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异常激烈。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而人才竞争的焦点则是高端人才。
上海市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集中整理了第三、第四批上海领军人才的先进事迹,并从中选取了180多位优秀人才的事迹材料,汇编成《上海领军人才》第三、第四辑,旨在通过宣传领军人才的突出贡献,弘扬领军人才刻苦钻研、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创新意识,甘当人梯、诲人不倦的奉献思想,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进一步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本书是第四辑。
《上海领军人才》第四辑从入选2009年第四批上海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的同志们的事迹文章中,择取部分篇章编辑而成,力求真实反映上海领军人才在推动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中作出的贡献。今后我们还将继续该系列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在全社会大力弘扬领军人才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先进事迹,积极营造关心、重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推进人才强市战略的深入实施。
《上海领军人才》旨在通过宣传领军人才的突出贡献,弘扬领军人才刻苦钻研、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创新意识,甘当人梯、诲人不倦的奉献思想,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进一步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
存储器是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半导体存储器包括SRAM、DRAM和FLASH等,虽然它们在各自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还没有一种理想的存储器,同时具备DRAM的高容量低成本,SRAM的高速度、FLASH的数据非挥发性,且又可靠性高、操作电压低、功耗小等特点。而新型相变存储器(PCRAM)具有存储单元尺寸小、非挥发性、循环寿命长、稳定性好、功耗低和可嵌入功能强等优点,特别是在器件特征尺寸的微缩方面的优势尤为突出,业界认为在不久的将来FLASH将遭遇尺寸缩小限制,而PCRAM在65 nm节点后会有越来越大的技术优势。因此,PCRAM被认为是下一代非挥发存储技术的最佳解决方案之一,在低压、低功耗、高速、高密度和嵌入式存储方面具有广阔的商用前景。国际上对PCRAM技术非常重视,国际知名半导体公司如英特尔、三星、意法半导体、飞利浦、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和艾必达等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对此技术进行开发。2009年,三星已研制出量产的512 Mb的PCRAM芯片;英特尔更是有高密度的3D技术与1 Gb PCRAM试验芯片。目前,国际上PCRAM芯片正处于产业化的前期。
2002年,根据国际半导体工业协会制定的存储器件的RORDMAP以及PCRAM在产业界的超常规发展,宋志棠研究员看到了PCRAM的巨大研究价值。同时,通过仔细研读当时有关的专利与文献,他看到了PCRAM是一个离实际应用最近的纳电子器件。当时,根据国际的研究热点与发展动态,国家、上海市已开始部署纳米研究计划。在这种形势下,宋志棠研究员组织团队进行了系列的实验论证,并在研究所战略研讨会上进行演讲,指出纳电子器件是纳米技术的重中之重。于是,微系统所立即启动了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PCRAM的所级创新项目,宋志棠研究员作为项目负责人正式进入PCRAM的研究领域。
自主创新与制造,开创研究新模式
PCRAM原理虽然简单,但它是一个技术密集、难度极大的高科技领域,主要体现在相变材料易挥发、附着力差、加工难度大,同时还必须把其加工成纳米结构的存储单元,并且要在高频电压脉冲的操作下才能获得材料的存储参数。当时,国外基本上只有INTEL这样的大公司拥有先进的8英寸微细加工工艺生产线可以进行PCRAM相关研究;而我国集成电路制造公司刚刚起步,国内没有这种生产线。受研发条件的限制,开展的研究内容均侧重于关键材料、单项工艺、器件结构设计、器件单元的原理性验证等应用基础方面,并且在新型相变材料和电极材料、器件结构方面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的成果。但是研究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瓶颈问题,尤其是在芯片的整体设计、制造方面与国际领先水平有较大的差距。随着三星、IBM等大公司先后加入此研究领域,国内研究团队进一步看到了其重大的商业价值与时间的紧迫感;同时也发现材料的体系、相变机理、纳米尺寸效应等基础科学问题在国际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针对中国巨大的市场,高密度、低功耗的存储单元结构、纳米加工工艺及其PCRAM电路设计方案有很多的创新工作可以做,但当时PCRAM中国专利只有2项。宋志棠研究员认为: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不论从国家的战略需求还是国民经济建设出发,都应当义不容辞、不畏艰难开拓PCRAM这个研究领域;必须开拓思路、大胆创新、产学研有机结合,突破国外专利封锁,走出适合我国国情的PCRAM研发道路。
宋志棠研究员作为PCRAM项目负责人,通过八年多的艰苦奋斗,研究队伍不断扩大,目前领导100多人专门从事PCRAM研发,推进产业化进程。在PCRAM领域先后获得了863计划材料领域目标导向类课题、国家纳米重大研究计划、863计划重点项目、国家集成电路重大专项等经费支持;联合北京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以及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半导体所等研究单位,与国内最大的外资企业中芯国际组建联合实验室;在研究与工程化过程中申请发明专利160多项;在相变存储器研究领域实现了材料、结构与电路整体专利布局与创新,尤其在发现新型相变材料的理论与新材料的验证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具体体现在自主的SiSbTe新型复合相变材料的发现、复合相变机理的阐明到工程化的验证,为进一步成立“新储”公司实现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国家、中科院与上海市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多年主持国家与地方的重大项目积累的合作与交流经验,宋志棠及其研究团队创立了我国产、学、研、用一体化的PCRAM网络,充分吸收国际成功的商业运作模式与优势资源,引领国内PCRAM研究的方向,确定国内PCRAM的研究定位和近中期目标,创立了产研互动、创新与芯片开发并重的纳电子器件研究新模式。
多元文化已融合。立志:中云上九天
中芯国际、SST公司分别作为生产、设计型企业,上海微系统所作为以科研为主的研究所,三方有完全不同的文化和管理模式。为了巩固三者的合作关系,明确责权、规范管理,经过友好协商,三方在合作方式与组织管理架构方面进行多种探索与尝试,力争实现多元文化的完美融合。
2007年1月8日,上海微系统所与中芯国际签署了建立“纳米半导体存储技术联合实验室”的协议,规定双方针对PCRAM芯片的产业化进程、联合申请科研项目以及联合培养研究生等方面将展开更深入的合作。在联合实验室框架下,上海微系统所科技人员侧重于自主创新及关键技术的开发,并派遣部分学生与职工进入中芯国际与其研发人员一起进行单项与集成工艺的开发。与此同时,聘请中芯国际研发骨干在上海微系统所担任兼职研究员,并鼓励其年轻的科研人员来上海微系统所攻读研究生。通过双方人员交流使上海微系统所的自主创新成果更具制造性与实用性;双方的优势均得以发挥,劣势得以弥补;根据市场需要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攻克技术与理论难关。如果说与中芯国际开创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正是我国目前“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具体体现的话,而进一步与国际知名的存储器产品公司SS3、的合作,则是充分吸收国外成功的商业运作模式与优质资源,实现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与应用,使我国在下一代存储器领域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具体尝试。针对产品市场的推广,上海微系统所与SST公司共同组成了PCRAM芯片的设计团队、测试团队以及完成产品测试平台搭建,建立了:PCRAM芯片研发的完整队伍。在团队的努力下,现已实现_8英寸PCRAM芯片99.9%的成品率,16Mb PCRAM试验芯片。今年年底建成的12英寸PCRAM专用的试验线,为PCRAM芯片的量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我国科研院校成果快速产业化开辟了一条道路。
宋志棠领导的团队现在正与创维集团、中信公司探讨:PCRAM芯片的具体应用开发事宜,为PCRAM芯片在中国系统上的应用探索一条发展道路。
8年多的艰苦探索与追求创造了PCRAM芯片中国自主制造的一线曙光。宋志棠研究员率领着团队,冲过黎明前的黑暗,迎接风和日丽、空气清新的新纪元。P13-16
当今世界,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异常激烈。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而人才竞争的焦点则是高端人才。高端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资源和紧缺资源,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常常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钱学森回国时,美国曾这样评价:“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事实表明,这个评价一点也不为过。钱学森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使我国在很短的时间内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推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就需要像钱学森这样的名家大师和领军人才的引领带动作用。
加快在各个领域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领军人才,也是上海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建设国际人才高地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2004年制定的《上海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行动纲要》明确提出,要实施领军人才开发计划,选拔培养一批各行各业的领军人才。2005年上海启动领军人才开发试点工作,在7个试点领域选拔了首批上海领军人才“地方队”培养对象。2006年以后,上海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全面展开。至今,上海已先后选拔了5批580名领军人才,在科学技术、教育文化、经营管理等各个领域形成了层次分明、衔接有序的高端人才梯队。经过几年的培养,上海领军人才的“品牌”效应逐渐显现。截至2010年底,在上海领军人才中,已当选两院院士4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人、二等奖36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0人,获得国家发明奖二等奖14人,上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1人,还有30人成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他们积极为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奉献才智,为上海加快实现“四个率先”和建设“四个中心”出谋划策,在推进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引领作用。最近,上海市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集中整理了第三、第四批上海领军人才的先进事迹,并从中选取了180多位优秀人才的事迹材料,汇编成《上海领军人才》第三、第四辑,旨在通过宣传领军人才的突出贡献,弘扬领军人才刻苦钻研、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创新意识,甘当人梯、诲人不倦的奉献思想,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进一步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
上海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是上海在更高起点上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实现创新驱动最根本的要靠人才和人才的创造力,尤其需要一大批能够引领和推动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创新实践的领军人才。《上海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培养和集聚一批世界一流人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在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当前,深入推进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一方面,要重视对领军人才的培养开发。破除观念障碍、体制障碍、政策障碍,破除人才的市场分割、所有制分割、地域分割,以国家和本市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为载体,大力培育学术技术与管理带头人。另一方面,要重视对领军人才的吸引集聚。抓住中央和上海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的有利时机,不断创新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支持政策,搭建海外引进人才创新创业平台,优化人才发展综合环境,着力引进能够促进金融、航运、贸易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战略科学家和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衷心希望所有列入上海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的同志们勇担重任、不辱使命,争创一流成果,争建一流团队,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沈红光
2011年2月
经过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上海领军人才》第四辑和读者见面了。本书从人选2009年第四批上海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的同志们的事迹文章中,择取部分篇章编辑而成,力求真实反映上海领军人才在推动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中作出的贡献。今后我们还将继续该系列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在全社会大力弘扬领军人才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先进事迹,积极营造关心、重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推进人才强市战略的深入实施。
在编印本书的过程中,有关部门的许多同志为之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对他们的工作表示由衷的感谢。
限于编者水平,难免存在一些疏漏之处。真诚地欢迎广大读者予以批评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