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分为“百味人生”“亲情地带”和“途说心情”三部分,以四方“世事”囊括了作者对琐碎日常的思考体味,对亲情人伦的感念感恩,以及对旅途见闻的叹悟追索。 作为女性作者,范少珍的散文常常通过日常一件件普通的事和一个个普通的人,反映人间的爱与美。这爱与美,像缕缕春风,温暖肺腑;像丝丝春雨,滋润心扉;像涓涓泉流,浸润心田。读她的散文,我们会跟她一起,体验感受她生命历程中的欢乐与痛苦,幸福与忧伤,她的青春、爱情、婚姻、家庭、事业、追求与向往。尤其是写到关乎父爱、母爱的作品时,有时看似平淡,却有着滚烫的潜流;有的则通篇透着爱的深情,不禁受到灼热情感的冲击与感染。 作者简介 范少珍,广东省清远市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清远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民间文艺家协会文化顾问。大学中文系文秘专业毕业。长期从事文秘、宣传、理论教育、企业文化、文史编纂、文学编辑等工作。爱好文学写作,在《工人日报》《文摘报》《城市金融报》《人民铁道报》《贵州日报》《羊城晚报》《清远日报》《江门日报》《宜宾日报》《濮阳日报》《池州日报》《句容日报》《宜宾晚报》《北海晚报》《铁道建设报》《铁道开发报》及《贵州画报》《山花》《飞霞》《北部湾文学》《工农文学》等报纸杂志发表文学作品600余篇。有部分作品获奖,入选多种选本。出版散文集《岁月留痕》《人间烟火》等。 目录 百味人生 我的人生第一次 篮球那些事 鱼歌三唱 警察故事 红薯之恋 那年中秋 爱上一座城 病 关于死亡 白衣天使也有眼泪 如此卡拉不OK 今天只流泪 那时日记 亲情地带 寻亲记 母亲的乡愁 相见 生死一念 奶奶 母亲的眼神 豆花面 醪糟鸡蛋 途说心情 安庆围那片格桑花 静思马降龙 肇庆记忆 黄腾峡故事 龙门情思 又见留园 喧嚣中的宁静——梁园 驯鹿人家 作家评语 图片索引 序言 四方世事,不过一碗人 间烟火 王晓娜 接到范少珍女士恳邀为 其即将付梓的散文集《人间 烟火》作序的电话时,我正 在厨房洗碗。哗哗的流水自 龙头俯冲而下,溅落在印有 蓝牡丹雕花图案的青瓷碗碟 上,微散着柠檬香味儿的洗 洁精泡沫在我的手指间漫溢 、起舞。 当“人间烟火”四个字伴 随着范女士爽朗的笑声出现 在电话彼端,我看着自己面 前的这一堆“烟火油色”,不 禁莞尔,内心暗自为这个书 名叫好——是啊,禅语不常 云:“人间烟火气,最抚凡 人心”吗?汪曾祺老先生更 是写过一句富于哲思的名言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 间烟火。” 不过,少珍女士的散文 集《人间烟火》写的可不仅 仅是“食事”,该集子分为“ 百味人生”“亲情地带”和“途 说心情”三部分,以四方“世 事”囊括了作者对琐碎日常 的思考体味,对亲情人伦的 感念感恩,以及对旅途见闻 的叹悟追索。 她在一地鸡毛的日常中 萃取成长的力量。有评论家 说,散文的背后往往站着一 个人,体现着人的精神内核 和灵魂发现。“百味人生”这 一辑写了作者第一次考100 分、第一次发表文章、第一 次出书的经历,写她打篮球 、钓鱼烹鱼、结缘红薯、结 缘清远、宅家抗疫等人生成 长体验,其纯真活泼、直爽 善良的个性在字里行间展露 无疑。渐渐地,随着阅读, 你会发现,一个大写的“小 女人”藏不住了,她正从清 新流畅的文本之后走出来, 从幕后走到台前,笑意盈盈 。在《篮球那些事》一文中 ,作者写道:“久而久之, 教练见朽木不可雕也,加之 也找不到更好的选手,就懒 得对我提要求了。我深知自 己几斤几两,于是端正态度 ,当好板凳队员,积极帮助 主力队员递喝水杯,拿衣服 ……”诚实的表达、朴实的 叙事、幽默的书写中透着作 者“为人生”的“平常心”态度 :做不了主力,也愿意为别 人的出彩表演去鼓掌。但作 者并未因此失去自我:虽未 升入主力队员,本职工作却 小有成绩,得了七八张奖状 ,身体素质和耐力都得到了 极大提升,有足够的体力和 耐力做好本职工作。因此, 作者感叹道:“板凳队员也 是队员,一直以来从未因自 己是板凳队员自卑过……”“ 篮球那些事,是幸福快乐的 事,是健康阳光的事。上场 是与生活战斗,对抗是与命 运拼搏,传球是要相互依靠 ,带球是为生计奔波,进球 是为有所收获……如此,篮 球那些事,就是人生中的事 ——生活拼勇气,人生如篮 球。”在其他文章中,作者 也自始至终在传递这么一种 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念,以文 引人,以情动人。比如在《 病》一文中,她写道:“这 时看到体育馆出口处有一保 安,想叫他帮忙把我送到医 院。看到他在招呼那些进进 出出的人,挺忙的,心想这 时找人家,会影响人家工作 的。于是打消了念头,坚持 向体育馆斜对面的宾馆走去 ,想着那儿有空调,休息一 下,然后叫个滴滴去医院。 ”这个细微的心理活动描写 看似不起眼,实际上正是这 篇文章的动人之笔——不给 他人添麻烦的自觉意识,体 现了作者为人处世的宝贵操 守。见文如见人,作者于外 人看不见之处所“不小心”呈 现出的心路轨迹,既是她坚 守散文创作的信条和良知, 更是她高雅精神的文学写照 。在该文的好几个地方,作 者均流露出此种心理活动, 即使在病情危急时刻也不愿 给人添麻烦,很有种“自苦” 的韧劲儿。我们且不去讨论 这种“自苦”观念好抑或不好 ——即便作者写作此文的初 衷或许也正是为了检讨和反 思,但该细节的确难掩作者 内心深处的悲悯光芒,这光 芒甚至比作品本身更重要。 她从平常心出发,擅长在琐 碎的生活中汲取向上的力量 ,同时将这种看似“形散”但 实际上“神聚”的力量内化于 写作之中,与读者共享成长 的快乐。 …… 少珍女士居住清远,但 视域宽广可达世界任一角落 ;她为人妻、为人母,更不 忘祖母、父母亲的抚育之恩 ,将亲情的纽带承递给后辈 ;此外,她亦重视友情、爱 情以及师生情,在文字间多 有表露。她的散文,说话、 说人、说事、议论、抒情, 均从细微处落笔,由平常心 出发,短小精巧,蕴含深意 ,叙述流畅,趣味生动;她 笔下的篮球教练、二姑、父 亲、母亲和祖母等人,都是 我们身边的普通人,有优点 也有缺点,可爱可亲,人物 鲜活,栩栩如生;她行文运 笔自在自如,语言简约流畅 ,字字句句读来亲切宜人, 毫无疏离感。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俗世清欢,人间烟火。于庸 常生活、亲情记忆和旅途经 历中萃取持续成长的动力和 温情,端出这么一碗盛满“ 四方世事”的“人间烟火”, 这便是少珍女士的散文创作 以及她乐观豁达的“为人生” 的态度,折射出她文行合一 的可贵品质。愿她这一碗以 真性真情精心烹饪的“人间 烟火”,其甘醇和清香能够 抚慰颗颗“凡人心”。 是为序。 (王晓娜:广东省作家 协会会员,广东省秦牧创作 研究会会员,《华夏》杂志 特约编审,《作品》杂志签 约评论家。现居广州,供职 于羊城晚报出版社。) 导语 本书是一部散文随笔集,收录了作者近三年来创作的二十余篇书写人生经历、亲情和友情、旅途见闻和感悟类散随笔文作品。作者以审视的目光、独到的视觉和朴素的语言,观察和记录了身边的人与事、见与闻,文笔朴实、情感饱满。这些作品的字里行间均散发着浓浓的烟火气息。同时,作品所表达的既有对生活的感悟,又有对人生的理性思索,读来让人觉得书稿所书写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次旅程,仿佛都是我们自己经历过的,产生强烈的共鸣。 精彩页 我的人生第一次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会有无数个人生第一次。别人的人生第一次不敢妄议,而我的每个人生第一次都有着不同的收获和意义,品味起来回味无穷。 母亲说,她生我时异常顺利,顺利得直接落地。母亲很勤快,到预产期了还敢挑水。生产那天,母亲正挑着一担水,突然感觉腹痛难忍,宫缩一阵紧似一阵,来不及上医院,就直接往家走,还没到家就把我生在路上了。我小小的脑袋先落地,还沾了一头泥,我当时就哭了,母亲说把我摔疼了。我调侃母亲,那是我感动得痛哭流涕,向母亲磕头呢。我不知道我是否因为摔疼了而哭,但我绝对相信母亲是快乐的。我的第一声啼哭,显示了我新生命的价值和希望,因为她每次和我讲这件事的时候,脸上总是呈现出幸福的微笑。 到了该上小学的年龄,我背着母亲亲手缝的棉布书包走进了简陋的教室。也许是运气,我上学读书第一次考试就得了100分,本不以为然,因为自己是稀里糊涂考的。没想到回到家,父母很高兴,竟然狠狠表扬了我一顿,还犒劳我吃了一顿“二米饭”(就是大米和小米混蒸的那种米饭)。要知道那个年代在东北,大米可是稀罕物,每人每月供应一两斤,不像现在东北大米不仅自给自足,还占领了南方市场,可见那是多高的奖赏啊!这个人生第一次,给了我深深的启示和激励,那就是父母喜欢我考100分,从今后我为100分而读书。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明白了考100分不光是为父母,更多的是为自己,因此,学习更加主动而积极。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随母亲去看望在东北铁路工程局工作的父亲,同行的还有另外母女俩。在北京火车站候车时,我和那个小女孩见有一假山池,池里有山有水有鲜花,更可爱的是还有绕假山而行的小火车。我们俩兴奋异常,伸手想拿那个小火车。那个小女孩比我大6个月,可智商至少比我大6年。她尝试了几次拿不着就放弃了,而我锲而不舍拼尽全力去拿,终于一头栽进水池里。我不会游泳,在水里乱扑腾。当我觉得我将要告别人世的时候,这时候正好有一男一女两个车站站务员路过,赶紧把我救了起来,按在池边控水,等我吐了水,缓过来后,把我送回到母亲身边。这个人生第一次,让我极度恐惧,更让我懂得了感恩。从那以后,英雄情结深深扎根心中,成了我愿意主动帮助别人的动力。 参加工作后不久,调到宣传部门工作。科长叫我写篇新闻稿投给报社,我很紧张,担心写不好,又不敢不写,心里挺恨那个科长的。憋了半天,终于折腾出来了。科长鼓励了我,还给了一些指点,帮我稍作修改就发给报社了。我觉得印在报纸上的字很神秘,不可能登报,也没把这当回事。没过几天,科长拿给我一张报纸和一张汇款单,我一看是我的文章发表了,报社还给寄了稿费。我死死盯着豆腐块大小的文章,还有我的大名,真的很激动啊,这可是我的文章第一次由钢笔字变为铅字,这是质的变化啊!从此便有了自信心,一发而不可收拾,相继在国家级、省部级、市县级报刊发表文章多篇。这个人生第一次,让我刻骨铭心,我至今很感谢那位科长,从此也乐意帮助那些需要我帮助的人。 若干年后,有一天,我突然想出版一本书。工作这么多年,一辈子“为他人作嫁衣裳”,主编了好几部书,上面挂着我的名字,却不是我的专著。我想有一本真正属于自己的书。于是,开始翻箱倒柜,找到了一些旧报纸旧杂志,有全国级的,有省部级的,还有一些县市级的。那些报纸杂志上面有我写的新闻报道、学术论文、文学作品……我把这些文章分门别类整理好:小说、诗歌、散文、杂文……这些用文字记载下来的非常零碎的时光碎片,散落于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报纸杂志上。我想流连在岁月的路途上,可它不是一条路;我想徜徉在岁月的河流中,可它不是一条河。我便想,何不把这些碎片铺成一条路,汇成一条河,任我流连与徜徉。于是,便将手里现有的部分文章里的一些散文挑选出来,汇集成册,出了一本散文集《岁月留痕》。这个人生第一次,圆了我的出书梦,终于为自己做了一件“嫁衣裳”。 今后我还会有无数个人生第一次。不管是一帆风顺,还是艰难坎坷,我必将积极面对,乐观向上,热情迎接美好的人生第一次,勇敢挑战坎坷的人生第一次。因为每个人生第一次,都必将有着不同的收获和意义,今后品味起来也必将回味无穷…… (原载《中宿文化》2017年第2期) P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