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钱币上的中国史(器物制度思想视角的解读上中下)
分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作者 王永生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钱币”。
哪枚钱币承担了秦统一六国的使命?哪枚钱币斩断了王莽的改革事业?哪枚钱币是为了平定安史之乱而被铸造出来的?哪枚钱币预言了明王朝的失败?哪枚钱币见证了一个被尘封近千年的王朝?……
本书作者以钱币学家和史学家的眼光,挑选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100枚钱币,从器物、制度、思想三大视角,梳理中华文明发展脉络,另类解读中国历史与文化。一部钱币史,可以说是一部朝代更替史、一部古代的政治史、一部另类的经济史。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卷,按照时间顺序,从最早的货币海贝(贝币)开始,按照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五代的顺序,一直讲到最早的人民币。
上卷包括了从先秦到唐和五代期间的钱币,讲述了钱币的面世、流通、统一,以及钱币所见证的中外文化交流。在上卷中,你会读到,“朋”曾经是古代最早的货币单位之一;贝币不只是海贝,还有铜贝;布币、刀币都属于最早的四大货币体系;秦半两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混乱局面;哪枚钱币曾经预言了东汉行将崩溃;三国时期又上演过什么样的钱币版“三国演义”。
中卷主要讲诉了宋朝到明朝时期的货币,包括在此期间的辽、西夏、金、元等多个朝代。在本卷中,你会读到宋朝独创的御书钱,反映了北宋近两百年历史中倡导文治的国策基调;内忧外患的有宋一代,“钱荒”导致了交子的出现,而绍兴通宝曾一度承担过中兴的重任;契丹(辽)、党项(西夏)、女真(金)等部族,则在和宋朝的通商中逐渐改变了以货易货的习惯,铸造了各种通宝和元宝;元朝改变了铜钱为主的货币制度,转向白银与纸币;而明朝却放弃贵金属货币,落后的币制阻碍了整个社会的转型,也削弱了国家调控经济的能力,明朝在世界上的慢人一步,在一开始就已初见端倪。
下卷从清、民国至今。“天命通宝”与“天聪汗钱”,像宣言书一样宣告了清朝的崛起,吴三桂铸造的铜钱见证了他的政治投机,却终不免失败结局;“十全真人”乾隆的“乾隆宝藏”,是多民族文化互融的一次积极尝试,准噶尔普尔钱、新疆红钱记载了那个时期西北历史的风云变幻;“汉”字银币和“金圆券”,前者见证了四川保路运动引发的辛亥革命,后者则是国民党政府混乱和腐败制度的象征;而人民币,则是“人民的货币”。
除了那些流通的钱币,下卷还讲了“状元及第”等民俗钱,以方寸之地,集诗书画于一体,是我们古代璀璨文化的一种象征。
透过这一枚枚小小的钱币,我们可以重温历史,了解时代的变迁与古代人的日常,看见朝代更迭的兴衰本质、戍边将士的家国情怀、民间传说背后的有趣故事,看见它所折射出的历朝历代的制度建设和思想文化。
作者简介
王永生,1966年9月出生,副研究员,现任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直属事业单位中国钱币博物馆研究信息部主任、中国钱币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博物馆协会钱币与银行博物馆委员会秘书长。
在中国货币史、中外货币文化交流、白银的货币化、丝绸之路东西文化交流史、中亚历史及民族史领域有一定研究,在国内外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4篇获“中国钱币学会优秀学术成果金泉奖”。出版学术专著6部,策划指导1部大型纪录片、1次丝路科考活动。
目录
前言 透过钱眼看历史
引言 钱币的起源
第1章 先秦及秦
1 璀璨的先秦钱币
2 半两钱与秦统一
第2章 两汉
1 汉武帝政治韬略中的货币手段
2 被钱币玩砸的王莽改革
3 四出五铢:预言东汉行将崩溃的钱币
4 董卓“恶钱”:摧毁了两汉货币经济的劣币?
5 汉佉二体钱:东西方钱币文化最初的相遇与融合
第3章 魏晋南北朝
1 钱币版“三国演义”
2 北周三品:北朝励精图治的象征
3 太货六铢:南朝行将灭亡的写照
第4章 唐五代
1 命运迥异的两种开元通宝钱
2 乾封泉宝:武则天政治试水的工具
3 见证了安史之乱的三种钱币
4 记载了文化交流、国家认同的钱币
5 周元通宝:可以入药治病的钱币
第5章 两宋
1 钱币上的北宋
2 钱币上的南宋
第6章 辽夏金元四朝
1 辽钱:体现了契丹民族非凡的创新能力
2 西夏钱币:揭开了尘封千年的王朝面纱
3 金代钱法:极富创新思想的币制
4 元代的币制
第7章 明朝
1 落后的币制
2 币制的调整
3 见证明朝灭亡的三枚钱币
4 琉球钱币:琉球国历史兴衰的见证者
第8章 清朝
1 见证清朝崛起与成就康乾盛世的钱币
2 记录乾隆“十全武功”之半的钱币
3 反映清朝国势转衰的钱币
4 自铸银币的历史
5 中国通商银行兑换券:我国最早的银行兑换券
6 币制改革与边疆治理
7 状元及第:记录了古代科举制度的民俗钱
第9章 民国至今
1 “汉”字银币:保路运动引发辛亥革命的见证者
2 记录了边疆危机与治理的钱币
3 现代币制的初步建立及崩溃
4 人民币:人民的货币及其国际化
参考文献
序言
透过钱眼看历史
我一直认为,我们每一
个中国人都应该简单了解一
点中国钱币的历史。这是为
什么呢?
因为,钱币虽然是我们
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物
品,大家对它并不陌生,但
是,除了购物,平常我们可
能很少会想:钱币还能干什
么?
实际上,钱币除购物之
外,还能发挥很多别的作用
。它虽然看起来很小,但是
它所承载、记录、包含的内
容和信息却是博大精深。
首先,钱币上有法。历
朝历代不管是哪个政权,在
钱币的铸造、流通、回收以
及防伪、反假等方面都制定
了相关的法律法规。特别是
从北宋发明使用纸币以后,
历经金代、元代,直至明清
两朝,有关防伪反假的条文
,都直接被印在了纸币上,
反映了我国古代货币立法的
演变轨迹。
其次,无论是铸造铜钱
还是印刷纸币,为了保证质
量,满足流通需要,使用的
一定都是当时最成熟的技术
;而从防止伪造等方面考虑
,所采用的技术又必定是当
时最先进的。因此,可以说
一部钱币史从一个侧面反映
了我国古代的金属冶铸史、
造纸史和印刷史。同时,因
为钱币上都铸有文字,所以
一部钱币史所呈现的也是一
部古文字的发展史以及书法
的演变史。
最后,更为重要的是,
钱币不同于一般的物品,它
是社会重大变革或重要事件
的产物和象征。可以说,任
何一枚钱币的铸造都有其特
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同时
也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
化等诸多方面产生重要的影
响。每一种新的钱币总是在
继承原有钱币的基础上而有
所发展,
既有历史的延续性又具
有鲜明的时代性。这种时代
性从唐朝开始,因为年号钱
的铸造,钱币与历史发展的
进程变得更为紧密。因此也
可以说,一部钱币史所串联
的就是一部年号史、一部朝
代更替史、一部古代政治史
。通过这一枚枚钱币,我们
完全可以把古代的历史串联
起来。
接下来,我希望和大家
一起通过钱币这一新的视角
来重温历史,透过钱眼去看
看,钱币所呈现给我们的是
一部怎样的历史,我们又能
从中收获怎样的感悟和启发

这里我想从三个方面来
和大家分享我的体会:
一是从人类钱币发展史
的视角谈谈中国古代钱币在
人类钱币史上占据了怎样的
地位;
二是从中国古代文化承
载物的视角谈谈钱币在中国
古代文化中具有怎样的地位

三是谈谈学习、了解钱
币的历史与我们的日常生活
有着怎样的关系。
(一)
在正式进入这个话题之
前,我先从概念上解释一下
“钱币”与“货币”之间的区别

“钱币”通常是指退出流
通的货币及其衍生品。因此
,钱币与货币就像一枚硬币
的正背两面,本质上指的是
同一个东西。“钱币”因为退
出了流通,所强调的是其文
化属性。而“货币”因为还在
流通使用,更多体现的则是
它的经济属性。因此,钱币
的内涵要比货币更加丰富。
在后面的内容中,我将
主要使用“钱”或“钱币”,有
时根据叙述或语境的需要也
会使用“货币”,或交替使用

首先来谈第一个问题,
即中国古代钱币在人类钱币
发展史上到底占据了一个怎
样的地位?实际上,中国古
代钱币在人类钱币发展史上
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重
要性可以这样概括:中国古
代的钱币不但是独创产生、
自成体系,而且对周边国家
及地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并发展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东
方钱币文化!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阐
释。
第一,中国不但是世界
上最早发明使用纸币的国家
,也是最早发明使用金属铸
币的国家。
希罗多德在《历史》一
书中谈到古波斯国王居鲁士
战胜小亚细亚半岛吕底亚国
王克洛伊索斯时曾说,吕底
亚“是最早使用金币和银币
的国家,于公元前640年铸
造了琥珀金银币”。西方社
会一般据此认为吕底亚是世
界上最早发明使用金属货币
的国家。
……
《三国志》记载,刘备
占领成都时,因为军用不足
接受了部下刘巴的建议,铸
造了“直百五铢”钱。它的重
量虽然仅有当时流通的蜀五
铢的3倍,作价却是100倍
。这意味着,刘备凭借手中
的刀剑,强买强卖,用同样
多的铜换取了民间三四十倍
的物资和劳务,一下子就解
决了军队的给养问题,初次
尝到了实行通货膨胀政策的
好处。后来刘备又将这一手
段用在了与孙吴的斗争中,
发动了一场货币战争。但是
,货币战争是把双刃剑,在
孙权强力的反击之下,刘备
搬起的这块石头最后还是砸
了自己的脚,蜀汉最终就是
因为通货膨胀而被搞得财政
破产、民生疲敝,成为三国
中最先灭亡的政权。
在早期金属称量货币时
代,统治者实行通货膨胀政
策一般有两种做法:一种是
在重量不变或稍微增加重量
的情况下,成倍地大幅度加
大货币的面值,使其成为虚
值大钱;另一种则是在保持
面值不变的情况下,减小货
币的重量和尺寸,使之成为
减重小钱。这两种手段的目
的实际上是一个,那就是希
望用尽量少的金属兑换尽量
多的物品。
金属货币虽然可以通过
铸造虚值大钱或是减重小钱
,被统治者利用来搜刮
导语
100种钱币传奇的中国历史,讲述钱币的故事与历史,另类解读朝代兴衰、中国文化与文明。
一部钱币史,可以说是一部朝代更替史、一部古代的政治史、一部另类经济史。
讲述钱币背后那些我们不一定了解的故事:哪枚钱币承担了秦统一六国的使命?哪枚钱币斩断了王莽的改革事业?哪枚钱币是为了平定安史之乱而被铸造出来的?哪枚钱币预言了明王朝的失败?哪枚钱币见证了一个被尘封近千年的王朝?……著名钱币学家王永生,精选100种钱币,讲述历史,也讲述朝代兴衰。
钱币不仅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更是历史进程的实物见证、文化交流的物质载体。书中不仅有中国货币的演进,更讲述了各类货币的本质及不同货币制度的利弊得失,展现当时的制度建设和文化思想。
文博专家马未都、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魏坚、北京大学教授林梅村、知名导演与电视节目制作人关正文、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张铁山推荐。
上中下三册平装,大包封包裹。分册便于携带翻阅;大包封既可以保护图书,展开又是100种钱币的时间长图;内含众多彩插,一览众多珍贵钱币的真貌。
后记
2019年1月《三千年来谁
铸币:50枚钱币串联的极简
中国史》出版后,社会反响
不错,5月入选中国图书评
论学会评选的“中国好
书”2019年2-3月榜单,2020
年9月台湾联经出版社又发
行了繁体版。虽然获得了一
些赞誉,但我内心里实际上
却不太满意,这有两方面的
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这期间我
受邀在央视12频道《社会与
法》栏目做了16集“钱币与
王朝”专题系列讲座节目。
在准备节目的过程中,通过
与央视栏目编导们的互动,
我对大众传播与专业研究之
间的差别又有了更加切身的
体会。
专业研究是给专业圈子
里的人看的,看重的是最前
沿的学术成果和创新的见解
,如果讲的都是众人皆知的
常识,不但没有听众,反而
会被认为没有专业水平,但
是大众传播却不同,它是给
专业圈子之外的社会大众看
的,需要的是对基础专业知
识的通俗表达,就是要用大
众的语言讲述专业的内容,
如果在此前提下还能兼顾介
绍一些最新的学术成果,那
就更好了。因此,我认为向
社会大众宣传普及钱币文化
知识时,虽然专业的钱币文
化研究是基础,但是讲述的
方式更为重要,一定要用符
合大众传播的方法,即用讲
故事的方式来表达,才能讲
得精彩,听得有趣。因此,
我认为《三千年来谁铸币》
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另一个原因是中国古代
历史上可以讲故事的钱币很
多,只用50枚钱币来串联中
国三千多年使用货币的历史
,不但内容上有些单薄,而
且串联历史的线条也显得太
粗。因此,有必要再精选一
部分钱币充实到故事链里,
对已有的钱币故事也可以分
节讲得更深入一些。这样可
以给读者提供一个内容更加
丰富多彩、线条也更加清晰
明了的“钱币上的中国史”。
正是基于以上两个原因
,我在2020年年底决定在
《三千年来谁铸币》的基础
上,重新撰写并增补部分钱
币故事,由原来的50枚(种
)钱币增加到100枚(种)
,书名也改成了《钱币上的
中国史》,并添加了副标题
“器物、制度、思想视角的
解读”。
书名的更改是想说明我
的初衷并非“就钱论钱”,也
不再是简单地串联历史,而
是想以钱币为视角,从器物
、制度、思想等层面来挖掘
钱币背后的文化内涵,通过
具体的钱币故事,解读钱币
与社会发展演变的内在关系
,论述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
中,“钱币”这只经常被世人
所忽视的“手”,是如何推动
或阻碍中国历史发展演进的
,以此解读以下几个问题:
中国古代为何长期使用铜钱
?贵金属白银的货币化过程
为何艰难曲折,并始终为称
量货币形态,而不是铸币?
黄金为什么在王莽之后甚至
退出了流通领域?纸币为何
早产而晚熟?在货币金属的
使用上,中国古代为什么不
符合“金银天然不是货币,
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这一规
律?古代中国与西方完全相
悖的这一现象背后到底是什
么原因?这对中国古代社会
的演变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
响?
实际上,上述这些疑问
的答案就隐藏在书中100枚
(种)钱币背后的故事里。
与《三千年来谁铸币》
相比,《钱币上的中国史》
增加了一个章节,由原来的
八章增至九章,“钱币的起
源”也被单独列出,作为全
书的“引子”置于卷首,各章
按时间顺序依次展开,这样
便于读者从源头上来了解中
国货币发展的脉络及演变轨
迹。
第1章“先秦及秦”讲述的
是钱币的统一,有7个专题
故事,最精彩的是管仲进行
的货币战争以及钱币在秦国
崛起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
用。我国古代钱币起源于先
秦,统一于秦朝。春秋战国
时期,各国的钱币虽然看似
各自为政、杂乱无章,实则
互有归属、脉络清晰,总体
上可以划分为布币、刀币、
圜钱、蚁鼻钱四大体系。战
国后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
行以及各国的变法活动,各
国的钱币相互交汇融合、借
鉴学习,开启了统一的趋势
。秦国的圜钱异军突起,发
展为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后
随着秦国兼并六国而成为统
一的钱币形制,由此奠定了
此后中国两千多年的钱币形
制。
第2章“两汉”讲述的是五
铢标准的确立及影响,共有
8个专题故事,涉及汉武帝
、王莽的币制改革,汉灵帝
和董卓的两次铸币以及东西
方钱币文化的最初接触及相
互影响。最精彩的故事集中
在汉武帝和王莽两人身上,
虽然他俩在政治斗争中都以
钱币为工具,但是结果却大
相径庭,其中的原因颇耐人
寻味。汉灵帝和董卓的铸币
更是悲惨,前者预言了东汉
的崩溃,后者不但因此被杀
,还摧毁了两汉发达的货币
经济,使社会直接退回以物
易物的实物经济状态,向我
们展示了失败的货币政策对
社会经济所能造成的危害程
度。
第3章“魏晋南北朝”讲述
的是分裂时期的钱币,共有
4个专题故事,最精彩的是
魏蜀吴三国以货币为武器所
进行的一场钱币版的“三国
演义”。另外两个故事记述
的是南北朝,当时货币的核
心问题是因缺铜而导致的钱
荒,解决的办法是增加货币
的数量并统一形式,但是南
北所采取的办法却不同。南
朝大量铸造减重小钱,甚至
是铁钱,增加数量而忽视质
量。行用不
书评(媒体评论)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
史沧桑;100种精选钱币,
记述了历代王朝三千年的励
精图治。一部《钱币上的中
国史》,截取一个个华彩乐
段,讲活了货币,厘清了钱
法制度,从思想视角对中国
货币发展史给予了全新的解
读。
——魏坚 中国人民大学
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

王永生先生的新作以古
代钱币为切入点,讲述中国
金融货币的前世今生,尤其
是补充了彭信威《中国货币
史》一书的许多缺憾。比如
:考证大历元宝、建中通宝
为官铸钱,“饷金”为目前所
知中国唯一的正式流通金币
,考释高昌吉利钱币铭文为
音译突厥语官衔,等等;可
谓推陈出新,承前启后。该
书文笔生动,引人入胜,娓
娓道来,令人忘倦。
——林梅村 北京大学考
古文博学院教授
中国钱币源远流长,博
大精深,涉及经济金融、历
史文化、冶金技术、语言文
字等诸多方面。本书作者王
永生先生长期研究中外钱币
,著述丰硕。这本书以小见
大,从古钱币解读中国历史
,视野独特,结论可信,叙
述生动,引人入胜。
——张铁山 中央民族大
学教授
王永生先生既是货币作
为文物的史学专家,又是货
币作为金融的史学专家。从
任何角度来讲,这部货币史
都是非常鲜活、真实、有趣
的中国史。
——关正文 著名作家、
导演、电视节目制作人
一部中国钱币史就是一
部中国的历史,政治、经济
、民生、艺术,无所不包。
此书以专业精神通俗讲述,
值得阅读。
——马未都 文化学者、
观复博物馆创办人
精彩页
1 璀璨的先秦钱币
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化以及典章制度肇始并逐渐形成的时期。这一特点在货币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货币虽然看似各自为政,杂乱无章,实则脉络清晰,互有归属,总体上可以划分为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四大体系。这些形态各异的货币,实际上正反映了那一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以及诸子百家文化的高度发达。
下面5节分别介绍以布币、刀币、圜钱和蚁鼻钱为代表的先秦四大钱币体系的产生及其发展演变。通过钱币这一视角讲述中华货币文化是如何原创产生、独立发展并自成体系的,以及在春秋战国这一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布币:“钱”这一名称的由来
说到“钱”,可能大多数的人都会认为,这是现代人对货币的一种俗称。实际上,“钱”这一名称并不是现代才有的,它出现得很早,可以说是我们的老祖宗对货币最早的称呼。我在前文讲过,我国最早的货币是海贝,那是不是海贝又被称作“钱”呢?
不是的,钱指的不是海贝,而是一种替代海贝的青铜农具。那青铜农具为什么会取代海贝而成为新的货币?源自青铜农具的货币又为什么被称为“钱”?下面我就结合文献资料以及实物货币讲讲被称为“钱”的布币的来历,以及它在我国古代货币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
青铜农具取代海贝而成为新的货币,实际上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必然选择,也是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早期人类社会曾经发生过两次大的社会分工,第一次是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第二次是手工业又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因为社会分工的发生,各个部落生产的产品不尽相同,这就为经常性的交换创造了条件。特别是随着手工业的发展,金属逐渐成为制造工具和武器的主要材料,在交换中自然居于首要地位并取代其他商品货币而充当一般等价物。这种等价物最初多半是由铜、铁等贱金属充当,但是在后来的发展中,金、银等贵金属因其自身的优点而逐渐胜出,最终一定会替代贱金属铜铁而成为货币金属的首选。
海贝最初被当作货币使用,主要是因为它是外来的交换品,因为稀少,不容易得到而被选中。但是,也正是因为它比较稀少,又不便分割,在后来随着交换的频繁发生,其缺点和不足也就越来越显露出来。因此,海贝就被价值含量高、便于分割、更能满足社会需求的青铜铸币逐渐给取代了。
海贝作为我国最早的货币,虽然直到秦朝统一六国之后才被正式废弃,但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实际上便已经基本绝迹了,被由各式工具发展演变来的、形态各异的铲形的布币和刀币等青铜铸币替代。
铲形的布币最初被称为“钱”,受此影响,后来“钱”成为各式货币的通称,并沿用至今。我们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的“钱”,最初竟然是一种农具的名称,这可能有点出乎大家的预料。这是真的吗?
是真的!因为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有一篇叫《周颂·臣工》的诗歌,是周王在举行农耕仪式时唱的一段歌词,其中有一句就提到了“钱”。歌词是这样说的:“命我众人,庤乃钱镈,奄观铚艾。”这里需要做点解释,“庤”是收藏、整理的意思;“奄”指尽、广泛;“铚”指镰刀;“艾”指收割。整句歌词的意思是说,周王命令他属下做农活的人们,要他们整理好铁锹和锄头等农具,他要去视察开镰收割庄稼。
这里出现了我国古代文献中最早记载的“钱”字,《说文解字》的释文是:“钱,铫也。古者田器”。“铫”就是“锹”字,与铲同类,使用的时候,器身与土地垂直,用于起土;“镈”字在《广雅·释器》的释文是:“镈,锄也。”锄也是一种农具,使用的时候,器身与土地平行,用于锄草。
“钱”与“镈”是当时用来除草松土的两种农具,分别相当于我们现在所使用的“铁锹”与“锄头”。钱镈两字在古代经常连用,泛指农具或者农事。如曹操《步出夏门行》诗曰:“钱镈停置,农收积场。”范仲淹《铸剑戟为农器赋》说:“繇是星陈畎亩之具,日新钱镈之类。”明代杜濬《唐港耕人歌》诗曰:“东邻借钱镈,西邻借桔槔。”这里都是泛指农具。宋代王禹偁《酬种放徵君》诗中:“无术铸五兵,使民兴钱镈。”则是借指农事。
后来被称为“钱”的那种青铜货币,就是从古代的农具“钱”逐渐演变而来的,我们现在将货币统称为“钱”就是来源于此。又因为在古代,“布”是“镈”字的同声假借字,可以相互借用。因此,春秋战国时期将铲形的铸币称为“布”,也是源于此。
我们说西周的时候,布币是从铲形的青铜农具演变来的,这除了在《诗经》中能找到依据之外,从出土的钱币实物上我们也能发现它们之间相互的承继关系。
华夏文明根植于中原地区的农耕社会,因此,在早期的商品交换过程中,用青铜制作的铲形农具,自然最容易被大家所接受,因此而演变成为一般等价物,并逐渐发展成为货币。也就是说我国古代最早的青铜铸币,是由原始的农具“铲”演变来的。这种演变的痕迹,从钱币实物上就可以看出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5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