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崖畔回声(我的故土情怀)/北京知青与延安丛书
分类
作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北京知青与延安丛书编委会主编的《崖畔回声(我的故土情怀)》在编辑中,既收录了黄土地文学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和诗人的作品,又收录了知青中一些文学爱好者的新作。为了尽可能展示黄土地知青文学的整体面貌,在编辑过程中,还收录了知青在插队时创作的一些作品。这些作品尽管受当时政治语境的影响,但毕竟是知青们昔日唱出的歌谣,是一代人曾唱响的理想之歌。

本书作为北京知青与延安丛书的其中一卷,所收录的文学作品不仅能让老知青们得到一种青春的回忆,而且另外收录的几篇研究知青史和知青文化的文章,也能让读者看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脉络和对知青文化研究的新成果。

内容推荐

这是当年在延安插队的北京知青,对人生、对岁月、对他们曾为之洒过青春汗水的黄土地所表达的真情礼赞。作为北京知青与延安丛书的第六卷,北京知青与延安丛书编委会主编的《崖畔回声(我的故土情怀)》中所收录的作品,是盛开在中国知青文学园地里的奇葩,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书中的作者,有的是享誉文坛的著名作家,有的是在文学上颇有建树的业余作者;所收录的作品,有的在当年曾被广为传诵,有的也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为了较为全面地展示黄土地知青文学的文化内涵和独特风格,书中收录的作品不仅时间跨度大,而且还保留了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创作的、具有那个时代语境的一些作品,这为研究黄土地知青文学提供了一个参考和研究的样本。

目录

理想之歌

唢呐声声(组诗)

干妈(组诗)——陕北记事

共和国会记得——观《知青画展》有感

献词——为纪念北京知青

赴延安插队四十周年而作

彼岸的乡愁

祝福

知青林之歌

昔日的歌谣

 小小石桌旁

 鞋

 千里之外有妈妈

 我们战斗在延河畔

 当一辈子延安人

 说起咱队的拦羊娃

 照张相片捎回家

 延安路上

 夜扬场

 插队俚曲

 插队词

 杂诗四首

 延安窑洞住上了北京娃

散文三篇

自由的土地

初恋祭

激情燃烧的离别

哭刘老·问老曹

我的“延川老乡”——关于北京知青的记忆

又见三汉

我的农民师傅

海米先生

心在高原

南义沟纪事

饥来驱我

一只箱子

回村

浊酒一杯说蘖醴(外一篇) 

插队散记

我当“伞头” 

枣红马

卖瓜记趣

甘泉·道镇·洛河

掏小蒜

接生记

我的青春谁做主

雨(外一篇) 

神奇的土地精神的沃壤——浅谈陕北地域及

历史文化对北京知青精神的滋养

延安插队的北京知青成长之路探析

知青文化思辨

浅谈知青文化中的地域文化元素

老知青与大学生“村官” 

由知青文化研究说开去

后记

总后记

试读章节

激情燃烧的离别

田 丰

“难道你疯了吗?”

“想想你爸你妈,想想你妹妹,你怎么能干出这种蠢事?”

连珠炮似的质问向我发来。而我对这些质问却没有回应,觉得有些不屑。我知道,我没有做任何有负于家人的事,只是在高中毕业后,未与家人商量便报名去延安插队。我的这个决定除了家人反对之外,少年时的伙伴也来劝我,挚友种玉禾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当时在一个名叫黄土岗的地方插队,处于人生低潮。农民身份令他憋气,我们之间也多了言语上的忌讳。他万万没想到我不吭不哈地一下子将自己抛到了三千里以外的黄土高原。

种玉禾生气地对我说:“你太不了解农村。到了农村你吃什么?睡哪儿?每天晚上干什么?”

“吃玉米面蘸盐水,睡牛棚,在煤油灯下看书。”我略带调侃地回敬他。

“既然知道这些,为啥还抢着去插队?东北、内蒙古、山西、云南的北京知青,都想尽办法往回跑。”

这些话听得我耳朵都起了茧子。一位同学的哥哥从延安病退回京,陈述插队生活的种种艰辛,好心劝我打消去延安插队的念头。我认真听着,冷不丁地问了一句:“陕北的大山里是不是有狼?”他一怔,继而斩钉截铁地说:“那地方——穷得连狼都不去。”

不管谁来劝,我铁了心要到延安去插队。一天清晨,我和父母挤在一辆三轮小货车上,到达北京火车站广场。8时30分,志愿赴延安插队的37名应届高中毕业生和两名初中生将在此告别北京,坐火车奔赴延安。

忽然,西城区的同学高声招呼我与他们一起合影留念。在我亲历的校园生活中,男女之间的眼神从不碰撞,更甭提交谈与交往。现在,我却被仅见过一面的几位女生拉进陌生的人群中。我的头上还被她们给戴了一顶印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字样的草帽。我木偶似地呆立着,想张嘴,可张了半天也没张开。

宠儿是蔡庶。他是东城区的,一米八五的个头,走到哪里都成为焦点。各城区来的即将要插队的同学都在喊他,他似乎很情愿接受这种礼遇。他同班的四男两女去了侯隽插队的所在地,而他觉得倚在家门口战天斗地太平庸,要求去东北,没想到市里不批;他又报名去西藏,原以为雪域高原,急需有志青年去献身,没料想又未获批准。后经市知青办的反复劝说,他在最后的节骨眼上成了自愿赴延安插队的第39名成员。在插。队之前召开的一个座谈会上,蔡庶说班上的同学给他取了“堂吉诃德”的绰号,惹得一片窃笑。自嘲自讽、孤胆英雄的个性使蔡庶超然鹤立。西城区的同学制作了“自愿赴延插队小分队”的队旗,并将队旗慷慨地交给了蔡庶。他走在所有人的最前头。  滚滚人流通过车站西头的通道进入第一站台,我们的车厢在火车的中段。随身物什放妥之后,我和其他人一样,探身窗外。这时,只见站台上人头攒动。送行的人们拥挤着,轮流到窗前与即将告别的人说话。

我相信这样的送别场面,全国少有。记得是1969年9月,我们正为即将举行的天安门广场国庆游行操练,突然,组织操练的人将我们调到永定门火车站执行任务,负责维持“老三届”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送行秩序。毫不夸张地说,当时我看到的是悲情的海洋。

这次,是别人来送我。妹妹和邻居家的女孩美凤挤到跟前,未和我说几句话,便被涌来的人挤向别处。瘦弱矮小的妈妈也挤到窗口。她红着眼圈,想要和我说些什么却始终没有说出口。她给我递上一块折叠好的手绢后,旋即被人流卷走。

北京市的领导也来送行。他们和每个人握手告别。有位领导在我面前停住了脚步,身旁有人给他介绍说:“这是丰台区的田丰,去延安插队。”那位领导紧紧握住我的手,用语重心长的口吻说:“田丰,到了延安一定要好好干!”此情此景,搞得我受宠若惊。因为我报名去延安插队没有任何荣誉性的预期,压根儿未料到还会有众多同行者,还会举行欢送会,会有领导莅临。一次座谈会,已经使我意识到自己的学识、口才……

P130-132

序言

总 序

宝塔山下倾听历史的回声

圣地延安,三山鼎峙、二水交融。宝塔山、延河水相映生辉,构成了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红色符号,成为圣地延安绝佳的形象标志。

这套散发着陕北黄土气息的丛书,用以情纪史的笔法,向人们展示了近28000名北京知青,在延安黄土地上度过的峥嵘岁月和苦乐年华。丛书中所收录的每一个人,或作为插队岁月的亲历者、见证者,或作为对青春往事的追忆者,他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深藏着一个与自己相伴终生的“圣地情结”,他们对延安的宝塔山和延河水,对这片曾养育了中国革命的黄土地,始终怀着一种深深的眷恋。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种深植于灵魂深处的红色革命情结,在那场声势浩大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这批满怀革命豪情的青年学子,告别了繁华的首都,开始了人生最初的“朝觐”。他们从金水桥头集结,向着一个越走情思越浓的熟悉而又陌生的圣地进发。他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怀着类似贺敬之在《回延安》中所表达出的那种真挚的感情,并在赶赴延安的征途中,就产生了一个朴素而又简单的意念——以延安的宝塔山和延河水为背景,照一张留驻青春倩影的照片,寄回北京,告慰父母及家人。这样的情感与意念,都出自对圣地延安的一种向往与景仰。从知青们当时所接受的教育来看,充满红色革命传奇的圣地延安,无疑成了他们最向往的地方。延安的宝塔山、延河水,以及山崖上错落有致的土窑洞所构建起的红色革命历史长廊,是最能表达革命豪情、展示英雄主义情怀、放飞青春梦想的绝佳之地。能在圣地延安的宝塔山下,倾听历史的回声,解读革命之所以能在穷乡僻壤取得胜利的历史逻辑,能在革命圣地接受延安精神的熏陶和滋养,对人生的成长,定会聚集起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

浑雄苍茫的陕北高原,像被群山环绕成的一个巨大的聚宝盆,她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在79年前,接纳过一支在枪林弹雨中转战大半个中国、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来传播共产党人改天换地革命理想的红军队伍。长征,是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一个大事件。延安,作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中国共产党人演绎红色革命传奇的大舞台,已被载入中国革命的辉煌史册。近28000名北京知青来延安插队,堪称是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群体实践活动,是继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又一个庞大的外来群体,也是对延安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1969年那个多雪的冬天,充满红色革命印记的圣地延安,在接纳这批胸怀革命理想的青年学子的同时,也将这方地域严酷的自然环境和贫穷落后的面貌,以猝不及防的方式展示在他们的面前。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中,知青们开始用一种平民的视角来观察体验生活,他们看到了生息在这方土地上的父老乡亲,面朝黄土背朝天,终年劳作却难以温饱的生存现状;看到了牛踩场、驴拉磨,传话隔山吼,点灯靠麻油的原生态的生活场景。在经历了痛苦的磨炼和深刻的思索之后,知青们很快就从浪漫、狂热和困惑中平静了下来,以一种平民意识和平民情怀来融入生活,用青春的激情,在贫瘠荒凉的黄土地上燃起了理想的火焰,以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风貌,面对严酷的现实开始书写自己的人生。他们与延安人民一道,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战天斗地,改造山河,搏击贫困,演绎出一幕幕“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青春活剧。

从文化史、思想史和自我认知的结合上来看,陕北这块厚重的黄土地里,蕴涵着一种豁达、包容、互助、亲善的文化基因。知青们少小离家,来到这块被群山阻隔、举目无亲、多风少雨的荒僻之地后,很快就从这块厚重的土地上感受到了人生的艰辛,同时也感受到人性的温暖。这里淳朴的民风,古老、甚至近乎愚昧的乡俗,就像蹲在土窑洞里的粮食囤和酸菜缸,在不紧不慢地散发着一种湿润温和的气息,让远离父母的知青们有了一种归属感和家园感。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为了接受一种“再教育”,而这种“教育”,实际上是让这些来自城市的年轻学子,通过自我认知的方式来阅读社会这部无字的大书;通过上山下乡的磨砺,来接受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知青们在延安插队的岁月里,看到了当时中国社会最真实、最基层的一面。他们在接受艰苦生活的考验中,懂得了人生的衣食之难,体会到了稼穑之苦,并在与延安人民朝夕相处、共同生活中,学会了坚忍、顽强与拼搏。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人生经历,才“玉成”了知青健康的人格、志存高远的情怀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气质;正是因为有了上山下乡“这碗酒垫底”,他们才会在日后漫长的人生岁月中,对遇到的各种人生风浪总能等闲视之。在圣地延安的土地上接受了精神洗礼的知青们,学到了在书本中根本就无法学到的东西,收获到一部不着一字、但却可以受用终生的人生宝典。作为一种回馈和反哺,知青们将大好的青春年华、将单纯而又质朴的青春热情挥洒在延安的土地上。

在那个困苦的年代,曾作为革命中心的延安,战争的创伤早已恢复,但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还十分落后,知青们的到来,为这两大建设注入了活力。他们将书本知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将聪明才智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对提高农村落后的生产力,改变延安贫穷落后面貌可谓勋业卓著、功莫大焉。尤其是在文化建设上,知青们更是领文明之首,开风气之先。他们每一个人,都成了文明的信使,成了乡村中一道亮眼的风景。他们将京城的先进文化、生活方式,将文明的种子和知识的甘霖,播撒在延安贫瘠的土地上;他们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全新的生活理念深刻地影响着当地的乡俗和民风,给生活在这方闭塞土地上的群众进行了一次现代文明的启蒙。从历史的角度来重新看待和审视北京知青到延安插队落户,就能让人发现:闭塞的黄土地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能够很快顺应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这与知青在延安插队期间,对这块土地在思想和文化建设上所做出的贡献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对于这片远离现代文明的土地,对于生息在这方土地上的人民,知青们在插队岁月中,对这方土地所付出的热情,所洒下的每一滴汗水,都具有弥足珍贵的历史价值,并将会被这片土地和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延安父老乡亲所铭记。

宝塔山高延水长。感谢造化的恩赐,将这样一方圣洁的山水景象馈赠给了延安;感谢历史的垂青,将这道亮丽的风景演化成中国革命的一种象征。尽管岁月不居、时光荏苒,但宝塔山和延河水所激荡起的历史回声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回响。“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是从延安土窑洞中走出来的一代“老延安”对这块土地的深深眷恋;“踏遍了黄土吃遍了草/我也是你怀里的羊羔羔”,这是在延安度过青春岁月的插队知青的真诚吟唱。这种眷恋、这种吟唱,是跨越时空的心灵对心灵的回应,更是一种历史的链接。知青来延安插队的火红岁月,已成为延安红色革命历史的一部分,并丰富和拓展了延安红色革命文化的内涵。而今,英雄的延安人民可以引以为豪的是:这块浸润着英烈的鲜血、洒满了知青青春汗水的沧桑土地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涌动着现代潮的延安城乡,蔚然深秀、满目苍翠的山川大地,以及洋溢在延安人民脸上的幸福笑容,这一切的一切,不正是曾在这块土地上生活和战斗过的革命前辈,不正是近28000名北京知青所希望看到的美好景象吗?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延安变了,变得山绿了、水清了,变得文明了、富裕了,而唯一没有变的是延安人身上所具有的那种淳朴、厚道、善良的精神品质。寸草常念三春晖,涌泉永记滴水恩。40多年来,延安人民与知青结下的这种亲情,在岁月的流逝中愈加显得弥足珍贵。曾在延安黄土地上插过队的知青,将对圣地延安的眷恋化成了一条条红色的感情纽带,将北京与延安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他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怀着一种“惜身家亦惜土地,终怀父母之心”的情愫。他们在这40多年间,时刻关注着延安的发展。让延安人民能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是他们由衷的期盼。他们以游子感念慈母的情怀,发挥自身所长,整合知青们所拥有的各种资源,通过不同渠道,不遗余力地给延安经济社会的发展以无私的帮助,其情其意,令人感佩。为了铭记这段难忘的历史,珍藏这份亲情,我们觉得趁这段历史还不算久远,趁知青们当年在延安插队留下的珍贵史料还没有被岁月所尘封,我们有责任通过开展搜集、抢救和挖掘这批弥足珍贵的史料来以情修史、以诗纪史,这不仅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使命所在。延安的历届领导,对知青来延安插队的这段历史向来十分珍视,延安曾在不同时期,编辑出版了北京知青在延安的画册、图书,拍摄了电视专题片以及举办图片展览,旨在通过各种形式,来真实地展示知青在延安度过的青春岁月和苦乐年华。为了更加完整地记录这段历史,让这段历史在建设“圣地延安、生态延安、幸福延安”,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发挥“资治、存史、育人”的作用,延安市委决定开展广泛的史料征集活动,通过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悉心梳理与钩沉,编辑出版这套从思想和文化视野上都具有经典和史实意义的大型系列丛书。丛书共分为六卷本,依照编著的内容和体例,第一卷以知青追忆插队生活为主,用第一人称的手法,真实地讲述了插队岁月所经历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和人生成长的过程。文中所展示出的原生态的乡土场景,所散发出的青春气息,在朴素真诚的表达中,让人感到一种温馨。第二卷有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未了之情。卷中着重记述了知青返城之后,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所给予的关注和所浸注的心血,让人在感受这份亲情中,看到在艰苦岁月中所结下的深情厚谊,历时愈久,愈加显得珍贵。第三卷中所收录的知青日记和书信,填补了记述知青史的一个空白。这些带有私密性质的日记和书信,像一幅幅清晰的心理图谱,照彻出知青们所经历的心路历程。第四卷按编年体的形式,将知青在延安插队期间大的历史事件给予了准确的记录,为后人勾勒出了一个清晰的历史脉络。第五卷则以更加直观的读图手法,来展示知青们来延安插队时的花样年华。尽管岁月流逝,青春不再,但面对这一幅幅泛黄的照片,犹如在时间的遗址前流连。第六卷所收录的许多篇什,在知青插队的年代曾被传诵一时,是谱写在他们心田里的人生华章。在对这六卷本丛书的编撰中,力求全方位、多角度来再现知青插队岁月的历史场景,让原生态的乡土风景在追忆中复活起来,让结缘于黄土地上的这份亲情,像陈年的老酒,散发出更加浓郁的芳香,让昔日高唱的理想之歌不要成为绝响,让每一幅老照片都留驻着知青们的青春梦想。对于已经走入人生秋天的知青来说,这套丛书不仅仅是他们对插队岁月的一种追忆和记录,而更多的是,表达了知青们的一种人生态度和人生情怀。在一年四季的轮回中,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在生命的流程中,人生之秋是思想凯旋的岁月。这套丛书中所展示出插队岁月的乡土场景,所表达出知青与延安父老的那份真挚的感情,既能勾起知青们对青春岁月的怀想,又能让人感悟到:历史就是由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链接而成。这套丛书更像是一幅纷繁万状的历史画卷,那一幅幅熟悉的乡村景象,包含着一代人的集体记忆。飘着炊烟的村庄,朴素的窑洞,包括硷畔前的那盘石磨,窑壁上挂的那顶草帽,都在知青的心中成为一个有价值的景象和器物,并让人在阅读这些饱含真情的文字时,似乎看到陕北高高的山峁上,黄牛正在缓缓行走。犁尖像唱针,在嵌入土层的那一刻,一首无言的黄土之歌在心中骤然响起,那感人的旋律舒缓深沉,令人回味无穷。

宝塔山依然屹立在延河之滨,那高耸的塔尖上曾悬挂过当年来延安插队的北京知青的理想风帆。尽管岁月像延河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但历史已经将那段难忘的岁月,将曾在延安插过队的每一个知青的光荣的名字镌刻在延安的大地上。

宝塔含笑遥祝赤子幸福安康,

延河欢歌颂唱神州筑梦时代。

是为序。

中共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

后记

知青文学是新时期以来,盛开在中国文学园地里的一朵奇葩,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黄土地知青文学作为知青文学中一个重要的地域现象,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精神品质和创作风格受到了文学界的关注和广大读者的喜爱。从上一个世纪70年代初,延安曾编辑出版了《我是延安人》、《延河之歌》等知青文学作品,之后,延安及其所属的县区在征集有关知青方面的史料中,也收录了知青在各个不同时期所创作的文学作品。黄土地知青文学早期作品中,呈现出的是悲壮恢弘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色彩,其思想表达和审美意趣都带有那个时代的痕迹。在知青运动渐呈式微和成为遗响之后,知青文学将关注点放在对插队岁月的追忆和反思中,这些作品具有很强的思辨色彩和深刻的理性思考。作为一个地域所展示出的文学现象,黄土地知青文学最鲜明的特色是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和乡土气息。这些作品,像飘荡在高天之下、厚土之上的信天游,苍凉、委婉,有一种抒情意味。从上一个世纪70年代末,以史铁生、陶正、叶延滨、梅绍静、高红十等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和诗人,创作出一大批在j文学界引起关注、并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丰富并拓展了黄土地知青文学的创作内容,展现出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浓郁的黄土风情。作为北京知青与延安系列丛书,这部《崖畔回声——我的故土情怀》在编辑中,既收录了黄土地文学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和诗人的作品,又收录了知青中一些文学爱好者的新作。为了尽可能展示黄土地知青文学的整体面貌,在编辑过程中,还收录了知青在插队时创作的一些作品。这些作品尽管受当时政治语境的影响,但毕竟是知青们昔日唱出的歌谣,是一代人曾唱响的理想之歌。

黄土地知青文学对于陕北本土的文学创作具有奠基和引领意义。从北京知青与延安丛书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北京知青到陕北插队,使京城文化和黄土风情文化得到交融。知青文学影响并助推了陕北本土文学的发展。《崖畔回声》作为北京知青与延安丛书的其中一卷,所收录的文学作品不仅能让老知青们得到一种青春的回忆,而且另外收录的几篇研究知青史和知青文化的文章,也能让读者看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脉络和对知青文化研究的新成果。

北京知青与延安丛书编委会

2014年11月10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7:3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