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6—12岁的孩子很大一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但父母的“龙凤观”与家庭教育方式仍然强烈地影响着孩子,尤其是孩子的学校学习。在本书中,您将通过具体的故事和案例来了解6—12岁的孩子需要什么,作为父母需要如何帮助6—12岁的孩子赢得领袖素质,不仅可以作为优质家教的启蒙读物,还可以为未来研究者提供一个重要的思考方向。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成长(培育优等生6-12岁)/10倍速优质教育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徐浙宁 |
出版社 | 少年儿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尽管6—12岁的孩子很大一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但父母的“龙凤观”与家庭教育方式仍然强烈地影响着孩子,尤其是孩子的学校学习。在本书中,您将通过具体的故事和案例来了解6—12岁的孩子需要什么,作为父母需要如何帮助6—12岁的孩子赢得领袖素质,不仅可以作为优质家教的启蒙读物,还可以为未来研究者提供一个重要的思考方向。 目录 引言/3 倾听童声 6--7岁的孩子对您说/13 人际适应/学习适应 资料:新生入学后的三个时期 8-9岁的孩子对您说/18 学习习惯/教师评价 资料:咨询中的真实故事 10_-12岁的孩子对您说/24 心理断乳期/同伴影响 资料:同伴影响的研究 E=MC2 与“勤奋”联结(connect)——M(Motivation)的本质/33 第四个心理危机——勤奋进取与自贬自卑/34 “适应”的可能/35 神奇的自我设计/40 好话本与垃圾条/43 家庭奖状/46 意象暗示法/50 维护孩子的“社会面子”/52 故事1:要一颗红“★”/故事2:一张“说情条” 跳远与生活目标/57 资料:现在的儿童有“生活目标”吗 乌鸦的故事与四种归因/61 资料:归因理论 归因与学习/66 资料:学习不良儿童的归因特点 99分与1分/72 两种动机——追求成功与逃避失败/76 资料:麦克里兰的成就动机实验 适度期望/79 资料:阿特金森的期望实验 控制批评/8l 资料:父母需要控制的批评语言 习得性无力感/85 资料:“习得性无力感”的经典研究 “陪读”综合征/88 勤能补拙/94 学会学习——Cz方略/96 脑发育与学习特点/100 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102 认知能力与认知状态/105 资料:注意力——典型的认知状态 IQ的制约/108 资料:IQ分布一览表 a(阿尔法)波与最佳学习状态/113 一套“放松训练程序”/116 自我设问法/118 情绪与效率/124 资料:有关情绪、情感的研究 24小时怎么过/130 遗忘曲线与位置效应/137 120%的记忆/141 “SQ3R”学习法/146 学习自我记录/148 有效记录的案例/151 练习归纳与总结/157 逻辑能力的锻炼/159 睡眠的力量/165 资料:人的整个睡眠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问题锦囊 入学,您和孩子都准备好了吗/173 怎样帮助慢腾腾的孩子/183 资料:代币法 什么是学习困难/191 什么是学习适应不良/197 如何改善孩子的动手动脚/204 如何帮助爱心缺乏症的孩子/211 怎样让孩子学会用零用钱/218 什么是多动症/223 如何认识孩子的第二反抗期/23l 你会带孩子去心理咨询吗/239 附表1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期”表 附表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 试读章节 1.人际适应 从幼儿园到小学,处所变了,人也变了。随着“入学”,很多孩子都将与原本熟悉的小朋友、熟悉的老师分开,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学校、新的老师、新的同学。为什么“人际”是孩子“入学适应”的重大挑战呢? 心理学指出,所谓“适应”,就是个体调整自己的机体和心理状态,使之与环境条件相符合的过程。而其中人际关系则是环境条件中的重要部分。因为“交往与归属”的需要是人发展的基本需要,如果交往不良或者缺乏安全的群体归属,就必然带来发展的问题,谁让我们人本质上就是社会性的,就是需要群体的生物呢?因此,伴随“入学”的人际变化,自然成为孩子入学适应的重大挑战。尤其对于仅仅6-7岁的孩子,社会化程度还很低,还缺乏“老练”的交往技巧。 2.学习适应 从“孩子的心声”里,我们已经很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在幼儿时期,更多的时间是游戏,即使学习也融合在玩中,所谓“寓教于乐”。但进入小学后,老师必须要按规范的大纲实施教学,因为有很多的知识内容要传递,所以难免有“灌输”之嫌。 对于“入学”的孩子来说,上课、作业是两大学习适应问题。前者对孩子的注意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但每节课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要长(小学一般一节课40分钟,而幼儿园一般20分钟);而且课与课之间要求的注意灵活性也高,比如刚上完“热气腾腾”的体育课,马上就要“静下来”准备语文听写。至于“作业”,则是另一个更可能让“孩子”头痛、家长焦虑的问题。毕竟幼儿园不强调“写”,而“入学”后书写则是家常便饭的要求。在以往的学业咨询中,很多的孩子都会因为“作业”而不适应、甚至“厌学”,而家长也会因为“作业”不得不陪在孩子身边、乃至失去自由。“作业”实际上是对孩子的书写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总之,伴随“入学”,孩子的学习任务、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形式等等方面,都发生着显然不同于幼儿园的变化,这些恰恰是孩子“学习适应”的内容。 作为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入学适应呢?可以参见“问题锦囊”中的有关内容。P15-16 序言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并没有错,只是做父母的必须明白什么是“龙”,什么是“凤”,请用心阅读上面的歌词,其中包含了对“龙”和“凤”的根本诠释,它暗示了作为“领袖”的“龙”和“凤”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真诚、合作、有创新精神——“一起去寻梦,去创造美好”;勇敢、坚定、目标明确——“迎接挑战步向前”:开放、好学、信心百倍——“全心突破自我……探索宇宙间万事万物,去实现世间的美”。如果您的孩子拥有了这些特质,那么他{她)就可以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告:我就是伟大的领袖! 您是不是期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这样的“龙”和“凤”呢? 值得与大家分享的是,我觉得这首歌中的“领袖”包含着三重深意:首先,“领袖”是对自己而言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领袖”首先是领导自己,是真正内在的强大,他必定是一个可以不断自我激励的人,有梦想、有目标、有勇气、有恒心:其次,“领袖”是对他人而言的,是可以激励他人一起向前、唤醒他人力量、追求共同发展的人;最后,“领袖”是多元的,并非统一标准的,任何一个人都有着领袖潜质,都有着可能在某方面成为领袖的可能性,只要敢于放开心中束缚,去突破自我。 您期望自己的孩子是哪一种意义上的“领袖”呢? 也许很多人会想,对于6—12岁的孩子谈“领袖”的问题是不是太早了,他们还那么小,而且父母们也不会要求6一12岁的孩子就成“龙”或成“凤”吧。是的,6一12岁的孩子还很小,尤其对于6—7岁的孩子而言,才刚刚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开始进入系统的义务教育,他们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学习,有太多的事情需要适应。可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的日益激烈,我们又有多少父母不希冀孩子多学点、学快点、早点成龙成凤呢?尤其在城市里,那些把孩子的双休日都安排得满满的父母们,又是为了什么呢?尽管6__12岁的孩子还谈不上教育的结果——成“龙”或者成“凤”,但却受着这个“结果”的巨大影响。受着父母“龙凤观”的操纵。 中国儿童中心的全国性调查显示,有三分之一的家长只重孩子成绩,比如当让家长回答“对孩子前途最大的期望是什么”时,有53.47%的父母把“将来上大学”当作孩子最有前途的选择,远远超过了“只要他/她将来生活幸福”(17.8%)和“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13.75%)。而且11%的家长“完全同意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的什么都不重要”,仅27%的家长“完全不同意”,其他大部分家长则选择“比较同意”或“比较不同意”。对“孩子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情绪比学习还重要”这一观点,仅有5%的家长“完全同意”,32%的家长竟然“完全反对”。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近年的调查也同样显示,56%的家长无奈地表示,“分数是孩子的命根子,我不能不以分数来评判孩子”。即使有34.49%的家长认同“家庭教育的目的应着眼于培养孩子今后的社会生存能力,而不是成为‘考试的奴隶”’,但在实际行动中却难以做到。 另外,有关调查还显示,近年来中小学生的睡眠不足已成为相当严重的普遍问题。近60%的儿童每天睡眠时间都在8小时以下,其中13%的儿童每天的睡眠时间仅为6小时,更有8%的少年儿童每天睡眠时间在6小时以下。还有20%的儿童感到每天几乎没有玩的时间,80%的儿童感到每天玩的时间严重缺乏——每天玩的时间在一小时以下,甚至双休日的时间也被家教、补习班和作业给占用了。甚至6%的家长认为“孩子自己打扫房间会耽误学习”。这些都严重影响甚至伤害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当前,中小学生的心理障碍发生率为21.6%至32%,而且有低龄化发展趋势…… 在以上资料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父母只看重孩子的分数呢?因为这些父母的“龙凤观”就是这样——分数第一,以考上大学或者名牌大学为“成龙、成凤”的惟一标准。尽管我相信他们都是爱孩子的父母,但因为“龙凤观”是不合理的,所以在培育孩子的过程中难免适得其反,反而造成孩子学习不良。比如,在我五年的儿童心理咨询经历中,接待了近千个儿童及父母,其中6一12岁的占到绝大多数(60%左右),而他们来咨询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孩子无法达到父母期待的学业水平,孩子被学习困扰得苦不堪言。其实,并非这些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过高,或者这些孩子能力过低,而是因为父母不理解“龙”和“凤”的真正内涵,缺乏合理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手段罢了,结果使得孩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缺乏梦想,也缺乏动力。具体表现如下: 1.智商正常,甚至优秀,但缺乏自我进取心。学业不良的青少年基本上都非智力障碍引起,但主动学习意愿淡薄,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求知欲望低,对学习缺乏责任感,甚至有部分青少年因为不想做作业而拒绝上学,宁愿待在家中看电视。 2.缺乏学习过程的积极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期待偏低,没有信心。突出表现在成败归因方面,他们常将学习的成败归于运气、题目难易因素,认为运气好、题目简单,就可能得好的分数。 3.自我调控能力较差,学习技能缺乏,学习状态不佳。无法自我管理时间,不能将“学习”与“玩耍”合理分配,注意力容易分散,基本课业无法独立完成,对父母过度依赖,需要“陪读”,有效学习时间短暂,学习效率低,学习习惯不良。 4.个性特点上,自我中心、依赖、社会退缩。一方面拒绝家长的干涉,另一方面学习、生活等又非常依赖家长,而且常不能诚实地解释自己的行为,用“说谎”来回避事实,缺少积极应对困难的勇气与策略。 可见,这些孩子缺乏的不是能力,而是动力,是有目标的自我激励:他们缺乏的不是智力,而是“领袖”的素质——真诚、合作、有创新精神:勇敢、坚定、目标明确;开放、好学、信心百倍。因此,“领袖”或者“龙”、“凤”并非成年的必然,而是基于早年的积累。更确切地说,其实每个阶段都有着独特的“领袖”含义,那些领袖的基本素质是一步步形成的。尽管6—12岁的孩子很大一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但父母的“龙凤观”与家庭教育方式仍然强烈地影响着孩子,尤其是孩子的学校学习。在本书中,您将通过具体的故事和案例来了解6—12岁的孩子需要什么,作为父母需要如何帮助6一12岁的孩子赢得领袖素质—— 书评(媒体评论) 一本翻开扉页就无法放下的书,让人完全耳目一新。我深信,本书将成为儿童养育和心理教育方面最好的参考书之一。 华东师范大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包蕾萍 集理论思考和丰富咨询经验于一书,徐浙宁博士创造性地提出了E=MC。的教育理念。这本书不仅可以作为优质家教的启蒙读物,还可以为未来研究者提供一个重要的思考方向。 华东师范大学儿童心理学博士生导师桑标 这是一本有价值的专著,也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读者不仅能做一次充满乐趣的旅行,了解孩子的内心,还能接触到西方最新的一些前瞻性理论观点。 如何更智慧地与孩子共处?读完此书后,也许你会发现,答案已经了然于心。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家庭教育专家曹子方 当了20多年的育儿书刊编辑,我读《成长》依然津津有味,且不说它的内容深入浅出,实在具体,其文字叙述的轻松可读也相当难得,说它能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而后茅塞顿开,并不为过。 《为了孩子》杂志资深编辑任雪蕊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