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非虚构已成为一种值得关注、思考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思潮,而不仅仅是一种文类或文体。本书立足于媒介社会学的视野,考察非虚构写作在中国的兴起、特征;从政治宣传着手,探讨“中国梦”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非虚构写作与“中国梦”传播的内在关联;结合当前国内国际传播实际,从现象入手反思中国故事讲述与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等文化软实力建构问题。 本书认为,具有现实情怀的非虚构写作与“中国梦”的阐释与传播有着深刻的关联,作为官方话语体系的“中国梦”借助非虚构写作能提升传播的有效性,非虚构写作在“中国梦”传播语境中也能得到延伸与拓展,强化其文化参与功能。 作者简介 盛芳,女,1976年生,湖南长沙人,硕士。现为衡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主要从事新闻史论教学与研究。主持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项、省级课题3项,在《新闻大学》《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当代传播》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教材1部,获各类科研成果奖4项。 目录 引言 作为文化形态的非虚构写作 第一章 非虚构写作概况 第一节 西方语境中的非虚构 第二节 非虚构在中国 第三节 非虚构文学写作的崛起 第四节 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的转向 第二章 非虚构写作与“中国梦”的传播 第一节 非虚构写作与“个人梦”的传播 第二节 非虚构写作与“国家梦”的传播 第三节 非虚构写作与“民族梦”的传播 第四节 经典案例解读 第三章 非虚构写作助推“中国梦”传播的理念、路径与方法 第一节 传播理念:看不见的宣传 第二节 传播路径:讲好人物故事 第三节 传播方法:创意+互动 第四章 “中国梦”视域下非虚构写作展望 第一节 比较视野中的非虚构写作 第二节 非虚构写作形态创新 结语 讲好中国故事:非虚构写作的使命与担当 参考文献 序言 作为文化形态的非虚构 写作 非虚构是一个值得关注 的话题,在不同领域、不同 场景各有所指,或作为叙事 方法出现,或成为文类的指 称,或是作为写作方式,又 或者指向创作者与现实的关 系,不一而足。大体而言, 作为一种宽泛的文化形态, 非虚构在文学写作、新闻写 作、历史写作、科学写作方 面均有独到表现,同时,除 文字这一形式外,在图片、 影像、音频等领域也不断扩 张。 一、非虚构研究现状 关于非虚构的研究,知 网收录的第一篇国内论文是 董鼎山在1980年第4期《读 书》上发表的《所谓“非虚 构小说”》,作者对美国非 虚构小说和新新闻主义的来 龙去脉进行了阐述。该文目 前在知网被引82次,最早引 用年份是2011年,绝大部 分集中在近五年,也就是说 ,非虚构这一概念2010年 后才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 也正是在2010年,《人民 文学》开设非虚构专栏,非 虚构文学写作进入大众视野 ,此举对文学创作无疑具有 里程碑式意义,2015年记 者出身的作家阿列克谢耶维 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更是成 为标志性事件。非虚构写作 还吸引了资本关注,席卷了 畅销书出版市场,也成为新 闻界转型发展的救生衣,并 迅速攻占了移动传播渠道, 在受众与社会层面屡屡引起 巨大反响。 专门的文体称呼意味着 对非虚构写作前所未有的重 视,十年来,非虚构已成为 一种值得关注、思考的文化 现象和文化思潮,而不仅仅 是一种文类或文体。这一现 状持续引起学者们的关注, 目前来看,学界的研究主要 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文学视角展开, 或从文学本体论的角度出发 ,对“非虚构”文学的文体属 性和写作边界进行探讨,或 从写作角度探讨特征及局限 ,张柠(2011)、卢永和 (2011)、龚举善(2012 )、洪治纲(2016)、孙 桂荣(2016)、李仪 (2017)、刘卓(2018) 围绕非虚构概念、内涵、归 属、文体边界、特征及局限 ,及其与报告文学关系等问 题展开探讨。或者针对具体 的实践,或是报告文学文体 ,或是具体的非虚构文学作 品的研究。这一类研究,研 究对象明确,成果也较多, 但整体性不足。 二是新闻学角度的研究 ,普丽华(2006)、孔令 云(2012)、范以锦 (2017)、顾明正(2017 )、曾润喜(2017)、陆 晔(2018)、刘楚君 (2019)等学者从纵向梳 理中国新闻文体变体,并进 行横向比较,探讨新闻领域 非虚构写作的文体渊源、文 体特征、发展趋势及其对新 闻文体的突破与意义以及真 实性问题。除此之外,还有 大量文本研究、新媒体非虚 构写作现象的个案研究等。 三是从传播学、媒介社 会学视角展开研究。特别是 2018年前后,学者们对非 虚构的探索和研究,在多元 视角中呈现逐渐深入的趋势 ,比如非虚构写作在不同学 科领域中的共性与个性问题 ,写作者的主体介入现象以 及时代语境变迁对非虚构写 作产生的影响等等。霍俊明 (2012)、赵允芳(2012 )、李松睿(2016)、刘 勇(2017)、李淑华 (2017)、黄典林(2018 )、张慧瑜(2020)等学 者关注非虚构兴起的社会背 景、媒介生态、题材特质、 文体兴起与政治经济语境的 对应关系及其所蕴含的中国 文化经验。 四是跨学科研究,以人 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不 同学科视野、理论方法和话 语体系观照非虚构写作。如 哈建军《“非虚构”的人类学 观察》(2017)、周逵《 默会的方法:非虚构写作中 的民族志方法溯源与实践》 (2018)等。 总体来看,学界重在关 注非虚构写作对文学观念转 向的意义,或从创作角度研 究技巧问题,或展开中外比 较分析,或探讨其对新闻报 道的影响。但关于非虚构写 作的研究系统性不足、理论 建构较为滞后,论著成果较 少。至于非虚构写作如何参 与主流话语的建构,进一步 发挥其现实影响及文化参与 功能等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 重视。同时,学者们更多关 注非虚构写作对现实的强烈 干预精神,对其正面引导价 值的探讨相对欠缺。 二、“中国梦”的阐释与 传播现状 2012年习近平在参观“复 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中 国梦”,2013年他进一步阐 释了其内涵与实现路径,并 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 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 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 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 民幸福。”中国梦的思想体 系和话语体系在此后几次讲 话中不断得到完善,作为核 心政治话语,“中国梦”成为 当年十大流行语之首。近十 年来,学者们从政治学、社 会学、文化学、新闻学传播 学等不同学科视野对其内涵 本质、时代价值、文化功能 、实现途径、话语建构、传 播机制、传播效果及世界影 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也有 少数学者从学科角度对其进 行了外延式的拓展研究及比 较研究。毫无疑问,中国梦 需要借助大众传播媒介才能 实现凝聚社会共识的使命, 笔者认为,非虚构写作与“ 中国梦”有效传播具有深刻 的内在关联。 主流媒体维护主流意识 形态,对政治话语“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