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女儿节(西和乞巧文化)/民俗书系/华夏文库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赵逵夫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甘肃省西和县中部、北部大半个县和礼县东部、东北部几个乡镇的乞巧活动从农历六月三十日开始至七月七日半夜,持续七天八夜,按传统习俗是只有未出嫁的女孩子可以参加,是真正的女儿节,在全国绝无仅有。甘肃省西和县中部、北部大半个县和礼县东部、东北部几个乡镇的乞巧活动从农历六月三十日开始至七月七日半夜,持续七天八夜,按传统习俗是只有未出嫁的女孩子可以参加,是真正的女儿节,在全国绝无仅有。

朋友,你如想要了解这个最古老的节俗传至近代以至今日的情况,请翻阅赵逵夫著的《中国女儿节:西和乞巧文化》这本小书吧。

内容推荐

《中国女儿节:西和乞巧文化》由赵逵夫著。

秦人发祥于陇南西汉水上游,周人发祥于陇东庆阳地带。现在流行传于甘肃省西和县、礼县一带的乞巧节俗,正是秦早期文化的遗留;而牛郎织女的传说,正是在周秦文化交融中所形成的。

乞巧期间,未出嫁的姑娘们要参加者七天八夜的乞巧活动。她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迎巧、祭巧、唱巧、送巧。通过一年一次的乞巧节,姑娘们不仅学到很多生产、生活知识,也培养组织、协调和团结互助精神。这样的乞巧节在全国是独特的,是真正的女儿节。

目录

引言

一、七天八夜乞巧节——真正的女儿节

 (一)乞巧风俗谱系与乞巧风俗

 (二)乞巧准备与组织工作

 (三)迎巧

 (四)祭巧、唱巧

 (五)相互拜巧

 (六)迎水和转饭

 (七)巧饭会餐

 (八)灯下乞巧

 (九)送巧

 (十)乞巧活动对于西和女性的意义

二、乞巧歌的前世今生

 (一)被旧礼教吹散消失后的搜寻

 (二)西和乞巧歌与牛郎织女的传说

 (三)《西和乞巧歌》的内容

 (四)从乞巧歌看新旧思想斗争中的女性命运

 (五)乞巧歌对新中国历史的反映

 (六)乞巧歌的传习、创作

 (七)乞巧歌演唱与音乐舞蹈技巧的提高

三、秦文化的遗留与牛女传说

 (一)织女的原型——秦人始祖女修

 (二)秦人发祥地

 (三)秦文化遗存

 (四)天水、汉水与天汉

 (五)《诗经·蒹葭》与牵牛织女传说

 (六)西和与七夕风俗相关的名胜

四、周秦文化的交融与牛女传说和乞巧风俗的形成

 (一)周人发祥地与农耕文化遗存——陇东

 (二)发明牛耕的叔均

 (三)祭祀田祖的诗

 (四)《诗经》中的牵牛织女传说

 (五)《周易》中透露的信息

 (六) 秦代的牵牛织女传说

 (七) 西汉宫廷的乞巧节

 (八)牵牛织女传说的分化

 (九)一年一次的乌鹊架桥

 (十)“说春”和牛拜年风俗

结语

试读章节

跳麻姐姐

过去,在七天八夜的祭巧、唱巧过程中,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仪程,便是跳麻姐姐。这项活动多数在七月初二至初六选择吉日进行。

在西和、礼县一带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中,麻姐姐是一个出嫁后因为不能生育而被遣回娘家的女子。她纺麻线、织麻布的本领都很强,又爱帮助人、教别人。因为一直独身,所以被称作麻姐姐。而且她和牛郎织女是邻居,织女上天后托梦给她,所以姑娘们乞巧时通过麻姐姐的神灵问吉凶。由当地民间传说分析,麻姐姐应是绩麻和织麻布的女神。20世纪40年代以前,西和农民多穿麻布衫,因为麻布衫质厚、耐磨,又可以垫肩、背。

跳麻姐姐首先要确定一位跳神姑娘。确定的原则有三:一是平时曾梦见自己跳麻姐姐,到乞巧时想真正跳一回的;二是认为自己当年有厄运,为求吉祥发愿要跳的;三是年龄在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跳麻姐姐是一种带有神秘性且有一定风险的活动,所以不轻易进行。进行时必须请有经验的成年妇女主持。

跳麻姐姐仪式开始时,跳神的姑娘和主持的妇女一起在神桌前点蜡、炷香、焚表、跪拜,并默默祈祷,求神显灵附体。然后,主跳姑娘站在神桌正前方,左右各站一位陪跳姑娘,其他人神色严肃地分站神桌两旁。一位装扮麻姐姐替身的姑娘,钻到神桌下,准备仪式进行中的回答问话。仪式开始,神桌两旁的姑娘齐声问:“麻姐姐,做啥着哩?”

神桌下的姑娘回答:“簸粮食着哩。”

接着,神桌旁的姑娘用数板调齐唱:“簸东了,簸西了,簸下的粮食鸡□(叨)了。”

唱罢,桌旁姑娘又问:“麻姐姐,做啥着哩?”

桌下姑娘答:“磨面着哩。”

桌旁姑娘齐唱:“东磨面,西磨面,渠里无水磨不转。”

唱罢,桌旁姑娘又问:“麻姐姐,做啥着哩?”

桌下姑娘答:“擀面着哩。”

桌旁姑娘分成左右两部分,互相问答对唱:“多么少?两盆哩。薄么厚?照人哩。长么短?噎人(面条长,咬不断)哩。”

接着,神桌下的姑娘一边往外钻一边用拖长的声调大喊:“麻姐姐的神……来……了!”神桌两旁的姑娘齐唱《跳麻姐姐歌》:

麻姐姐,快些来,香蜡表纸接你来。

麻姐姐,隔山来,腰里别的红毡来。

麻姐姐,隔河来,手里端的窠箩子来。

麻姐姐,虚空里来,脚上穿的登云鞋。

麻姐姐,神来了,黑天半夜寻来了。

黑天半夜走来了,给神端的酒来了。

黑天半夜咋来了?端的杏核儿茶来了。

杏核儿茶,、封坛酒,麻姐姐一双好巧手。

云里头走,虚空里行,麻姐姐只爱勤户人。神桌两旁的姑娘,不停地反复唱《跳麻姐姐歌》,神桌前的三位姑娘随即一起开始按歌声的节拍用双足原地跳跃,并且两臂同一方向前后摆动。开始跳得较慢、较低,摆动幅度不大,随着时间的延长,歌声节拍逐渐加快,跳摆的速度、高度、幅度也变得更快、更高、更大。两边唱《跳麻姐姐歌》的人也反复唱着,一直唱到认为主跳姑娘已被神附体的时候为止。

左右陪跳的人如感到体力不支,可以随时替换。中间主跳的姑娘,不得在中途停止跳跃。如果实在体力不支,可由左右陪跳的姑娘,搀扶其胳膊,帮她坚持跳跃。

跳过一段时间,如主跳姑娘脸色不变,神志清醒,就被视为神不附体。此时,主持妇女手执点燃的黄表纸,在神桌上与主跳人头上来回绕动,口中喃喃祈祷:“请神下马附身,请神下马附身。”

有少数主跳姑娘跳了好长时间仍不见神灵附体,只能就此作罢。多数跳着跳着就会脸色发白、目光呆滞、神志痴迷,此时或身子倒地,或大家将其拉倒,一位大龄姑娘将其抱在怀中问:“你是巧娘娘,还是麻姐姐?”倒地者回答了神的身份后,所有的姑娘马上跪在地上,主持妇女焚烧黄表并祈祷,接着就问吉凶祸福。

主跳姑娘回答的问话常时断时续,语无伦次,但也会根据人们问的话有所回答。如果倒地者说的事情有蹊跷、怪异之处,会引起有些。人长时期的传播和议论。

有时主跳姑娘倒地后,一时满头大汗、口吐白沫、气息奄奄、昏迷不醒,有经验的妇女会根据情况喂水或掐人中。主持妇女则急忙焚烧黄表进行祈祷,主跳姑娘只要歇息一会儿就会苏醒过来。

20世纪40年代以前,乞巧时跳麻姐姐十分普遍。近几十年来,多数地方不再进行这种活动,只有少数村庄还保留。现在看来,这实际上是一种催眠活动。人进入催眠状态后,会在潜意识中对一些事情表达出与实际相符合的看法,使人们感到与自己的估计相符合,显得灵验。这大概是以前乞巧活动中一直保留这一仪式的原因。

P26-28

序言

甘肃省西和县中部、北部大半个县和礼县东部、东北部几个乡镇的乞巧活动从农历六月三十日开始至七月七日半夜,持续七天八夜,按传统习俗是只有未出嫁的女孩子可以参加,是真正的女儿节,在全国绝无仅有。

西和县地处陇南。其南部的仇池山,汉代的荣氏《遁甲开山图》言为“太昊之治,伏羲生处”[1],也是形天葬首的“常羊之山”[2],《史记》、《后汉书》等所载白马人即发祥于此。从东汉末年,杨氏白马氐以此为中心建立仇池国,前后仇池国共134年[3]。其中部、北部汉魏时为西县地,东汉诗赋作家赵壹即汉阳西县人。其西部、北部与礼县接壤,礼县东北部的祁山即诸葛亮六出祁山之祁山,其南面为西和县长道镇,诸葛亮用空城计之西城即在此[4],为古蜀道之北口。与祁山隔河相望的长道镇宁家庄发现了约60万平方米大的仰韶文化遗址,说明在五六千年前这里已有人类生存,是陇南市最早的人类文化遗迹,与临近的大地湾文化、天水市赵村文化遗址相当;所出土陶片与大地湾文化遗址发现的陶片特征完全一样。县城北发现的西峪坪遗址约10万平方米,属仰韶、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精美的变体鱼纹彩陶盆。

更令国内外学术界震惊的是在礼县东北部的大堡子山圆顶山发现了早期秦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铜器。《史记·秦本纪》中言:秦之先公非子为周孝王“主马于汧渭之间”,“孝王邑之秦,使复续祀嬴氏,号曰秦嬴。”其后秦庄公伐西戎,破之,周孝王“于是复予秦仲后,及其先大骆地犬丘并有之,为西垂大夫”。“庄公居犬丘”。此犬丘后人称之为“西犬丘”,也即西垂,在今天水西南,即今以礼县东北部、西和县北部为中心的一片地方。1919年在礼县东北的茅水河边王家台出土了有名的秦公簋,王国维考释其铭文并作《跋》,指出秦西垂陵庙在“陇西西县”。

又《史记·封禅书》中说:“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为主少昊之神,作西畤,祀白帝。”关于西畤之地点,《史记集解》引晋灼曰:“《汉注》在陇西西县人先祠山下。”所谓“人先祠山”,即有秦人祖先庙堂之山。《史记索隐》引《汉旧仪》中说,至汉代之时尚沿袭秦人礼仪,“祭人先于陇西西县人先山。山上皆有土人,山下有畤。”所谓“人先”,即人祖、人之始祖。这是秦人的观念而汉人承袭之。看来当时说西县的人先山上有泥土塑的秦人祖先神像,山下则为祭祀的场所。礼县东北角上的祁山,后人只知它在三国时是蜀国北面的门户,诸葛亮伐魏六次所经,其实,它应该就是秦人祭祖的地方。因为“祁”为“示”字旁,“示”字旁的字在上古都同祭祀有关(双耳旁在右表示邑,当时那一带应为一城邑)。

又《史记·封禅书》中记有秦人先后作西畴、吴阳武畤、鄜畤、密畤、上畤、下畤,其分布也同甘肃、陕西历史上存在乞巧风俗的地域大体一致。这些都说明了陇南乞巧风俗为早期秦文化的遗留。

隔开了织女星与牵牛星的天河上古时代叫“汉”、“天汉”、“云汉”,是秦人据其所居之地的汉水(今西汉水)所命的名。关于织女崇拜的形成可一直追溯至以织闻名的秦人的始祖女修。这当中有很多问题是以往的民俗学家和研究古代神话与民间传说的专家所未能关注到的。

七夕节不仅在全国大部分地方流传,而且很早就传到日本、韩国、东南亚一带。它还同我国在国内外流传最广的一个神话故事“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关。所以说,西和乞巧节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书中所引乞巧歌绝大部分出自先父子贤先生1936年编《西和乞巧歌》一书[5],这些材料更有利于我们了解西和乞巧节在长期封建社会中存在的状况和它的社会意义。

朋友,你如想要了解这个最古老的节俗传至近代以至今日的情况,请翻阅这本小书吧。

后记

西和在唐代曾名汉源县。唐代大诗人杜甫于乾元二年(759年)秋至秦州(今天水市秦州区),作有《天河》一诗:“常时任显晦,秋至转分明。纵被浮云掩,犹能永夜清。含星动双阙,伴月落边城。牛女年年渡,何曾风浪生。”诗中“秋至转分明”表明此诗显然是作于初秋,因其地靠近汉源,有乞巧风俗而作此诗。实际上天水之得名,也来于汉源、天河之意。清末西和教育家赵元鹤(1849~1921)《七夕一首示子女》反映出当时西和乞巧的盛况。光绪九年进士、漾源书院训导丁秉乾(天水人)有《步鸣九道兄<七夕一首示子女>》,对西和姑娘们的乞巧活动给以很高评价。他认为姑娘们的“乞巧慧”,比那些积极钻营的鄙陋文人强,而且认为西和的乞巧活动是保存了一种古礼。

先父子贤公1931年春节时在天津作《鹊桥仙》词二首。一首回忆自己新婚陪妻子到城西南家崖回门时的情节,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西和乡下乞巧的情况及婚后青年妇女的心理。一首体现了青年女子婚后在娘家遇上了乞巧节的情况。按照旧礼仪规定,只要是已出嫁的姑娘,不论多大年龄都不能再参加乞巧活动的跳唱了(那年我母亲虚岁十六)。上一年一起参加乞巧的姑娘们邀请她去乞巧的地方看一看,本来已出嫁的姑娘去乞巧场合观看、凑热闹是可以的,但因为刚出嫁,在身份认同上恐怕有差池,为了避免引起误解,所以要以一副毅然决然的态度说,“还不如在家中纳鞋底”。另一首是说她最后还是去了乞巧点,并由此引起当姑娘时的种种回忆,虽然未能参加跳唱,但仍十分兴奋。词作将那个时代姑娘们在乞巧节的欢乐状况和婚后的复杂感情及所留下的难忘记忆,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我父亲在1936年编成《西和乞巧歌》之后,所题两首七律更是对陇南、天水一带的乞巧风俗在历史上之意义及西和乞巧歌的丰富内容作了全面概括。《西和乞巧歌》一书保留了20世纪30年代以前流传的乞巧歌,使我们更具体地认识到20世纪30年代以前陇南、天水一带举办“中国女儿节”的意义。

20世纪80年代意识形态领域的拨乱反正已经完成,一些学者对民间文学和民俗文化重视起来,恰在此时礼县大堡子山秦人早期文化遗址逐渐被发现,于是我写了《论牛郎织女故事的产生与主题》《连接神话与现实的桥梁——论牛女故事中乌鹊架桥情节的形成》等文章,并刊于《西北师大学报》和《北京社会科学》。但关于“牛女传说与西和县乞巧风俗研究”的这个工作因故停了下来。2004年,在西和一中六十周年校庆上,我给全校师生和来宾作了“汉水与西礼两县的乞巧风俗”的报告。当时参加校庆的来宾中还有天水师范学院、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师。会后,西和一中组织成立了乞巧文化课题组,并参加了由我主持的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陇东南牛文化、乞巧风俗与牛郎织女传说”,县上一些热心的民间文艺工作者也开始关注这件事。后来,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两次组织专家到西和进行考察,如著名民俗学家杨亮才先生、陶立瑶先生、叶春生先生、康保成先生、叶涛先生、叶舒宪先生、郑土有先生、张志春先生,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专业艺术管理委员会主任杨吉星先生,《民间文艺》杂志社社长赵学玉先生,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杨继光先生,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高育武先生等都先后到西和县进行考察,并且有多位学者去过两次以上。甘肃省内有关专家如柯杨先生、马自祥先生、武文先生,及西北师范大学张君仁、伏俊琏、韩高年等教授及王贵生博士等,中央民族大学、中山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的一些博士生、硕士生先后赴西和进行考察和参加有关会议。2006年西和县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2008年西和县七夕节(乞巧节)被补列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和县举办了五届“中国乞巧文化旅游节”,并在北京办了两次“中国(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论坛”。参加会议的专家除上面提到的以外,民俗、民间艺术界前辈学者乌丙安先生、刘锡诚先生和著名学者万建中、苑利、李稚田、肖放、邹明华、张勃、陈连山、陈勤建、郑土有、刘宗迪、刘烨原、储冬爱等都参加了会议。第一次会议论文集《中国(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论坛学术论文集》已由华夏出版社于2014年出版。我希望本书能使读者对西和乞巧节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希望西和乞巧文化因为万建中先生主编的《华夏文库·民俗书系》在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引起更多人的关注。感谢甘肃省民协主席马自祥教授对本书内容安排方面的一些建议。书中有关照片皆为西和县委报道组原组长包连庄、西和县文化馆原馆长蒲立、陇南市文联主席毛树林三位提供,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赵逵夫

乙未正月于惠州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0: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