衷至少要写四部曲,而且他的遗孀也说他原先计划写到泰忒斯死去为止,可惜因病无法完成。首部曲从主角泰忒斯诞生到幼年继位,二部曲从他七岁入学到十七岁退位离城,三部曲结束时他也不过二十出头。第四部的开头是城主夫人在窗前凝望……泰忒斯的人生还长,我们不知道他是否还有机会回到歌门鬼城。不过我们知道皮克没能再回到中国,古老的中国也许真是他少年离开后,永远萦绕心头却又时时怀疑是真是幻的歌门鬼城吧。
这部因为机缘而带有中国风味的奇幻作品,终于在问世半个多世纪后,出了中文本。笔者在翻译的时候,也试过特意采用中国元素,包括回目的设计(例如“典仪长筹办吟诗会/老校长掩护小爵爷”);使用中国的头衔如王爷、王妃;中式建筑词汇如阁、苑等,但最终因为难以与作品中其他西方元素协调而弃之不用。但由于歌门鬼城太遗世独立,称呼“伯爵”似乎暗示着还有其他的国王和贵族社会,因此最后采用比较模糊的“城主”,尽量抹去特定的文化地域色彩,以符合原著时空不明的特色。再者,原著的角色人名往往离奇滑稽,如老保姆丝蕾格嬷嬷,就是“无足轻重的小人物”之意,老校长戴狄央其实就是“死呵欠”;但中文无大小写分别,人名太不像人名反而会干扰阅读,因此人名的文字游戏也决定放弃,毕竟阅读顺畅还是很要紧的。翻译上最困难的部分,其实也不在文字游戏,而在如诗般的文字密度。皮克不愧是诗人,又是画家,对景色描写往往有极其细腻而创新的独特比喻,色彩鲜明,令人过目难忘。尤其是描写光影变化、动静之间,极有独到之处:
从这扇高高在上的窗户斜斜射进来几缕铜线般的阳光,每一缕阳光的尽头都照到地板上厚厚一洼的尘埃。一只蜘蛛颤巍巍地借着一缕细丝,大段大段地下降,突然间停在一线阳光的路径上,瞬间成了一粒金光闪烁的珠子。
类似描述比比皆是,使得翻译这部作品成为很大的挑战,但也充满了乐趣。这不是一部以情节取胜而是以画面取胜的作品,细腻而华美的想象力,令译者在译完这部奇特的作品后,画面还停留在脑海中久久不去。希望读者也可以慢慢地、悠闲地读下去,城中岁月长,不必急着出城啊。
这是一部由个人想象造就的作品,作者巨细靡遗地描写一个与真实世界平行的,想象世界。但疯狂是假象,一切都在掌控之中。当今文坛没有哪部小说与之相类,全书精彩绝伦,堪称当代经典。——《发条橙》作者安东尼·伯杰斯
对我来说,能让我体验从末有过的经历比老生常谈更有价值。我不会为任何事错过《歌门鬼城》。它具备一个真正神话的所有特点:读此书之前,你可能从没见过这样的事,但读过之后,这样的事随处可见,真可谓是“歌门鬼城式的体验”。——《纳尼亚传奇》作者C.S.刘易斯
我之所以写《黑暗塔》系列,只为拥有一套我自己的“歌门鬼城”。——美国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