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茶/中华文化元素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作者 关剑平
出版社 长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仁宗庆历二年、三年(1042、1043),宋先后与辽夏议和,经过十余年的和平岁月,边境军事费用大幅度降低,于是仁宗在嘉祜四年(1059)下令废止榷茶,实行通商。向园户征收茶租,向商人征收茶税,用茶课钱折中,茶叶自由交易,从根本上解决了虚估的问题。

但是通商法不能增加茶利收入,受到不少非议,于是蔡京在崇宁年间(1102-1106)展开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恢复榷茶制,对园户生产的茶叶垄断收购,对商人就场发卖长短茶引,减少了集中纲运的环节,有利于茶叶流通。之后,进一步废除政府的垄断收购批发,仅仅通过垄断发卖茶引获取收入。政和二年(1112),蔡京将茶法进一步严密化,增加印造合同底簿,即发卖茶引的副联,以便勘验、回收已经使用过的茶引,确立了以引榷茶的基本模式,并被南宋朝廷继承。

南宋将蔡京制定的茶法进一步细腻严密化,并因时制宜地改造发展,推行于全国,相当稳定。茶引分长、短、小三种,尤其发展了小引,便于小商贩卖,促进了茶叶的流通,减少了私贩。茶引按照地区和茶叶种类印制,各地都有定额。

茶法除了针对宋朝的市场,还针对少数民族的贸易,以茶马贸易最具有代表性。

随着少数民族接受饮茶习俗,赐茶四裔次数与数量在宋代急剧上升,其中不乏对于胁迫的无可奈何。如庆历三年(1043)四月,赏赐西夏主赵元昊茶三万斤,并且“如能顺命,则岁赐如是”(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数量之大,令人咂舌,同时反映了西夏饮茶习俗之盛行。但是,这种赐茶完全是出于无奈,是自欺欺人的文字游戏,其实质是贡茶,目的是购买和平。

自从中国茶文化形成就开始影响周边少数民族,以刘镐为代表的北魏鲜卑族官员模仿南朝流亡大臣王肃饮茶,其极强的影响力已经让彭城王担心鲜卑本民族的文化消亡的程度,于是出面干预,致使鲜卑族的饮茶风俗至少在当时呈现出后退的迹象。到了唐代,比鲜卑族更加远离中原的回鹘却“大驱名马,市茶而归”(封演《封氏闻见记》)。这是饮茶习俗在魏晋南北朝乃至隋唐成功传播的最有力的证明。尤其是回鹘的以马易茶的贸易形式,开中国千年茶马贸易的先河。

尽管货币是最方便的贸易媒介,但是即便是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如果自己没有同样规模的产品被购买,就会因为贸易逆差而出现货币外流的问题,导致贸易无法持续进行,这既是辽金政府禁茶的原因,也是近代英国在进口中国茶时所面临的棘手问题。中国周边的少数民族因为生产方式落后,很少有被中原大量需要的产品,但是马匹对于中原来说必不可少。当然,中原要满足大量战马的需求,同样需要大量的货币。如果说茶叶是中国周边少数民族的生活必需品的话,那么马匹就是中原必不可少的战略物资,维持茶马贸易的基本点是双方都需要对方的产品,而又无法自己生产,因此茶马贸易完全是互补型的贸易,以货易货贸易形式是最合理的交易方式。

在宋代,茶马贸易被制度化,对于四川茶叶的禁榷主要就是为西北博马提供制度和物质保证。在与夏辽金的对峙中,宋朝每年要向西北少数民族购买近两万匹战马,保证边防的需要。少数民族已经养成饮茶的习惯,宋政府因势利导,在边疆地区禁止私售茶叶,用四川茶叶换取优质马匹。宋政府原先也以绢帛、铜钱等购买少数民族的马匹,但是不仅运输困难,而且少数民族把铜钱融化铸造器皿,严重影响铜钱的正常流通,以四川茶叶博易西北马匹解决了这些问题。当然茶马贸易的形成与完善有一个过程,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过各种问题。

乾德三年(965)宋平四川,为了稳定政局,宋政府废除了孟蜀时期的苛捐杂税,其中包括榷茶。在其他地区实行茶叶禁榷的时候,四川却可以在交了商税之后自由通商,充其量为了保证其他地区的禁榷而禁止川茶外销他路。但是这种自由通商最终因为紧张的国际关系而宣告结束。

熙宁四年(1071),宋政府任命王韶经营河湟地区,次年打败吐蕃,设置熙河路。又次年,打败西夏。伴随着战果的扩大,军费开支也不断增加,尤其是在博买战马时,西北少数民族赶着大批优质马匹来到边境,“所嗜惟茶”,而西北无茶与之贸易。于是打起了对西北来说最方便的茶叶产地四川的主意。熙宁七年,李杞到成都负责贩茶,将川茶司的反差利润交给买马司博马。但是政府一般经营茶叶贸易无法满足博马要求,次年开始在成都府路实行专卖,而全面的川茶禁榷则是在熙宁九年。对川茶“尽数官买”,垄断收购。同时,贩卖者到官场买茶,持引在规定区域内贩卖,并打击私茶,以保护榷茶制度的有效。其间川茶司与买马司不断分合,直到崇宁四年(1105)才最终合并,合并后的都大提举茶马司是茶马事务的最高管理机构。

P90-93

作者简介
关剑平,满族,1962年生。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文学学士;日本立命馆大学文学博十。现任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生态文化研究生导师,立命馆大学文学部客座教授,立命馆大学靠前饮食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以文化人类学理论、历史学方法研究生活文化。专著《茶与中国文化》(2001年,人民出版社)、《文化传播视野下的茶文化研究》(2009年,巾国农业出版社),主编禅茶文化论坛和世界茶文化学术会议的系列论文集,主编高校教材《世界茶文化》(2011年,安徽教育出版社)等,“亚洲饮食文化”等课题正在进行中。
冯天瑜,1942年生,湖北红安人,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历教授,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长期从事中国文化史、中国近代史研究,著有《中华文化史》《“封建”考论》《中国文化生成史》等,曾获中国图书奖、人文社会科学很好著作奖、湖北省出版政府奖等。
姚伟钧,1953年生,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中心教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工艺评委,中国烹饪协会专家委员会顾问,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成员,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饮食研究》杂志社编委会主任。
后记

以1990年杭州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即首届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为标志,我研究茶文化已经进入第26个年头。感谢中华文化元素丛书策划者给我这个系统地思考中国茶文化的机会,“迫使”我总结我的中国茶文化观,这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了中国茶文化的内在价值。这是这个工作带给我的最大收获。

中国人以非凡的文化感性开发了茶叶饮料,它是如此的平凡和卓越。它融入我们的生活、身体之中,而我们对茶没有依赖感;茶也没什么存在感,成为名副其实的元素。尽管如此,一个民族一旦接触到它就无法抗拒。以效率和审美为指针,中国人进而开发了今天的六大种类数不清的茶叶品牌。效率的追求首先是为了满足全民饮茶,继而是为了满足全人类的需求。审美是为了愉悦地接受安抚焦躁不安的心情,调和失去平衡的肌体。所以中国茶以其海纳百川的胸怀让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人们自由地以自己的方式利用它,贡献于全人类的身心健康。因此,当其他民族以一个词、一句话精准地总结、宣传自己的茶文化时,茶文化的祖国却尽迟找不到这个表述,尽管中国是个文字表述最发达的国家。

我的第一篇茶文化论文《中国茶文化的体现》(《中国茶文化大观》编辑委员会《茶文化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4月)就是论述味觉审美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二十五年之后,不知不觉中又回到了原点。当初更多的是从中国饮食文化的总体感觉出发,今天则立足于对世界茶文化的比较。这在我的生活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经历,因为我会因为没有自信而放弃第一个,然后转了一大圈做出一个绝对让自己后悔的选择。

从2012年4月9日第一次与长春出版社编辑胡新先生联系算起,本书的撰写时间用了三年半。虽然其中有一年去日本立命馆大学做客座教授,只字未写,但是两年半写这么一本小册子也不能不说太慢了。等到两周前才反省出症结所在,我不应该借此机会思考新内容,而应该集中精力总结旧成果。包括书的体例也是在编辑主导下沟通决定的。虽然我不太适应,但是这个体例促使我抛开习惯性思维,对于再认识中国茶有着积极的意义。

这三年里最大的变化还是换工作单位。承蒙浙江树人大学领导的理解,比较顺利地来到了浙江农林大学。当然也要感谢茶文化学院的领导,时隔多年才接受邀请。失去了一嘟噜零零碎碎的东西,没有了毫无意义的杂事,换来了自己的研究室。像大学刚毕业留校时一样,像在立命馆大学留学时一样,又可以整天埋在书堆里了,多么奢侈啊!

恩师中村乔先生再一次缔造了我的幸福,包括青木正儿先生生前藏书的一百箱和汉图书漂洋过海,在浙江农林大学的一角,面对四季变换无穷的层峦叠嶂,静静地陪伴着我。受藏书章的启发,我给我的藏书取了一个名字“后迷阳文库”。中村乔先生身上有种魏晋名士的风度,自然逍遥,不拘形骸,却简而不慢。从中村乔先生身上看到了我的理想人生。迷阳是青木正儿先生晚年爱用的雅号。我在这里找到了书酒伴人生的学统!

诶——茶缺失?!茶是元素性的存在!

关剑平

2015年11月23日于此此斋(面对哭泣的小树林)

目录

第一章 茶史

 第一节 神农开源

 第二节 魏晋风流

 第三节 唐宋清赏

 第四节 明清雅尚

第二章 茶品

 第一节 绿黄黑茶

 第二节 白青红茶

 第三节 再加工茶

 第四节 茶的成分功效

第三章 茶器

 第一节 自然陶匏

 第二节 二十四器

 第三节 建盏印衬

 第四节 宜兴紫砂

第四章 茶艺

 第一节 唐代煎茶

 第二节 宋代点茶

 第三节 明代淹茶

 第四节 当代沏茶

第五章 茶礼

 第一节 生活待客

 第二节 朝廷礼节

 第三节 儒家家礼

 第四节 佛教仪规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茶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围绕着茶叶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茶文化与大量的学科、行业密切相关。在自然科学范畴,技术方面与农学、食品加工学、食品化学、烹饪学等学科,与栽培、食品制造、烹饪等行业相关;在人体方面与食品卫生学、医学、营养学、生理学等学科,事关健康、味觉、生理等方面。在社会科学范畴,经济方面有经济学、流通学等学科,与品种推介、供需、物流等相关;生活方面与心理学、生态学、民族学、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等学科,饮食习惯、价值观、饮食行为等相关。因此对于学术界来说,茶文化是一个横向应用型学科,具有在学术研究与专业教育中涉及大量的基础理论学科与其他应用学科的特点。

这个特点也体现在本书的体例上。约占全书一半篇幅的茶史部分是从茶文化的起源到清代的通史。本书没有采用历史学的朝代分期,为了概览茶文化的历史,使用了独特的时代划分法展开论述。剩下一半的篇幅讨论了茶叶、茶器、茶艺、茶礼等茶文化的几个基本问题,立足点是今天的茶文化,或者是今天特别发达的内容,或者是今天要重点建设的方面。

众所周知,茶叶是世界三大非酒精类饮料之一,茶文化充分发展并世人瞩目的是日本和英国。日本茶道的唯美特征可以通过最直观的视觉瞬间轻而易举地征服任何民族,在震撼、折服之余承认其在世界茶文化中的权威性与代表性也就顺理成章了。然后,深入的学术研究又为感官的感受提供了理性的支持,最具总结性的成果就是日本著名哲学家久松真一的《日本的文化使命与茶道》。他视茶道为日本固有文化,把茶道定位为日本特有的综合文化体系,认为没有茶道就没有日本文化,事实上把茶文化作为日本文化的元素。而英国依托殖民地,奠定了当今世界的茶叶消费格局,掌控着世界茶叶品牌。

用审视日、英茶文化的眼光看中国,中国的茶文化黯然失色。于是出现的比较普遍的现象,或者虚无气馁,不知所措;或者偷换时间概念,论证中国也有高度精神化的茶文化;或者试图通过日本茶道以中国茶文化为基础的发展特征而强调中国对茶文化的所有权。但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虽然形成于历史上,着眼点却是现在,指今天展示给世界的茶文化,毫无疑问日本茶道在礼仪世界的展开独一无二,英国的茶叶品牌建设主导世界茶叶市场。但是中国的茶文化同样举世无双,因为中国开发了无法枚举的茶叶品种。按照久松真一的说法,茶道将日本人的举止洗练为稳重的美,给予日本人宗教的深层慰藉。按照今天的市场统计,英国把控茶叶品牌,取得可观的经济利益。那么中国丰富的制茶技术以及由此生产的众多的茶叶品种给人类提供了身心的愉悦和健康。无论是深究日本茶道,还是追踪英国茶产业,追本溯源必定通向中国茶文化,中国提供了日、英茶文化的基本元素。回过头来看茶文化的学科、社会区分可以发现,中国茶文化的突出之处在技术方面,表现为丰富而变幻莫测的茶叶种类;日本茶文化的突出之处在意识形态上,表现为端庄美丽的茶道;英国茶文化则以经济见长,开拓世界茶叶市场;而美国茶文化的发展标志则更多地体现在以最前沿的科学手段研究茶叶,开发崭新的茶叶延伸产品。

早在魏晋南北朝(也许更早)时期就出现了对于饮茶者愉悦体验的感叹,比如《神农食经》说:“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华佗食论》说:“苦茶久食益意思。”晋代刘琨在《与兄子南兖州刺史演书》中说:“吾体中溃闷,常仰真茶,汝可置之。”这些都强调了饮茶有助于思考,令人神清气爽的功效。《续名僧传》把饮茶与释法瑶的长寿联系起来,强调茶“延年”的功效。这些功能效果可以从现代对于茶叶的生化分析中找到依据。

壶居士《食忌》记载:“苦茶久食羽化。”陶弘景《杂录》日:“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饮茶是通向道教最高境界的羽化登仙的媒介。在信奉“科学主义”的今天,会从茶叶分解脂肪功能的角度进行阐释,但是古人根据的是经验和感觉。

从两晋更迭的317年开始计算,九百年后,中国茶文化完成了跨海的传播,日本第一部茶书——荣西(1141-1215)著述的《吃茶养生记》(1211年成书),论证日本人饮茶的合理性成为首要任务,切入点就是健康。“茶也,养生之仙药也,延龄之妙术也。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也;人伦采之,其人长命也。”茶在改换了地理空间之后,再次回到了神仙道教的世界,养生思想成为茶文化的中流砥柱,并且“五藏中心藏为主乎,建立心藏之方吃茶是妙术也”。在技术性思维中把茶定位为补养最主要的心脏的灵丹妙药。“天竺、唐土同贵重之,我朝日本曾嗜爱矣,古今奇特仙药也,不可不摘乎”。作为僧人、为了佛教信仰,不得不提印度;为了弱化抵触情绪,强调日本过去也曾利用茶,事实上在日本平安时代前期曾经有过短暂而辉煌的茶文化传播成果,即所谓“弘仁茶风”;而现实的根本立足点则是中国的经验。“实印土耆婆往而隔二干余年,末世之血脉谁问乎?汉家神农隐而送三干余岁,近代之药味讵理乎?”

再过四百来年,跨洋的茶的传播成果出现了,欧洲和美洲先后接受了中国的饮茶生活,而其关注的焦点仍然是健康。基歇尔(Athanasius Kircher,1602-1680)是17世纪德国著名的耶稣会士和学者。他兴趣广泛,知识广博,仅拉丁文著作就有40多部。有人说,他是“自然科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机械学家、哲学家、建筑学家、数学家、历史学家、地理学家、东方学家、音乐学家、作曲家、诗人”(G.I.Rasen Kranz),有时被称为“最后的一个文艺复兴人物”。基歇尔在《中国图说》中,对中国茶有详细的记载。基歇尔本人虽没有到过中国,但是有饮用中国茶的体验,他详细、准确的记载反映了当时欧洲已经相当完整地掌握了中国茶的信息。关于茶叶的功效,基歇尔实际感受到了利尿、提神醒脑、缓解压力、提高工作效率、预防痛风和结石、帮助消化。进而基歇尔对当时的新兴饮料也是当今世界的三大非酒精类饮料的巧克力、咖啡、茶展开了比较,结论是尽管功效相同,但是茶性味温和,没有副作用,可以无限畅饮而独占鳌头。随着茶走向世界,在前所未有的全球性的竞争环境中茶再一次脱颖而出,即便在汇集了世界上最普遍接受的非酒精饮料的欧洲也同样出类拔萃,西晋张载“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的价值认识不再局限于中国,已经属于世界。

中国人以积极、乐观的精神开发、享受、传播了茶文化,今天仍然是世界茶文化的基因库。对于中国街头提着再利用的玻璃瓶饮茶的景观已经熟视无睹了吧?这就是全民饮茶的真实写照。茶对于中国、对于人类的价值难以估量!

内容推荐

《中华文化元素》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华文化元素的大型普及类丛书,共14册,吸收了最新研究成果,将学术性与普及性相结合,采取“即器即道”的撰写方法,试图通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元素,昭显中国文化的特质、流变和前行方向。图文并茂、四色印刷、装帧精美,读可悦目、思可悦心、藏可上架。本书是其中的《茶》分册,由关剑平著。

编辑推荐

关剑平著的这本《中华文化元素:茶》以中国茶为考察对象,介绍茶文化精神与物质构成的文化内涵,以及体现着中华文化精英累积起来的生存智慧和生活艺术。通过蕴藏中华元素的文化事象、文化符号,彰显可亲可敬的中国风格,奉献给异域受众,增进国际传播,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1: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