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刘文荣选编的《欧美经典战争小说精选》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欧美“经典”战争小说选。里面虽然只有13部作品,但所选的均系战争小说界大师的作品。列夫·托尔斯泰,埃米尔·左拉,鸥内斯特·海明威,阿尔封斯·都德,……哪一个是可以小瞧的人物?如果你喜欢看战争小说,那这本书绝对不能错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欧美经典战争小说精选 |
分类 | 文学艺术-小说-外国小说 |
作者 | (俄)列夫·托尔斯泰//(美)欧内斯特·海明威 |
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刘文荣选编的《欧美经典战争小说精选》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欧美“经典”战争小说选。里面虽然只有13部作品,但所选的均系战争小说界大师的作品。列夫·托尔斯泰,埃米尔·左拉,鸥内斯特·海明威,阿尔封斯·都德,……哪一个是可以小瞧的人物?如果你喜欢看战争小说,那这本书绝对不能错过。 内容推荐 《欧美经典战争小说精选》所选欧美战争小说,均出自名家之手,读之能使你对战争中的个人命运感到恐惧与怜悯,从而净化你的心灵,使你变得更加恬静而淡定,更加珍惜生活、热爱生命。 《欧美经典战争小说精选》由刘文荣选编。 目录 前言 袭击 八月的塞瓦斯托波尔 红笑 夺堡记 磨坊之役 柏林之围 菲菲小姐 米龙老爹 空中骑士 两个未婚妻 不屈的女人 桥边的老人 战争 试读章节 八月底,在杜凡卡和巴赫契萨拉依之间穿越许多峡谷的大道上,在浓密而灼热的尘土里,一辆军官坐的马车正缓缓向塞瓦斯托波尔行进。这是一种在别处见不到的特别马车,样子介乎犹太式四轮马车、俄国式大车和柳条篮子之间。 马车上,前面蹲着一个勤务兵,身穿黄土布上衣,头戴一顶旧得不成样子的军官制帽,手里拉着缰绳,后面,在盖着马衣的行李堆上,坐着一个穿夏季制服的步兵军官。这个军官,从他坐着的姿态上看来,个儿并不高,但非常强壮,肩膀不算宽,胸膛却厚得出奇。他确实长得健壮脖子和后脑勺紧鼓鼓的,十分厚实,他没有瘦身,但也不是大腹便便的,相反,倒是比较削瘦,特别是他那张被太阳晒成黄褐色的带点病容的脸。他的脸有点儿浮肿,还有些跟年龄不相称的松弛宽阔的皱纹,损害了脸部的轮廓,并且使整个神气显得粗俗而委靡,不然的话,他的相貌倒是挺漂亮的。他那双淡褐色的眼睛并不大,却非常灵活,甚至有点傲慢不逊;他的小胡子很浓,但并不宽阔,胡子尖端被咬掉了的下巴上,特别是颧骨上,长满又硬又密的黑胡子,有两天没有刮了。这个军官五月十日那天被弹片击伤头部,直到现在还扎着细带,但一星期前他觉得身体复元了,就离开辛菲罗波尔的医院回团。 团部驻扎在炮声隆隆的战区,但究竟是在塞瓦斯托波尔,还是在北岸,还是在英克尔曼,他却无从知道。炮声已经听得见了,在没有山岭挡风或者顺风的时候,听来格外清楚、频繁,似乎很近:一会儿爆炸声惊天动地,不由得使人浑身战栗;一会儿响声比较微弱,好像急促的战鼓,连续不断,偶尔被惊心动魄的轰隆声打断;一会儿这些声音又汇成隆隆的响声,好像雷电交加、暴风雨初降时的雷鸣。大家都说炮击十分猛烈,如今确实已经听得分明了。军官催着勤务兵,似乎急于想赶到目的地。迎面来了一长列农民的大车,原来是送军粮到塞瓦斯托波尔去的,此刻正载运伤病员回来,其中有穿灰军服的陆军,穿黑外套的水兵,戴红色土耳其帽的希腊志愿兵,也有留大胡子的民兵。军官的马车只得停下来。路上扬起浓密的尘土,像云雾般悬在空中,也落到军官的眼睛和耳朵里,粘在他那汗津津的脸上。军官眯起眼睛,皱起眉头,老大不高兴地冷冷望着从他身边经过的伤病员的脸。 “那个虚弱的小兵是我们连里的。”勤务兵向长官转过身去,指指一辆走到他们旁边的满载伤员的大车说。 马车的前面侧身坐着一个戴羊皮帽的大胡子俄罗斯人,他用臂肘夹住马鞭柄,正在编鞭子。后面车上坐着五六个士兵,姿势各不相同,但都被颠簸得摇摇晃晃。有一个士兵,身上的衬衫十分肮脏,外面披着一件外套,一条手臂用带子吊着,脸庞虽然消瘦苍白,却神气活现地坐在车子中央。他一看见军官,想要举手敬礼,可是大概记起自己是个伤员,就顺势装作只想搔搔头皮。大车上,在他旁边躺着另一个士兵,只露出两只抓住车沿的瘦骨嶙峋的手和一双拱起的左右摇晃得像软皮般的膝盖。还有一个士兵,面目浮肿,头上扎着绷带,上面盖着一顶军帽。他坐在大车的边上,两腿垂向车轮,双肘搁在膝盖上,像是在打瞌睡。那军官就向他喊道: “陀尔日尼科夫!” “有!”那个兵睁开眼睛,脱下帽子回答,声音洪亮而急促,仿佛有二十个士兵同时在喊叫。 “你是什么时候负的伤,老弟?” 士兵的那双眼皮浮肿、暗淡无光的眼睛发亮了;他显然认出了自己的长官。 “您好,长官!”他用同样急促的低音叫道。 “团现在驻在哪里?” “驻在塞瓦斯托波尔。星期三就要转移了,长官!” “转移到哪儿?” “不知道……大概是转移到北岸吧,长官,今天敌人开始全面打炮,用的多半是榴弹,长官,连海湾里都有炮弹落下,今天打得可凶啦……”他一边戴上帽子,一边拖长声音补充说。 接下去就听不清那个士兵说些什么了,但从他脸部的表情和姿势上看来,这个苦恼的人愤愤地诉说的,不是什么使人宽心的事。 车上的柯捷尔卓夫中尉是位杰出的军官。有些人这样生活,这样行动,就因为别人也这样生活,这样行动,他可不是那种人。他心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别人往往会学他的样,并且相信这样干是对的。他很有点儿才气,人也聪明;歌唱得很好,吉他也弹得不错,能说会道,文笔老练,而在当团副官的时期更练得一套办公文的本领,但他性格中最突出之点是自尊心很强。他的自尊心,虽说多半是因为有点才气,却异常强烈。这样的自尊心一般只有在男人身上,特别是在军人身上,才能见到。它已经贯穿到他的日常生活中,使他遇事总是抱着不领先毋宁死的态度。自尊心甚至成了他内在的推动力:他老是拿自己跟别人比较,喜欢抢在人家的前面。 “哼,我才不理那小兵的胡言乱语呢!”中尉喃喃地说,心头感到十分淡漠,脑子里觉得模模糊糊。这种思想感情是在他看到车上的伤员和听了士兵的话之后产生的,而隆隆的炮声自然使这些景象和语言越发显得意味深长了。“这家伙真可笑……喂,尼古拉耶夫,走了……你怎么睡着了!”他拉拉外套的下摆,埋怨勤务兵说。 尼古拉耶夫拉动缰绳,咂了咂嘴,马车就向前走动了。 “今天我们只停一下喂马,喂好马就继续赶路。”军官吩咐说。 P30-33 序言 欧美战争小说浩如烟海,仅关于“二战”的小说大概就不下几千种,其他可想而知;也就是说,要想系统地谈论欧美战争小说,并非易事。所以,权衡之下,姑且把一些“断想”——也就是我对这类小说的理解和感想——当作本书的前言,也算是对读者的一个交代。 一 战争小说,简单地说,就是关于战争的小说。但问题是,“关于”到什么程度,才算是战争小说?一部描写战争中的一个爱情故事的小说,譬如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是战争小说,还是爱情小说?也许两者都是。但要作一准确判断,《永别了,武器》多半应算作战争小说,因为小说的第一主题是战争,而不是爱情——是战争毁了爱情。还有一些以战争为背景的小说,其中的故事虽和战争有关,但小说的主题——也就是小说所关注的——显然不是战争,而是其他;譬如,莫泊桑的《羊脂球》,讲的虽是普法战争中的故事,但其意图(也就是主题)却旨在于嘲讽人们的卑鄙和委琐,那就不是战争小说,而是讽喻小说。所以,关于战争的小说,要“关于”到小说主题的程度,才算是“战争小说”——至少,我是这么理解的。 二 还有一个问题:有不少以战争为主题的小说,写的是历史上的战争,如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是战争小说呢,还是历史小说?这大概也是两可的。但严格地说,写历史上的战争,不是对战争的直接反应,而是一种间接的历史兴趣或哲学兴趣。所以,它们与其说是战争小说,不如说是历史小说或哲理小说更为合适。换句话说,我所理解的战争小说,不仅要以战争为主题,还要以当代战争(即作家在世时发生的、最好是作家亲历的战争)为题材;也就是说,写历史上的战争,或者写想象中的“未来战争”,我觉得都不是“纯正的”战争小说。 三 虽然欧美战争小说是18世纪以后的产物,但其渊源可追溯到古老的史诗。欧洲各国的史诗,无论是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伊利昂纪》,还是英国的“盎格鲁一撒克逊史诗”《贝奥武夫》、德国的“日耳曼史诗”《尼贝龙根之歌》、法国的“高卢史诗”《罗兰之歌》、西班牙史诗《熙德之歌》和俄罗斯史诗《伊戈尔远征记》,都可称为“战争史诗”。还有欧洲中世纪的骑士传奇,如英国的《亚瑟王和圆桌骑士》、法国的《诺曼的王公史》和德国的《帕尔齐伐尔》等,也可称为“战争传奇”。不过,欧美战争小说虽源于史诗和传奇,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异,最大的区别是:古代史诗和传奇大多是赞美战争的,即颂扬勇士的“无畏精神”和“英雄业绩”;欧美战争小说则相反,绝大多数是对战争的质疑、控诉和诅咒,因而与其说是“战争小说”,不如说是“反战小说”。 四 虽然近代以来欧美战争频繁,其中还包括两次世界大战,但却没有一部欧美战争小说是因为颂扬了战争中的英雄主义和勇武精神而被视为经典的。这是为什么?也许,这和欧美近现代战争的性质有关。按定义,战争就是人类使用武器以某种群体形式和某种规模进行的相互打斗,古今都一样。由于战争是以群体形式进行的,个人如果想拒绝战争,就得退出群体,但如果这个群体是国家或者民族,个人就无法退出;也就是说,发生在国家或民族间的战争,就是所谓的“全民战争”,个人不管愿意不愿意,都要卷入其中,而近代以来,欧美人所经历的战争,大多就是这类战争——个人,众多的个人,是被迫卷入战争的,因而对他们来说,战争是一场可怕的噩梦。然而,这样的噩梦又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世上没有不属于任何国家或民族的个人。换句话说,要消灭战争,先要消灭民族、国家、党派等排他性群体形式,而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也许更重要,这和欧美近现代文学的性质有关。近现代欧美文学越来越彰显个人情感,而非“国家意志”或“民族精神”;小说家通常都站在个人一边,表达个人对战争的感受,而对战争中的个人来说,不管他对战争的态度如何,个人生活总要受到战争的影响,或者说,战争总会带来不好的个人感受——即便是一个“战争狂”或“战斗英雄”,当亲人死于战争时,也不见得会高兴得手舞足蹈吧?如果他还是一个人的话——所以,对战争,人们既觉得不可逃避,又觉得无法忍受。我想,近代以来,欧美人之所以一边在进行战争,一边又在诅咒战争,原因大概就在于此:作为国家“公民”,作为民族一员,作为某党成员,人们认为战争是必须进行的,至少是必须接受的;但作为“个人”,作为父亲,作为儿子,作为丈夫,人们又觉得战争是可怕的、不可接受的。这是现代入固有的矛盾! 五 战争就是杀戮。对于一个群体中的人来说,杀死敌对群体中的人就是“胜利”,而本群体中的入被杀就是“失败”;但通常的情况是,既杀死了敌对群体中的人,本群体中的人也被杀,只是多少而已。也就是说,战争是群体间的杀人比赛;胜利或失败,是对群体而言的,对个人来说毫无意义——因为你的儿子和敌人的儿子并不同质,是不可互换的:你的一个儿子被杀和敌人的十个儿子被杀,根本就是两回事;若以为敌人杀了你的一个儿子而你杀了敌人的十个儿子是“胜利”,那是一种来自商业的幻觉,好像战争变成了买卖。真相是:你的儿子被杀,无法补偿! 因而,对个人来说,战争永远是失败的,不会有胜利。这是欧美经典战争小说的“经典主题”。 六 出自欧美经典小说家之手的战争小说,如本书所选,托尔斯泰的《八月的塞瓦斯托波尔》、安德烈耶夫的《红笑》、左拉的《磨坊之役》、都德的《柏林之围》、莫泊桑的《菲菲小姐》、比尔斯的《空中骑士》、毛姆的《不屈的女人》和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等,都是以超越于战争之上的态度来描写战争的;也就是说,其视野超越了诸如“正义战争”或“非正义战争”、“侵略战争”或“反侵略战争”之类的问题。尽管这些小说中的主人公所参与的大多不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但小说所关注的并不是战争的性质,而是战争本身,或者说,战争中的人与人性。因为在这些小说家看来,不管出自何种理由的战争,对个人来说都是灾难,无一例外——即便是反侵略战争,也是出于无奈的应战,即便打赢了,也是令人悲哀的“胜利”,因为战争总是残酷的、血腥的、痛苦的,因为世上是本不应该有战争的。如果说人道主义是欧美文学的“伟大传统”,那么在欧美经典战争小说中,这一传统表现得最为明显。 七 当然,欧美经典战争小说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艺术作品,其艺术性类似于欧洲古典悲剧。譬如古希腊悲剧,其艺术效果,就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在于引起观众对人物悲剧命运的“恐惧与怜悯”,以此“净化”观众的心灵,使其获得一种心理平衡而安于平凡生活,因为人心总有不满,总有奢望。读欧美经典战争小说同样能“净化”心灵。读者不仅会对战争中的个人命运感到“恐惧与怜悯”,从而抑制与生俱来的“攻击本能”,还会变得更加恬静而淡定,会因此而更加珍惜生活,热爱生命——尽管生活可能是平平淡淡的,但他会说:“我宁愿这样平平淡淡地活着,也不愿在战争中轰轰烈烈地死去!”如若人人这样说,如若人人都是“厌战派”,如若人人都不想当“英雄”,如若人人都“贪生怕死”,那么战争就不会有了,个人也就不会蒙受那种不幸了——伯愿世上的人对战争多一份恐惧,对个人的不幸多一份怜悯! 刘文荣 2011年3月于上海 后记 本书有些篇目选用现存译文,有些译者一时无法找到,故未商谈著作权事宜,甚为抱歉。 望译者见此书后与我们联系,以便及时奉上样书与薄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