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中国传统春节——大年为主题,记述了自腊月初八至二月初二这50天前后的各种民俗活动,如:节日的由来、节日的礼俗、节日的禁忌、清宫年仪、孔府年仪、王府年仪、百姓年节的喜庆文化及商家、梨园、乞丐等各方面的民俗活动,并对这一时期的时令节气如“数九”、“立春”等给予了全面介绍。
本书记述的民俗活动以北京地区为立足点,纵(前后150年)横(旁涉华北地区)叙述,民俗知识丰富、并有众多名人过年的轶闻趣事,使全书兼具知识性、可读性和趣味性。
本书语言地方通俗化,版面套红具有年节喜庆气氛,近百幅图片更增加了视觉效果。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日益加大与深入,各种不同形式的异域文化也因此而纷至沓来,侵袭和影响了这块古老的土地:情人节、愚人节、父亲节、母亲节、圣诞节等等,这些以往还只是见于报刊载体的西方文化产物今天已被大多数的城市青年人所熟悉。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使人们的生活更趋多元化,使人们能够更从容地去享受生活的兴趣,去领受自然和文明的恩惠,去把握客观世界跳动的脉搏。
腊八:古人祭祀要延及数日或一个月,晋代以后定腊月初八为“腊日”,书刊记载首见于南朝梁人宗檩所撰的《荆楚岁时记》,族书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月。谚语:‘腊鼓呜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这种击鼓逐疫的活动后来少见了,但“腊日”及其有关祭祀的风俗却一直流传至今。
晋代后何以腊月初八为“腊日”的说法很多,其传说有四五种之多:其一是说岳飞抗金,秦桧欲陷害,连下十二道假金牌召他回京。百姓闻知各携粮米食品前来慰问岳家军,并挽留岳飞,其日正是腊八,后来秦桧害死了岳飞。故百姓于每年腊八吃腊八粥,以怀念岳飞。此说流传于河南。其二是说有一年闹饥荒之灾,江苏常州天宁寺长老和尚为了救济饥民,在寺前以大锅煮杂粮菜粥施舍于民,时正值腊月八日,以后每于腊八日家家吃腊八粥,以志不忘。此说流传于江苏。其三是说浙江天台山烧饭的和尚阿弥,平素勤俭节约,凡一切遗落之米豆饭菜皆捡拾洗晒,蓄而藏之。至腊八佛成道日,以所积之米粮饭菜尽煮为粥,众人食之甚觉有味。方丈问之,阿弥据实回答,方丈大加赞赏云:惜衣增福,惜时增寿。教大家以为榜样,后来成为普遍习俗。其四是说佛为太子时要去出家,父王不许,要他吃尽王国粮库之粮方准出家。太子乃取库中各种粮米少许煮粥食之,以应父王之言。仍不许,时正值腊八日。后于二月八日夜间越城出家。以后又于十二月八日成道。所以佛教每于佛成道日,喝腊八粥以为纪念,后从佛教流入民问,沿袭为俗。
腊八,本身是个传统的节日,又是年节的前奏,按老北京的粗算法,过了腊八,就算进了年节的门槛。在这一天,各主要的佛教寺院都要举行大规模的礼拜活动,以纪念佛祖释迦牟尼。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的《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一诗中写道:
“石壁开金像,香山倚铁围。下生弥勒见,回向一心归。竹柏禅庭寺,楼台世界稀。稀岗增气色,余照发光辉。讲席邀谈柄,泉堂施浴衣。愿承功德水,从此濯心机。”
诗中描述的金碧辉煌的楼台、竹柏掩映的禅庭、庄严神圣的佛祖、虔诚归心的教徒、洁净喷香的浴衣、灵妙无比的神水……构成了寺院中腊日礼拜的盛大景观,可以想象,若此时置身于此景之中,怎能不忘却尘世问的机巧变诈的心机,而让灵魂得以净化呢?
据《东京梦华录》和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北宋都城汴梁,每到这天各大佛寺都举行规模盛大的供奠,用寺产香米和果品熬制成“七宝五味粥”,以之供佛,并让香客们品尝。随后,这些仪式扩展到社会上,“腊八”逐渐成为民间的节日,民众争相供佛和吃腊八粥,渐成习俗。P3-4
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文明的中国,在孕育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孕育出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这些节日虽主题不同,特色各异,却像一条割不断的精神纽带,把我们华夏儿女过去的、现在的,历史的、未来的,海内的、海外的情结与感怀、思念与祈盼紧紧地接在一起。祈盼美满团圆是我们民族的一种重要心理期待。唐诗中就有“每逢佳节倍思亲”、“万里相思一夜中”的诗句。节日期问,这种向心力表现为一个民族的亲和力。许多海外侨胞虽然置身于异体文化的环境之中,可是每到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他们的思归感常能被唤起,他们总也不会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我收藏着一大摞书信,这是几年来海外朋友春节期间寄来的,字里行间透露着深深的思归、盼归之情。
民俗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根系,节日风俗是展现一个民族的重要窗口,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了民族的历史风貌和社会生活,同时也讴歌了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康,它在加强民族凝聚力、增强国威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把无数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心连在一起。
在中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最红火的要数春节、元宵节。这一古老的节日把中华民族积淀几千年的思乡、思亲、思归、祈盼团圆之情,以及人与人、民族与民族之问的亲善之情极大地抒发出来。1993年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就把举办盛世观灯元宵晚会作为一个重点工作来抓。那台晚会在深圳华侨城进行了录像,元宵节前后通过中央电视台和国际互联网络连续向海内外播放。那天晚上,两千盏彩灯齐放光华,两千条灯谜飘进两干多人的心中,现场竞猜,台上猜、台下也猜,真是一派盛世繁荣兴旺的景象。翻开历史,唐宋元明清,朝朝代代都搞元宵节,哪个朝代越是兴盛,节日也就过得越红火;哪个年头最红火,民间观灯猜谜活动也就越热闹,留下的诗句文章也就越丰富。唐代诗人崔液在涛词《上元夜》中写到:“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置身灯笼的海洋中,欣赏着港澳台和内地各民族演员的歌舞表演,品尝着圆满的元宵,同一个心愿、同一种祈盼,随着舞狮的鼓点,不知不觉,无数颗心就这样连在我们中华民族的根上。
这种民族节日,宛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我们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随着时代的改革发展,传统节日也会注入时代的气息,会更加符合人民的心愿,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我在台湾曾创作过一首诗《相思村》:“多少次峰回路转,多少次雪后春寒,多少次隔水相望呀,多少次梦里团圆……大海隔不断你的情意,小溪流不尽你的缠绵,黄河诉不尽你的衷情,长江唱不完你的思念……”在我的书桌上有一只竹笔筒,上面有阿里山的景致,这是台湾同胞送给我的礼物。笔筒谐音必然统一,这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声。
多少年来,每逢元宵佳节,人民大会堂总是一派欢庆团圆。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各民族文化艺术代表、各民主党派人士欢聚一堂,同庆团圆。古老的传统节日融入了时代的新内涵、新意义,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情更亲、更浓、更深、更切。祈盼团团圆圆、祈盼回归统一,早已深深地烙入每一个中华民族儿女的心田,传统节庆是一种文化的传统,它有助于激发民族自豪感,有利于促进民族认同,有益于增进民族向心力,有益于人文素质教育,更有益于全面实施“以德治国”的方略。
文友普权君是一个勤奋的人,他每出一本书都要登门送给我。前不久,他又完成了《大年前后》的新著,他清我为此书作序,遂谈了我对传统节日的一些看法,在民俗文化中,自然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以为取精华而弃糟粕,是精神文明现时代的需要,拉杂这些是为序,并以此为祝贺。
这本《大年前后》终于要付梓印刷了。这本书前后哩哩啦啦写了近四年的时间,一则是中途又加进了另外一本书的写作,二则是为了使内容(尤其是插图)更完善些。岂料,这过去的四年是一年比一年更火的“民俗热”,于是,尽管我还觉得不够,但只好在催促声中匆匆交“卷子”了。
在撰写中,参阅了大量的图片和相关著作,有些为了不失真实而做了一些引用的均已在文章中注明出处,此刻仅向原创作者致以谢意。
为了使读者更直观地了解,增加了图片、插图共计百余幅。这些作者分别是漫画家李滨声、画家侯长春(已故)、侯钟琪……还有一些是不知名的作品,但更多的则是历史图片。在此也向这些艺术家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感谢中国文联前党组书记、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促进会会长高占祥先生在百忙中为拙著书写了热情而又感人的序言。
感谢著名书画家秦公卓先生题写书名;感谢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刘铁■教授的关心;感谢文联北京市燕京民俗委员会会长常人春先生的指点;感谢中国文联出版社李木编辑为本书所做的努力和付出;感谢一切为本书能得以出版而关心和出力的朋友们,正是他们的相助使拙著生辉。
由于笔者资料有限且才疏学浅,在书中定有诸多不当之处,还望学者方家,诸位读者不吝赐教,以求乞正。笔者在此躬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