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湖北汉源(楚风满汉源)/感恩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杨骏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由杨骏创作、全面展示湖北对口援建汉源的纪实文学《湖北汉源(楚风满汉源)》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以“灾后重建的伟大创举,感恩奋进的精神财富”为题为该丛书作序。《湖北汉源(楚风满汉源)》全面反映了湖北对口援建汉源恢复重建的光辉历程和不朽业绩,真实记录了湖北援建者们的感人事迹,充分表达了汉源人民的感恩之情。

内容推荐

“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给四川经济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在灾后重建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迅速作出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的英明决策,全国18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省18个极重灾县市。至今,对口支援已取得决定性胜利。

为了全面反映18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18个极重灾县市的光荣历程和不朽业绩,真实记录援建者们的感人事迹,表达四川人民对全国人民的感激之情,并使之成为对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的生动教材,经四川省领导同意,四川省“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办公室、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出版集团共同主编了这套《感恩丛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是该系列丛书之《湖北汉源(楚风满汉源)》,全面反映了湖北对口援建汉源恢复重建的光辉历程和不朽业绩,真实记录了湖北援建者们的感人事迹,充分表达了汉源人民的感恩之情。

《湖北汉源(楚风满汉源)》由杨骏编著。

目录

引子/006

第一章 急:吹响援建号角/008

 第一节 紧急集结/009

 第二节 强攻萝卜岗/015

 第三节 流沙河的记忆/020

 第四节 当时间与生命挂钩/027

第二章 难:掘地生根建新城/031

 第一节 泥巴山路弯又长/032

 第二节 天当房子地当床/038

 第三节 “游轮”开进乱石岗/040

 第四节 援建路上情谊长/042

第三章 险:铺路修渠挖隧道/048

 第一节 汉源天路——环湖路/049

 第二节 穿山架桥修通道/052

 第三节 晒经关上修天渠/058

第四章 新:汗水铸就新生活/066

 第一节 一个都不能少/067

 第二节 乡乡镇镇能通车/070

 第三节 家家都能有房住/073

 第四节 人人能方便看病/076

第五章 奇:萝卜岗上造奇迹/081

 第一节 万盏明灯照亮萝卜岗/082

 第二节 汉源人心中的“鸟巢”/086

 第三节 萝卜岗上读书声/089

 第四节 文化大厦——新县城标志性建筑/Dg2

第六章 壮:对口援建壮举扬/096

 第一节 十五个兄弟姐妹的援建/097

 第二节 13条道路铭记湖北人民/125

 第三节 新学期的第课/126

 第四节 在心中更在路上/128

第七章 变:插上翅膀再腾飞/132

 第一节 把希望埋进土壤里/133

 第二节 小产业大名堂/136

 第三节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138

 第四节 感恩的劳动者/141

第八章 感:湖北人的汉源情/147

 第一节 踏上援建的征程/148

 第二节 工程队里的“拼命三郎”/152

 第三节 汉源是我家/156

 第四节 志愿者的援建路/162

第九章 恩:四川人永远感恩/167

 第一节 汉源感恩的心/168

 第二节 笑声里的感谢/171

 第三节 歌舞中的感谢/174

 第四节 书信里的感谢/176

使命高于一切

 中共汉源县委 汉源县人民政府/189

作者后记/194

附录

 湖北省对口支援汉源县大事记/197

 湖北省对口支援汉源县工程名录/204

 湖北省对口支援汉源县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210

 湖北省对口支援汉源县援建办人员名单/211

编后语/212

试读章节

汉源地处横断山脉北段东缘,为川西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地势周边高、中间低,四周高山环绕,内侧向大渡河、流沙河谷地倾斜深陷。中山切割较深,山势陡峻,沟谷纵横;低山切割较浅;河谷以大渡河、流沙河为主,大部为古河床阶地和缓坡台地,宽谷与峡谷相间。地貌以山地为主,复杂多样。全县相对高程悬殊,3000米以上山峰21座,主要在西部和北部,东部、南部山峰多在3000米以下。最高峰位于与泸定县交界的马鞍山,海拔4021米,相对高差3471米,全县平均海拔1100米。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关于瀑布沟水电站的修建就已经提上了国家议事日程。1958年,我国水利部就开始酝酿瀑布沟水电站的开发。1967年,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展开坝址勘察工作。

其间,包括苏联专家在内的国际国内相关人士曾多次来汉源调研论证,如果瀑布沟水电站开工修建,汉源县城整体搬迁将在所难免。

但在改革开放的黄金发展期,汉源县城的规划建设几近停止,基础设施比较陈旧老化,城市建筑相对脆弱。加上这次“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巨大破坏,使这座多年未扩建修整的老城遭受了灭顶之灾。

灾民安置刻不容缓。汉源新县城规划建设地——萝卜岗提前进入“战斗”。

湖北省援建队伍和汉源县县委、县政府必须在这里尽快铲出一块平地,搭建临时活动板房,安置数万名受灾群众。项目启动与县城搬迁紧密相联,对援建者来说,怎一个“急”字了得!

据湖北省援建办副主任刘旭辉介绍:汉源援建的最大难点和特点就是急。当初来到汉源的时候,余震不断,又连续下雨,大渡河、流沙河上游情况很不稳定,加上地震造成的各种堰塞体,汉源县城危在旦夕。

冒着危房随时可能倒塌的危险,湖北省首批卫生防疫人员与汉源县卫生防疫人员全副武装,每天背负着三十多斤重的消毒药水,顶着烈日,在老城区、新区等地进行“消、灭、杀”工作。

厕所、垃圾堆、杂草丛、臭水沟这些群众掩着口鼻匆匆而过的地方,防疫人员为了把药水洒到每一个角落,往往一待就是十多分钟。

在受灾群众居住的帐篷,防疫人员里里外外都要消杀彻底;根据汉源污水沟多、杂草多,容易滋生蚊蝇的特点,防疫人员科学合理地配置消杀药物,有效地控制了蚊蝇的密度……

烈日的炙烤、背上的重负,使防疫人员身上的衣服浸透了汗水,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每天下来,外套早已结上了白蒙蒙的盐末,加上消毒药水的漂白作用,仅仅几天时间,新外套就变得面目全非。

有时候汉源艳阳高照,气温达30%:以上,安装工人顶着烈日,戴着头盔、手套,专注于手上的活儿,豆大的汗珠不停地流淌。他们凌晨一两点回宿舍,早上六七点又开始到工地。援建者们在这次特殊战斗中想灾民所想,急灾民所急,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体现出一切想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精神。

中铁十一局五公司党委工作部部长张帆回忆,2008年5月19日晚,他们接到集团公司的通知:汉源急需活动房,哪怕把工地上的活动房拆卸下来,也要尽陕送往目的地。连夜,该公司组织了3车活动房板材,于次日清早起程,快马加鞭地奔赴汉源。

葛洲坝集团要为汉源县完成援建8000平方米临时医院,对他们来说,“既是灾民,又是援建者”。原来,瀑布沟水电站于2005年动工建设,葛洲坝集团一千余名建设者便在汉源安营扎寨。“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他们所在的生活区有不少房屋也成了危房。

中建三局从武汉日夜兼程,克服了山路艰难的重重困难,刚抵达汉源,来不及喘口气,便马不停蹄地开始安装板房。援建者们想的是,早一天建完,灾民们就可以早一天搬进来。

汉源老县城是援建指挥部驻地。一个个制约活动板房援建的难题,一场场协调会在通宵达旦地进行着。2008年6月2日晚17时52分,一列满载600套活动板房建材的专列准时抵达汉源乌斯河火车站。“快!”一声令下,几十名卸载工人同时扑向车厢。不到半个小时,一辆满载板材的货车便从火车站开出,急速开赴汉源灾民安置区。悬崖绝壁、崇山峻岭,四十多公里弯弯曲曲的坑洼路,仅用了两个多小时,这批活动板房材料全部转运完毕。

一个个普通人、一支支建设大军、一批批湖北救援物资相继运抵汉源。一条条通道建成,一排排板房在萝卜岗完工。

2008年8月10日,湖北提前完成援建过渡安置房工作,累计完成过渡安置房24756套,超出国家任务256套。其中汉源过渡安置房工作难度最大,需要在不通水电、没有道路的山岗上建设,共完成土石方150多万方,新开1平方公里的坡地。该项工作得到了建设部的充分肯定。

2010年3月4日,再回头看这场提前进入的“战斗”,汉源县援建办的小刘在老县城给作者指着一条路说:这就是当时抢修的唯一通道——生命之道。

那不是柏油马路,也不是山野堰道,是地震时的救灾路,是全县人民的搬迁路。在上面走走停停的援建者们早已熟悉它的每一个路口和转角。路的这头,老街剩下不多几栋刷写着“危”字的墙体,和流沙河对面新县城的现代化建筑在明媚的阳光下形成强烈反差,仿佛告诉人们,灾难与希望,一个在随时间远去,一个在现实中升起。

P15-18

序言

灾后重建的伟大创举 感恩奋进的精神财富

两年多前发生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山河破碎的灾难和骨肉分离的痛苦。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危难之际伸出的援助之手、奉献的同胞之爱。我们永远铭记,全国人民与灾区人民患难与共,携手并肩,共同穿越灾难、重建家园的奋进岁月。今天,四川要欣慰地向全国人民报告,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党政军民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奋力夺取了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和灾后重建的决定性胜利。截至2010年9月,纳入国家灾后重建总体规划的29700个项目,已完工25269个,占85.1%;完成投资7364亿元,占概算总投资的85.5%,实现了中央提出的“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的要求。曾经满目疮痍的地震灾区已旧貌换新颜,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正汇聚升腾起新的希望。

我们代表震后重生的灾区人民,向所有支援和帮助我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全国人民、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特别要向18个对口支援省市,向坚持奋战在灾区一线的广大援建单位和援建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对口支援是一项伟大壮举,集中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

特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震后不到一个月,中央作出“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对口支援的重大决策,出台《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全力支持灾区重建新家园。18个对口援建省市积极响应,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急灾区群众之所急,想灾区群众之所想,把灾区恢复重建当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把受援县市当做自己的县市来看待,把灾区人民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来抓,全民动员、全情投人、全力以赴,为中央分忧,为灾区解难。各援建省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都亲自带队,深入受援县市调查研究,部署和推动对口支援工作。援建省市与灾区人民心手相牵、众志成城,合力重建家园,在人类抗灾救灾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对口支援的成功实施是中华民族共御巨灾的一大创举,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灾后重建模式。这一伟大壮举,极大彰显了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力呔事的制度优势,空前浩大的重建队伍迅速向灾区集结,空前规模的重建物资迅速向灾区调运,空前声势的对口援建迅速在灾区展开,向世界展示了四海同心的中国力量;这一伟大壮举,生动诠释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举国上下患难与共,前方后方同心协力,海内海外和衷共济,凝结成坚如磐石、牢不可破的生命共同体,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无比温暖,向世界显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这一伟大壮举,充分展现了我国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正是因为30多年改革开放积累了雄厚的物质支撑和强大的技术保障,为成功应对特大自然灾难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一伟大壮举,再次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能够应对各种风险、驾驭各种复杂局面,具有强大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隗为全国各族人民的主心骨。

对口支援是一尊不朽丰碑,生动记载了共建美好家园的坚韧历程

两年多来,对口支援取得的丰硕成果情溢天府、意满巴蜀。18个对口支援省市的数千名援建干部,数万名专业技术人员和建设者,不分昼夜、不知疲倦地奋战在重建一线,一个个热火朝天的重建场面点燃了灾区复兴的希望。尤其令灾区人民感动的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各援建省市克服自身经济发展压力,作出郑重承诺,坚持完成对口支援任务决心不变、目标不改、力度不减,“一家人、一条心、一个目标”,全力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截至2010年9月,18个对口支援省市确定的3645个援建项目已完工3183个,援建资金已到位684亿元,完工进度和资金到位率都超过85%。除中央确定的18个对口援建省市外,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有关省区市也积极给予援助;省内其他市州分别对口支援1个重灾乡镇。灾后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对口支援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对口援建帮助灾区建起的是美好家园,在灾区人民心中树起的是巍峨丰碑。18个对口援建省市竭尽所能把心目中最美好的构想挥洒勾画在震区大地,以昼夜兼程的速度改写着震区的面貌,促进了灾区城乡整体布局的优化和环境风貌的提升。各地的规划智慧和建设风格在重建中得到充分展示,灾区城乡规划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在对口援建的推动下,与震前相比,灾区公共服务水平、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在地震灾区,取名为“爱心学校”、“爱心医院”、“民心路”、“感恩街”的民生设施随处可见,成为灾区人民表达感恩致谢的特殊方式。

对口支援是一次再生涅槃,有力铺筑了灾区持续发展的振兴之路

各对口支援省市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重建与发展并举,不仅帮助灾区实现“原地起立”,而且注重“发展起跳”,突出产业项目援建,大力增强了灾区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发挥自身产业、技术和人才优势,援建了一批工业、旅游、特色农业等项目,积极帮助灾区夯实产业发展基础;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等方式,帮助灾区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特色产业,促进产业升级;通过组织企业到灾区考察投资,规划建设一批对口合作特色产业园区,为灾区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一个个合作项目的引进实施、一个个产业园区的加快建设,灾区产业恢复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不断增强。地震灾区的二十多个产业合作园区,正逐步成为各受援县市经济快速发展振兴的重要支撑。

各援建省市在加强硬件设施援建的同时,充分发挥科教、人才、管理和机制优势,为受援县市提供多种形式的“软件”支持。积极开展支医支教支农,选派了大量灾区急需的技术人员,确保援建项目建成一个、有效运行一个;积极开展教育培训和结对帮扶,有针对性地培训项目管理、施工监理、城乡规划等专业人员,为灾区留下一支“撤不走”的人才队伍;积极开展干部双向交流和挂职锻炼,数千名优秀援建干部到灾区任职,一批灾区干部到援建省市挂职锻炼,使灾区干部群众的观念和理念都得到深刻转变。对口援建省市通过多种方式的智力帮扶,促进了灾区干部素质整体提升,为灾区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保障。在重建进程中,“南腔北调”的援建者,“南来北往”的志愿者,成为又好又陕推进灾后重建的生力军。

对口支援是一座友谊之桥,全面开启了合作共赢发展的崭新平台

危难之际见真情。对口援建是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融合,托举起灾区人民面对灾难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力量,灾区人民与援建省市人民结下了患难与共、永志不忘的深厚情谊。对口支援的开展,既推进了灾区恢复与发展,又搭建了交流合作的新平台。以对口支援为契机,促进了人员大交流,数以万计的援建队伍来到四川灾区,各个层次的党政交往前所未有,双方相互的关注度显著提高;促进了理念大融合,灾区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援建人员,东中部地区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移植灾区,深刻改变了灾区思想观念和发展理念;促进了文化大交流,许多灾区干部和群众到援建省市学习培训,援建省市人民自发到灾区奉献爱心、观光旅游,亲身体验了四川的秀丽自然风光和悠久历史文化;促进了经济大合作,我们与援建省市建立起了更紧密的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和长期合作机制,推进由援建到合作、对口到全面、重建到发展的转变,大力促进了双方经济社会交流与合作。一项项交往交流活动,见证了灾区人民与援建省市人民情真意切的战斗友谊;一个个产业合作园区,开通了援建省市企业进军西部、投资四川的快车道;一个个长期合作协议,打开了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机遇、推动东中西互动发展的新局面。我们坚信,对口援建种下的友谊之花,必将永远绽放在灾区人民的心中,必将结出丰硕的全面合作发展成果。

对口支援是一部英雄史诗,永远留存了四川感恩奋进的精神财富  两年多的艰苦岁月里,我们的广大援建工作者,谱写了许多大爱大义的善行义举,留存了许多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涌现了崔学选等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四川省和全国总工会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们是灾后重建的重要参与者,是灾区巨变的历史见证者,是四川人民的学习楷模,是全国人民的学习榜样。我们要大力学习和弘扬广大援建工作者顾全大局、情系灾区的责任意识,他们带着援建省市对灾区的巨大关怀和深隋厚谊,离开熟悉的工作生活环境,告别家乡和亲人,毅然投身对口援建艰苦工作,这种强烈的大局意识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值得灾区人民永远钦佩。我们要大力学习和弘扬广大援建工作者以人为本、真情为民的高尚情怀,他们始终以满腔热情和昂扬斗志,把灾区当家乡,把群众当亲人,与灾区群众同甘共苦,用心血和汗水在废墟上建设美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这种为民情怀,值得灾区人民永远感恩。我们要大力学习和弘扬广大援建工作者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可贵精神,他们在无数个日日夜夜里,不讲条件讲奉献,不当客人当主人,冒着余震频发、山体滑坡等诸多危险,克服水土不服、生活不便等许多困难,超常付出,忘我工作,这种无私无畏、乐于奉献的英勇气概,值得灾区人民永远学习。我们要大力学习和弘扬广大援建工作者科学务实、团结协作的优良作风,他们本着对灾区高度负责的态度,将科学理性和务实作风贯穿援建全过程,充分尊重灾区实际和群众意愿,与当地干部群众和其他援助力量携手并肩、攻坚克难,把援建项目建成了民心工程、优质工程、精品工程,这种务实开拓的协作精神和科学精神,值得灾区人民永远弘扬。

对口支援的重大成就,充分证明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援建省市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对口援建的丰硕成果,倍加珍惜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倍加珍惜全面合作的美好前景,将对口支援的深情厚谊和先进模范的榜样力量,转化为加快四川各项事业发展的巨大动力。我们要巩固和扩大灾后重建成果,着力抓好发展产业、扩大就业和扶贫帮困三项重点工作,大力提升灾区长远发展能力,让灾区群众既住上好房子,更过上好日子。

援建有期,友谊长存。我们坚信,有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对口援建奠定的坚实基础,有劳模精神提供的不竭动力,有灾区人民的不懈奋斗,我们一定能够夺取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全面胜利,一个震后更加美好的新四川必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后记

“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给四川经济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在灾后重建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迅速作出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的英明决策,全国18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省18个极重灾县市。至今,对口支援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对口支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应对重大自然灾难的伟大壮举,它充分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彰显了“团结协作、共克时艰”、“全国一盘棋”的举国体制和“—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将永载人类抗击重大自然灾难的史册。

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深情地评价对口支援:“历史功绩会永远记载,四川人民会永远感恩!”为了全面反映18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18个极重灾县市的光荣历程和不朽业绩,真实记录援建者们的感人事迹,表达四川人民对全国人民的感激之情,并使之成为对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的生动教材,经四川省领导同意,四川省“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办公室、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出版集团共同主编了这套《感恩》丛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按照《感恩》丛书的编辑宗旨,我们对丛书进行了总体策划和设计,组织作者进行采访写作,并聘请四川省内专家、学者、作家认真审读书稿,精心指导作者修改书稿。在整个编写和出版过程中,各书的作者不辞辛劳,多次深入灾后重建第一线,真切体会到了援建工作的难度和热度,搜集了大量生动感人的素材,以饱满的热情精心创作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书稿的写作任务;各省市援建工作的领导同志和对口援建指挥部,对本丛书的编写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不仅提供了大量生动翔实的资料和援建工作的实景照片,而且认真细致地审阅了书稿内容和统计资料,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我省受援的18个极重灾县市的同志满怀感恩之心,对相关书稿的编写和编辑出版给予了全力支持和配合,提供了不少资料和照片;省级各有关部门对本丛书的编写和出版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四川出版集团、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抽调精兵强将:承担瑚编辑出版任务……可以说,这套丛书的编辑出版是各方面力量团结协作、共同努力的结晶。

我们对所有的援建者们致以崇高的敬意!衷心感谢所有为《感恩》丛书的编写出版工作付出心血并给予热情支助的领导和同志们!正是大家的共同努力,使《感恩》丛书得以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之际出版,成为四川人民向18个援建兄弟省市和全国人民表达感恩之隋的一份礼物。

《感恩》丛书编辑委员会

2011年3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4:2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