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学琼林》原名《幼学须知》,作者通常被认为是明末的程登吉(字允升)。清代的邹圣脉对它进行了增补,更名为《幼学故事琼林》,简称《幼学琼林》。
《幼学琼林》分为四卷,每卷包括若干类(如卷一包括天文、地舆、岁时、朝廷、文臣、武职六类),共三十三类;每一类均会介绍相关的概念、知识、典故或传说,它们或引自古代经典,或来自生活常识,或属于作者自己的总结和发挥,并都用工整的对偶句写成。
《幼学琼林》字数达两万字之巨(不包括增补部分),是中国古代蒙学经典中字数较多的一种,内容极其丰富,堪称蒙学经典中的百科全书。
《国学经典规范读本:幼学琼林(彩图典藏版)》特点:
原文:以历史上的著作为底本,准确可靠
注释:兼综百家之长,充分反映学界新成果
译文:精致、流畅,严格忠实于原著
导读:揭原著之精蕴,明古代智慧之实际应用
配图:严谨、恰当,图与文字一一对应
冯国超,1965年10月出生。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9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中国哲学史专业硕士学位。1986年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哲学研究》编辑部中国哲学史组组长。专著有《道藏选粹》《图说汉字王国》《中国传统体育》《图说周易》《图说论语》《国学经典规范读本》中的《周易》《山海经》《孙子兵法》《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增广贤文》《笠翁对韵》《幼学琼林》等。曾主编《中国传统文化读本》(丛书,共60册,800万字)、《新华大字典》等多种书籍,并在国家一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幼学琼林》原名《幼学须知》,又名《成语考》《故事寻源》,由明末西昌人程允升编著。程允升的生平事迹不详。清代的邹圣脉对《幼学须知》作了增补,并改名为《幼学琼林》,也叫《幼学故事琼林》,简称《幼学》。
“幼学”指初入学的年幼学生。关于“琼林”的含义,邹圣脉在《新增幼学故事琼林·序》中称:“如蓝田之琬琰,元圃之琳琅,能令见者宝之,各欲私为枕秘,因颜之曰‘琼林’。”意即希望该书就像蓝田和元圃的美玉一样,能使见到它的人视之为珍宝,每个人都想把它秘密珍藏起来,所以称之为“琼林”。
《幼学琼林》分为四卷,每卷包括若干类(如卷一包括天文、地舆、岁时、朝廷、文臣、武职六类),共三十三类。《幼学琼林》全书接近三万字(其中程允升原文超过两万字,邹圣脉增补七千多字),与《干字文》原文一千字、《弟子规》原文一千多字、《三字经》原文一千多字等形成鲜明的对比,是中国古代蒙学经典中字数最多的一种。
《幼学琼林》虽然成书较晚,然而在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启蒙教育中影响极大,如民国时期的蔡东藩在《绘图重增幼学故事琼林》的序言中说:“《幼学》一书……小知有余,此其所以受海内之欢迎而为一般乡塾儿童日夕披诵而不辍者也。”
考察《幼学琼林》“受海内之欢迎”的原因,与该书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特点有密切的关系:
一、内容宏富,囊括了社会生活中各个方面的知识。《幼学琼林》共三十三类,从天文到地理,从植物到动物,从婚姻家庭到朝廷文武,从服饰饮食到技艺制作,乃至释道鬼神、医术占卜等等,凡是古代社会中已有的知识门类,该书都网罗无遗。且该书在展开论述时,大多遵循了较为统一的模式:首先介绍反映某一门类内容特点的名称、术语,然后介绍与该门类知识相关的成语和典故,中间则往往会穿插一些典型的人物故事或神话传说。以其中的“地舆”类为例,它主要讲述有关地理方面的知识,因此,首先指出了中华大地上一些山川地域在历史上的不同称谓以及得名的原因,如南京又叫金陵或建业,北京别名金台:河南之所以称为中州,是因为它位居中华大地的中央。接下来介绍与地理相关的诸多成语和典故,如“平地风波”“金城汤池”“如获石田”“以蠡测海”“中流砥柱”等,并说明了它们的含义和用法。在这中间,又讲述了诸多神话故事,如费长房有缩地之术,秦始皇时的神仙有驱赶石头之法,方壶、员峤是神仙所居之地,等等。这就使该类的知识既系统、具体,又充满趣味性。也正是因为上述特点,《幼学琼林》又被誉为古代蒙学经典中的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