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精彩的间谍小说,它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大胆而细致地描述了一位女间谍的生活和情感经历。小说情节紧张,充满戏剧冲突,根据真人真事写成。严肃的史实背景、真实的生活写照让这部小说显露出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博伊德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在这部小说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无论是故事的叙述节奏还是人物的语言风格都与整部小说营造的意境极为统一。同时,博伊德还是一位驾御悬念的高手,当小说的结尾处巧妙地将疑团一一解开时,不禁令人产生无尽的遐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永无宁日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英)威廉·博伊德 |
出版社 | 群众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精彩的间谍小说,它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大胆而细致地描述了一位女间谍的生活和情感经历。小说情节紧张,充满戏剧冲突,根据真人真事写成。严肃的史实背景、真实的生活写照让这部小说显露出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博伊德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在这部小说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无论是故事的叙述节奏还是人物的语言风格都与整部小说营造的意境极为统一。同时,博伊德还是一位驾御悬念的高手,当小说的结尾处巧妙地将疑团一一解开时,不禁令人产生无尽的遐想! 内容推荐 萨丽居住在英国风景如画的科茨沃尔德,是一位令人尊敬的英国寡妇。然而,1976年一个炎热的夏日,她对女儿露丝说:"我是伊娃?德雷托斯卡娅"。1939年,伊娃只有28岁。她年轻漂亮,是苏联裔移民,在巴黎居住。战争爆发时,她受英国秘密情报局的卢卡斯?罗默招募,成为间谍。罗默是一个神秘的英国爱国者。在他的监护下,伊娃接受了严格的训练,逐渐成为一名出色的间谍。她学会了掩饰自己的情感,并不再相信任何人,就连她最爱的人也不例外。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美国并未打算参战。为了将美国拉入自己的阵营,英国间谍机构在媒体上伪造新闻,博得美国民众和政府的同情,以使美国加入到反对法西斯的战争中来。伊娃正是从事这一使命的间谍,她在纽约的媒体工作,掌管两座电台,负责向大众发布伪造的新闻。战争结束后,伊娃用假护照在英国隐居,她开始重建自己的生活。但一旦成为间谍,将永远是间谍…… 目录 1深入英格兰腹地/1 伊娃·德雷托斯卡娅的故事 2卢格·克拉斯特/22 伊娃·德雷托斯卡娅的故事 3不再裸露/44 伊娃·德雷托斯卡娅的故事 4猎枪/64 伊娃·德雷托斯卡娅的故事 5红色小集团/72 伊娃·德雷托斯卡娅的故事 6德国来的女孩/93 伊娃·德雷托斯卡娅的故事 7波霸美女/117 伊娃·德雷托斯卡娅的故事 8布雷吉之家/135 伊娃·德雷托斯卡娅的故事 9唐·卡罗斯/144 伊娃·德雷托斯卡娅的故事 10与卢卡斯·罗默见面/162 伊娃·德雷托斯卡娅的故事 11受到威胁/190 伊娃·德雷托斯卡娅的故事 12伊朗国家安全情报组织/206 伊娃·德雷托斯卡娅的故事 13面对面/219 14一个忠诚的英国绅士/233 试读章节 巴黎,1939年。 伊娃·德雷托斯卡娅第一次见到那个男人是在她弟弟科里亚的葬礼上。在墓地里,他距离其他吊唁的人有一段距离。那天他戴着一顶破旧的棕色呢帽,这让伊娃觉得很奇怪。她于是开始留意他,可是怎么也琢磨不透他的意图。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男人?为什么要戴这样一顶破旧的棕色呢帽来参加别人的葬礼?这是他对死者表达尊敬的一种方式吗?她试图不断地用这样的想法来分散自己巨大的悲伤。她已经快要被这种悲伤压得喘不过气来了。 他们回到了公寓。其他的吊唁者还没回来。伊娃的爸爸忍不住抽泣起来。伊娃自己也控制不住地眼泪直往下掉。爸爸双手捧着一幅科里亚的相框。他抓得那样紧,好像他手里不是相框而是汽车的方向盘。伊娃把手搭在他的肩上,泪如雨下。她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来安慰爸爸。这时候她的继母艾琳手里托着一个叮当作响的托盘走了进来。盘子里有一瓶白兰地和几个小玻璃酒杯,每个酒杯只有指环般大小。她把托盘放下,转身走回厨房,又拿来一盘蜜饯杏仁。伊娃走到爸爸面前,递给他一杯酒。 “爸爸,”她无法控制自己声音中的哽咽, “喝一小口吧。你看,我都喝了一口了。”她喝了一小口白兰地,顿时觉得嘴唇上有一种火辣辣的感觉。 伊娃听到父亲的泪水落在玻璃相框上发出的滴答声。他抬起头来,看着伊娃,将她搂在怀里,亲吻了一下她的额头。 他轻轻地说道:“他才只有二十四岁……二十四岁……”他的声音听上去像是不相信科里亚这么年轻一样。仿佛是有人在告诉他,“你儿子已经消失在空气中了”或者是“你儿子长了翅膀飞走了”一样,令人难以置信。 艾琳走过来,轻轻地从他手中拿走相框,并温柔地握了一下他的手。 “吃点东西吧,”她说,“你要节哀啊。” 她把相框竖起来放在旁边的一个桌子上,然后从托盘里拿出一个玻璃杯,倒了些白兰地。伊娃把装有蜜饯杏仁的盘子端到父亲面前。他双手颤动着,只捡了一两个,其他的则掉在了地板上。他喝了一口白兰地,吃了点杏仁,又开始喃喃自语起来。他们是多么高兴葬礼这天是阴天,而且又没有刮风,要是出太阳的话会是多么不合适。迪厄多尼先生能从遥远的纳伊赶过来是多么的不容易。露西波娃送来的干花是多么的枯萎和难看,真不愧是干花啊!伊娃盯着科里亚的照片。照片上的他穿着灰色的西装,正在对着她微笑,好像他也正在聆听着父亲的话,眼睛里流露出一丝困惑与厌烦的神色。突然伊娃意识到科里亚已经离开了,永远不会再回来了,就像远去的潮水一样。于是,她将目光转向了别处。正在这时,门铃响了。艾琳站起身来去迎接第一位客人。伊娃坐在父亲身边,听到艾琳和客人小声地交谈,然后是脱掉帽子和大衣的声音。她甚至听到了笑声。这是人们在葬礼结束以后心情放松的一种复杂心态。 听到笑声后,父亲抬起头来看了伊娃一眼。他继续抽泣着,无助地耸了耸肩。他的表情那么无助,就如同一个忘记了最简单的问题的答案的学生。在那一刻,伊娃突然意识到他真的老了。 “现在这个世上只剩下你和我了,伊娃。”他说。伊娃知道他此刻一定在怀念他的第一个妻子,玛丽亚——他的玛莎,伊娃的母亲。很多年以前她就去世了。那时候伊娃才十四岁,科里亚十岁。他们三个人手拉着手站在陌生的中国天津的一个墓地里。空中飘满了柳絮,墓地四周的墙上开满了巨大的白色柴藤花——像雪花一样,又像从空中飘落下来的五彩纸屑。“现在只剩下我们三个了。”那时候在母亲的墓前,他紧紧地抓着他们的手,对他俩这样说。 “那个戴棕色呢帽的人是谁?”伊娃问。她突然想起了那个人,对他的身份非常好奇。 “哪一个戴棕色呢帽的人?”他说。 这时候露西波娃蹑手蹑脚地走了进来,面带微笑,身后跟着她胖胖的侄女泰妮和她新婚的丈夫。于是,伊娃只好暂时把对那个戴着棕色呢帽的人的困惑搁在了一边。 三天以后,也就是星期一,她又一次见到了那个男人。那天是她请假以后第一天去上班。她离开办公室去吃午饭的时候看到了他。在马路对面一家商店的雨棚下,他穿着一件长长的深绿色的斜纹软呢大衣,还戴着那顶不协调的呢帽。他注意到了伊娃的目光,对她笑着点了点头,然后从马路对面走了过来。走到伊娃身边的时候,他把帽子取了下来。 他操着一口流利的毫无口音的法语: “德雷托斯卡娅小姐你好,对于你弟弟的死我感到十分悲痛。在葬礼上没有和你打招呼,对此我感到非常抱歉。但是那时时机不对,主要是科里亚从来没有介绍过我们认识。” “我并不知道你认识科里亚。”连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那一刻她手足无措,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P9-11 序言 我的间谍故事(代序) 威廉·博伊德 正如人们常说的,我的小说主要以叙述为主。2002年,我写了《仁心》(Any Human Heart),书里描写的都是慵懒的亲情故事。但是从那以后,我就打算写一本扣人心弦的小说,情节要前后呼应、跌宕起伏。显然《永无宁日》这部小说里有《仁心》的痕迹,在那部作品中曾经简单提及一个角色变成间谍的经历。当时在搜集有关间谍的资料时,我发现这方面的故事非常有趣,我甚至对间谍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好奇。 大概人们还记那些在国际上名声显赫的间谍,像伯吉斯、菲尔白和布兰特之流。布兰特的案例很惹人注目,因为他曾经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并且他还是一个具有绅士风度、喜欢女王画作的收藏家。他曾经做过伦敦一家著名美术学院的院长。在阅读他的资料时,我非常想知道,他的真实生活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在创作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对自己提出了一连串的疑问。一旦你成为一名间谍,那会给你的余生带来怎样的影响,会在心里留下多深的阴影?如果某一天你突然发现,自己的父亲或者母亲中的一个曾经是间谍,你会作何感受?这些思考,让我眼前一亮。那么,如果你的母亲曾经是一名间谍,而身为女儿的你却浑然不知,这样的故事岂不更加有趣?于是,这部小说就这样诞生了。 在整理那些关于间谍的资料时,确实有很多东西触发了我的创作灵感。我坚信假如某人当过间谍,熟谙所有的国家机密,那么他的生活就不可能有片刻的安宁。从事谍报工作的人似乎有一种天生的直觉,他们永不停歇地提防和检查着周围的一切。他们只能生活在谎言中,不能对任何人吐露半字实情。对于布兰特,我想当他被查处的时候,他一定如释重负般地舒了一口气。还有爱尔兰共和军的间谋丹尼斯·唐纳德森,他是被刺身亡的。当年他隐居在一个独门院落的农舍里,想必他一定对土路上所有来往的车辙都表示过怀疑,认定全是冲他来的,因此而惶惶不可终日。 正是因为间谍所经历的生活,充满了警惕和猜疑,因此我将小说命名为——永无宁日。这个词似乎一语道破了身为间谍那种焦虑不安的情绪,以及他们随时准备着亡命天涯的紧迫心境。 在主人公的选择上,我也是下了一番工夫的。当我把它定位为一个女间谍的时候,我就考虑:如果把她安排在纽约而不是充满浪漫情调的巴黎,故事可能会更加吸引人。 关于这一故事的一些史实背景,在此显然也有必要交待一下。从1939年到1941年,所有发生在美国的故事都是引人注目的,然而其中许多的细节不为人所知。在这本小说中,伊娃承担着向未来的同盟军——美国,发布信息的任务。这是一个代表英国安全协调局驻美国的一个地下隐秘组织。英国人所进行的工作是超出常人想象的。假如将英国与美国之间的关系定为“特殊关系”的活,从某个方面而言,这个秘密组织的活动确实让人感到有点尴尬。 在当时,尽管也有一部分美国人愿意和英国合作。而且从表面上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美有了一层“特殊关系”,于是乎美国就应该和英国并肩作战了。但是,在1940年和1941年,事情并不像人们预想的那样。英方其实十分清楚:80%的美国公众根本不想卷入发生在欧洲大陆的战争。这主要是因为美国上下有一股恐英症,同时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情绪十分强烈。于是,英国安全协调局的秘密组织在美国广泛展开了工作,每天向美国人发布大量的战争信息,以期美国加入到反对法西斯的战争中来。但是,如果没有珍珠港事件,美国恐怕是绝不会加入战争的,而战争的进程恐怕又将改写了。 我想,此书出版后,想必能看到世人特别是美国人对那个历史时期发生的故事的反应。这应该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