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力从平地起心向实处行(范源廉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江峡 |
出版社 | 团结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力从平地起,心向实处行:范源廉传》为近代教育家、教育慈善家范源廉传记。范源廉师从梁启超,两度留学东瀛,成绩卓越,名重士林。曾先后出任教育部次长、总长,中华书局编辑部主任,中华教育改进会首任董事长,北京师范大学首任校长和北京图书馆馆长等职,参与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的创办工作,乃近代中国当之无愧的重要教育家和慈善家。全书包括“概述”“从湖湘寒门到教育改革家”“为民国教育奠基的一等人物”“从救助到慈善公益的推动者”“范源廉年谱”等几部分,重点阐述了其在近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奠基、教育慈善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褒扬了其可歌可泣的爱国精神。 作者简介 江峡,湖北枝江人,历史学博士。专注于中国史研究,对中国近现代史、慈善史有浓厚的学术兴趣,曾在楚地工作多年,现居北京。在《人民日报》《求是》等中央媒体发表文章数十篇,亦有多篇学术文章在历史类核心期刊发表。 目录 概述 第一章 从湖湘寒门到教育改革家 1.少年丧父,艰难生存 2.孜孜求学,立志报国 3.东渡日本,潜心教育 4.掌管学部,唯务革新 第二章 为民国教育奠基的一等人物 1.三任总长,宦海沉浮 2.通俗教育,革除旧弊 3.赴美考察,创设南开 4.国民教育,图存图强 5.大学教育,践行改革 第三章 从救助到慈善公益的推动者 1.慈善教育,两利相合 2.赈灾募捐,救济乡邦 3.时代革新,慈善亦新 4.创设基金,引领公益 5.贤贤与共,共济家国 第四章 范氏兄弟兴实业以利家国 1.兄弟齐心,自强不息 2.职业教育,实业救国 3.忘身舍家,急赴公难 第五章 范源廉精神不朽的启示意义 1.勇于担当,敢为人先 2.坚守初心,斗争不懈 3.慈善公益,胸怀天下 4.德兼公私,世之典范 范源廉年谱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你方唱罢我登场,在无数生 命的迭代交替中,人类社会 铸就了辉煌的文明,也留下 了一个个或许伟大,或许平 凡的故事。回首过往,在曾 经的历史舞台上,无论情势 波澜壮周,抑或风平浪静, 不管生命的状态慷慨激扬, 还是百转愁肠,随着岁月的 流逝,终将在时间的洪流中 归于平静,并沉淀于或明或 暗的历史遗迹中。 斯人已逝,虽然曾经的 喧嚣沉浮早已沉寂,但历史 似乎从来也没有离开过我们 ,现实中的我们,无论身处 何时何地,都不可能脱离所 在国家和地域长期以来形成 的文化烙印。这不仅是由于 历史本身自有的惯性以及“ 集体无意识”所形成的自然 传承,更为重要的还在于一 代代的文人学士、专业学者 ,特别是历史学人,通过对 各种历史资源的挖掘和阐发 ,让曾经的人人事事,以合 乎现代需要的方式,“重返” 人类的舞台,影响人们的自 我认知和价值评判,丰富和 滋养人们的内心世界,为世 人的行为举止和决策提供历 史镜鉴,并帮助现实社会不 断重构道德规范和价值体系 。职是之故,历史著述,从 来都是人类知识宝库中最重 要的内容之一,而人物传记 则又可谓是最受人关注和欢 迎的历史读物之一。 对于读者来说,阅读人 物传记,不仅可以通过对传 主的生命轨迹、人生境遇乃 至心灵思考的了解,唤醒自 己内心的记忆和生活体验, 为自己的行为处世提供借鉴 ,甚或激发对人生和人性的 感悟和思考,而且还往往会 藉由作者的叙事和建构,去 获取认识社会、追求人生价 值和意义等方面的启示。就 此而言,尽管以往的人物传 记大多聚焦于那些在历史上 具有重要影响的精英,但实 际上,人物传记的价值,并 非全然取决于传主的声名以 及成就的伟大,普通人的传 记同祥甚至更有可能激活读 者的内心世界,给人以心灵 的滋养和启益。当然,这需 要有两个前提条件:传主需 要有足够丰富的故事并留下 可供发掘的历史遗存(包括 文献和实物),而作者则具 有发现的眼光和挖掘历史遗 迹、钩沉和阐发事迹的能力 。不管怎样,是否值得为一 个人物作传记,人物传记的 好坏与意义,并不必然与传 主的身份与地位相关;人物 传记的作用,也并非只是为 传主盖棺定论,更重要的可 能还在于,以当代和作者的 关照激活逝去的生命,让曾 经鲜活的历史重新汇入现实 的洪流之中。 作为湖湘名流的范源廉 (1876—1927年)显然不 属于普通人,他虽非出身名 门,而且少年失怙,生活困 苦,但少有大志,一心向学 ,早年师从梁启超就学于长 沙时务学堂,戊戌变法失败 后,两度留学东瀛贏,成绩 卓越,名重士林。进入民国 后,曾先后出任教育部次长 、总长,中华书局编辑部主 任,中华教育改进会首任董 事长,北京师范大学首任校 长和北京图书馆馆长等职, 并参与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 的创办工作,乃民国时期当 之无愧的重要教育家和慈善 家。不过,在时代的风云变 幻中,他显然又不属于特别 受到关注的名人,在当今中 国,若非中国近现代史或中 国教育史的专门研究者,知 道和了解他的人,应该相当 寥寥。其声名,不仅比之蔡 元培、胡适、张伯苓和梅贻 琦等同侪后辈多有不如,似 乎也逊于其从事实业的胞弟 范旭东。就是在史学界,对 他的关注也微不足道,不仅 尚未见其传记或研究他的专 著问世,就是以他为主题的 专题论文,也只有区区20余 篇。然而,只要我们关注他 、了解他,走进他的世界, 则又往往会深深感佩于他的 思想、贡献、精神和风范, 可调“哲人其萎,风范长存” 对于范源廉这样具有重 要历史贡献和丰富精神内涵 的历史人物,尚未有人为其 立传和展开专门系统的研究 ,实不能不说是史学界的遗 憾。江峡博士,独具慧眼, 关注到了近代这一重要的教 育精英,并通过系统的资料 搜集和梳理,向我们展现了 范源廉这位教育家、慈善家 曲折的人生,胸怀国家、民 众的志向和思想,以及百折 不挠、积极有为的精神追求 ,并进一步引导读者从他的 人生经验和价值取向中汲取 有益的启迪。这一传记,不 仅弥补了国内当前近现代史 和教育史研究中的缺憾,而 且也为基本尚处于沉寂状态 的范源廉的伟大精神和思想 光照当今社会提供了更多的 可能。 江峡博士本科毕业于南 开大学历史学院,他求学的 时候,我是毕业留校任教不 太久的青年教师,跟本科生 的交往较多,江峡是其中非 常熟悉的一位。他给我很深 的成熟能干的印象,不仅学 习热情高、写作能力强,而 且做事周到干练,当时就觉 得他未来在事业上一定会很 有前途。果不其然,他后来 不论在行政还是在企业管理 等工作岗位上,均稳定踏实 ,不断进步。更难能可贵的 是,他虽然日常工作繁忙, 但仍不忘历史学人的初心, 坚持学习,并获得了历史学 博士学位。如今,看到其专 著即将出版,不胜欣喜,遂 聊赘数语,以志祝贺,并冀 望他继续努力,用自己合适 的方式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做出更多的贡献。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 、教授 余新忠 2023年8月25日于津门寓 所 导语 传主是民国教育和教育慈善的奠基者。“小”人物,反映“大”历史。全书以范源廉为主角,勾陈了其与梁启超、蔡元培、严修、张伯苓、范旭东、熊希龄等各界标志性人物的关系,重新审视了近代教育转型的历史大背景和个中“小人物”。 后记 一部近代史,半本湖南 人。湖湘文化及其名流,对 中国近现代化影响深远,从 王船山、曾国藩、左宗棠, 至于黄兴、宋教仁、蔡锷, 再至于毛泽东、刘少奇等伟 大的革命先辈。在这些闪耀 的群星中,民国时期的教育 家、慈善家范源廉,就显得 没那么光彩熠熠了。然而细 究其平生,如以“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的教育意义而 论,则其人对教育近现代化 的奠基和发展,实有百世不 易之功。 这本《范源廉传》,源 自我的博士论文;之所以会 有这样一个选题,要感谢彭 年集团余彭年(又名彭立珊 先生)。在湖南《潇湘晨报 》做记者期间,有幸与余先 生结识,他在慈善事业方面 作出了许多积极贡献。在和 我的交谈中,他提到湖湘历 史名人中热心慈善、从事公 益的人有许多,但受到世人 关注的并不多,人们议论得 更多的是他们在政治、军事 、经济和文化领域的贡献。 当时余彭年先生便提及熊希 龄、范源廉等诸位前辈在慈 善领域对他的影响甚为深远 ,后来余彭年先生将其个人 财富全部捐献给信托基金会 ,要求后人继承他的意愿, 光大慈善事业。现在彭年集 团董事长、余彭年先生的长 孙彭志兵先生,也鼓励我从 慈善的角度对近代湖湘历史 人物作一些梳理,以填补研 究空白,并给予大力支持。 受到他们的启发和鼓励,我 在读博士期间,特别留心这 方面的资料,不过当时更多 关注的是范源廉的慈善公益 观念,以及对他慈善实践的 探究。在对范源廉生平资料 的收集梳理,以及对范源廉 有深刻研究的方家著作的阅 读过程中,以老实人著称、 三任民国教育总长的范源廉 的形象,越发鲜明:他对大 学制度的完备,贡献巨大; 对国民教育理念的启发,意 义深远;对教育和实业相辅 相成的推动,穷尽终身。在 他看来,教育不仅仅只是专 业和技能的培训,更重要的 是理想信念的铸就,科学精 神、人文精神的塑造,家国 情怀、利公利民素养的熏陶 。这无疑是一位有力量、有 温度、肯实干的湖湘一流人 物。感慨之余,遂萌生了将 论文衍生成为传记的念头。 假如我这本小书能将先贤风 貌宣之于世,读者览之阅之 ,或有裨益。 文章之事,发之者在心 ,成之者在己。然而,若无 严师导之,难免流于偏狭肤 浅。幸运的是,我在湖南师 范大学的博士导师周秋光教 授治学严谨、精益求精,学 识渊博、和蔼可亲,要求严 格、以身作则。从选题到文 章框架,从观点论述到史料 选取,从遣词造句到符号标 点,周师都认真审读、仔细 批阅。周师的严谨在前,郑 大华、罗衡林、钟声等教授 的启发在后,而北京大学的 欧阳哲生教授与刘慧娟、胡 宗刚编辑整理的《范源廉集 》,材料翔实准确,为我的 写作提供了可信的基础素材 和文献指引。感谢诸位先生 ,让这本《范源廉传》有了 良好的地基。而在严师、良 师之外,还有很多同学以及 好友,如清华大学张国刚, 湖南出版集团张天明,湖南 省文史研究馆李跃龙,南开 大学余新忠、王利华、王先 明、孙卫国,湖南大学向珊 、赵岩,重庆大学张华,湖 南师范大学吴仰湘、曾桂林 、向常水,湖南省博物馆陈 叙良和湖南省委宣传部陈瑞 来,以及潇湘晨报社伍婷婷 等诸位老师给子了我大量的 帮助和指,点,特别是团结 出版社梁光玉社长和李可总 编辑助理等多位老师在书稿 出版过程中付出了大量心血 。他们提出的中肯的修改意 见,使我智慧精进、受益匪 浅,在此对他们的帮助表示 衷心感谢。 这本传记写作时,正值 新冠疫情肆虐。期间琐事颇 多,想要潜心写作,并不容 易。正是我的父母、岳父母 和妻儿,用辛勤的汗水和无 私的支持,让我有闲暇的时 间和精力去完成著述。尤其 是我的爱人,在疫情最为艰 难的时刻,独自承担起家庭 重担,抚育小儿,打理家事 ,她为我做出的牺牲,实非 三言两语所能道尽,得妻如 此,夫复何求。这本《范源 廉传》,也是奉献给她的礼 物。 王国维先生论及人生有 三重境界。第一重“昨夜西 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 天涯路”,在找到自己的信 仰之路,并为之不停地向前 ;第二重“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在持 守信仰,无畏风雨,不改不 易;第三重“众里寻他千百 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 火阑珊处”,是平常心与信 仰追求,融洽浑然,只是一 心向道而行,任谁也不能影 响。如以三重境界而言,范 源廉先生无疑都做到了。为 开民智、兴社会,他穷毕生 之力,竭毕生之智,在混乱 的时局中奔波无休,终无气 馁,磨而不磷,“虽九死其 尤未悔”。 此等风采,着实令人钦 佩,且心向往之。 书评(媒体评论) 范源廉是近代著名教育 家,也是一位热心的慈善家 ,曾担任南开大学董事会董 事。他在南开大学的创办过 程中,提出课内课外并行“ 训练”的主张,最大限度地 提倡学术自由、非容并包, 并带头捐款,广泛筹集办学 经费,对初创时南开大学的 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侯自新 南开大学原 校长、教授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 养具有优良品质并能参与和 引领社会良性发展的人,这 最需要的是对良知的传承和 创新,也需要全社会的积极 参与。范源廉作为他那个时 代的教育界领军人物之一, 为了民众受到好的教育,热 心奔走、不断努力,也卓有 成效。相信本书的出版,会 对我们深化教育改革有所启 发、有所帮助。 ——张尧学 清华大学教 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范源廉曾任教育部次长 、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等职位 。因他的举荐,蔡元培出任 北京大学校长,并与蔡元培 等人组织中华职业教育社。 他倡导师道精神,并以身作 则、身体力行,有谦谦君子 之风。他尊师重教、产教融 合、崇智尚学、男女平权、 民主科学等理念,对结合时 代要求继承创新中华文化有 启示意义。本书梳理了其人 其事,颇多启发,值得推荐 。 ——张国刚 清华大学文 科资深教授、人文学院历史 系教授 如果说“振兴中华为己任 ,勇往直前”是范源廉投身 教育的核心宗旨,“一息尚 存,矢志不变”是他对于信 仰的要求,那么“力从平地 起,心向实处行”则是范源 廉做事的方法论。其思想至 今仍有现实意义,闪烁着时 代的光芒,也启迪和勉励着 后人。 ——张文中 南开大学终 身校董,中国商业联合会荣 誉主席,物美集团创始人、 多点Dmall创始人,博士 精彩页 第一章 从湖湘寒门到教育改革家 1.少年丧父,艰难生存 湖南,以湖为名。湖,指洞庭湖。洞庭,历史悠久,是春秋时期的地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了长沙郡。最先有“湖南”之名,是在唐朝。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现在的湖南省分属山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黔中道黔州都督府,到了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从江南西道划出一部分设置地方衙署,在衡州置湖南观察使,因地处洞庭湖以南,又称湖南道,全称湖南都团练守捉观察处置使。从而此在中国行政区划史上开始“湖南”之名。 元明时期,湖南属于湖广大行省,当时湖广大行省,北包括湖北,南包括两广,是一个非常大的地区。清康熙初年,觉得这个“湖”太大了,遂分开管理。洞庭湖以北为湖北,洞庭湖以南为湖南。清代湖南就是今天湖南省的雏形,一直延续至今,政区边界也比较稳定。 宋代经济中心南移,长江水道取代黄河古道成为最大的货物运输途径。湖南地处长江以南,境内长江支流密布、河湖众多、湿地广布,湘潭、湘乡、湘阴都有水脉贯穿,沅江、湘江、资江、澧水都注入了洞庭湖。三湘四水孕育了无比肥沃的土地,清代初年,洞庭湖是我国的第一大淡水湖,以洞庭湖两岸为中心的湖广行省是当时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因而早就有了“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 湖南是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地方。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湖南是一个内陆省,位于中国中南部,北有长江、洞庭湖,地势平坦,一般在海拔45米以下,河湖交错,水源丰富,与湖北接界;东有连云山、八面山,海拔在1600—2042米之间,与江西为邻;南部则五岭逶迤,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大多为丘陵地区,与广东、广西相连;西部是高原地带,主要有雪峰、五陵等山脉,海拔在1500米左右,与贵州、四川接界。可见,古代的湖南与外省的交往非常困难,处于一种半隔离、半封闭的状态。这种自然条件,更易造就此地居民刚强、质朴、保守的性格。近代革命先驱宋教仁说:“湖南之民族,坚强忍耐,富于敢死排外性质之民族。”因此,湖南人才的性格,大多霸蛮、勇悍、坚毅、梗朴,具有卓厉敢死、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当年曾国藩组建的湘军,吃苦耐劳、骁勇善战,成为清军的主力,鼎盛时期兵力达五十多万人,因此出现了“无湘不成军”的说法。再延伸开来,历史上早有“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之说。形容近代湖南英雄辈出的,还有一句话: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 为什么这么说呢?湖南、湖北分省后,湖南教育资源一度相当稀缺,以致于建省之后湖南举子一度仍需前往湖北武昌参加考试。直到雍正二年(1724年),湖南才终于举行了有史以来的首次本土乡试。可想而知,在这样的状态下,湖南考生中进士者也不会太多。晚清“第一人才”、封疆大吏陶澍在编辑儒林、文苑列传时感叹道:“湖南除王夫之外得入者寥寥。”然而,近现代以来,湖南却迎来了人才辈出的时代。《中国历代名人词典》一共收录鸦片战争以前的古代名人3005人,其中湖南籍仅有23人,占0.77%。鸦片战争以后的近代名人共有750人,其中湖南85人,占11.33%。可以说,湖南在近代出现了人才井喷的现象。中国近代史上湖南籍人才对中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均形成了巨大影响,故而中国史学界才有这样一种说法:“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 在这些湖南人群像中,就有湘阴人范源廉。这位出生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的名士,日后在中国近代教育史和慈善史上留下了影响深远的一笔。 湘阴,范源廉的故乡,得名于“湘水之阴”,是一个位于洞庭湖南岸的小县城。它与汨罗、益阳、长沙等地相邻,是洞庭湖平原的“鱼米之乡”。汇聚1300余条支流、一江碧水北上奔流的湘江从此穿过,这里交通便利,物产富饶,土地肥沃,可耕地非常多,自古以来农业经济发达,尤其是稻米和渔业生产,在全国有名。所以湘阴从古至今,不仅人口较多,人才也多,它一直是湖南人才的聚集地。 P10-12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