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当前以移动技术为代表的物联网、大数据与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在城市生活中的一切运行模式,建筑与城市的建成环境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在环境智能、增强现实、嵌入式技术等的支撑下,建筑具有较强的感知性与可变性,通过人与空间的交互与反馈机制,适应人对环境不断变化的需求,进而将建筑空间引入智能化与互动性的环境中。 本书构建了一个将建筑、城乡规划与艺术、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等多学科协同研究的共享平台,呈现了多伦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香港大学等研究者的大量研究成果。作者通过工作原型,从人工自然、沉浸式空间、能动构件、可变覆盖面、表面作为接口与个体感应等六个方面,以一种全新的模式展现了建筑与城市所具有的生命特征与自适应能力,为国内建筑学研究开启了前瞻性的研究视角,以适应智慧城市发展模式下的城市、建筑与景观空间的塑造。 本书适合建筑学、城乡规划、景观、计算机科学、艺术设计等相关领域专业人士阅读,并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与专业研究机构研究者的专业拓展书籍。 作者简介 鲁道夫·埃尔-库利,建筑理论研究学者、建筑设计师,KFL建筑事务所联合创始人,现任美国迈阿密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曾在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香港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任职,完成著作:《透视勒杜》《建筑剧场》《追求透明性》《整体建构》《人物:当代建筑随笔》等。 目录 中英文双语版序 序 导言 RAD简介 1 人工自然 1.1 过滤块 1.2 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 1.3 光合作用立面 1.4 氧气窗帘 1.5 合成景观 1.6 室外的房间 1.7 Rgb花园 2 沉浸式空间 2.1 天空之宅 2.2 全视之屋 2.3 可调声云 2.4 微风穿过的墙 2.5 忙着游戏 2.6 看不见的住宅 2.7 范斯沃斯墙 2.8 范斯沃斯帘幕 2.9 双重状态房间 2.10 西安气味花园 2.11 纪念碑+比特 2.12 闪烁 2.13 光之隧道 2.14 规则 2.15 自然 2.16 雾宅 2.17 同步实例化 3 能动构件 3.1 可变隔热体 3.2 新风窗户 3.3 供热与制冷玻璃 3.4 可变几何桁架 3.5 寻光砖 3.6 智能墙体 3.7 窗帘 3.8 感应窗帘 4 可变覆盖面 4.1 群落瓷砖 4.2 充气围护结构 4.3 聚光幕墙 4.4 修道院的微气候 4.5 可调节的天气 4.6 日光建筑 5 表面作为接口 5.1 IM感应毯 5.2 发光混凝土 5.3 环境壁纸 5.4 数字化窗户 5.6 我的城市 5.7 无穷集合 5.8 可连接的遮阳 5.9 斯特拉特福德广场 5.10 超级块 5.11 隐形屋 5.12 微环境装置 5.13 数字时代的涂鸦和建筑 6 个体感应 6.1 胡氏人体模型 6.2 实时遮阳 6.3 光晕室 6.4 气味筛选器 6.5 变色龙休息厅 6.6 空气中的建筑 作者简介 作品目录 致谢 译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