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是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大画家,他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幽默感,他智能优异,会作文、会作诗、会作官,心灵却像真纯的孩子,他在生活中给自己蹚开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在身心方面给自己留足空间,他是苏东坡!始终守住人生潇洒的底线:进退舍得!
冷成金编著的《有一种境界叫苏东坡(3圆融境界静安红尘进退舍得)》主要讲述了中、老年时期的苏东坡在政治、文学上的成就及其情感生活,详尽描述了苏东坡的生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有一种境界叫苏东坡(3圆融境界静安红尘进退舍得)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冷成金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是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大画家,他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幽默感,他智能优异,会作文、会作诗、会作官,心灵却像真纯的孩子,他在生活中给自己蹚开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在身心方面给自己留足空间,他是苏东坡!始终守住人生潇洒的底线:进退舍得! 冷成金编著的《有一种境界叫苏东坡(3圆融境界静安红尘进退舍得)》主要讲述了中、老年时期的苏东坡在政治、文学上的成就及其情感生活,详尽描述了苏东坡的生平。 内容推荐 冷成金编著的《有一种境界叫苏东坡》共分为三卷。 《有一种境界叫苏东坡(3圆融境界静安红尘进退舍得)》主要讲述了中、老年时期的苏东坡在政治、文学上的成就及其情感生活,详尽描述了苏东坡的生平。在文学上,苏东坡是中国古代不可多得的文化巨人,写了很多流传至今的诗词,其中许多成为千古绝唱,堪称空前绝后的一代奇才。在政治上,苏东坡虽然多次被贬,但始终体恤百姓,刚直不阿。在情感上,苏东坡的两位妻子均早早离开人世。在本卷中主要讲他的第三位知己王朝云,王朝云在苏东坡最困难的时候对他不离不弃。但是在苏东坡被贬“天涯”之际,也不幸染病早逝。 目录 五十一 庐山参禅·1 五十二 知己·12 五十三 在路上·22 五十四 司马牛·36 五十五 党争·48 五十六 知制诰·66 五十七 斗辽使·81 五十八 西园雅集·89 五十九 自请外放·102 六十 再莅杭州·116 六十一 安乐坊·127 六十二 苏堤·145 六十三 倾轧·162 六十四 兵部尚书·176 六十五 定州治军·187 六十六 贬书连下·199 六十七 垂老投荒·212 六十八 王朝云·227 六十九 天涯行医·242 七十 天下一家·257 七十一 域外渊明·272 七十二 巨星陨落·284 后记·300 试读章节 五十三 在路上 自四月离开黄州,苏轼一家缓缓顺江东下,八月时才走到真州。这样走走停停,一方面是因为要四处游赏山水,拜会旧友;另一方面是苏轼屡次上表恳请辞官归老,逗留途中等待批文下达,可是批文一直没有下来。苏轼想要早作归老之计,他与王闰之商量,暂时把家人安置在真州驿馆,自己和巢谷到常州去购置田宅。 常州有两位故人蒋之奇和单锡,他们都是常州府阳羡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二人曾盛情邀请苏轼到阳羡游览。当年,苏轼在单锡家中,偶然见到了伯父苏涣的遗墨,大为惊喜,后来还跟单锡结亲,把大姐的女儿嫁给了他。苏轼见阳羡山水秀丽,适宜居住,曾委托二人代购田宅,预作养老归田之用。只是后来苏轼游宦各州,漂泊无定,这桩事就搁置下来。五年的黄州生涯,令他十分渴望田园生活,以安度余年,现在正好可以找故人帮忙,了此心愿。苏轼耗费了大半积蓄,在常州府宜兴县购得一所宅院和少量田地,暂交单锡看管,又给朝廷写了一份乞求居住常州的奏表,这才和巢谷赶回真州。接着乘船由扬州经运河北上,到达泗州的时候,已经是岁末了。 泗州是宋代漕运重要的中转站,它往南连接楚州、扬州,直达苏杭;往北沿汴河可直通京城。白居易有词云:“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可以想见漕运的便捷。苏轼看看将近除夕,想暂时在泗州安歇,等候朝廷批文,等过了年再缓缓向京城进发。一家人大半年乘船赶路,日费甚多,加上购置田产之后,积蓄已所剩无几了。王闰之担忧地说:“眼看年关将近,朝廷的圣旨还未下达,这年可怎么过啊?”苏轼安慰道:“黄州那样艰苦的日子都能挨过来,现在还怕什么?等朝廷准许我辞官,我们便回到江南,尽享天伦之乐如何?”王闰之淡淡一笑:“当然好了,我也少为你担些心。”苏轼陪王闰之回到船舱中,吩咐巢谷进城中买些酒菜回来,草草过个年。 巢谷进城中集市里,先要去买鱼,可天寒鱼价也跟着涨,又想去买肉,可是手中钱少,猪肉也买不起。正犯愁呢,忽然计上心来。 苏轼见巢谷久久未归,心中着急,顶着寒风到岸上等候。雪花片片飞落,城中隐约传来爆竹之声。苏轼瑟缩在风中,拄杖披氅,愁眉不展。朝云上岸来劝道:“先生,先回舱里吧,外边太冷。”苏轼叹气说:“朝云,今夜除夕,你们连饭都吃不上,我心里难受啊。巢谷去借年,至今未归,这年不好借呀!” 朝云忙安慰道:“先生,咬咬牙,春天就到了。”苏轼淡淡一笑:“春天来了,可这过年,对于穷人就是过关哪!”朝云低头略微沉思了一下,问道:“先生,有件事朝云不明白。这年究竟是为穷人而设,还是为富人而设?” 苏轼见舱中王闰之陪着迨儿和过儿,说道:“是为童子而设,因为他们总想长大,却不知长大后,过年是件苦差事。”朝云嫣然一笑:“年应为穷人而设。”苏轼忙让她说来听听。朝云笑着说:“富贵之家,过年有许多规矩,比如,要说过年话,要送过年礼,他们很累。这是因为,他们怕失去富贵。穷人则不然,他们无甚怕丢掉,只盼来年幸福临门,希望总是寄于来年,过年对他们是希望。有这盼头,过年也就格外兴奋。所以,年是为穷人设的。” 苏轼苦笑道:“有道理。除夕饿肚子,算是穷到底了,肚子里所有的污秽都没了。物极必反,来年必定过上好日子。”朝云笑道:“先生这么想就对了,不必忧愁。” 这时巢谷扛着一袋米,手提一条鱼和其他年货,胳膊夹着一坛酒,冒着风雪大踏步走回来。苏轼和朝云忙迎上去,接过米和鱼。苏轼问:“巢谷,哪弄来这么多年货?”巢谷神秘地说:“换的。”苏轼正要问他拿什么换的,却看见他只穿着一件单薄的短褂,原来披在外面的夹袄已经不见了。他立刻明白怎么回事了,忙脱下大氅披在巢谷身上,心疼地责怪道:“换来的,寒冬腊月,你这老命不要了!”巢谷笑笑说:“反正开春了也穿不着了,来来,回舱里准备年夜饭啦!”苏轼眼眶都湿润了,朝云忙扶着他回到船上。 王珪自上次被神宗责骂过后,口吐鲜血,一直卧病在家,眼看一日不如一日了。蔡确和李定在朝中没有什么主张,凡事都要到王珪府上来请示。李定拿到苏轼移官汝州的谢表,看到其中有“至今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的词句,又重施故技,向神宗进言说苏轼对诗案心存不满,毫无悔意,应当严加治罪。但自上次贬放了舒亶之后,神宗已很讨厌深文周纳这一套把戏,狠狠地把李定训斥了一通。神宗心里清楚,天下人都喜爱读苏轼的文章,不是一个“乌台诗案”就可以贬损得了的。前番受了李定等人的蛊惑,说苏轼毁谤新法,在盛怒之下才把他贬到黄州,但是能把天下所有写诗读诗的人都关进御史台监狱吗?李定隐瞒了不守丁忧之事,一路攀升到翰林学士的位子,其实苏轼早在二十年前就应该做到这个官职了。神宗只是顾虑到变法大局,才没有去追究李定等人的罪过。如今他们的话再也动摇不了他要重用苏轼的念头了。 李定被训斥后,狼狈退下,跑到王珪府上,哭哭啼啼地把事情说了一遍。王珪躺在床上,气得气喘连连地说:“早跟你说过你们不懂圣上的心思,还敢拿苏轼去拂逆圣意?苏轼已在赴汝州的途中,我们应该再等待时机,等苏轼他自己犯错。老夫苦心经营的朝中局面,就要被你毁了!”说完,猛烈地咳嗽起来,蔡确忙过来抹他的胸口。 李定惊惶地问:“那现在该怎么办?”王珪缓了口气,才慢慢地说:“圣上忙于朝政,精力大不如前,不必总拿苏轼的事引起圣上关注。我听说苏轼已呈递辞官归老的奏章,大可令中书省准其归老,也省了我们不少力气。但是千万不要让圣上知道。”李定和蔡确恍然大悟似的点点头。 自从下诏量移苏轼到汝州之后,神宗盼着苏轼早日回来,可是一直没有消息。苏轼的谢表和奏章都被蔡确等人扣押,不让神宗知道。 入秋之后,神宗旧病复发,身体一天天虚弱下去,但仍然坚持处理政事,带病上朝。可是朝堂之上,再也没有忠臣直臣肯为他进献忠言了。当年他雄心勃勃地主持变法,重用王安石等人,司马光、欧阳修、范镇、苏轼兄弟相继出朝,再后来王安石也罢相归江宁,他身边只有吕惠卿、王珪、蔡确这些人了。政策法令渐渐混乱,虽全力补救,奈何身边没有得力的贤臣,神宗一个人又怎么能力挽颓局呢?民间天灾连年,新法施行受阻,特别是永乐兵败的耻辱时时刺激着他敏感的神经,以致落下了病根。他觉得心力交瘁,有负先帝祖宗的重托,社稷中兴的梦想,似乎已经破灭。百感交集,无由解脱,病也就一天天加重。 挨过了新年,病势愈加沉重。神宗自知不行了,把高太后和年仅十岁的儿子赵煦叫到榻前,垂泪不止。高太后哭道:“皇儿,娘在,有什么话就说吧!”神宗气息微弱,艰难地说:“朕死以后,请母亲垂帘听政,辅佐煦儿。”高太后含泪点头,把赵煦拉到身边,问道:“大臣之中,谁可重用?”神宗慢慢地说:“司马光、吕公著、苏轼、范纯仁,他们皆是忠臣,国之栋梁。孩儿一心锐意新法,将这些人都黜落了,实在是朕的过错。尤其是苏轼,他是先帝钦点的宰相之才,可朕却令他蒙冤远贬,大才遭忌。朕是大大的错了啊!”高太后听罢为之一惊,想起仁宗皇帝的遗言,不禁潸然泪下。神宗歇了一会儿,接着说:“朝中有人忌恨苏轼,一直阻挠他回朝。如今朕已召他回来,只可惜见不上一面了。母后当重用苏轼,则我皇儿可坐致太平。” 神宗瞑目而逝,享年三十八岁。赵煦即位,是为哲宗,改元“元祐”。由于年幼,暂由高太后代理国政。高太后一面吩咐大臣办理国丧,一面诏告天下。 王安石在江宁得知神宗驾崩,痛哭不已,几天里茶饭不进。神宗曾给予王安石莫大的信任和恩遇,全力支持改革变法。现在神宗去世,再不会有人能支持新法继续施行了。王安石已经敏感地意识到政局将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而自己的变法大业可能从此就要中断废止了。他如此哀伤悲痛,既是伤知遇之恩未报,也是伤自己壮志难酬。王安石大病一场,自此身体迅速衰弱下去,再也挣扎不起到佛寺山间闲走了。 苏轼在泗州过了新年,又带着家眷朝前进发,很快到了南都。南都就是现在的商丘,离汴京不远了。这时,朝廷准许他辞官归田的批文下来了,苏轼高兴万分,立刻整装南下,半途中方才听到神宗病逝的消息,不禁大哭一场,提笔为神宗写了挽词。苏轼虽然始终没能得到神宗的重用,还被贬谪黄州五年,但他从来没有半点怨恨之心。现在神宗仙去,他也获准居留常州,真是了无牵挂,身心自由!苏轼在船上向着京城的方向拜了三拜,便起程往常州而去。 P22-26 后记 关于这个后记,要写的很多,还是择要而言吧。 第一、写作原则。多年来研究苏轼,一朝介入《苏东坡》电视剧本的写作,还是想将“东坡精神”写出来。那么,什么是“东坡精神”呢?2006年11月在苏东坡的家乡眉山市文化系统举办的专题讲座上就被问及这一问题。我以为,从社会文化层面上讲,“东坡精神”就是不唯上,不唯权,不唯书,不唯古;只唯民、唯实、唯善、唯美的“文、士、道”精神。从哲学文化层面讲,“东坡精神”主要表现在以情为本,融汇三教,用自己的生命实践展示了传统士大夫人格的最高境界——天地境界,并以此构建了与“天理本体论”相对的“情本论”文化。 我们知道,在当下的“愚乐至死”的潮流中,文学作品是最忌表现“理念”的;然而,苏东坡不是唐伯虎,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风流才子,他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文化伟人,还是惠民无数的政治实践家。综合起来说,他应该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最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对这样的人物,是“至死”也不能“愚乐”的,这是我们不可改变的信条。 第二、三条线索的设计。要想传达“理念”,就必须先让观众爱看,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写作剧本《苏东坡》的特殊性不在于找不到资料,而是资料太多,对于苏东坡的研究者来说,困难在于如何取舍资料,将其戏剧化。于是我们为该剧设计了三条线索: 一、政治——功业线。剧本开篇就将苏轼置于文风——政治改革的风口浪尖上。通过在进士考试中以刘几为代表的“太学体”和以苏轼为代表的“欧阳体”之间的斗争,展示了苏轼所代表的文风改革与政治改革进步的一面,苏轼的一生就是在这一重大历史背景上展开的。 二、爱情——家庭线。主要是二妻一妾一知己的定位。 淑女王弗:苏轼的结发之妻,在苏轼晋京考试前即已与之结婚。王弗秀外慧中,性情温婉,是传统典型的淑女形象。 “俗女”王闰之:苏轼的继室,王弗的堂妹,对苏轼及王弗之子苏迈恪尽职守,但有猜忌之心,在艰难时亦有抱怨之词,曾多次与苏轼发生争吵。王闰之在苏轼和小莲之间十分难处,又兼经历了“乌台诗案”和黄州的困难时期,虽境界不是很高,但令人同情。 仙佛之女王朝云:杭州灾荒时从街上领回的丫头,聪慧貌美,在苏轼家为女仆,曾督教苏轼之子——苏过读书。王朝云任劳任怨,在黄州最艰难的时候也从未动摇过。朝云好佛,性高洁,如出水芙蓉,是苏轼后半生的精神伴侣。 红颜知己小莲:“犯官”杨云青之女。小莲十分聪慧、干练,因出身边将之家,又遭遇变故,故而深谙世事。在凤翔时,小莲母女被苏轼救出牢狱,因无家可归,暂寓苏轼家中,故小莲与苏轼渐生知己之爱。但终来能与苏轼结婚,最后熬死在密州。 三、僧道——文化线。 巢谷是苏轼的亲密伙伴,一生游走于道士与武士之间。参寥人格高尚,一生勤勉,是一位悲苦高僧。佛印与苏轼交好,好与苏轼比言语机智,斗佛禅机锋。吴复古是得道的世外高人,洞察世事,文武全才,百岁犹健。吴复古一直极为欣赏苏轼,经常在关键时刻帮助、指点苏轼,希望苏轼能担起中兴大宋的重担。吴复古是隐逸文化的象征,与苏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和互补,象征着隐性文化和显性文化的关系。他与苏轼的关系,隐含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第三、透露一点本剧制作的艰辛。剧本写好后,首先遇到的问题是找不到合适的导演。有的导演很忙,很难有时间研读剧本;有的认为苏轼是个文学家,只写文学就够了;有的认为凡是天才都有怪癖,只有将苏轼写成怪癖之才才有卖点。由于剧本的特殊性,从那时开始就与制片人一起找导演,为此还专门飞到大连等地。找了多少导演,有点说不清了,最后赖王文杰导演慧眼,拨冗拍摄。至于遴选演员,也非常困难,其中细节,不便透露。要特别提到的是,在拍摄后期,由于预期的资金未能及时到位,差点前功尽弃,还是有赖导演王文杰,垫资具保,终使拍摄完成。至于为该剧播出所遭受的磨难,实不足为外人道也。 第四、关于剧本的“虚实”与改编。剧本以及由此改编的小说不是传记,至于其中的“虚实”成分,主要史实大致可以定为“七实三虚”。有的人物虚构,有的事件“错置”,主要是出于艺术创作的需要,希望观众、读者谅解。关于小说,由于是在剧本的基础上改编的,“去剧本化”的工作做得还不够,阅读起来可能和一般的小说不太一样,也希望读者谅解。 第五、其他要说明的情况和要感谢的人。该小说是本人在取得了有关合法授权后根据同名剧本改编并与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的。原剧本的作者是冷成金、高东峰、冷鑫。高东峰先生为剧本的写作提供了基础,冷鑫在剧本人物设计上出力很多,特此说明。改编过程中,董宇宇、宋鸽、程磊、包树望、林晶、王子墨等同学在文字的增删校对等方面出力很多,特此说明并表示感谢。 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苏学专家朱靖华教授给予了很多的关心和指导。朱老师已追坡仙而去,学生的怀念之情不敢随日月之逝而有稍减。 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长李京盛先生对该剧给予了长期的关怀,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在这里应予以说明和致谢! 2004年,因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杨慧林教授的推荐,我介入到“苏”剧中,在此对杨慧林教授表示深切的谢意! 王文杰导演对剧本做了一些改进,特此说明并表示真诚的谢意! 2008年3月,在广电总局组织的审片会上,宋史专家罗炳良教授在审片后提出了许多问题,并列表说明,使我受益良多,在此说明并感谢! 作为一个苏轼研究者,还要感谢制片人孙跃宏先生。在孙先生的推动下,将“东坡精神”用大众传媒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无疑是—件有着非凡意义的事。 还应特别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室主任周绚隆编审,他的热情支持与鼓励是改编小说的重要动力。 最后,我要说的是,如果剧本及小说受到批评和指责,本人一概受之;如果还有些许的赞扬,真的要归功上面提及的那些人! 冷成金 于中国人民大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