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及其所属的丛书,是同济大学等高校团队多年来的社会调查和分析研究成果展现,并与所承担的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课题“我国农村人口流动与安居性研究”密切相关;本丛书被纳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丛书的撰写以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引,以对我国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80个村的大量一手调查资料和城乡统计数据分析为基础。书稿借鉴了本领域国内外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建构了本土乡村人居环境分析的理论框架;具体的研究工作涉及乡村人口流动与安居、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乡村治理和运作机理等诸多方面。这些内容均关系到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状况的认知,以及对我国城乡关系的历史性变革和转型的深刻把握。 本书的撰写以西南地区54个村庄样本、762个农户样本的一手入户调查资料和城乡统计数据分析为基础,建构了基于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和村民认同的乡村人居环境分析理论框架,并从时空演变视角结合多源人居环境数据资料进行了复合分析。本书的出版旨在展示西南地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成效,为相关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基础性依据,并为西南地区乡村规划技术规范研究制定提供实证参考。鉴于近年来城乡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西南地区的乡村社会也一直处于快速发展变化之中,相关调查与研究工作应持续推进。 本书可供各级政府制定乡村振兴政策、措施时参考使用,可作为政府农业农村、规划、建设等部门及“三农”问题研究者的参考书,也可供高校相关专业师生延伸阅读。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序四 总前言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宗旨及价值 1.3 研究现状及进展 1.3.1 乡村人居环境研究概况 1.3.2 西南地区乡村人居环境研究 1.3.3 研究评述 1.4 相关概念及问题 1.4.1 基本概念 1.4.2 核心概念 1.4.3 研究问题 1.5 研究方法及步骤 1.5.1 研究方法 1.5.2 样本选择 1.5.3 调研组织 1.5.4 调研方式 1.5.5 调研内容 1.5.6 样本分类 1.5.7 数据整理 1.6 研究样本及对象 1.6.1 村庄样本 1.6.2 村民样本 1.7 本书结构 第2章 西南地区概况及西南乡村 2.1 西南地区概况 2.1.1 经济发展相对薄弱 2.1.2 国家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2.1.3 多民族聚居区和文化多样地区 2.1.4 重要的能源安全支撑区与矿产资源储备区 2.1.5 自然与地质灾害频发 2.2 西南乡村的基本特征 2.2.1 人口概况 2.2.2 空间分布 2.2.3 居住环境 2.2.4 乡村产业 2.2.5 生态环境 2.2.6 文化传统 2.2.7 组织管理 2.3 西南乡村建设政策 2.3.1 国家乡村政策演进的历史背景 2.3.2 西南地区乡村建设的重要政策 第3章 乡村人居环境基本特征 3.1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特征 3.1.1 生活质量 3.1.2 生产效率 3.1.3 生态环境 3.1.4 社会文化 3.2 村民认同 3.2.1 生活质量认同 3.2.2 生产效率认同 3.2.3 生态环境认同 3.2.4 社会文化认同 3.3 小结 第4章 乡村人居环境综合评价 4.1 综合评价体系建构 4.1.1 框架建构 4.1.2 指标生成 4.1.3 数据处理 4.2 计算方法与数据表征分析 4.2.1 乡村人居环境水平评价体系 4.2.2 村民满意度的指标体系 4.3 总体评价 4.4 乡村人居环境类型分阶 4.4.1 乡村人居I阶 4.4.2 乡村人居Ⅱ阶 4.4.3 乡村人居Ⅲ阶 4.5 基于满意度的乡村人居环境提升指向 4.5.1 显著性检验 4.5.2 第1层面:家庭生活水平 4.5.3 第2层面:公共设施水平 4.5.4 第3层面:城镇发展潜力水平 4.5.5 软实力考量:文化教育条件 第5章 村民生活愿景 5.1 改善型愿景 5.1.1 公共服务改善愿景 5.1.2 基础设施改善愿景 5.1.3 经济改善愿景 5.1.4 村民参与意愿 5.2 目标型愿景 5.2.1 总体特征 5.2.2 类型差异 5.3 理想居住地、永居与世居 5.3.1 理想居住地认同度 5.3.2 离村(迁居)可能性 5.3.3 永居性意愿 5.3.4 后代世居意愿 5.3.5 实现机制 第6章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地域差异 6.1 指标选取及表征分析 6.1.1 初始变量的选取 6.1.2 初始变量的统计特征 6.2 主因子分析 6.2.1 初步结果 6.2.2 主因子归纳 6.2.3 主因子的空间差异性 6.3 空间差异性的聚类分析 6.3.1 特征区定义 6.3.2 特征区的空间分布 6.4 小结 第7章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时序演变 7.1 分析基础 7.2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动态演进 7.2.1 整体变化特征 7.2.2 三大系统的动态演进特征 7.2.3 2001—2015年全省乡村人居环境动态演进特征 7.3 村民收入与乡村人居环境建设 7.3.1 村民收入整体特征 7.3.2 差异化阶段特征 7.4 村民收入的关联因素 7.4.1 关联因素选择 7.4.2 灰色关联度计算 7.4.3 整体关联特征 7.4.4 关联因素变化的特征 7.4.5 村民收入灰色关联因素的变化比较 7.5 小结 第8章 基于本土认同的乡村发展动力机制 8.1 本土认同概念 8.2 “本土认同”相关因素识别 8.2.1 分析方法 8.2.2 分析结果 8.3 乡土内聚趋势:正相关因素 8.4 乡土离心趋势:负相关因素 8.5 人居环境建设的动力机制解析 8.5.1 公共力:国家政策导向与地方政府推动 8.5.2 本土力:村干部、能人/富人和普通村民 8.5.3 外源力:市场资本投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村主任/村支书问卷 附录2 村民问卷 附录3 各章附表 后记 序言 本书的撰写依托2015年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启动 的乡村人居环境研究,以及 由同济大学牵头、11所高校 和科研机构共同参加的全国 性乡村田野调查。本书是“ 我国农村人口流动与安居性 研究”课题成果——“中国乡 村人居环境研究丛书”的组 成部分。课题的研究目标是 探寻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和 乡村人口流动之间的关系, 试图寻找优化乡村人居环境 的逻辑起点。 本书是在西南地区乡村 田野调查基础之上进一步研 究的成果。西南地区是我国 地理分区中的重要板块之一 ,通常包括重庆市、四川省 、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 治区共五个省(直辖市、自 治区)。本次全国性乡村调 查,覆盖了西南地区中的云 、贵、川三个省份,其中四 川省相关调研成果作为本丛 书单册《四川乡村人居环境 》出版;云南省和贵州省的 调研成果则在本书中呈现, 其中云南省作为重点研究省 份。 此次的乡村调研由同济 大学与深圳大学组成的联合 团队进行,前期准备工作始 于2015年5月,7月初正式 开展调研培训,7月下旬至8 月底陆续赴贵州和云南两省 进行田野调查工作,本次调 查共涉及云贵地区11个地级 市(自治州)、9个县区( 自治县)、25个乡镇、54 个村庄、762个农户样本、 3499个农户家庭成员样本 。其中,云南省5市43村访 谈699位村民,贵州省6市 11村访谈63位村民。如没 有特别提及,书中所述西南 地区即云贵两省。 在基于调查数据的研究 过程中,团队从时空演变及 差异角度、通过多源人居环 境数据资料进行复合分析与 解读,对西南地区(尤其是 云南省)的乡村人居环境的 演变趋势、地域差异、人居 评价、价值认同、影响因素 、乡村发展本质与动力机制 等方面进行系统完整的、富 有深度思考的地域乡村人居 样本研究。研究还基于乡村 价值认同,提出“生活愿景” 和“本土认同”概念,期望能 够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及乡 村永续发展,提供有益的理 论分析方法与参考案例。 2015—2018年的中央一 号文件持续跟进乡村人居环 境任务部署,直到2018年 正式出台《农村人居环境整 治三年行动方案》,标志着 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进入 更加科学、系统的推进阶段 。因此,本书试图改变目前 单一的乡村物质空间环境研 究,从西南地区村民的主体 感知视角出发,不局限于满 意度衡量,从更深层次的主 体诉求与发展意愿来评价乡 村人居环境建设,提出乡村 人居环境发展机制与建设择 向。研究进一步审视西南地 区与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息息 相关的乡村产业发展、生态 保护和文化传承等方面,构 建西南地区“地方乡土价值” 的乡村人居环境分析体系, 借此书进行阐释。 李云 深圳大学城市规划系 2020年6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