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非常好的20世纪思想史。信息量巨大,举凡在20世纪发生过关键性影响的思想、观念、流派、人物,靡不涉笔,几无遗漏;加之详尽的人名术语索引、纲目清晰得体的目录,充作不时翻检的案头词典,更尽其用。 本书引领读者徜徉上个世纪100年的思想长廊,可以作初入某一领域门径的第一级阶石;毕竟是通史,其涉猎的每一方面专业知识,都无法单纯以专业学术高度来衡量,通史自有其体例与功用。一般读者需要就某一方面的知识做深入的了解,可以根据本书的提示,进一步阅读相关的文献。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20世纪思想史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
作者 | (英)彼得·沃森 |
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非常好的20世纪思想史。信息量巨大,举凡在20世纪发生过关键性影响的思想、观念、流派、人物,靡不涉笔,几无遗漏;加之详尽的人名术语索引、纲目清晰得体的目录,充作不时翻检的案头词典,更尽其用。 本书引领读者徜徉上个世纪100年的思想长廊,可以作初入某一领域门径的第一级阶石;毕竟是通史,其涉猎的每一方面专业知识,都无法单纯以专业学术高度来衡量,通史自有其体例与功用。一般读者需要就某一方面的知识做深入的了解,可以根据本书的提示,进一步阅读相关的文献。 内容推荐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切入对整个20世纪发展脉络的洞察和理解,作者在占有大量信息的基础上,以一批塑造和改变了整个20世纪的人和理念为线索,勾画了一部生动而清晰的20世纪思想史。作者倾一己之力撰写的这本百万字的巨著,一经出版便在西方知识界引起强烈反响,自2000年初版以来,已多次重印和修订,被誉为从当代视角解读20世纪的最为杰出的作品。伴随作者清新而又内容翔实的描述,我们恣意畅游于20世纪哲学、文学、历史、政治、艺术、科学等各个领域,并在作者编织的20世纪之网中清楚地看到诸多领域之间细腻的联系,及其与整个20世纪历史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愉快的阅读中完成对20世纪的 次思想游历,对于21世纪之初的思想界和广大读者而言,的确都是一件幸事。 目录 序 言 导论 思想规则的演进 第一部分 弗洛伊德到维特耀斯坦:起点的意义 第1章 打破宁静 揭去无意识的面纱 欧洲的母亲文明 重新发现的基因 普朗克的量子 毕加索在巴黎 第2章 思想中途的小憩之地 德国人在思想领域的卓越地位 维也纳咖啡馆:思想的集市 施尼茨勒与霍夫曼斯塔尔 布伦坦诺与胡塞尔 克拉夫特一埃宾的《性精神变态》 瓦格纳与洛斯 魏宁格与克里姆特 马赫 第3章 达尔文的黑暗之心 尼采 凡勃伦 斯宾塞 海克尔 拉普热的“种族灾难” 拉采尔的“生存空间” 休斯敦·张伯伦 诺尔道的《堕落》 高尔顿的优生学 赫茨尔的犹太复国主义 韦伯的新教伦理 康拉德笔下的非洲 第4章 现代性的少女们 施特劳斯的《莎乐美》和《厄勒克特拉》 勋伯格的《期望》 毕加索画中的妓女 康定斯基纯粹的抽象作品 柏格森的生命冲动 庇护十世的通谕 中国的新文化运动 第5章 美国的实用主义思想 大学生活 艾略特 皮尔士、詹姆斯和实用主义哲学流派 杜威 哈佛商学院 泰罗的科学管理 霍夫施塔特与美国的实用文化 沙利文与摩天大楼 基尔德夫尔希尔斯 垃圾箱画派 《火车大劫案》 格里菲斯与璧克馥 第6章 E=mc的平方,]/三/v+C7 H38043 卢瑟福的原子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贝克兰的“难对付”的树脂 罗素与怀特海 肾上腺素 埃尔利希的魔弹 第7章 血液之梯 杜波依斯与《黑人的灵魂》 美国有色人种协进会 路易斯安那购地展览会 摩尔根与果蝇 博厄斯与《原始人的心灵》 宾厄姆与马丘皮丘遗址 韦格纳的大陆漂移说 第8章 火山 军械库画展 德国松德尔本画展 阿波里耐的《醇酒集》与“地带” 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佳吉列夫与 尼任斯基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 玻尔的轨道 《死于威尼斯》 《儿子与情人》 普鲁斯特 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决裂 弗罗斯特 第9章 反击 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知识上的后果 整形外科 血型测定与输血 智商概念 美国化的智商 精神分析学受到尊重 战争诗人 “相对的”习惯 招魂说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 苏黎世的达达主义 俄国革命中的艺术家 第二部分从斯宾格勒到《动物庄园》:文明及其不满 第10章 日食 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 凡尔赛 《凡尔赛和约的经济后果》 中国的“五四运动” 卢卡奇的星期天小组与巴尔托克的《蓝 胡子公爵的城堡》 爱丁顿在普林西比岛 第11章 贪婪的荒原 托尼的愤慨 艾略特的《荒原》 皮兰德娄的无遮蔽的舞台 卡尔·克劳斯的《人类的末日》 乔伊斯的布卢姆 叶芝 盖茨比的诸多荒原 普鲁斯特 纪德的道德荒原 伍尔夫的《雅各的房间》 勃勒东的隐秘的无意识 恩斯特与达利的生物荒原 马格里特 第12章 巴比特的米德尔敦 智商与人种 斯科普斯审判案 《巴比特》 “中等文化修养的人”的概念 《米德尔敦》 哈莱姆文艺复兴 《纽约人》 英国广播公司的诞生 第13章 英雄的黄昏 《卡里加里博士的密室》 瓦尔堡艺术史研究所 包豪斯 法兰克福学派 “秘密德国之王” 里尔克 《魔山》 序列音乐 布莱希特 海德格尔 《历史与阶级意识》 维也纳小组 穆西尔 卡夫卡 希特勒与第三帝国的思想渊源 第14章 进化之进化 《进步的观念》 图特安哈门陵 乌尔 伍利与苏美尔 洪水与最早的图书馆 拉斯沙姆拉与厄勒的演变 用年轮确定年代 辉格历史观 第15章 物理学的黄金时代 卢瑟福使原子产生核裂变 玻尔把物理学和化学联系起来 泡利的不相容原理 海森伯的测不准原理 薛定谔的波粒二象性 查德威克与中子 哈勃的宇宙膨胀理论 泡令的化学键 惠特尔与奥海恩的喷气式飞机 哥德尔定理 第16章 文明及其不满 弗洛伊德与西方的健康 荣格的现代人 霍尔奈的“神经质人格” 《一间自己的屋子》 米德与本尼迪克特的人类学 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研究 《美国文明中的黑人》 福克纳笔下的美国南方 奥威尔笔下的巴黎、伦敦和威根 芒福德视野中的城市 英格教长与罗素 《大众的反抗》 韦布夫妇在苏俄 罗森贝格的“神话” 赫胥黎的“新世界” 第17章 文化围剿 德国艺术家黑名单 绘画作品在劫难逃 爱因斯坦受到迫害 幸运的弗里施 关闭包豪斯、瓦尔堡艺术史研究所和法 兰克福学派的变化 有家难归的法兰克福学派 流亡中的维也纳小组 对弗洛伊德的攻击 对阿伦特的攻击 洛伦茨关于纳粹的著作 希姆莱的“科学” “堕落艺术展” 朋霍费尔的哲学、勇气和死亡 苏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国有化 红色教授 高尔基 瓦维洛夫被捕与李森科 对科学家的清洗 克格勃文学档案馆 曼德尔施塔姆之死 第18章 不起作用的安慰 有声电影 戈培尔与里芬施塔尔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国际现代建筑学大会 奥登与奥登一代 西班牙内战时期的作家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企鹅图书 《小说与读者公众》 凯恩斯关于就业和货币的理论 波特 赛璐玢与尼龙 奥尼尔 《植根故土》 《公民凯恩》 第19章 希特勒的礼物 流亡在美国的艺术家 流亡在土耳其的德国学者 数学家、音乐家和心理学家逃亡美国 弗赖伊与紧急救援委员会 流亡大学 蒙德里安的纽约绘画作品 勋伯格(和众画家)在洛杉矶 柯尔斯坦与巴兰钦 第20章 巨人 图灵、密码发送机和电子数字积分计算 机 雷达 青霉素 拉斯科洞穴 进化论的综合 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 第21章 无路可退 曼海姆 熊彼特 哈耶克 波普尔 《基督教与社会秩序》 贝弗里奇报告 《动物庄园》 凯恩斯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布雷顿森林会议与战后和平 《美国的困境》 第22章 八月之光 核链式反应成为可能 费米 核裂变 海森伯与玻尔的会面 曼哈顿计划 德国、苏俄和日本关于原子弹的计划 广岛 《菊与刀》 第三部分 从萨特到《平静的海》:新人类的条件与伟大的社合 第23章 辞旧迎新中的巴黎 萨特 梅洛-庞蒂 左岸 克拉夫琴科 梅西安 巴黎学派的画家 加缪 热内 贝克特 尤内斯库 第24章 女儿和情人 波伏娃 金西的报告 马斯特斯与约翰逊 平卡斯与避孕药 纳博科夫的《洛丽塔》 弗里登的《女性的秘密》 第25章 新的人类状况 《孤独的人群》 《权威型的人格》 阿伦特 弗罗姆的《健全的社会》 《组织人》 米尔斯 加尔布雷思的《富裕社会》 罗斯托 帕卡德的《幕后说客》 贝尔的《意识形态的终结》 《知识精英的兴起》 第26章 准则的裂缝 艾略特的《关于文化的定义的札记》 利维斯 特里林 《美国精神:对自19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人的思想和性格之解释》 金斯堡的《嚎叫》 新流行艺术 鲍德温 《瓦解》 莱维一斯特劳斯 回归传统倾向与拉金 《文化的用途》 威廉斯 斯诺的两种文化 第27章 大自然的力量 波拉尼 《一九八四》 再论李森科 肖克莱与晶体管 沃森、克里克与脱氧核糖核酸 科罗廖夫与人造地球卫星 利基夫妇与东非人 《科学革命的结构》 第28章 去除形而上学的思想 《精神病患者》 《分裂的自我》 赖尔 维特根斯坦 精神分析的失败 斯金纳与乔姆斯基 母爱缺失症 皮亚杰 镇静剂 莱恩 马尔库塞 第29章 曼哈顿计划 《耶路撒冷的艾希曼》 美国的难民分析家:贝特尔海姆与埃里克森 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盖尔一曼与夸克 沃霍尔 最后的先锋派 桑塔格的《反对阐释》 第30章 伟大社会中的平等、自由与正义 约翰逊的密歇根演讲及其背景 《自由的宪章》 弗里德曼 《另一个美国》与雅各布斯 金与民权运动 法农、克利弗、安热卢 格里尔 米切尔 米利特 海特 科尔曼报告 詹森与詹克斯 《废除传统学校的社会》 《单向度的人》 梅勒 中国的文化大革命 俄国的疯狂 索尔仁尼琴 伯林论自由 麦克卢汉 德博尔 罗尔斯的《正义论》 诺齐克论无政府主义 斯金纳论自由与尊严 第31章 长时段 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 白令陆桥 戴维森的《重新发现的古代非洲》 布罗代尔与年鉴学派 英国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 伦弗鲁的碳一14革命 第32章 天与地 登陆月球 脉冲星与残余体辐射 《最初的三分钟》 类星体 《(圣经)与考古学》 蒂利希 布尔特曼 德日进与尼布尔 梵蒂冈第二次普世会议 卡森 《增长的极限》 《绿色美国》 第四部分从反正统文化到斟索沃 第33章 新感觉 石油危机 《新工业国》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与《资本主义文化 矛盾》 罗萨克的反正统文化 《禅与摩托车保养艺术》 沃尔夫的试验 惟我的10年和拉希教授的《自恋的文 化》 《宗教与巫术的衰落》 《颠倒的世界》 第34章 遗传学掠影 行为学 《非洲人的起源》 三位非洲女性 《塞伦盖蒂的狮子》 “露西”和拉托里 桑格两获诺贝尔奖与基因技术公司 莫诺 社会生物学 道金斯关于弱肉强食世界的数学 第35章 法语世界思想集锦 博尔布格画廊与皮亚诺和罗杰斯 听觉协调/音乐研究院与布莱兹和施托 克豪森 拉康 福柯 皮亚杰的《结构主义》 德里达 阿尔都塞 哈贝马斯 巴特 布雷松 塔蒂 特吕弗 戈达尔 布鲁克的国际戏剧研究中心 第36章获利与行善 《认真对待权利》 《选择的自由》 索洛的剩余理论和新的增长理论· 森关于饥荒的考察 《令人满意的文化》与《失去根基的美国 社会政策》 困扰美国的种族问题 第37章 压抑的报应 艾滋病 B一受体阻滞剂 免疫抑制剂和心脏移植 致癌基因 桑塔格的《作为隐喻的疾病》 艾滋病与艺术 对精神分析学的抨击 对米德的抨击 第38章 地方性知识 利奥塔的《后现代状况》 罗蒂的哲学 内格尔的《人的问题》 格尔兹 普特南 蒯因 麦金太尔 哈维的短暂的真理 第39章 最好的理念 基因鉴定理论 生命的起源 马古利斯的真核细胞 K/T界线一恐龙的灭绝 图尔卡纳人 线粒体DNA一母语 新达尔文主义者及其学派的争论 《贝尔曲线》 人类的基因组工程 关于意识的研究 第40章 帝国的回归 莫里森与沃克 马尔克斯 纳拉扬· 德赛 拉什迪 奈保尔 雷伊 索因卡 赛义德与斯皮瓦克 《政治无意识》与《政治意义上的莎士比 亚》 马梅特与厄普代克 贝娄 第41章 文化战争 《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 《西方经典》 《走向开放的美国精神》 《黑雅典娜》 《重访黑雅典娜》 展品“伊诺拉·盖伊”及其引起的轩然 大波 美国大学校园中的文化政治学 《培养人性》 今日之《伟大的著作》 希梅尔法布的警告 第42章 深层秩序 因特网及其历史 从霍金的奇点、黑洞到弦理论 混杂性、人造生命与形态数学 结束语 实证的时代 人名表 后记 试读章节 1900年,从政治、经济方面来说,大不列颠是地球上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它在中、北美洲拥有殖民地,南美的阿根廷严重地依赖大不列颠。大不列颠统治着非洲及中东殖民地,其统治范围远至澳大利亚。欧洲其他列强,德国、比利时、荷兰、葡萄牙和意大利,甚至还有丹麦,瓜分了世界上其他许多殖民地。1899年,美国占领了巴拿马运河,西班牙帝国的殖民地成了美国人的囊中之物。但是,尽管美国扩大影响的口味变大,思想世界(譬如,哲学、艺术与人文科学,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的主宰仍然是德国,更为确切地说是讲德语的国家。这一不争的事实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德国人的知识传统与后来的政治发展密切相关。 大学是德国在思想王国处于卓越地位的理由之一。德国大学开设了19世纪的许多化学课程,取得了经典性的一流学术成就,开设了古代考古学,更不用说哲学博士这一概念就诞生于德国了。再就是人口,1900年,讲德语的国家有33个城市人口在10万人以上。在进行思想交流的过程中,城市生活是极其重要的因素。在说德语的城市中,维也纳独占鳌头。如果说什么地方能被说成是代表作为20世纪开端的西欧精神世界的话,那么,它就是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P28 序言 20世纪80年代中期,伦敦《观察家报》派我去采访哈佛大学的W·O·蒯因,我在蒯因带领下参观了哈佛大学。时值寒冬腊月,大地覆盖着冰雪。由于地面太滑,我们俩都跌倒了。能和当时世界上仍健在的最伟大哲学家共度几个小时,这对我来说实在是莫大的荣幸。不过,令我感到震惊的是,我后来向他人谈及这次采访时,几乎没有人听说过蒯因这个人,甚至包括《观察家报》社中的我的一些老同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从那时起就开始撰写《20世纪思想史》这本书了。我总想以文学的形式写作该书,希望文学形式能吸引世人注意20世纪的世界名人,尽管他们不赞同左右我们生活的名人文化一说,但在我看来这些名人的贡献常常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大约在1990年,我拜读了R·罗兹的著作《原子弹的制造》。这本书前300页一直在描述早期粒子物理学,无疑,该书当之无愧地获得了1988年度普利策奖。从表面上看,电子、质子及中子并不适合于作故事化的描述。它们不可能是畅销书的内容,确切地说它们无法引起人们注意。然而,尽管有关电子、质子及中子的内容艰深晦涩,罗兹的描述却能使内容本身具有的吸引人的东西变得通俗易懂。罗兹这部书的开始部分是一些无关紧要的描述:1933年的一天,L·齐拉德在红绿灯处穿过伦敦南安普敦街,这时,他首次产生了链式核反应的思想,据此思想,可以制造出一种威力巨大的炸弹。罗兹的这一描述使我意识到,借助一定技巧的描述,甚至可以使极其枯燥难懂的内容变得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但是,《20世纪思想史》最终是采用与我的老友、同仁W·G·罗巴克的一系列讨论的方式写成的。罗巴克是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荣誉退休英语教授、历史学家、剧作家及文学教授。起初,我计划与他合撰《20世纪思想史》。这部书将考察决定20世纪发展方向的伟大思想,而避免写成一系列拼凑起来的论说文集。它应该是记叙性的,应写成令人兴奋的知识性的传记,应描述一些杰出人物(包括其错误及对立面),是他们创造了令人兴奋的环境,而20世纪最具影响的思想正产生于这一环境。遗憾的是罗巴克教授由于其他繁重的事务失去了与我合作的机会。 除了要特别感谢罗巴克教授外,我还要感谢其他一些人。在撰写这部鸿篇巨制式的《20世纪思想史》的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其他专家、权威人士及研究者的帮助,其中包括科学家、历史学家、画家、经济学家、哲学家、剧作家、电影导演、诗人和许多其他各类专家。我尤其要感谢下面这些学者的帮助及就某些方面的问题与我的长期书信往来:K·阿金斯哈、J·奥伯里、W·阿拉瓦、P·安迪逊、R·F·阿什、H·贝克、D·班纳吉、D·贝尔、D·布卢伊特、P·博格霍思安、L·布廷、M·布伦特、小C·坎菲尔德、D·查克拉巴蒂、C·奇平多尔勒、K·克拉克、C·科金斯、R·科恩、R·科宁厄姆、L·康韦尔、E·克罗尔、s·迪克森、F·狄科特、R·达西、R·伊莱亚、N·埃尔德雷奇、F·埃斯特拉一贝利、A·埃茨沃尼、I·芬克尔斯坦、C·H·佛洛里斯、D·吉尔、N·古德曼、I·格雷厄姆、S·格劳巴德、P·格里菲思、A·哈克、s·哈德吉萨瓦斯、E·哈伊杜、N·哈蒙德、A·里斯廷斯、I·赫克尔、A·赫勒、D·亨、N·赫里拉、I·海曼、G·霍尔顿、I·L·霍罗威茨、D·约翰斯、R·约翰斯顿、E·乔斯洛、V·卡拉乔治希斯、L·凯、M·卡尔布、T·克兰、R·诺克斯、A·科默、W·科特、H·克雷茨默、D·兰德斯、L·拉特盖伊、C·洛温盖尔、J·麦克唐纳、P·D·马雷、A·马沙克、T·莫尔、B·梅齐利希、J·孟席斯、P·孟席斯、M·莫拉莱斯、B·米勒、C·默里、J·默里、R·尼科尔森、A·努恩伯格、J·奥茨、P·奥斯夫、M·帕克森、K·帕尔默、N·帕尔默、A·佩特罗瓦、N·波斯特盖特、N·波斯特曼、L·普罗特、C·伦弗鲁、C·里斯金、R·C·罗德里格斯、M·罗斯、J·朗德尔、J·拉塞尔、G·萨里斯、c·斯卡雷、D·沙维尔宗、A·谢普斯、A·森、A·斯莱曼、J·史密斯、R·索洛、H·施皮革勒、I·斯图尔特、R·施特劳斯、H·特勒斯、S·托马斯、c·托德沙尼、M·汤姆金斯、M·特鲁、B·蒂勒、J·瓦尔德斯、H·瓦马斯、A·文顿、C·韦斯顿、R·怀特、K·怀特洛、P·威廉斯、E·O·威尔逊、R·威尔逊、K·泽拜里、H·赵、D·津恩伯格和w·R·兹库。 因为20世纪的许多思想家现已谢世,故我只好拜读其著作,其中不仅包括20世纪的“伟大著作”,而且常常包括由原著所引发的评论、批评性的论著。研究和撰写《20世纪思想史》,其乐趣之一在于重新发现那些被遗忘的作家,由于某种原因他们已不再成为公众瞩目的人物,但其作品常常告诉人们,什么仍然是原创性的、具有启迪作用的及至关重要的东西。希望读者能在这方面与我达成共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本书是20世纪知识精英们集体智慧的产物。理应在书中悉数列出所征引的文本,一致以崇高的谢意。但是,我确信本书各部分所附的3000余条注释和参考文献,足以表达我的全部谢忱。不过,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一些作者和出版商,因为我大大受益于他们所写或出版的著作,并径直地、大段地引用了这些著作,或概述它们的要点,或取其大意。按作者或编者姓名的字母顺序,这些著作如下:B·伯格齐:《20世纪30年代文选》(Macrnillan,1978)和《英雄的黄昏: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文学研究》(Macmillan,1980);w·博德默、R·麦凯:《人类之书:对发现人类基因遗传的研究》(Little Brown,1994);M·布拉德伯里:《现代美国小说》(Oxford University,1983);M·布拉德伯里、J·麦克法兰编:《现代主义:欧洲文学导读(1890--1930》(Penguin Books,1976);C·W·西拉姆:《神、死亡与学者》(Knopf,1951)和《最早的美国人》(Harcount Brace Jovanovich,1971);W·埃弗德尔:《最早的现代人》(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7);R·福蒂;《未经授权的传记》(HarperCollins,1997);P·盖伊:《魏玛文化》(Secker and Warbury,1969);S·J·古尔德:《人类的错误标准》(Penguins Books,1996);P·格里菲思:《简明现代音乐史》(Thames and Hudson,1978 and 1994);H·格罗斯汉斯:《希特勒与艺术家》(Holmes and Meier,1983);K·哈夫纳、M·莱昂:《圣人无眠之处:因特网的起源》(Touchstone,1998);I·汉密尔顿编:《牛津20世纪英语诗歌指南》(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I·汉纳福德:《种族:一个西方理念的历史》(Woodrow wilsonCenter Press,1996);M·霍金斯:《欧美思想中的社会达尔文主义(1860—1945)》(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J·海登里:《野性之情:性革命的兴衰》(Simonand Schuster,1997);R·海尔布伦纳:《世故的哲学家:伟大经济学家的生活、时代和思想》(Simon and Schuster,1953);J·亨明:《印加人的征服》(Macmillan,1970);A·赫尔曼:《西方历史中关于衰落的思想》(Free Press,1997);J·霍根:《科学的终结:面对科学启蒙时代的认识极限》(Addison-Wesley,1996);R·休斯:《新的冲击》(BBC and Thames and Hudson,1980);J·杰克曼、C·博登:《缪斯逃离希特勒之手:文化的转移与适应(1930 1945)》(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1983);A·贾米森、R·艾尔曼:《20世纪60年代的种子》(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4);W·约翰斯顿:《奥地利人的精神:知识、社会史))(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2);A·奈特:《最生动的艺术》(Macmillan,1957);N·克雷门特索夫:《斯大林主义科学))(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7);P·克鲁格曼:《无关紧要的繁荣:期望消失的时代的经济意义与无意义》(W·W2Norton,1995);R·莱卡特曼:《凯恩斯时代》(Penguin Press,1967);J·D·麦克杜格尔:《地球简史》(John Wiley,1996);B·马吉:《思想者:当代哲学大师)}(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A·马威克:《20世纪60年代》(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E·迈尔:《生物学思想之发展》(Belknap Pre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V·莫雷尔:《祖先的欲望:利基学派与人类起源研究》(Simon and Schuster,1995);R·罗兹:《原子弹的制造》(Si—mon and Schuster,1986);H·舍恩伯格:《伟大作曲家的生活》(W·W·Norton,1970);R·沙特克:《华筵之年:1885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先锋派的起源》(Vintage,1955);Q·斯金纳编:《向社会科学重大理论的复归》(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M·斯图尔特:《凯恩斯与后凯恩斯》(Penguin,1967);I·塔特索尔:《化石寻踪》(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N·蒂明斯:《五位巨人:福利国家传》(HarperCollins,1995);以及M·韦瑟罗尔:《寻找对策:药物发现史》(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本书并非是一部一锤定音式的20世纪思想史——谁敢试图写出这样的思想史?因为它不是哪一个人所能胜任的。我要感谢以下同仁:R·吉尔德、R·约翰斯顿、B·马齐利施、S·瓦克萨尔及B·沃瑟斯坦,因为他们读过本书的全部或部分打印稿,纠正了其中一些错误,补出了遗漏的内容,并提出了进一步修改的意见。诚然,本书仍存在这样那样的错误和疏漏,均由我个人负责。 在《洪堡的礼物》(1975年)一书中,S·贝娄把以V·H·弗莱谢尔为名的男主人公描写成“一个巧舌如簧的人、一个激动不已地仅使用一种语言的即兴创作者、一个诋毁冠军。实际上,被洪堡摧毁是一种莫大的荣幸。这类似于毕加索肖像画中被画出两个鼻子的主人公……金钱总会使他神气活现。他对富人津津乐道……但其真正的财富在于文学。他读过上万本书,认为历史是一场噩梦,并试图在这场噩梦中好好休息一夜。失眠使他更为博学。他利用零星的时间读了一本本厚厚的著作,其中包括K·马克思、W·桑巴特、A·汤因比、M·I·罗斯托夫采夫和S·弗洛伊德的著作。”在许多方面,20世纪犹如一场噩梦。但是,在极端混乱的状态下有些人仍能写出使洪堡(而且不仅是洪堡)保持清醒的著作,他们是本书的主人公,值得大家感激。 2000年6月于伦敦 后记 这是一部非常好的20世纪思想史。 哈佛大儒丹尼尔·贝尔教授评价这部巨著是关于20世纪思想与人物的百科全书,他很惊讶,这样的鸿篇巨制居然出自一个人之手。这个人就是彼得,沃森(Peter Watson)——一位博学多识的英国学者,他已经出版了14本书,这些书被翻译为十多种语言;他还拍了几部讲艺术史的电视片。很难清晰地界定他的身份和职业。他曾经是著名学术杂志的副总编,也做过艺术电视片的制作人;他既给《泰晤士报》(The Times)、《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观察家》(Observer)这样的主流报刊当记者、写专栏,也为《旁观者》(The Spectator)、《笨拙》(Punch)这样的流行杂志撰稿。1998年起,他一头扎进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成为一名研究员。超越学科疆域的思想史,需要在无限的知识里天马行空的人去应对,这样一部著作由这样一个人写出,是情理之中的事。 本书美国版书名是《现代思想——20世纪知识史》,昭示本书不拘于学科格局划分,以思想为经,知识的点与面为纬,编制20世纪思想的全景长卷。英国版的书名则是《可怕的美丽——塑造20世纪的思想观念及人物》,强调本书以思想观念与人物为落笔重心。我很认同作者对百年思想大潮的基本评判:20世纪是美丽而又可怕的一个世纪。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着手准备,到完成这部著作,沃森用了差不多18年的时间,确是心血之作。除了博览群籍,记者采访的实证功夫,是沃森写作思想史的独到之处。沃森以其记者身份的便利,遍访尚存人世的思想史上的关键人物,获得大量第一手材料,因而他能够越过时空障碍,穿透文本与理论的迷雾,直达思想内核,揭示真相和实质。 作为著名报刊的专栏作家,沃森的表述与还原能力是非凡的,这是媒体写作赋予他的另一个优势。沃森的确是叙述的高手,他把复杂深奥的理论、学理,还原为活的常识经验,把神秘的哲学家、怪异的艺术家、偏执的文学家还原为生活故事的主人公,把一部洋洋洒洒的思想史,还原为丰富多姿的情景片断,娓娓道来。因此读这部大书,真有难得的愉悦。无论从哪一章哪一节开始,读者都会兴致勃勃地读下去,不忍释手,因此将之当作随手翻阅的枕边书,除了部头颇大,需要一点膂力之外,亦无不可。 沃森超越了学科的局限和个人旨趣的褊狭,其博学广识升华为睿智,使他对思想史有着超凡的洞见力。比如他对弗洛伊德有着浓厚的兴趣,却不妨碍他用新的实验心理学成果抽去弗氏的理论基础。他甚至在一次演讲中干脆宣布20世纪心理学运动的失败。(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来函向笔者索取该演讲的电子文本。)要知道这可是牵一发动全身的举动。肇始于弗氏的心理学运动是整个20世纪的思想主线之一,抽去了,所剩还能有多少。如果说19世纪的思想理论是灰色的,那么20世纪则是五光十色、光怪陆离,多少硕彦鸿儒、放浪文士被眩得头晕眼花。沃森能够透视文本,把思想理论还原成日常经验的原色。凭借对20世纪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对观念大潮高屋建瓴的把握,沃森把纷乱嘈杂、剪不断理还乱的千头万绪有条不紊地安排进百万言中,几条思潮主线贯穿其间,纲举目张。有些看似不经意之处,比如把法兰克福学派殿军哈贝马斯归入法兰西文人集团等,其实大有深意在焉,应该有读者能会心。 本书信息量巨大,举凡在20世纪发生过关键性影响的思想、观念、流派、人物,靡不涉笔,几无遗漏;加之详尽的人名术语索引、纲目清晰得体的目录,充作不时翻检的案头词典,更尽其用。因此,本书甫一出版,即好评如潮。主流媒体与苛刻的批评家都不吝赞美之词,一致公认,这是一部可读性、可用性极高的现代思想通史。 本书引领读者徜徉上个世纪100年的思想长廊,可以作初入某一领域门径的第一级阶石;毕竟是通史,其涉猎的每一方面专业知识,都无法单纯以专业学术高度来衡量,通史自有其体例与功用。一般读者需要就某一方面的知识做深入的了解,可以根据本书的提示,进一步阅读相关的文献。 要把这样一部无所不包的百科著作翻译得尽善尽美,毫无错讹,就现实条件而言几乎是不太可能的。展示在读者面前的这部译文,还算得上流畅可读,传辞达旨,整体可信,来自南京的译者功莫大焉。从事学术翻译真可以算做义举,稿费低且不说,译得再好学院体制不承认,评职称不作数,出差错一样挨骂。他们在我的鼓动乃至煽动下,勇敢地接下了这份吃力不讨好的苦活。南京的酷暑不能消解他们的热情。在一家小巷深处的咖啡厅里,朱老师很兴奋地朗读他翻译的一段。即便如此,译稿在完成编辑加工之前,仍只是毛坯。南京《学海》主编胡传胜博士和上海《文艺理论研究》的资深编辑陈佳鸣先生是我尊敬的学者、读书人,各有所学;更重要的,他们都是有成就的编辑,于是不客气地请来做更加吃力不讨好的特约编辑。 这本书的编辑工作无疑是高难度的,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在此要感谢为这本书付出心血的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编辑李丹和马胜先生,他们隐在作者、译者的光影背后,付出的心血读者是很难看得见,想得到的。 作为策划者,很有幸能与这样一个编译团队共事、合作。 汪宇 于京城宣南,2005—11—23凌晨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令人惊叹的一部一个人独立完成的百科全书,一部涵盖20世纪思想观念方方面面的通史。 ——丹尼尔·贝尔,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 这是一本生动的、有独立见解、富有灵气的著作,无论是一口气读完,还是偶尔翻阅,或是当作参考书,都很相宜。本书涉猎之广、气魄之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布鲁斯·马齐里希,麻省理工学院史学教授 一部独具匠心之作……沃森具有贪婪的求知欲,他成功地编制了一本关于20世纪知识的账簿,勾画出了我们亲历的历史和现实。 ——《洛杉矶时报》 缤纷多彩的思想,层出不穷的故事,一个又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彼得 沃森精确、优雅、热情地概述了各个学科数百个思想人物的生活与思想;使考古学、历史和经济学像诗歌、音乐和星体学一样光彩迷人。作者无尽的兴趣感染了读者,作者无边的求知欲也刺激了读者对更多内幕的渴望。 ——《泰晤士报》 从弗洛伊德到斯蒂芬·霍金,这是一部气魄宏大的20世纪知识的历史,一份对读者来说难得的礼物。 ——《星期日独立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