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万川之月(中国山水诗的心灵境界)(精)
分类
作者 胡晓明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精选了中国山水诗词中的佳作,以美学和哲学视角探索中国山水诗内涵,探索天地与人心的统一。本书共十个章节,分别阐释了作者眼中中国山水诗的不同境界,旨在站在中国哲学的学术立场来看中国山水诗歌,从中国山水诗歌的特殊角度来看中国哲学,文字古典优美,清心养气。
作者简介
胡晓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从事中国诗学及近现代学术思想的研究。已出版有《中国诗学之精神》《诗与文化心灵》《江南女性别集(全四编)》《灵根与情种:先秦文学思想研究》《丽娃河畔札记》《万川之月:中国山水诗的心灵境界》《文化的认同》《文化江南札记》等。
目录
第一章 雪夜人归——生命的漂泊与安顿
古道西风
迷不知吾所如/登山临水兮送将归/灵魂的止泊
夕阳西下
月落乌啼/黄昏的意义/向往安宁
第二章 啼鸟处处——生命的悲哀与复苏
烟雨苍凉
雨中愁/听雨的心境/风雨江山外有不得已者在
依旧青山
天何言哉/回阴转晴/雨中情态/池塘生春草/陶、杜的相通境界/生命常新
第三章 花泪蝶梦——有我与无我
尔汝群物
赤子之心/自然乃是一片大和谐/山禽说我胸中事/花草禽鱼皆为吾友
虚怀归物
濠梁之乐/我心素已闲/春江水暖鸭先知/陶然醉酡
第四章 泰山秋水——向上与超越
泰山之志
孔子与泰山/《望岳》及其他泰山诗/精神的张势之一
秋水精神
庄子与《秋水》/泛湖与游山/精神的张势之二
第五章 逝者如斯——勉励与纵浪
伤逝怀旧与勉励生命
伤逝的情感资源/灵心的远游/树犹如此我何堪/饮露餐菊/《易》学智慧
纵浪大化
勘破人的主位/江山不管兴亡事/自由人生的全幅光华/生生之证
第六章 鱼跃鸢飞——流动飘逸之境
陶纹:气韵生动的母胎
宇宙观照/卷舒取舍如太虚片云/陶纹的无限延展/气韵生动
飞动之美
天鸡弄和风/天仙语
第七章 荒天古木——荒寒幽寂之境
寒江独钓
《山鬼》的意味/黑旗白幡/凛然的生命力
空山荒寺
相叫必于荒天古木/无迹/荒寺夜月/死之怆然/知我者其天乎
第八章 风日流丽——绮丽华滋之境
初日芙蓉
春晚绿野秀/我卒当以乐死
看花饮酒
李白粲花之论/桃花流水杳然去/荷花娇欲语
风花之缘
映日荷花别样红/绿影扶疏意味长/一帘晚日看收尽
第九章 一窗梅影——清莹透明之境
听泉眠云
清品、清空、清虚/一泓清气流行/山泉吾所爱/清莹世界/表里俱澄澈
窗与影
窗牖清光/疏影清魂/清影中的道境
第十章 扁舟一棹——音乐与绘画境界
绘画境界
诗画融合/从“丹青”到“家数”/相忘于江湖/个中着我添图画/生命的皈依
音乐境界
曲终人不见/湘灵鼓瑟/长笛一声人倚楼/最喜渔歌声欸乃
结语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序言
这是一本从新的角度读
解中国山水诗歌的小书。
大自然全幅生动的山川
草木、云烟光色,跟人类的
生命绝不是不相干的存在。
每一片飞花,每一线星光,
都在提醒着人类的心灵与宇
宙的关系。任何一个真正在
大自然山水中受到过感动的
人,都理解那句耳熟能详的
名论:每一片风景,都是一
种心境。
中国哲学最懂得这个道
理。中国哲学的特征,在于
不把自然看作无生命的异己
的存在。正如《朱子语类》
卷九那又平实又精微的语录

一身之中,凡所思虑运
动,无非是天。一身在天里
行,如鱼在水里,满肚里都
是水。
这正是中国文化的有机
宇宙观或存有连续论。中国
哲学,对于宇宙自然,正有
一份“如鱼在水”的相契。
中国山水诗,乃是中国
哲学精神的感性显现。“以
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
之怀,是诗家正法眼藏”(
王夫之《古诗评选》卷四)
;中国山水诗的世界,不仅
仅表达某某诗人的心境,更
是表达着两千年中国诗人代
代相承的共通的心境,集体
的意欲;这共通的心境与意
欲,正映射着中国哲学的真
正性灵。因此,中国山水诗
,不仅仅属于中国文学。
于是,我们在这里,不
把山水诗仅仅作为语言文字
的精妙与美来欣赏;不把山
水诗仅仅作为构图均衡、色
彩优美的风景画,或作为零
散、片断的感觉知觉的愉悦
享受来欣赏,而是重在探究
山水诗中所表现的中国文化
的心灵境界。山水诗创作中
长期形成的繁复的技法、家
数、渊源、流派等本身,不
是我们探究的重点,我们在
这里试图发现技法、家数、
渊源、流派以及风格背后的
共通的民族文化的诗心。
从中国哲学的学术立场
看中国山水诗歌,从中国山
水诗歌的特殊角度看中国哲
学,这就是本书的宗旨。
清人恽南田题画说:“写
此云山绵邈,代致相思,笔
端丝纷,皆清泪也。”
何谓“相思”?
当人类自野蛮踏过了文
明的门槛时,他从一个混沌
的自然世界,迈入了一个他
自己创造的世界;于是那些
原先与他生命相依存的山川
草木、鸟兽虫鱼,渐渐地变
得与他相疏远、相隔绝了。
人类用许多人工器物,把自
己围绕起来,从有机自然中
分离开来,借助这种分离与
围绕,人类凌驾于万物之上

于是就有了“相思”,有
了回归大自然的永恒的“乡
愁”冲动。
十九世纪末年,一个叫
谭献的浙江诗人,在他的《
复堂词话》中,用一种感伤
的口吻说道:
春光渐老,诵黄仲则词
:“日日登楼,一换一番春
色;者似卷如流春日,谁道
迟迟?”不禁黯然!初月侵
帘,逡巡徐步,遂出南门旷
野舒眺,安得拉竹林诸人,
作幕天席地之游?
这正表达了中国诗人对
山水的渴求挚恋,植根于对
生命本身的渴求挚恋。
当这本小书拉你作“幕天
席地之游”时,相信你一定
会时时回想起上面这段话。
安顿生命,这是中国山
水诗永恒的乡愁冲动的一个
侧面。
在向往乡关的精神旅途
中,花开花落,鱼跃鸢飞,
大自然无限丰富的形态,无
往而不成为诗人表达情思的
媒介;或烟云空蒙,或啼鸟
处处,或登大山观日出,或
涉大川送夕晖,人在大自然
的怀抱里浴沐灵魂,陶冶性
情,开拓胸襟,提升人的精
神存在。如果没有这心灵的
远游,如果没有那些流动飘
逸的云水、小窗梅影的月色
,那些绮丽华滋的春光、荒
寒幽寂的秋景,那么,人类
的心智将封闭、枯竭而死亡
。《淮南子?泰族训》中一
段话说得何等好:
凡人之所以生者,衣与
食也。今囚之冥室之中,虽
养之以刍豢,衣之以绮绣,
不能乐也;以目之无见,耳
之无闻。穿隙穴,见雨零,
则快然而叹之,况开户发牖
,从冥冥见炤炤乎?从冥冥
见炤炤,犹尚肆然而喜,又
况出室坐堂,见日月之光乎
?见日月光,旷然而乐,又
况登泰山,履石封,以望八
荒,视天都若盖,江河若带
,又况万物在其间者乎?其
为乐岂不大哉!
一层一层渐近大自然,
正是一层一层打破壁障,将
人类自由心灵,从封闭的自
我世界中伸展出来,精神四
达并流而不可以止。这就是
乡愁冲动的另一面:提升心
灵。
这是一本从新的角度读
解中国山水诗歌的小书。
大自然全幅生动的山川
草木、云烟光色,跟人类的
生命绝不是不相干的存在。
每一片飞花,每一线星光,
都在提醒着人类的心灵与宇
宙的关系。任何一个真正在
大自然山水中受到过感动的
人,都理解那句耳熟能详的
名论:每一片风景,都是一
种心境。
中国哲学最懂得这个道
理。中国哲学的特征,在于
不把自然看作无生命的异己
的存在。正如《朱子语类》
卷九那又平实又精微的语录

一身之中,凡所思虑运
动,无非是天。一身在天里
行,如鱼在水里,满肚里都
是水。
这正是中国文化的有机
宇宙观或存有连续论。中国
哲学,对于宇宙自然,正有
一份“如鱼在水”的相契。
中国山水诗,乃是中国
哲学精神的感性显现。“以
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
之怀,是诗家正法眼藏”(
王夫之《古诗评选》卷四)
;中国山水诗的
导语
中国山水诗,乃是中国哲学精神的感性显现,除了表达诗人的心境,更是表达着中国诗人代代相承的共通的心境,集体的意欲;这共通的心境与意欲,正映射着中国哲学的真正性灵。本书不仅仅把山水诗作为精妙优美的语言文字或风景画来看待,更重在探究山水诗中所表现的中国文化的心灵境界,试图发现中国山水诗隐藏在技法、家数、渊源、流派以及风格背后的共通的民族文化的诗心。
后记
这本小书的写作,至今
忽忽已十四个年头。得到了
一些读者的肯定,也收到过
一些读者的来信,认为谈诗
还是有些新意,文字也不太
古板。其实回想当初,博士
论文刚刚写完,平平仄仄得
太久。有些想法、感觉和材
料,觉得还需要另外一种文
体来挥洒一下,所以几个月
就写成了这本小书。这本书
的理论资源主要是熊十力的
境论,直接灵感之一则是唐
君毅的《生命九境》,当时
我确有一种冲动:何不以诗
歌的语言来表达心灵的意境
呢?那真是不知天高地厚的
年代。连同博士论文一起都
有某种兴发感动、手舞足蹈
,可生命真的是有自己的季
节,这样的写作冲动后来似
乎再也没有。连那样在惰在
义的文字。也只是属于一个
过去的时代。
我在写这本书时,在今
天看来,比较有见识的一点
,即顺着博士论文的思路,
明确宣称“站在中国哲学的
学术立场来看中国山水诗歌
,从中国山水诗歌的特殊角
度来看中国哲学,这就是本
书的宗旨”(《自序》)。
做到与否且不论,在二十世
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的
文化语境里,似乎很少人用
这样的语气说话。
当然有点缘由。一方面
,我那时的眼睛里,满目都
是来自西方文化的各种理论
与观念。在理解与认识中国
山水诗这样的中国文化的精
华问题上,如果在根本的认
知图式上,不能改变“西化”
的大格局,那真是一件令人
丧气的事情。而我的导师王
元化先生,也正在开始酝酿
反思,后来提出“以西学为
参照系,而不以西学为坐标
”的思想,我也受其感染与
鼓励。男一方面,八十年代
富于创新、生气勃勃的文化
生产,余绪尚在,毕竟使我
不满足于老式的解释与描述
,急想通过我们的心思手段
,重新打造一番,使传统的
好东西更有力量。因而运用
新儒家、新道家、新佛家的
成果来阐释中国文学精华,
无疑是一种大叙事。这就是
这本书在今天依然没有过时
的缘由。
这也就是这个再版本没
有做太大改动的理由。虽然
我还是尽可能增加了一些材
料,原来比较简单化的地方
,意见比较独断的地方,都
尽量做了一点补订。但是有
很多材料最终还是放弃了。
过于结实,我担心影响这本
书原本较明快的风格。
然而这十多年的时间里
,尽管兴趣常变,我的诗学
还有一点长进,将这些进步
写入书中,看来是不可能了
;连我对于诗的一些新看法
,要完整写在这里,似乎也
不大可能。因为这需要写作
男一本书的篇幅和时间。这
里只得拣我认为重要的,又
可补这本书未尽之意的问题
,简单说说。
我现在越来越感觉到了
诗歌语言的重要性。我写作
这本书的时候,词语的问题
并不如现在感受得深,所以
偏于在文化心理、精神原型
、抒情传统等方面去着笔。
而且我认为,新文化所带来
的,是一套横移的抒情传统
和思维模式,而站在中国文
化的立场上,就是要重新找
回中国文化的抒情传统与抒
情精神,这固然是有道理的
。但是近些年我更深体会到
的是,真正要落实在实处,
不能不重新唤醒人们的语词
记忆。并不是只有方言才能
满足乡愁,在表现汉语独特
的诗性,即凝练与含蓄方面
,旧诗毕竟是有优势的。旧
诗的语词记忆,正是诗性自
在自如表达的源头活水。而
缺少了这个活水。你就看不
到云影天光。王国维当初说
诗的问题主要是“能感之,
能写之”,后者的重要,不
在前者之下。朱光潜把美的
直观看得太重,经过李泽厚
等人的努力,影响了整个一
时代人的诗美学的用心方向
。诗学问题的语言维度,大
大被遮蔽了。(我当然也不
属于站在纯语言学的立场去
探讨中国诗的学人,这里还
是一个语言与文化结合的角
度。)
很多生活场景中的刺激
都使我切近感到语言的“被
拿掉”问题。我有一天在海
边的一个很空旷的地方看落
日,觉得很美,心里有一种
空空落落的感觉,非常想写
诗来加强这种美,同时留住
这短暂的美,可是就用一句
诗来表达如何可能,这完全
让我绝望,痛感新诗在这时
的好处不大(她太可遇不可
求了,也太秀异了)。后来
偶读黄潜《花随人圣庵摭忆
》:“余颇以李易安之‘落日
镕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为佳,‘镕金’句易,‘合璧’思
奇,接以‘人在何处’,便有
悠然惘然之想,宜刘须溪张
叔夏辈之折服也。”回想海
边之时,岂不是李易安词这
样一种“人在何处”的感觉打
动了我吗?而细想之,李易
安岂不也是受“日暮乡关何
处是”之类的语言打动的吗
?所谓人同此心,其实古人
已经先我而得之。而五四新
文化之后,我们“能写之”的
语言机制其实已经“被拿掉”
了。那么精美的、经过代代
诗人提炼的诗性结晶的词语
,从此消失,人们的头脑就
像被洗劫一空之后,重购新
家具的房间,没有了记忆、
神韵与温情。而那些现成而
又变化多端的辞语魔方,就
像软件从电脑中被永远删除
了一样,不再有了。这使我
们不得不去迷信和夸大所谓
个人创造、灵感直觉之类的
新神话。诗的经验永远是一
次性的神迹式的创造,于是
诗歌的写作也就人为地神秘
化、秀异化了,其结果,无
疑是‘‘抛却自家无尽藏
精彩页
诗的类型起源于某些普遍的心理需要。史诗满足了英雄崇拜、祖先仰慕的需要;哀悼诗是出于人类向死者道别的需要而产生的形式;格言诗满足了表达思想中欢乐经历的需要;宴饮诗满足了人类对“不散的筵席”的奢想;等等。
山水诗满足什么样的心理欲求呢?只要看中国古代山水诗中,有那么多的宁静安谧的村庄、田园、古刹,只要再看看最早的山水诗,其实是对不自由人生的一种逃避,我们不妨认为山水诗是一个最大的补偿意象(compensatory image),尽管诗人们的真实命运中,充满了颠沛流离和不安焦虑的因素,他们对山水的崇尚心理,扎根于一种对更自由、更永恒、更真实的人生形式的持久的精神追求之中。宋人有两句诗:“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杨徽之《寒食寄郑起侍郎》)其实,每一个中国诗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处隔水相望的“淡烟修竹寺”与“疏雨落花村”。尽管山水诗语言、风格有各种变化,但其中所代表的那一份普遍的精神需求,却绝不会消失。
山水诗的产生,充满了诗人生命漂泊之感,山水诗的发展,又越来越作为诗人生命安顿的形式。山水诗既包含着痛苦的体验,又包含着愿望的实现。
古道西风
迷不知吾所如
元人马致远小令《天净沙》云:“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实在是中国山水诗一个最精彩的诗品。这阕小令的意义,或许并不在诗的本身,而在于这种漂泊无依的情感原型,在于《秋山行旅图》中诗人形象中具普遍意义的那一份千年游子心。
循着这一条“西风古道”,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中国山水诗的真正源头。也即是说,中国诗人背井离乡、行役征戍以及由此产生的生命漂泊之感,与向往安顿之感,无疑构成了山水诗的一个极重要的精神源头。凡第一等的诗歌,总是包含着最基元的情感要素。你看马致远这首小诗:西风瘦马断肠人,何其孤零的身影!小桥人家流水处,何等温馨的憧憬!
将自然风景的描写,染上人的漂泊感受的诗,是从《诗经》、《楚辞》开始的。《诗经》中虽然有不少关于远离家园、行役征戍的咏唱,但诗人的漂泊感受并没有借山水的形式来表达。只有一些不完整的自然风景片段,作为起兴的引子。如清人恽敬云:“《三百篇》言山水,古简无余词,至屈左徒而后,瑰怪之观,淡远之境,幽奥朗润之趣,如遇于心目之间。”(《游罗浮山记》,《大云山房文稿》二集卷三)但他还没有说出屈原那些“侔色揣称”、“循声得貌”的山水之辞背后的心理原因。《九章》里写道:
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
深林杳以冥冥兮,猨狖之所居。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涉江》)
冯昆仑以瞰雾兮,隐山以清江。
惮涌湍之礚礚兮,听波声之汹汹。……
悲霜雪之俱下兮,听潮水之相击。
(《悲回风》) “迷不知吾所如”,王逸注:“言己思念楚国,虽循江水涯,意犹迷惑,不知所之也。”一方面,水的样式反映了人的情感心理——“猨狖之所居”,王逸注:“非贤士之道径。”另一方面,山水也是非人的存在。这强烈抒发了诗人远离故土所感到的生命的无目的与人生的无依托;浪涛狂涌,大雾藏山,深林杳杳,这些完整的自然风景,都既是漂泊生命的情感显示,又是以“异己”的存在而表现的。
王逸《九章序》中说:“屈原放于江南之野,思君念国,忧心罔极,故复作《九章》。”又《九歌序》中说:“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因作《九歌》之曲……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又《天问序》也说:“屈原放逐,忧心愁悴。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嗟号昊旻,仰天叹息。……以渫愤懑,舒泻愁思。”王逸之所以特为强调“屈原放逐”,强调从一个共同体中被抛出的状态,强调身在异域的感受,是因为失土失根的苦痛,漂泊无依的悲凉,实在是诗人创作的心理动力之一。诗人需要表达这种漂泊的悲哀,于是以异域,也同时是异己的山水作媒介。
中国诗人为什么需要山水诗,由这里可以获得一个新的解释。刘勰称“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文心雕龙·物色》)并没有真正懂得屈原笔下的山水,而钟嵘所谓“离群托诗以怨”,并以“楚臣去境”为“怨”之例(《诗品·序》,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则看得比刘勰深了一层。
P4-7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4: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