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中的文字,一半是写于八十年代的7篇作家论,另一半是从2004年10月至2005年7月在《三联生活周刊》上发表的《有关品质》专栏的文章。除此之外,还有一篇记洪晃,是洪晃要出《我的非正常生活》时约我所写,写完她根据自己喜好作形式处理,裁剪成多块作为她自己记忆的穿插,现在也恢复原貌。作者是一个兴致所至的人,总是一个想法没有实现就游移到另一个想法,所以这又只能是一本杂碎的组合,只能是“作家笔记及其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作家笔记及其他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朱伟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中的文字,一半是写于八十年代的7篇作家论,另一半是从2004年10月至2005年7月在《三联生活周刊》上发表的《有关品质》专栏的文章。除此之外,还有一篇记洪晃,是洪晃要出《我的非正常生活》时约我所写,写完她根据自己喜好作形式处理,裁剪成多块作为她自己记忆的穿插,现在也恢复原貌。作者是一个兴致所至的人,总是一个想法没有实现就游移到另一个想法,所以这又只能是一本杂碎的组合,只能是“作家笔记及其他”。 内容推荐 本书中的文字,一半是写于八十年代的7篇作家论,另一半是从2004年10月至2005年7月在《三联生活周刊》上发表的《有关品质》专栏的文章。除此之外,还有一篇记洪晃,是洪晃要出《我的非正常生活》时约我所写,写完她根据自己喜好作形式处理,裁剪成多块作为她自己记忆的穿插,现在也恢复原貌。 目录 自序 1.林斤澜先生散记 2.刘索拉小记 3.铁生小记 4.接近阿城 5.张承志记 6.关于余华 7.张宇札记 8.出版人洪晃 9.袁崇焕记 10.有关陆星儿 11.小桥流水人家 12.桐花风软管弦清 13.也说萨冈 14.一个总编辑与他的品牌 15.宋玉不悲秋 16.兰波与魏尔伦 17.你喜欢勃拉姆斯吗? 18.看电影的日子 19.杨贵妃考 20.涮羊肉问题 21.伤心咖啡馆之歌 22.为什么需要圆舞曲 23.《洛神赋》与曹植 24.一个温暖的雪夜 25.巴赫和他的“催眠曲” 26.通俗小说家茨威格 27.汉宫秋 28.金屋藏娇 29.春雪浮浮 30.冯亦代先生 31.春天奏鸣曲 32.姜夔词 33.杏花桃花 34.徐晓的五月 35.进出窄门 36.有关宫廷菜 37.沉闷着的索尔•贝娄 38.西瓜、寒瓜、绿沉瓜 39.战争安魂曲 40.张暖忻记 41.晏殊词 42.夏天的雨 43.罗恩格林 44.恐惧与颤栗 45.有关《洗冤集录》 46.明成祖朱棣 47.萨蒂的钢琴曲 48.陆文夫先生 试读章节 林斤澜先生散记 1 记得第一次见林先生是十多年前的一个冬天。天很冷,寒风砭骨。在广和剧场门口,他没戴帽子,一撮头发披在头顶,白白的;脸冻得红红的,脖子整个儿缩在大衣领口的围脖里,低头顶风走过来。旁边有人告诉我:这就是林斤澜。 那时候林先生住在北京南城一幢外表脏不溜秋的简易楼里,卧室、书房、会客在一间屋里,很挤。我第一次到林先生家是夏天,先生穿一件宽松的圆领白汗衫,一条齐膝的老式短裤,那撮灰白的头发变得俏皮地斜披在发亮的额上。在他身后是强烈的西斜的阳光。 听说那楼前原来有竹篱茅舍,有二三十棵桃树,有菜园子与辘轳井。我去的时候却只听到不远处有火车经过的隆隆声。小屋在三层楼道的紧东头,我到那小屋门口,按一下门铃,就能听到先生故意憋粗了嗓音“噢——噢”的答应声。那时在我的印象中,小屋门口竹帘背后,似乎总闪动着竹的青绿。是这种青绿使我感觉温暖。 2 林先生是个极平易的人,凡与他接触过的,大概没有不说他脾性好的。在他身边,你会感觉他身上是一种温厚的暖色。他好像总站在线条交叉的边缘,不介入一切琐碎的纠缠与纷争。逢人处事,他好像从来都不带什么棱角。见到有棱角处,他就远远避在一边,抬起眼皮装作什么都看不见。 但林先生的眼睛却又极厉害。那么大年纪了,眼睛亮而又有神。坐在他面前,他时不时不经意地浅笑着,抬起眼睛瞥你两眼,这两眼,往往就捕捉到你的一切心态,使你的任何掩饰都显得十分拙劣。 林先生不喜好喧闹,生活又极讲究秩序。几点钟早起,几点钟下楼活动筋骨,几点钟午睡,几乎都按钟点运转。林先生血压高,心脏也不好,却憋不住还时不时要出门。回温州去,城里乡下东跑西跑,心脏病发作了回北京,等检修好了,又要回温州。回来回去,按汪老的说法,“都是回”。出门还好登高,登得额头发亮直喘气。也怪,这几年他来回地“回”,不乏地登高,脸色越来越好,心脏倒好像也正常了。用先生的话说,真是“皮实”。 林先生自称好喝酒,其实并没多少酒量。他喝酒,小口小口地咂。他自己说,喝酒有两种,一种像曾祺那样,家里有人管着,偷着喝,喝猛酒。一种像我这样,不怕有人看见,慢慢地喝,不慌不忙地喝。 与酒相比,林先生其实更好茶。有太阳的日子,他泡一杯茶,坐在阳光下,一个人慢慢地呷,看着茶蕊在碧绿的水中浮沉。新茶下来,在先生家里能喝到温州刚吐舌尖的上等好茶,让阳光一照,满杯新春的嫩绿,其中确实有那种镀锌镀镍镀汞一般的光彩。 P1-2 序言 这本集子中的文字,一半是写于八十年代的7篇作家论,另一半是从2004年10月至2005年7月在《三联生活周刊》上发表的《有关品质》专栏的文章。除此之外,还有一篇记洪晃,是洪晃要出《我的非正常生活》时约我所写,写完她根据自己喜好作形式处理,裁剪成多块作为她自己记忆的穿插,现在也恢复原貌。我是一个兴致所至的人,总是一个想法没有实现就游移到另一个想法,所以这又只能是一本杂碎的组合,只能是“作家笔记及其他”。 这本书中我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是写于八十年代的那些我所熟悉作家的作品生态研究,叫它们“作家笔记”也罢。写作时候,有充分的闲暇深究他们的作品,进而尝试进入他们的生态。整个八十年代,我是一心当一个大家能认可的一流编辑,在此前提下,希望深入作家与他们的作品,一方面为提高自己的判断力,另一方面也为在接近作家们时能有自信,所以目的也是功利的。八十年代下半期我基本搁浅在《人民文学》,一周到单位时间加起来大约也不会到十小时。有闲暇也就想入非非,比如先是与陈村、马原们一起议论,能不能设一个真正能让大家服气的小说奖,一年评一个作家。后是与谷白商议,是不是应该办一个专发退稿的杂志,或者评编辑退掉的好稿,或者褒扬编辑的眼光,这样其实也就挑战了所有传统文学刊物。再后是想编一本八十年代的小说100篇,从曹冠龙到北岛到万之一直到余华。再再后来就因感觉批评家们抓住的往往都是概念而非真实写作状态,所以想从个人印象与个人判断角度,将熟悉的作家们一一刻画出来,集成一部个人观点的文学史。这些想法一个又一个就像泡沫,自然都一事无成,最后只留下这几篇不成系列的笔记。 那也可以说是在活跃的八十年代的一种理想。什么是八十年代?八十年代是可以三五成群坐在一起整夜整夜地聊文学的时代,是可以大家聚在一起喝啤酒整夜整夜地看电影、看世界杯的时代,是可以像情人一样“压”着马路,从张承志家里走到李陀家里,在李陀家楼下买了西瓜,在路灯下边吃边聊,然后又沿着朝阳门外大街走到东四四条郑万隆家里的时代。从卡夫卡、福克纳到罗布·格里耶到胡安·鲁尔福到博尔赫斯,从萨特到海德格尔到维特根斯坦,那是一种饥渴的囫囵吞枣,黄子平说大家都被创新的狗在屁股后追着提不起裤子,但大家都在其中亲密无间其乐无穷。 这八十年代对我而言,更多是一辆绿色“凤凰”自行车的记忆。那原是我太太娘家以很多张工业券买下来的产权,结婚时候我太太从家里骑过来,转为我们小家的第一件财产,因为是男车而转交我成为交通工具。我骑着它穿过一条又一条胡同,以避开警察堵截,送儿子去幼儿园。冬天的寒风中,那双小手就紧紧抓在车把上。一次他的脚没能蹬住竹椅,卷进前轮,我俩一起被紧急制动摔出去,他的脚卷在轮子里脸都被冻硬的路面磨破。骑自行车的冬天总是格外刺骨,下雪化过又结上冰,那路上就是纵横交错的一道道浅浅深深的冰坎。我还记得《红高梁》剧本的初稿写完,我在一个夜晚骑车去和平里的影协,那自行车的龙头是松的,每走到冰缝里再遇到坎,就恨不得摔下来,在冰坎中歪歪扭扭全靠一种不管三七二十一不断往前的力。还有的记忆就是八十年代末编《东方纪事》时,就是这一辆自行车,从白家庄我的蜗居出发,到阜成门外找钱刚,到蓟门桥找李陵,再到北大找陈平原、到万泉河找戴晴,每天穿行在熙熙攘攘之中。骑在车上,经常睡着了,一个激灵,吓一大跳。现在想想这真是些很年轻很值得回味的日子。 那时候那样一种感觉,现在再也找不到了,所以只能敬请读者原谅,只能是那几篇“笔记”保持当年各自孤立的原样,集在这里也算我自己对那个时代那个我的一种怀恋。其实八十年代后期,我在《读书》开过两年的《最新小说一瞥》专栏,在编辑《中国先锋小说》一书时写过苏童、格非、叶兆言的评论,后来也在《花城》杂志通过推荐新小说方式评论过韩东、朱文、李冯们。这些东西集在一起也都可作“作家笔记”,但这些文字回头看,总觉得经不起时间推敲,过于浮光掠影,质量不够就不值得留存,所以只能加上40篇《有关品质》来保证质量。值得一提的是,这40篇《有关品质》中,《兰波与魏尔伦》一篇最后写成于我父亲病危之际。那是一个周六,我太太打电话来说父亲不好,此文我只完成了大半。我赶回上海,当晚在医院,边陪伴已经不能说话的父亲,边用笔记本给文章结尾。文章写完,后半夜父亲吐了血,到清晨他表面稳定下来,我又将稿子改一遍发回编辑部。现在一晃已是一年过去,又是秋风秋雨时节,时间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这些杂文结集之际,感谢江苏人民出版社的杨全强先生,因照顾我杂事繁忙,从约稿至今,他以一种宽怀的信任既不催促,又默默帮助完成几乎所有的编辑工作。我觉得这是一种值得称道的编辑品格。当然还要衷心感谢喜欢我文字和爱护我的读者们,我只想竭自己能力,以后更踏实认真地作文,不轻浮每一篇文字,以答谢广大读者的厚爱。 2005年9月15日夜 书评(媒体评论) 找他,必须午夜碰头之时或早晨九点之前。我熬不得夜,每次选择早晨八点后登门,那门总是虚掩着,屋里烟气酒气臭气混杂在起,庶上总是蜷缩成的一团,从破窝里钻出来的声音总是:“讨债的鬼又来了?”“还没到年底,你就讨得那么凶。”终于有一天,那堆被子倦倦地说:“债清了,桌上放着,你自便吧。” ——《接近阿城》 我读到曾有人写文章说,苏童小说中描写的南方其实并非来自他的家乡苏州,本质上就来自麦卡勒斯居住的那个小镇的烙印,我却觉得它们截然不同。苏童的小镇,因为连绵淫雨的笼罩,粘着一种湿漉漉的潮湿,罂粟在绿阴阴夜幕中跳着刺目的颜色,色彩在躁动中饱和堆积,情境因此放大而构成故事诡秘的外延。而麦卡勒斯的小镇,尽管也有颜色——印象最深的是春天,天上是沼泽地鸢尾花的那种蓝色,而冬天,雪花里含着蓝和银色这样柔和的色泽,天空则是泛亮的灰色。色彩清朗而并不积淀更无黏稠,它们都为衬托小镇的安静与空洞——安静是故事展开的前提,而作为一个舞台的空洞,是为突出放大的角色的伤感效果。 ——《伤心咖啡馆之歌》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