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异常激烈。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而人才竞争的焦点则是高端人才。
上海市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集中整理了第三、第四批上海领军人才的先进事迹,并从中选取了180多位优秀人才的事迹材料,汇编成《上海领军人才》第三、第四辑,旨在通过宣传领军人才的突出贡献,弘扬领军人才刻苦钻研、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创新意识,甘当人梯、诲人不倦的奉献思想,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进一步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本书是第三辑。
《上海领军人才》第三辑从2008年入选第三批上海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的同志们的事迹中,选取部分篇章编辑而成,力求真实反映上海领军人才近年来在本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中所取得的成绩。在全社会营造关心领军人才、重视领军人才的良好氛围,全面推进人才强市战略的深入实施。
《上海领军人才》第三辑,旨在通过宣传领军人才的突出贡献,弘扬领军人才刻苦钻研、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创新意识,甘当人梯、诲人不倦的奉献思想,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进一步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
凡是接触过陈卫标研究员的人,都会对他充沛的工作精力、严谨的工作态度、快速的工作效率、睿智的工作思路留下深刻的印象。正是这些品质,在短短几年内,让他从一名普通却满怀抱负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迅速成长为我国在空间激光应用领域的领军专家。他的经历与成功,既是他个人与团队拼搏努力的结果,更是对我国激光遥感、遥测技术在航天、大气和海洋中应用开拓研究的记载。
搭载“嫦娥”,初显身手
陈卫标研究员是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引进的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人才。作为技术骨干,他参与了我国第一台船载激光探测仪和第一台机载激光探测系统的研制,并在激光遥感和激光雷达领域积累了扎实的理论和丰富的实战经验。
2003年6月,他迎来了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机遇。嫦娥一号卫星的重要载荷“激光高度计”的研制任务正式启动,而其中核心部件“星载激光器及其电子学的研制任务”落到了他和他所在团队的肩上。作为项目负责人,他深知这是一根难啃的骨头,首先,项目时间紧、任务重、难关多。要在日本、印度等亚洲国家与我国进行的空间实力比拼中,尽快确保研制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全面实现国产化的高性能空间激光器;其次,作为航天项目,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这不仅仅关系到个人和科研团队的名声,更关系到国家的荣誉。
为了确保项目可靠的实施,他要求自己与参与人员在三年多的项目周期中,心无旁念、一心一意搞科研;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同时具有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据此,通过选拔,组建了一支集合了光、机、电各方人才的全固态空间激光器研发队伍。三年中,他们进行了无数次实验,经历了原理样机、模样、正样阶段,先后做出了8台套激光器,最终成功交付使用。
在研制过程中,陈卫标始终以身作则,勇于承担责任,亲自参与实验,为了解决出现的问题、保证进度,经常在超净室呆到凌晨。他的一举一动和忘我工作精神也深深影响了项目组成员。在研制进入正样阶段后,由于某项元件质量不过关,造成激光器寿命骤减,面对突如其来的难题,他带领科研人员,不分昼夜苦战三天,终于成功解决了这项技术难题,保证了任务的圆满完成。
2007年11月,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激光高度计在绕月轨道上成功开启并准确传回数据,这标志着首次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空间激光器的研制获得成功。为此陈卫标获得了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突出贡献者称号,并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引领群英,科技强国
作为实验室主任,陈卫标十分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在“嫦娥一号”星载激光器项目成功的同时,更令他感到欣慰的是,通过三年多的磨炼,形成了一支平均年龄32岁,善于攻关、勇于奉献、团结协作、战斗力强的空间激光器研发团队。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这支队伍已由二十多人发展壮大到七十多人,研究领域涉及大气、海洋、太空等多个方向,真正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激光器研发和激光应用技术”科技创新团队,为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完成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在实验室平台建设方面,他积极倡导所内资源跨部门整合,并出任上海光机所创新三期重点建设的“空间激光及时频技术研发中心”首位主任。在他多年努力下,上海光机所先后建成上海市全固态激光器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空间激光通信及检验技术重点实验室。同时,他十分注重实验室制度与质量体系建设。在承担各类航天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向航天部门、兄弟院所学习,反复实践,实验室逐步建立起一套严格的航天项目管理体系。各部门的科研人员,以研制高可靠性产品为目标,强调质量过程控制,制定了大量工艺流程文件,保障了激光器在各类极端环境中运转的高稳定性。
“嫦娥一号”星载激光器研制工作圆满完成后,陈卫标及其老一辈科学家带领研究团队瞄准国家战略需求,积极开展各类国防应用的激光器件、激光雷达系统等重大项目的攻关。在海洋科学应用方面,开展了包括蓝绿激光通信、激光探测水下目标等基础和预先研究项目,其中开展的机载海洋激光雷达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大气科学应用方面,在国内最早开展了直接探测多普勒激光雷达测量大气风速的研究;高功率光纤激光和机载激光测深系统的研究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而在空间科学和空间技术中的应用方面,其领导的研究团队,还将在嫦娥工程的二、三期中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逐梦激光,奋斗不止
陈卫标除了担任中国科学院空间激光通信及检验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光机所空间激光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外,目前还担任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副所长一职,分管产业开发等工作。身兼数职,使他成为名符其实的大忙人,往往是出了实验室又进会议室,但他总是尽量压缩个人休息时间,努力做好科研与管理工作的平衡。究其原因,还是蕴藏在陈卫标心中那对激光事业充满好奇、永不懈怠、不断探索的梦想给予他的力量。在研究工作外,他正带领团队、广聚人才,希望在国内打造一条从“原材料一整机器件一系统解决方案”的激光产业链,破解我国在激光技术发展及其产业化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建立一个涵盖激光特种玻璃、激光材料和光纤、激光二极管、激光电源、高功率激光器、工业应用全固态激光器、激光加工与医疗设备高技术产业群。
陈卫标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对时间倍加珍惜。尽管事务繁忙,他总是不断地充实自己,在等待飞机的时间他会抱一本管理书籍学习,飞机飞行过程也往往是在争分夺秒的工作中度过。有时候刚下飞机,他便冲进实验室,并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实验中需要改进的问题,令他指导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其他同事惊诧不已。现在他还始终保持着晚上睡觉前看几页文献的习惯。他总是告诫周围的年轻人,要珍惜时间,趁着年轻多学点东西,多干些事情。他是这么说,自己更是这么做的。
多年的努力,随着工作上一步步的起色,陈卫标对家人的愧疚却在一步步地加深。一年之中,他鲜有时间陪伴妻儿,或去看望同在上海的父母。追逐梦想的征途中,这也许是他最大的遗憾。
中国科学院第十届杰出青年颁奖大会是这样评价他的:“一束比太阳光还亮千倍的光束,承载着他太多的梦想。他用这神奇的光束,好奇的感知着我们周围的大气、海洋和太空。是对未知的渴求,指引他带领着队伍,克服险阻,比翼嫦娥,成功研制首个中国牌的太空激光眼”。我们有理由相信,陈卫标研究员将不愧于上海市领军人才称号,必将为我国激光遥感、遥测技术发展与应用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P3-6
当今世界,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异常激烈。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而人才竞争的焦点则是高端人才。高端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资源和紧缺资源,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常常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钱学森回国时,美国曾这样评价:“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事实表明,这个评价一点也不为过。钱学森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使我国在很短的时间内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推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就需要像钱学森这样的名家大师和领军人才的引领带动作用。
加快在各个领域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领军人才,也是上海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建设国际人才高地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2004年制定的《上海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行动纲要》明确提出,要实施领军人才开发计划,选拔培养一批各行各业的领军人才。2005年上海启动领军人才开发试点工作,在7个试点领域选拔了首批上海领军人才“地方队”培养对象。2006年以后,上海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全面展开。至今,上海已先后选拔了5批580名领军人才,在科学技术、教育文化、经营管理等各个领域形成了层次分明、衔接有序的高端人才梯队。经过几年的培养,上海领军人才的“品牌”效应逐渐显现。截至2010年底,在上海领军人才中,已当选两院院士4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人、二等奖36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0人,获得国家发明奖二等奖14人,上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1人,还有30人成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他们积极为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奉献才智,为上海加快实现“四个率先”和建设“四个中心”出谋划策,在推进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引领作用。最近,上海市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集中整理了第三、第四批上海领军人才的先进事迹,并从中选取了180多位优秀人才的事迹材料,汇编成《上海领军人才》第三、第四辑,旨在通过宣传领军人才的突出贡献,弘扬领军人才刻苦钻研、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创新意识,甘当人梯、诲人不倦的奉献思想,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进一步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
上海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是上海在更高起点上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实现创新驱动最根本的要靠人才和人才的创造力,尤其需要一大批能够引领和推动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创新实践的领军人才。《上海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培养和集聚一批世界一流人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在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当前,深入推进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一方面,要重视对领军人才的培养开发。破除观念障碍、体制障碍、政策障碍,破除人才的市场分割、所有制分割、地域分割,以国家和本市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为载体,大力培育学术技术与管理带头人。另一方面,要重视对领军人才的吸引集聚。抓住中央和上海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的有利时机,不断创新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支持政策,搭建海外引进人才创新创业平台,优化人才发展综合环境,着力引进能够促进金融、航运、贸易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战略科学家和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衷心希望所有列入上海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的同志们勇担重任、不辱使命,争创一流成果,争建一流团队,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沈红光
2011年2月
经过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在前两辑出版发行的基础上,《上海领军人才》第三辑也和广大读者见面了。本书从2008年入选第三批上海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的同志们的事迹中,选取部分篇章编辑而成,力求真实反映上海领军人才近年来在本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中所取得的成绩。在全社会营造关心领军人才、重视领军人才的良好氛围,全面推进人才强市战略的深入实施。
在编印本书的过程中,有关部门的许多同志为之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对他们的工作表示由衷的感谢。
限于编者水平,难免存在一些疏漏之处。真诚地欢迎广大读者予以批评和指正。
编者
201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