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通过对居延古城的阿拉善、大湾城、地湾城、王塔、甲渠侯官、黑城、居延城等地区的探访和调查,揭示了传说中的神秘绿洲,揭开了北京沙尘暴的源头、探讨了人类文明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展开了对现代环境的思考。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发展与生存均难以为继的惨痛历史事实,于今无疑是避免重蹈覆辙的有益的警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踏入秘境探访居延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骆汉城//刘霞//龚敏 |
出版社 | 中国环境出版有限责任公司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通过对居延古城的阿拉善、大湾城、地湾城、王塔、甲渠侯官、黑城、居延城等地区的探访和调查,揭示了传说中的神秘绿洲,揭开了北京沙尘暴的源头、探讨了人类文明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展开了对现代环境的思考。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发展与生存均难以为继的惨痛历史事实,于今无疑是避免重蹈覆辙的有益的警示。 内容推荐 举凡到过阿拉善的人,无不为那里所独具的美丽景色发出赞叹;也无不为那一系列蕴含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历史文化发展脉络的古城遗址即将被沙漠掩埋发出阵阵叹息…… 在那空旷无垠的荒漠戈壁上、在那片被誉为“活化石树”的金色胡杨林中、在那记录着古代先民发展的岩画上、在那素有”千湖大漠”之称的巴丹吉林沙漠中,我们几乎迷失了自己,完完全全融入了当地的生活,丝毫感觉不到自己来自于城市,以致于我们回到城市后。有很长一段时问都不能适应城市的喧嚣。 那里的天很蓝,那里的夜很静。满天的繁星在头顶绽放着耀眼的光芒,仿佛离我们很近很近,那里的自然风光极其美丽,虽然人们生活得相当不易。但是他们依旧活得那么潇洒,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乐观豁达、热情豪迈,令科考队成员们铭记于心。 目录 阿拉善盟整体概况 阿拉善介绍 阿拉善民族风情 阿拉善特色饮食 阿拉善旅游 居延——名人与诗 中国秘境 神六升起的地方 幽浮与神六 东风航天城 大湾城 地湾城 肩水金关 甲渠侯官 烽燧 红城子 大同城 王塔 六世传达赖喇嘛在居延海的传说 黑城 黑城的传说 文物博物馆 黑城在西夏称为——威福军 西方“探险队”的罪恶之旅 大盗探险家——科兹洛夫 告别黑城:铭记一座“城市”的消失 戈壁之魂——胡杨林 不朽的胡杨 绿城 神秘的古墓 居延城 沙尘暴的源头 沙尘暴敲响我国生态警钟 沙尘暴敲响我国生态警钟 殄北侯官 居延海 巴丹吉林——千湖大漠 穿越千湖大漠 探访神泉水 沙漠里的珠峰 大漠长映古刹 夜宿沙漠人家——诺日图 曼德拉山岩图 科考队成员介绍 后记——对现代环境的思考 试读章节 在神奇的巴丹吉林,有许多充满生机的湖泊,当地牧民称为“海子”。科考车队长时间穿越在连绵无尽的沙丘中间,视野中除了黄沙还是黄沙,都有些审美疲劳了。前方突然出现的一片绿洲让我们眼前一亮,显然这不是海市蜃楼,而是实实在在的绿洲。这个大沙漠不像人们想象中的会绝望而死,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沙漠。 这就是我们在巴丹吉林遇到的第一个海子巴丹。这简直就是一个世外桃源,湛蓝的湖水中倒映着湖边的沙丘、草地和树林,草地上还有一群悠闲自得的羊,这一切宛如图画一般美丽动人。 为了继续赶路,我们不能长时间在这里停留,可是大家都不舍这世外桃源的美景,几位摄像记者流连在树林里拍摄,陪同我们一起采访的阿拉善盟委书记杨继业告诉我们,前面还有更美的景色,我们这才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了巴丹。 令大家惊喜的是,行进在巴丹吉林沙漠里,几乎每见到一个大型沙窝就是一片绿色的草地。而且,自从遇到了第一个海子,这一路:遇到的海子就多了起来,景色也不像是开始一样只有连绵无尽的沙丘了。杨书记说:“巴丹吉林沙漠绝不是人们想象的黄沙漫漫、寸草不生的‘死亡之海’,这里充满了生机。” 在途中,除了那些美丽的海子以外,还有许多可爱的动物与我们一路同行。黄褐色的沙地蜥蜴,经常在我们的视线里惊恐地奔跑,在平整的沙面上留下一串串小巧可人的脚印;远远的一群洁白的山羊,像一片白云飘浮在沙坡上,隐隐随风传来小羊的叫声;在沙丘背后时而会有几峰肥壮的骆驼,听见声响慢慢地抬起头,给你一个高傲的目光;天空中,有时会远远地飞来一个黑点,那是搜寻猎物的沙漠苍鹰。 巴丹吉林沙漠有“四奇”:山高、鸣沙、多湖、神泉,其中以神泉最令人匪夷所思。 在沙漠里不知又行进了多久,我们来到了一个叫音德日图的海子。音德日图在蒙语里是有台阶的地方,当地人又称之为建设海子,这是一个成水湖。音德日图湖面碧波荡漾,湖边绿草如茵,水鸟嬉戏,那个海子有108个泉眼。令我们感到惊奇的是,在这个成水湖中央3米见方的一个小岛上,有一个著名的泉眼叫“磨盘泉”。“磨盘泉”在海子中一块破水而出的大石头上,石头有1米多高,顶部大致有3平方米,状如磨盘,其上泉眼密布,泉水披挂而下,这眼泉水在成水湖的中央,流淌的却是淡水。而且无论春秋冬夏水位恒定、不增不减。更加令人不解的是,成水和淡水竞相伴相生。 有几位科考队员游到小岛上,发现这泉眼粗若碗口,伸手探下去,深不及底。泉中有虾,通体透明,随喷泉翻涌的沙子被涤荡得晶莹剔透。喷出的泉水经年流入海子,在地上形成了一条杂草繁生的小沟渠。他们用矿泉水瓶打了几瓶“神泉水”回来,大家纷纷争相品尝,甘饴清凉,再用手指蘸一点湖水放在舌头上,则成苦难咽。 在湖水里考察队员还发现了一群这样的动物,在远处看就像一条条红丝带,走近才知道是一一群红色的浮游生物。它们全身红色,看起来像金鱼,可是却有着一条细细长长的漂亮尾巴,身体极小,就像蚊子的幼虫那么大,一大片聚集的时候,像湖水里的赤潮。当地人告诉我们,这种动物叫卤虫,营养价值非常高,很多养殖厂都把它当作虾的饲料,据说吃了这种虫子的虾,个头会比其他的虾大上好几倍,当地曾经有人靠贩卖卤虫发了大财。 在神奇的巴丹吉林沙漠里分布着113个海子,大多都充满了隹机。有的海子是咸水湖泊,也有少数是淡水湖泊,有一些已经干涸了,只剩下一点点绿和大片的盐碱地。巴丹吉林此行,我们有幸探访了近10个人畜兴旺、水草丰美的海子。 是什么原因让沙漠里有这么多的海子呢?我们提出了疑问。 很多科学家曾经对巴丹吉林进行过考察,他们发现巴丹吉林沙漠蕴含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而且有关专家经过分析后发现,形成湖泊和沙漠交织的原因是巴丹吉林沙漠西南500公里处的祁连山雪水通过地层深处的断层进入了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每年可能增加5亿立方米的地下水。难怪年蒸发量那么大,降水量这么小,还能形成如此多的湖泊。有“世界沙漠珠穆朗玛峰”之称的巴丹吉林沙漠必鲁图峰,海拔1617米,相对高度500多米,是世界沙山的最高峰,比世界第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的最高峰还高70多米。这些巴丹吉林沙漠里到处可见的高大沙山,相对高度一般是两三百米,最高的竞达五百多米,是世界沙漠中独一无二的景象,巴丹吉林因这些“沙漠珠穆朗玛峰”而闻名于世,美国宇航局称其为“全球最奇特的地貌”之一。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的最高峰,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喜马拉雅山,正因为是世界最高峰,也成为了世界上人们登山和旅游观光常盛不衰的热点。珠穆朗玛峰是由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碰撞,地壳造山运动产生的。 巴丹吉林有很多陡峭高大的沙山,而不像塔克拉玛干是一大片平缓的沙海,是什么原因让巴丹吉林的沙山如此之高大呢?见风就跑的沙子为何能堆成沙山,而且一动不动?对此,据科学家推测分析,这些沙山之所以如此高大,可能是几种原因形成的,一是现代沙丘覆盖在古老钙质胶结的老沙丘之上;二是沙丘覆盖在下伏基岩剥蚀残丘之上三是沙丘移动过程中受下伏隆起地形阻碍而形成高大的沙山。也有人认为,巴丹吉林的东南部被群山遮挡,这一地区又常年吹西南风,刮起的沙粒在山前堆积,久而久之聚集成山;还有人说,巴丹吉林一带原本是丘陵地貌,沙化后,沙粒直接覆盖在丘陵上而形成高大沙山。 关于沙山成型的最新说法是——地下水维持了沙山。巴丹吉林沙漠的沙山数千年屹立不移的秘密在于_沙山含有大量水分,就是这些类似黏合剂的水分,帮助它们抗住了强大西北风的吹袭。由于巴丹吉林沙漠的地质结构很特别,是黏土结构,比较容易存储地下水资源。由于地下有水,地面上的沙丘就有水汽,所以沙丘的质地就比较硬,也就形成了高大的沙山。这种硬质沙山高峰的地质结构倒是与世界第一大沙漠撒哈拉大沙漠结构相似,撒哈拉大沙漠的地下水源也很丰富,水量达30万立方千米,相当于尼罗河12年入海的总流量。 科考队经过了半天多的时间,终于来到了“沙漠珠峰”脚下。正午时分,骄阳当空,偏偏天公今天还算是给面子,没有风,虽然酷热难耐,但是如果有风的话,可能还没等登上山腰就被风沙给埋掉了。我们轻装上阵,只带上了必要的摄影器材和水就开始攀登这“沙漠珠峰”了。 由于爬山本来就是体力消耗很大的运动,而爬沙山的难度就更大了。这沙子根本踩不住,一脚踩下去沙子就开始滑泻,没办法,只好把脚彻底埋在沙子里,才有一个立足点能给身体平衡支撑,就这样慢慢地一步一个脚印,不,确切地说是一步一个沙窝,艰难地向沙峰顶端攀登。 越靠近顶峰越难走,好像沙峰的角度也比下面更陡峭了。在沙子上行走本来就很难,再加上前方根本无路可循,所以就更是难上加难。人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看来这沙漠珠峰比起蜀道更难呢。带头的队员可以说是探路者,大家都沿着他踩出来的足迹走,可是到了斜面陡峭的地方,还是免不了手脚并用。 眼看着距离顶峰不到一百米,我们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几乎每走四五步就要停下休息片刻,但是这个时候再累我们也不会放弃,因为胜利登顶已经近在咫尺了。更何况,大家一开始就担心两个女记者进不了巴丹吉林。现在看来虽然是女将,可也是巾帼不让须眉,央视的女记者个个也都很厉害,不仅进入了巴丹吉林,而且还登顶了沙漠珠峰,更可以说是彻底征服了巴丹吉林。 距顶峰不到50步了,前面带头的几位队员此刻已经登顶,看见他们在顶峰挥手,对着下面高喊,我们也心痒难耐,恨不得此刻长对翅膀能飞上去。稍作休息后,我也一鼓作气向顶峰冲刺,此时也顾不得形象问题了,干脆手脚并用,终于在14点40分左右登顶沙漠珠峰了。 站在沙漠珠峰顶端,向下遥望,高大的沙山和晶莹的海子相映成趣,湖光沙色,美不胜收。清新纯净的空气,湛蓝的天空,让人领略到一种原始的、空旷的、与世无争的宁静,不啻人间仙境。 千里沙海一览无余,壮观至极。在必鲁图峰顶极目远眺,可以看到巴丹吉林沙漠中七个著名的海子。其中,有一座海子已经干涸了,在仅存的绿色旁边,一圈盐碱白像是给它镶了个银边儿。当地人说,这七个海子是天上的七仙女,干涸了的一座海子,是因为七仙女中有一位下凡与董永成就了美好姻缘,这样看来仙女下凡还是不好。 此时,所有的摄影镜头都比不了人眼,因为它们都无法同时囊括这“七仙女”的风姿,同行的当地人指着最大的那个海子告诉我,这就是今天晚上我们的宿营地了,是巴丹吉林里最大、最美的海子,叫诺日图。 俗语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可是我们攀登沙峰却正好相反,上山很难,下山就容易了。大家下山的时候都选择了滑沙而下,不仅可以居高临下,美丽景色尽收眼底,而且还能体验滑沙时的刺激和乐趣,真是一举两得。上山时花了两个多小时,可是下山却还不到半个小时,所有登顶的队员就都集合在山下了。P120-123 序言 在大西北的荒漠戈壁中,曾经孕育了一段辉煌的居延文明,然而这显赫一时的文明却没能在历史长河中延续,漫天遍野的黄沙将其深深地掩埋起来。 古时的居延曾经深深根植在人们的心中,然而斗转星移、时过境迁,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居延这个名字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了。 居延地区是当时中原通往漠北的一条通道。居延地区的历史悠久,早在新时器时代,这里就开始有了人类居住。地处沙漠和戈壁之中的居延,在汉代以前都是匈奴的领地,因为居延地处古代草原丝绸之路的要冲,汉武帝与匈奴进行了长达十年的战争。公元前121年,大将霍去病战胜匈奴后入主居延,这时候的居延,才结束了兵戈相见的峥嵘岁月,正式归汉王朝管辖。在《史记·卫将军骠骑传》中提到的“居延”,有可能是史册中关于居延的最早记载:公元前121年,汉军卫青大将军两过居延。由此可以推断,居延这个名字是匈奴的地名,划归汉王朝统领后,这个地名继续沿用下来。 西汉、东汉时期是居延文明的发展期。汉安帝时,居延就有居民4700多人。汉武帝时期,为了巩固边疆的防御体系,因此在黑河流域修建了一系列的关城,并派专人管理,士兵驻守,以便随时掌握匈奴的动静,防止匈奴入侵。从西汉开始,一直到西夏这段时间里,古居延人在这里创造了令后人敬仰的居延文明。 在我们的想象当中,所谓的古城虽然不及紫禁城那样宏伟高大,充满气势,但既然称之为“城”,那最起码应该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比较完整的结构体系。当我们走进居延,顶着酷暑,迎着黄沙寻找到那些两千多年前的古城遗迹时,发现那些古城遗址和我们想象的大相径庭。那些被风沙侵蚀的古城,虽然早已失去了当年的模样,但从四周依稀可见的城墙遗迹仍然能看出当年古城的规模。 古代的城池,不像我们现在的城市,尤其是像居延这样的边塞城池,他们所谓的城池,其实就是军事要塞,与其说是城,倒不如说是军事碉堡更为确切。城里只有官兵驻守,而百姓的居住地离这些城池相距甚远。 对于我们这些现代人来说,总会以一种固定的模式去想象这些古城的规模,赫赫有名的紫禁城是城,居延遗址上的古城也是城,那么它们的规模应该差不多。 其实那些居延遗址上的古城堡并没有我们所认为的那么大,最小的竟然只有一个标准篮球场那么大,最大的也就两三个足球场那么大。 而且生活在这些城市中的人口也不多,像黑城、绿城、居延城这些军民混居的城市也就两三万人左右t小的就更不用说了,一般只有几十个人。 对于这一点我们感到不可思议,作为边塞的军事防御体系,在军事上的地位应该是相当重要的,如此少的人口,遇到匈奴来袭,怎么抵挡得住呢?换位思考一下才明白,西汉王朝整个国家的总人口才不过两千万,相对于这样的一个数据,当年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人口总量应该算比较多的了。而且驻守在此的士兵,主要任务就是监视匈奴的动静,如果遇到匈奴突袭或其他紧急情况,就燃放烟火,传递信息,以便让地处中原的汉王朝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敌方的动静。 安史之乱时,河西走廊通道切断,居延地区成为长安通往西域的主要通道,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也称为“草原丝绸之路”。由此可见,居延地区在当时也是一个水草丰美的绿洲。 居延地区由于地处西北内陆,常年干旱缺水,造成生态环境逐年恶化。大面积的古城遗址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站在这片土地上,脚踏两千年前古人的足迹,面对着一座座残垣断壁的古城,我们似乎又回到了过去-一幕幕的繁荣与衰败,一幕幕的刀光剑影在脑海中掠过。也只有亲自站在这里,才能真实地感受它们当年的辉煌与灿烂。 后记 20世纪下半叶,随着人口总量的激增,经济的迅猛发展,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压力也空前地加大。以黄河断流,向季节河与内陆河演变,和长江变黄河,泥沙俱下,洪水频发为代表的生态危机,再一次敲响了中华民族存亡的警钟。只是这一次并非外敌的入侵,而是生存环境的破坏。2000年,几场波及我国北部半壁江山的沙尘暴以及随之而来的严重干旱,使国人在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中开始冷静地正视西部脆弱的生态。实际上,无论是水土流失、河道淤积、湖泊沼泽萎缩所引发的洪涝,还是江河断流、土地退化、地下水位下降所表现的干旱和沙尘暴现象,其实质都与我国西部地区森林、草原和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以及荒漠化的加剧发展相关。 打开历史,重温张骞通西域的2000多年以来,我国西北环境在人类开发活动中发生的沧桑巨变,特别是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发展与生存均难以为继的惨痛历史事实,于今无疑是避免重蹈覆辙的有益的警示。 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的八大沙漠和四大沙地,并非都是地质时期的自然产物,其中很大一部分沙漠和沙地,就是在人类历史时期中形成的。而且地质时期的沙漠,如塔克拉玛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在地质时期并没有在人类历史时期这样大。这一切,都是人类不适当的社会经济活动造成土地的严重退化所致。 如果说,汉唐时代的悲剧离我们已经遥远,那么现代绿洲变沙漠的故事,我们应当记忆犹新。 农业是人类生存之本。但是,在生态极为脆弱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破坏植被和土壤结构,盲目扩大农业开发规模,却一样可以动摇人类生存的根基。 罗布泊干枯了,居延海干枯了,今后还不知道有多少湖泊干枯,楼兰古国已经灭亡了,如今,居延海如果没有2004年的那一次南水北调,也已经成为了第二个罗布泊,沿黑河流域的居延文化以及它当年的文明也早已消失,当年风吹草低见牛羊,良田万顷,车水马龙的草原丝绸之路如今已经变成了一片荒漠,居延流域文明的消失和玛雅文明以及楼兰古国、西域古文明的消失难道还不足以给我们现代文明当头棒喝吗?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