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从边城走向世界(修订本)/人文精神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丛书
分类
作者 凌宇
出版社 岳麓书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沈从文研究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方面。“沈从文现象”,是20世纪中国具有独特色彩与内涵的思想—文化现象,对沈从文先生其人其文的研究,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发生。本书是人文精神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丛书之一,是国内研究沈从文的第一部学术专著,从沈从文的人生道路、人生观、艺术观以及由小说、散文建构的文学世界诸方面,对沈从文及其文学创作进行全面评价,揭示出沈从文具传奇色彩人生的诗性特征及其文学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品格。

内容推荐

本书是国内研究沈从文的第一部学术专著,从沈从文的人生道路、人生观、艺术观以及由小说、散文建构的文学世界诸方面,对沈从文及其文学创作进行全面评价,揭示出沈从文具传奇色彩人生的诗性特征及其文学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品格,就沈从文研究而言,本书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故自1985年初版以来,获得了学术界的广泛好评这次修汀所增加的初版本中术能论及的一些重要论述及三篇附录,对更全面地认识沈从文及其文学创作,提供着十分重要的补充。

目录

绪 论/1

第一章 他走着一条孤独的人生之路/1

 一 混沌的生命被戏弄于命运之手/2

1.沈从文的家族/2

2.顽童生涯/4

3.注定的“必然”将他驱向不可知的人生漩涡/9

4.生命颠簸于不能自主的人生浪峰之间/11

 二憬然醒悟后的反思/20

 三 “独立”地支配自己(上)/26

1.诀别与追求/26

2.“红黑”碰壁/33

3.幸福与孤独为邻/36

4.痛苦与希望同在/41

 四 “独立”地支配自己(下) /45

1.“怀疑”与“取证”’/45

2.同三十年代左翼文坛/51

3.“反对作家从政”与“反英雄崇拜”/60

4.孤立于光明与黑暗之间 /65

 五 自我的迷失与回归/67

1.灵魂的迷乱/67

2.共和国合格公民/72

3.跛者不忘履/76

4.无从驯服的斑马 /80

5.魂归自然/87

第二章 人生奥秘探索者的得与失/94

一 两个对立的经验世界/95

二 越过现存观念的道德观照/104

三 生活与生命一人生不调和的两个基因 /112

四 “入世”与“出世”的激烈内心交锋/121

第三章 对艺术美的潜心探究/131

一 美在“生命”/132

二 艺术创作在“独断”/140

三 将“道理”包含在“现象”中/150

四 “情境”——触发美感的弦索/157

五 “恰当”——技巧运用的准绳与归宿 /163

第四章沈从文建造的文学世界(上)/171

第一节 沈从文小说的早期风貌/173

第二节 沈从文小说的人生视景/184

一 沉落的都市面影/184为“上等人”“造一面镜子”/185

1、?与…… /190

泥涂里的道德光辉/195

二 生命多方的乡村世界/200

跃动着的原始生命活力/201

与世浮沉的乡村灵魂/207

巨压下的性格变化/214

向生命的神性凝目/222

(一)《边城》论/223

(二)《长河》论/234

三 乡村与都市的交流/243

老乡村儿子的哀乐/243

自然天性与现代“文明”的冲突/249

卑贱者的脊梁/254

第三节 四种不同美学风格的艺术创造/259

一 讽刺的绘真/261

二 浪漫的传奇/267

三 忆往的写实 /271

四 象征的抒情/278

第四节 意境·心理刻画·语言·文体/284

一 意境/285

二 心理刻画/293

三 语言 /300

四 文体/308

第五节在抽象中发现神/315

一 借尸还魂的《月下小景》/316

二 感悟生命至美的《看虹录》/327

第五章 沈从文建造的文学世界(下)/341

第一节 沈从文散文演变轨迹述略/342

第二节 充满时代与历史感兴的生命协奏曲/352

一 大时代中小知识分子的浮沉/352

二 滔滔长流上的人生悲欢/366

第三节 《湘行散记》、《湘西》的艺术创造/381

一 诗自生命深处自然流出 /381

二 神游古今的情感音响/387

三 散文长卷的文体独创/392

 第四节烛照人生的抽象之域/397

一 孤独、睿思的人生探索者/398

二 “诗”与“思”的交织/410

结 论/419

附 录/431

从苗汉文化和中西文化的撞击看沈从文/431

沈从文创作的思想价值论    

——写在沈从文百年诞辰之际 /450

风雨十载忘年游

——沈从文与我的沈从文研究 /477

后 记/514

试读章节

沈从文十分清楚,自己面临的是独立与依附的选择,也是知识与权力的选择。在当时一般的人们看来,沈从文正处于前途极有希望的地位。这意味着什么?他明白,只要照目前情形发展下去,他可以获得权力。然而,这权力又意味着什么呢?在沈从文眼里,权力与无知是一胞双胎的亲兄弟。这是从他实生活经验里得出的结论。那些靠着权柄任意决人生死的人,正干着不可形容的愚行。湘西近几十年来,统治者来来去去,做成的只是成千上万的苗民和其他农民群众的无辜牺牲。这种伴随无知的权力滥用,只激起沈从文对权力的极端憎恶。而且,那些靠权力决人生死的人,到头来常常连自己的生命也无法左右。杀人者杀人,杀人者又被人杀,这种人生景象他见得太多了。人要认识自己,认识别人,都离不开知识。复杂人生现象所引起的自己内部生命的紊乱,也必须依靠知识来疏导,方能安排得有条有理。

我想我得进一个学校,去学些我不明白的问_题,得向些新地方,去看些听些使我耳目一新的世界。

知识同权力相比,我愿意得到智慧,放下权力。

从沈从文的反思中,我们看到五四时代精神对他的显明影响。对一切现存秩序与观念的怀疑,对统治者滥用权力的憎恶,对自己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的急切要求,左右着沈从文的这场思考。最后,他得出一个决定着他后来发展方向的结论:

好坏我总有一天得死去,多见几个新鲜日头.多过几个新鲜的桥,在一些危险中使尽最后一点气力,咽下最后一口气,比较在这儿病死或无意中为流弹打死,似乎应当有意思些。

尽管向更远处走去,向一个生疏世界走去,把自己生命押上去,赌一注看看,看看我自己来支配一下自己,比让命运来处置我更合理一点呢还是更糟糕一点?若好,一切有办法,一切今天不能解决明天可望解决,那我赢了;若不好,向一个陌生地方跑去,我终于有一时节肚子瘪瘪的倒在人家空房下阴沟边,那我输了。  

于是,他怯怯地向陈渠珍叙说了自己的打算,意外地得到了陈渠珍的鼓励,还让他预支了三个月的薪金。1923年夏,沈从文独自一人,离开湘西,途经长沙、汉口、郑州、徐州、天津,到达北京。

就这样,沈从文最终从仍处于自在状态的同时代的“乡下人”里脱离出来,融进中国现代文化的洪流中。可是,就在他走向都市的时候,不仅中国资产阶级文化改良运动早已结束,五四文学革命也走过它的高潮转入低潮,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参加者们,正在分化为各种类型。沈从文除了印在头脑中的一大堆紊乱生命的人生现象和不多的新旧知识,可说是两手空空。他不像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们,在投身新文学运动之前,就接受了现代文化思潮的洗礼,预先获得了观察世界的较系统的理论武器。他既不像胡适,因留学西方,获得了解释中国文化的资产阶级世冤观与方法论;不像周作人,用他留学日本期间接受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解释一通中国社会问题以后,又回到驾轻就熟的中国旧文化传统里经营“自己的园地”;他又不像鲁迅或郭沫若,在早期,用经过他们改造过的西方思潮——“进化论”或“泛神论”揭露中国旧文化的弊害以后,进而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去观察中国社会问题。沈从文没有成系统地学习新思潮、新学说的那份福气。那种“乡下人”看人论世的独特观念与方法,那份从实生活里取得的经验,像蚂蟥似的牢牢叮在他的心上,无论什么样的思想与学说,都不能再成系统地占据他的头脑。沈从文代表偏处一隅的中国传统“乡下人”说话,这使多少人看他不起!然而,他以丰富的实生活经验,证实着一切空洞理论(包括右的或以“左”的面目出现的)的虚妄,而他的经验的世界的有限性,又必然使他看人论世带着某些褊狭与保守。他无法纳入任何一个已经形成的中国现实文化类型。他划不到胡适、周作人一边去,当然也不能与鲁迅、郭沫若处同一的社会嘹望塔。沈从文就是沈从文。这一独特的品格在他青少年时代就已初步铸定了的。P23-25

后记

这部小书曾于1985年由三联书店列入“研究者丛书”出版。三联书店当年曾在一则见诸报端的简讯中,总结其业绩,以出版这本一个“小人物的大书”而自得。这其中,自然含着对作者将来成为“犬人物”的冀望的。然而时至今日,这作者也仍是一个“小人物”,这多少会让当时的责任编辑董秀玉女士失望的。

虽然三联将这书称为“大书”,在我自己,却不敢因此自诩。在浩如烟海并堪称经典的学术著作面前,本书如还能算得一部学术小著,而不被归入某些滥竽充数的学术垃圾之列,我就十分满足了。

尽管如此,这书于我,也还多少有点敝帚自珍的。尽管作为本书研究对象的沈从文先生于生前,曾批评我“还不能从深处抓住我的弱点……和我本人还有一点距离”①,但是,一是这部小书是国内研究沈从文的第一部专著,它到底提供了一个全面理解与认识沈从文及其文学创作的基本框架;二是本书自出版以来,获得了学术界同仁及读者的认可,并得到了些当之有愧的嘉评与奖励。

由于本书多年来未能重印,致使许多熟人及读者不断向我询问有无再版的可能。这促使我将此书加以增订,并交由岳麓书社出版。

这次增订,依旧保持了本书原有的框架。原书所有文字,除少数地方对一些排版、印刷中出现的讹误进行校正外,一律不作增删。增订的重点,则放在沈从文生平及其创作中一些必须论述而当时未能论及的方面。这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沈从文生平部分。沈从文1949年以后的人生经历,由于沈从文当年尚在世,故只以“一个尚在继续的长长尾声”予以概述。现在,距沈从文逝世已经十七个年头了,其生命存在已进入历史,这便为较完整地叙述这段人生经历提供了可能。这次增订,将“一个尚在继续的长长尾声”扩充为一节,以“自我的迷失与回归”为题,也算得一种对沈从文这段生命历程的诗性概括;二是在小说创作方面,于第四章增加对沈从文以佛经故事为题材的小说集《月下小景》和抗战时期创作并在其后遭遇厄运的《看虹录》的专题论述。这是因为,《月下小景》与《看虹录》,无论是在内容层面还是形式层面,较之于沈从文二三十年代的其他小说,都有其特殊性;三是在散文创作方面,于第五章增加一节,对《烛虚》这部散文集作展开式论述。本书初版未将《烛虚》作为散文论述,是出于当时对该作品文体的误识(将其当作一般文论而非散文),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创作于昆明时期的小说《看虹录》与散文集《烛虚》,标志着沈从文昆明时期文学创作的全面转型。这种转型导致的结果,使昆明时期的沈从文创作,无法纳入他30年代的创作模式。由于为本书体例所限,这次增订无法对这种转型作专题论述,但在增补的对这两部创作集的论述中,仍力图让读者读出其与沈从文30年代创作的区别。

此外,将三篇旧文《从苗汉文化与中西的文化的撞击看沈从文》、《沈从文创作的思想价值论》和《风雨十载忘年游》作为附录。前两篇,是分别从两个侧面对沈从文文学创作的专题论述,可视作一些不便在本书体例下集中论述的问题的一种补充论述。后一篇是回忆式散文,其所记录的,是沈从文逝世前十年间,我与他交往的点点滴滴。这或许能从沈从文晚年人际交往的个案中,更具体一点了解沈从文晚年的心路历程。

唧值深秋,空气寂寥。完成本书的增订后,自有一份轻松6但想起沈从文生前对我的批评,心情又转入凝重。沈从文一生渴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不为人理解的孤独感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然而,认识人,理解人,却是人间之至难。对于沈从文所具有的这颗博大心灵而言,完全的进入则更难。面对沈从文的在天之灵,我只能重复我在本书“题辞”中所说:

不能说我已经说出了全部真实,

因为,这仅仅是开端,而远非终结。

这开端,当然指的是本书对沈从文的研究,而终结则是人们对沈从文的终极认识。然而,这所谓的终极,只怕是没有实现之Et的。在这开端与终结之间的无尽长链中,也可能不再有我的位置。因而,只能寄望于后来的研究者。提起后来者,我想起了一群有志于沈从文研究的博士生,在我的学生中,就有龚敏律、张森、吴正锋YL,位。他们的硕士学位论文,就是分别对沈从文创作的《月下小景》,沈从文的时间意识,以及沈从文与存在主义所作的专题探讨,并显示出令人欣喜的研究潜力。本书这次增订,就得到了张森的许多帮助。

但愿后来者持之以恒,不断求索,以完成对我们这一代人的全面超越。

本书论及的是这样一位作家——

他是一个对人生怀有极大热情的人,在内心深处,却是一个孤独者。

他常常叹息着不为人理解。

我愿意去理解。不是为着褒扬,也不是为着贬斥。在高层次的思维里,没有简单的善恶与好坏之分。

——这不是无是非观。任何人都将接受人类理性法庭的最终审判。

我不想也无能充当审判者。但我愿意说出我所知道的真实。

不能说我已经说出了全部真实,

因为,这仅仅是开端,而远非终结。

1985年1周9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0:2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