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智识分子(做个复杂的现代人)
分类 教育考试-字典词典-字典词典、工具书
作者 万维钢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如果一个东西突然流行开来,我们的常识思维总是以为这个东西一定有特别出类拔萃之处,或者就是其幕后一定有推手。但Twitter上的研究表明,所谓幕后推手其实并没有那么厉害。那么为什么某些书能够畅销,某些电影能够卖座,某些音乐能够上榜呢?完全是因为它们出类拔萃吗?Watts参与的另一项研究表明,成功很可能主要是因为……运气。

这是一个相当有名的实验。实验者创办了一个叫作Music Lab的网站,在几周之内招募到一万四千名受试者来给48首歌曲评分,如果他们愿意,也可以下载其中的歌曲。有些受试者的评分是完全独立的,他们只能看到歌曲的名字。而其余受试者则被分为八个组,他们可以看到每首歌被自己所在组的其他受试者下载的次数——他们可能会设想被下载次数越多的歌曲越好听,这样一来他们打分就会受到社会影响的左右。

实验表明那些好歌,也就是在独立组获得高分的歌曲,在社会影响组也是好歌,而且其流行程度比在独立组更高;而坏歌在社会影响组的表现也更差。所以当听众能够被彼此的选择影响的时候,流行的东西就会变得更加流行,出现胜者通吃的局面。

然而这个实验最重要的结果是,具体哪首歌能够登上排行榜的最前列,则是非常偶然的事件。有些歌曲可能会因为实验初期纯粹因为运气好获得更多下载次数,后来的受试者受这个影响就会以为这首歌好听,以至于给予它更多的关注,形成正反馈。最初的运气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最后谁能脱颖而出。在独立组仅获得第26名的一首歌,在一个社会影响组居然排第一,而在另一个社会影响组则排第14名。尽管特别不好的歌肯定不能流行,但好歌想要流行还是需要很大的运气成分。总体来说,独立组排名前五的歌曲只有50%的可能性在社会影响组也进前五。

对能够互相影响的一群人,不能以常理度之。撒切尔夫人曾经说:“根本就没有社会这种东西。只有作为个人的男人和女人,以及他们的家庭。”可是你不能用研究一个人的办法来研究一群人。就算你能理解这群人中的每个人,你也未必能理解把这群人放在一起会发生什么。他们之间的社交网络结构,会导致一些非常偶然的事情发生,这些事情无法用任何常识去预测。一般人的历史观总是有意无意地把一个集团,比如说清廷,想象成一个有思想有行动的个人,好像辛亥革命就是清廷、孙中山和袁世凯三个人之间的事一样。这样的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孙黄数次起义数次失败,最后居然在一个完全想不到的时机成功了。

我们生活在一个彼此互相影响的社会。我们想起来去听一首歌,也许只不过因为朋友的推荐。我们想起来去看某个电影,也许只不过因为我们恰好在微博上“粉”了某人。旭日阳刚可能的确唱得不错,但在某个平行宇宙里他们将不会登上春晚舞台。如果历史重演一遍,芙蓉姐姐、周迅甚至李谷一都未必能成名,《哈利·波特》的第一集未必能获得出版,蒙娜丽莎不会是全世界有史以来最有名的画作。我们总是习惯于把事情的成败归结为人的素质,归结为领袖人物,甚至归结为阴谋论,好像什么都是注定的一样,而事实却是很多事情只不过是偶然而已。

常识只是特别善于在事后“解释”事件,这种解释根本谈不上真正的理解。十月革命爆发了,我们就说俄国局势导致革命必然要爆发,可是革命之前有谁能这么肯定呢?中国女篮以三分优势击败韩国队取得2012年的奥运参赛权,赛后总结自然全是成功经验,可是如果中国队最后两个球偶然没投进,媒体上必然又全是失败的反思。我们看这些事后的经验总结或者反思,总是觉得它们说的都挺有道理,简直是常识。专家们也正是根据这些道理去预测未来。可是事先你怎么能知道这些完全相反的道理哪个会起作用呢?

再比如,如果有人说来自农村的士兵会比城市士兵更适合部队生活,读者很可能会认为这是显然的——农村本来条件就比较艰苦,需要更多的体力劳动,所以农村士兵肯定更能适应部队。然而据社会学家Paul Lazarsfeld对二战期间美军的调查,事实恰恰相反。其实是城市士兵更适应部队生活,因为他们更习惯于拥挤、合作、命令、严格的衣着规定和社会礼仪。这两方面的常识看上去都有道理,在没有统计的情况下我们根本不知道哪个更重要。这就是为什么不做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要想从复杂的随机事件中看到真正的规律,最好的办法是像搞自然科学一样进行大规模的重复实验。如果中国女篮跟韩国队在同样的条件下打100次能赢95次,我们就可以确信中国队强于韩国队。如果一首歌能在每一个社会影响组都进前五名,我们就可以确信这首歌的确出众。然而历史不能重复,我们不知道最后发生的结局是不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但我们却总能用“常识”给这个结局一个解释!像这样的解释如果用于预测未来,甚至制订计划,怎么可能不失败呢?

P5-7

目录

PART I - 世界观祛魅

 别用“常识”理解复杂世界

 模仿的雪崩效应

 最简单经济学的五个智慧

 选民的大脑想要什么

 高效能任性

 有一种歧视叫自利

 人的正义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放诸古今皆准的权力规则

PART II - 流水线时代的英雄

 高中是个把人分类的机器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常青藤的绵羊

 能把穷人变成正常人的教学法

 美国人说的圣贤之道

 说英雄,谁是英雄

PART III - 智识分子的十八般武艺

 为什么高考作文题目是可预测的?

 大数据带来的主题军备竞赛

 大尺度和硬条件:四万年来谁著史

 技术左右天下大势

 一点实用主义的学英语心得

 信息极客的三个功夫

 “舌战群儒”的技术分析

 贝叶斯定理的胆识

 生猛的进化心理学

 哪种知识最可靠?

 时间简史和时间简史刻奇

 宇航时代为何还未到来

 数字如潮人如水

PART IV – 未来,已经到来

 把工作输给机器人

 你比机器强在哪儿?

 带着机器竞赛

 怎样杀死海星

 合弄制:一种新的管理方法

 该死就死的市场经济

 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

序言

自序——做个复杂的现代人

这是一本关于现代世界的书。我想在这本书中讲些一个现代人应该有,而且只有现代人才可能有的“智识”——智慧和见识。想要理解这个现代世界,乃至做些决策,就得有这种智识。

从社会变革的大尺度来看,本书要说的思想都相当新,还没有来得及变成成语典故写进我们的文化基因。它们散落在各个学科的最新进展之中,常常不为外行所知。但是这些思想其实并不需要什么专业知识就能被理解和掌握,它们已经在科学家、哲学家、工程师、企业家、创业者、大学师生以及各行各业中对现代世界保持敏感兴趣的人群中传播。

这些人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而是“智识分子”。

我本是一个physicist,以科研为生,成就还没达到敢以中文“物理学家”自称的程度。按理说应该专注于物理研究,可我却读了好多非专业的书,写了好多跟物理学没关系的文章。我做这些不务正业的事并不是因为物理学家自由时间多,而实在是因为,这个风起云涌的现代世界,太有意思了——我甚至觉得如果你不去好好了解这个世界的最新思想,仅仅满足于当个特定专业的知识分子的话,简直就是白生在了现代一回。

而且你有可能面临掉队的危险。此时此刻的世界有三个重要趋势,对我们提出了智识上的挑战。

1.三个趋势

第一个趋势是世界越来越复杂。

经济学家爱拿铅笔说事。一支铅笔看似简单,但如果你仔细想想,其中的石墨铅芯、木质外壳、笔头的金属皮和橡皮,从最初级的原材料提取到加工组装,中间不知道经过了多少人的手。没有任何一个人掌握制造铅笔的全套“手艺”,每个人所会的只不过是其中一步而已。

哈耶克告诉我们,这是市场的力量。知识其实是去中心化的,分布在人群之中,是市场把人们组织起来分工协作。所以如果你只会一样知识,没问题,只要你对价格信号做出合理反应就能生活得不错。反过来说如果有人想拥有全部的知识,试图去总揽全局甚至制订计划,那他只能帮倒忙。

但是现代世界比传统铅笔工人面临的局面还要复杂。如果我是一个工资不高、但是有点现代意识的铅笔工人,我就想问问为什么我不能拿高工资,这我就需要了解点经济学知识。我还想建议工厂在铅笔上印些字和花纹来促进销量,这大概涉及心理学。我关心我的工作是否稳定,有人说铅笔行业快不行了,我怎么评估这种言论的可信度?我会不会被机器人取代?我应该怎么跟老板搞办公室政治?如果我想让子女将来从事更高端的工作,我应该侧重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

没有谁只知道盯着价格信号,以上这些才是一个现代人的真实处境:每天面对很多的问题。怎么回答这些问题?大多数人的办法其实是模仿他人,因为自己思考也没用,看《三国演义》《孙子兵法》《厚黑学》也没用——适应传统简单社会的经验和思想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

第二个趋势是人工智能正在慢慢取代人的工作。

对这一点我会在书里细说。简而言之,局面比人们想象的严峻得多。直到目前为止仍然好使的很多谋生技能,甚至包括一些高级技能,都将很快被人工智能替代。我们即将迎来一个“不换思想就换人”的时代。

第三个趋势是尽管所有人的物质生活都在改善,整个社会阶级分层却正在扩大。

近年有关贫富差距的研究都在强调一个观点:穷人跟富人的最重要差别,并不在于金钱数量多少,甚至不在于得到机会的多少,而在于文化和观念。贫困并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状态,而且还是一个思维模式。这个思维模式的差异并不仅仅是什么《穷爸爸富爸爸》之类投资理财的区别,而且还是一整套的东西。

比如说,对陌生人的信任程度,可能就反映了你的阶级高度。有人曾深入调查过美国波士顿地区意大利移民工薪阶层社区的社交习俗n’,发现对这些人来说,家人、亲戚和从小玩到大的熟人远远比任何外人都更值得信任。他们认为一切外面的东西都是神秘甚至是充满敌意的。而英国的另一项研究发现,工薪阶层和穷人更乐意说一些只有身边亲友才能听l董的话,根本不管外人能否理解——而中产阶级人士则尽量向所有人解释他在说什么。

对比中国人热衷的同乡情谊、校友之间的方言黑话,我们大多数国人在思想上是个什么阶层?我们是不是很容易陷入被传统熟人社会乃至从原始社会来的进化心理学所左右的思维模式之中?我们具备现代社会推崇的理性思维吗?

这个世界的定律不是心灵鸡汤,所以我必须得说,落后的思维模式很难被改变。我会在书中介绍几个试图改变贫困思维的研究,其中鲜有成功案例。

加拿大心理学家基思·斯坦诺维奇有本书叫《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用大量研究结果说明一个问题:智商跟理性是两码事,二者几乎不相关。理性能力——充分认识当前局面,做好最佳决策的能力——得另外学习。

在优质教育资源稀缺,不同阶层家庭文化的差异巨大的情况下,你猜谁更容易学到理性。

……

所以博雅之学训练的不是什么“贵族品位”,而是真贵族,是社会的中流砥柱,是精英。

博雅之学,并不是告诉我们什么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而是提供一些寓言故事、名人典故和思维套路。你掌握的套路越多,办事的时候可供选择的思路就越多。至于遇到什么事应该用哪个套路去解决,这没有任何程序性固定办法,是一种艺术,只能自己选择。

比如说,如果你把经济学理论模型当成放诸四海皆准的真理,你什么事儿都不太可能干成。但是如果你把经济学理论当成仅供参考的寓言,你反而可能非常灵活地办成一些事情。

如果拿武侠小说打比方,那就是我们不能学那些只会本门武功——哪怕这个武功很厉害——而且还个性单一的配角。我们得学师从多位名家,招式复杂多变,性格也被女主角认为是捉摸不定的男主角。面对一个问题,你可以把它当成经济学问题,但你也可以把它当成政治问题,甚至物理问题。我们就如同使用武功一样不断尝试各种招法,一招不成再来一招。理论不好使不能怨老师教错了,只能怪自己会的招太少。

简单打不过复杂。只有复杂的人才能打败复杂。

想要学会这样的本事,就得读书。

6.本书

这不是一本学术著作,不是一本教材,也不是一本完备的行动指南。我既不可能在书中完整地介绍所有有用的知识,也不打算列举这些知识的目录。我还不能保证书中说的理论都是对的,理查德·费曼有句话说,(物理学)理论进展之快常常超过书籍出版的速度。

我能保证的是书中所有内容都是有趣的。“有趣”其实是个特别高级的标准,为了达到这一点我付出了艰苦的努力。这本书的任务是给读者带来启发。如果现代世界的智识是我们追求的月亮,这本书是指向月亮的手指。

本书的第一部分“世界观祛魅”,试图向读者介绍一个跟传统看法不太一样的世界。网上的青年经常说什么东西能“改变我的三观”,而学者们对此有个格调稍微高一点的说法,叫作“budge my priors”——直译差不多是“使我心目中对世界的基本假设稍微移动了一下”。常识是我们的敌人。社会上人们对一些常见问题的主流看法,很可能是错的。我期待这部分的内容能让你对世界的基本假设稍微移动一下。

第二部分“流水线时代的英雄”,重点谈教育问题,尤其是中国教育。我认为当前人们讨论教育根本没说到点子上——现代教育制度的本质不是什么培养有用人才,而是把人分类,让阶级分层。对这个问题你想得越明白,内心就会越难受。但是最后我会给一个光明结局,说说英雄是怎么突破教育和阶层的局限的。我还会提出一个基于大数据、自由意志、人工智能、信息论和供给派经济学的英雄定义。英雄的存在,可能是复杂世界的一大好处。

第三部分“智识分子的十八般武艺”,讲几个当前学界流行的观察世界的角度和解释世界的方法。这些方法有心理学的也有物理学的,有软的也有硬的,有大的也有小的,绝对不带门户之见。将来遇到一些一般人对付不了的问题,把这些武艺啪啪啪抖落出来,也许真能破解一二。

第四部分“未来,已经到来”展望未来,而且是迫在眉睫的未来。为了在人工智能时代保持人的创造性优势,我们需要新的工作策略,新的组织管理方式,和新的社会形态。这些策略、方式和形态,并不是什么科幻推理,而是早就已经发生了,甚至已经发生了好多年,只不过我们没有注意到。

科学家的职业病是希望什么好东西都是自己第一个发现的,然而这本书涉及的所有严肃理论都是别人的研究——我自己的研究,磁约束受控核聚变等离子体模拟,还不够符合这本书“有趣”的标准。但是我能追求这个:书中有些思想,是我第一个告诉中国读者的!

内容推荐

常识是我们的敌人,我们即将迎来一个“不换思想就换人”的时代。

《智识分子(做个复杂的现代人)》是一本关于现代世界的书,作者万维钢想在这本书中讲些一个现代人应该有,而且只有现代人才可能有的“智识”——智慧和见识。想要理解这个现代世界,乃至做些决策,就得有这种智识。这本书会纠正你想当然的判断,告诉你一些靠谱的认知科学的研究结果。“学而时嘻之”精粹,大量深度好文首次发布!

编辑推荐

中国好书、文津图书奖《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姊妹篇。

世界很虚伪,我们太天真。

用理工科思维理解现代世界,智识分子的视界和你想的不一样。

常识是我们的敌人,挑战你万万没想到的认知神经。

专治小资、童话、鸡汤类的幻想。

万维钢著的《智识分子(做个复杂的现代人)》是对这个世界有好奇心、期盼见识、追求上进、质问自己的未来有什么可能的人准备的。它会纠正你想当然的判断,告诉你一些靠谱的认知科学的研究结果,告诉你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运行的,人们为什么会这么想,那么做。越早看到它受益越大。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4 12:3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