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勇,1956年生,安徽滩溪人。1983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历史系,198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获硕士学位。毕业后,即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兰州大学、河南大学特聘或兼职教授。著有《汉代春秋学研究》《近代中国文化诸问题》《超越革命与改良》《中国文明通论》《重寻近代中国》《重新认识近代中国》《“新知识背后”:近代中国读书人》《晚清二十年》《晚清四书》(《觉醒》《维新》《国变》《革命》)《晚清笔记》以及董仲舒、严复、章太炎、梁漱溟、蒋梦麟等人物传记,另有论文百余篇。
马勇一直以晚清研究为人称道,事实上他有扎实的通史功夫,有良史之才,因此他驾驭断代史驾轻就
熟,他的晚清史的叙述获得了广大的读者。但我还是觉得作为中国的房龙,马勇的意义被低估了。"晚清四
书"集中展示了马勇的才学和史观,在历史写作几乎失语或进退失据的情况下,马勇的文字给了一个坚实的坐标。
--余世存,学者、思想家
复杂的人生经验,赋予马勇一种独特的历史感受力,他的知识储备更是与酒量同样惊人。他以一己之视角贯穿晚清之变局,以此刻之心境与热忱激活了沉睡的史料。 --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
《国变》
小引
第一章 义和团起山东
失去土地的农民
秘密社会悄然复兴
政府的态度:有限的镇压
不到三月遍地红
第二章 谁制造了华北大乱
卜克斯事件
剿抚之间的摇摆
五国公使联盟
义和团北上京津
樊国梁的一封来信
使馆卫队要进京
第三章 走向对抗
动荡在加剧
联军在集结
主抚派暂占上风
无能的西摩
公使们的恐惧
招安是否可行?
第四章 不宣而战与宣而不战
联军回撤
不宣而战:大沽失陷
所谓“归政照会”与太后的心结
宣战诏书的真实含义
第五章 围而不攻的战争
克林德之死
时间差带来的误会
孤岛囚徒
炮打西什库
重建信任
互信再遭破坏
善意被误解
第六章 东南互保:莫名其妙的和平
保境安民:方面大员的忧虑
所谓“伪诏”:一个奇怪的借口
大战中的局部和平
第七章 被撩拨的帝王情结
以“勤王”的名义
章太炎的期待
孙中山的愿景
唐才常:从自立到他立 张之洞:帝王意识一闪念
第八章 大局糜烂与趁火打劫
太原惨案:诱杀在巡抚衙门
保定总督府的恐怖疑云
阴霾笼罩牛庄
天津失陷
一个趁火打劫的典型:以开平煤矿为例
第九章 向北京挺进
联军增兵
联军统帅之争
挺进北京
第十章 中国在哭泣
两宫“西幸”
帝都在呻吟
艰难的议和
附录 历史的温情与真实
为慈禧太后说句话
小皇帝光绪 恭亲王
醇亲王与光绪、慈禧
《革命》
新版序
小引
第一章 革命改良二重唱
一个人的革命
革命与改良赛跑
革命暂时领先
立宪反超革命
第二章 构建现代政治文明
迈出宪政第一步
一个时代开始
重建中央与地方权力系统
以政治改革反制革命
构筑现代政治文明的根基
第三章 民主政治的春天
后权威时代:摄政王和他的嫂子
放虎归山:袁世凯归隐
民主初步的乱象与秩序
街头政治:国会请愿的后果
第四章 革命在危机中
孙中山:浪迹天涯
章太炎:弹尽粮绝
那一拨回归主流的人
黄花岗:背水一战
第五章 得意忘形中决策
责任内阁弄成了皇族内阁
铁路干线国有引发国进民退
人心思乱:绅民对抗国有化
一批愚蠢的明白人 官逼民反:同志军与哥老会
第六章 树未倒而猢狲已散
为什么是新军
立宪党人闪身而退
黎元洪和湖北军政府
袁世凯重出江湖 南北六省相继独立
第七章 南北僵持
袁世凯:绝对君宪主义者
滦州兵谏:清廷丧失最后机会
黄兴来了
袁世凯抛来橄榄枝
吴禄贞壮志未酬
第八章 和比战难:错综复杂的多方博弈
君宪主义不必再提
将袁世凯从清廷中拉出来
满洲人在背后狠推了一把
东南光复
第九章 从君主到民主:一个艰辛的谈判
和平仍未到绝望时候
整合独立各省
终于可以坐下来谈谈了 君主立宪抑或民主共和
清廷终于同意由国民大会决定政体了
第十章 帝制终结:紫禁城的黄昏
惜阴堂高人高招
建府开基:一个不得不出的狠招
红脸与白脸:孙中山与袁世凯
最后一击:段祺瑞和那些北洋将领们
一个王朝的尊严与潇洒
附录 走出传统,步入现代,重构中国社会
王爷的觉醒
立宪的阻力
最后的王爷
一点体会
《维新》
小引
第一章 骚动的春天
伏阙忧危数上书
开学会振士气
爱国的权利
第二章 问题并非那么严重
西花厅问话
警惕“雅各宾主义”
“伴食宰相”的西方认知
第三章 一个亲王之死
晚清政局中的关键人物
令人遐想的十三天
扑朔迷离的决策内幕
闪电击倒了翁同
第四章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感觉错位的一次召见
“政治新锐”的失望
设译局透露出耐人寻味的信息
第五章 党争:中国政治的顽疾
变科举为新政第一要义
新旧党争拉开了序幕
乘胜而进,立废八股 “政治边缘人”的权利诉求
所谓维新志士
第六章 其实不是一个新旧问题
以改革的名义
结党攻讦,各立门户
礼部六堂官“集体下岗”
超常升迁的军机四章京
废我军机?
军机大臣找到了应对办法
不仅仅是一个饭碗问题
第七章 风起于青萍之末
风乍起
一个值得琢磨的细节
谁知我心
“康不得去,祸不得息”
想象中的敌
“非袁莫属”告不告密确实是个问题
第八章 巧合,还是阴谋
期待客卿
一笑泯恩仇
觉悟似乎太迟了
了无深意的会面
列强斗法与宠臣失宠走,还是留?解铃还须系铃人墙倒众人推
第九章 失望的结尾 “钦差大臣”悄然出走吁请太后出园训政 ,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 事情正在起变化 归复旧制
附录 晚清的魅力
从民初看晚清
严复思想的启示
现代化视角
《觉醒》
小引
第一章 东亚秩序重组
宗藩解体
东北亚危机
走向战争
第二章 一场如此憋屈的战争
缘起:各自的理由
节外生枝:内政与外交
屡战屡败:跌破所有
假如不是因为“告别革命”的提出,我们这一代“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学人,不会重新思索革命的起源、意义,更不可能反思革命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真实情形及其价值。李泽厚、刘再复两位先生的讨论打开了近代中国的黑匣子。他们的本意或许不是讨论近代中国,而是当代政治。但是他们的讨论,以及1989年前后中国知识界关于革
命与改良、激进与保守的讨论,都是我们这一代学人进一
步思考的思想资源。我在那时发表的《辛亥革命:现代化
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沿着这些反思路径重新检讨辛亥革命。熟悉中国政治史的人都清楚,中国人素来不太赞成政
治秩序持久动荡,不赞成连续不断的激进。西汉初年黄生与辕固生在景帝面前就“汤武革命”所进行的辩论,不论从哪一个角度立论,都会引发对刘汉政权合法性的质疑。景帝极为聪明地以取消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避免了刘汉王朝的尴尬。取消问题并没有真正遏制住问题。后世中国几十年,几百年一次的王朝更迭,差不多都是延续革命的形式,推翻旧朝建立新朝,只是历来新朝统治者都极为聪明,不在革命合法性方面继续论证,甚者如康熙大帝,更为机智地
适度赞美前朝,适度贬抑“贰臣”,期待以此避免接二连三的王朝更迭,政治革命。当然,革命的发生本身又具有正当性、合法性,是人民无法剥夺的天赋权利,是王朝政治积久必衰、法久必弊的结果,也是“家天下”无法逃出的历史循环。因而,真正的儒家虽不主张动辄造反,但也不反对用暴力手段推翻那些腐败残忍的旧体制。用孟子的话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诛杀独夫民贼,具有历史正当性。辛亥革命也具有这样的性质,这样的意义。辛亥革命之所以发生,绝对不是孙中山后来所说的那样,是他们几位先知先觉者鼓吹的结果。如果凭借鼓吹就可以颠覆一个政权,那么就不会有牺牲,江山得来也不那么困难。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各种因素相激相荡的结果,这些因素有偶然,也有必然;有内因,也有外因;有中国因素,也有国际背景。基于这一系列思考,我大约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就
致力于辛亥革命的重新研究,试图重新解释革命与改良、
保守与激进、缓进与突变,研究清末,研究民初,期望能够对这段历史给予一个更合乎事实,也更合乎历史逻辑、
日常情理的新解释。这部《革命》就是我过去二十多年研
读史料的思考。在我看来,辛亥革命充满着高度偶发与不确定性,因为在那之前十年间,中国人至少从1901年开始,逐渐地相信君主立宪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必由之路。人们的理由概括
起来就是梁启超那时所提示的,中国不应选择法国、美国那样的共和革命,因为共和革命引发的秩序混乱,中国担受不起;但是,中国也不应该固守旧有的君主专制体制,
君主专制体制已经被更多的主流国家所抛弃,因为这种体制注意了效率,牺牲了公平,引发更多问题。梁启超认为,中国的智慧是“叩其两端而执其中”,在激进的共和
革命与不合时宜的君主专制之间选择,君主立宪就是这样的中间路线,既有君主至上之权力架构的形式,也可以最大限度维持社会秩序不致于遇事失范。政治家的竞争不再为了争夺大位,夺取最高权力,而是在形式至上的皇权体
制下竞争政府事务主导权,而这种竞争又不是动员底层民众的国人起义,更不是武装斗争,而是通过政治立场的表
达,施政理念的宣示,让民众通过投票和平解决。君主立宪的提出,逐渐获得了中国知识阶层、政治官僚的认同。但历史留给清廷最高决策层的时间委实太
短。1905年,清廷最高层慑于日俄战争后世界格局之新态势,被迫同意派员出洋考察宪政;翌年,通过对东西洋宪政体制实地考察,清廷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光绪帝终于明白无误地答应立即开始君主立宪的预备。预备立宪的决定是严肃的、认真的,节奏也是紧凑的、合适的。1908年,清廷宣布《钦定宪法大纲》。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成文宪法,也是中国跨进近代国家的一
个重要标志。
然而,让人想不到且唏嘘不已的是,《钦定宪法大
纲》宣布之后几个月,光绪帝、慈禧太后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先后辞世。先前几十年的威权架构随着他们的离世而渐行渐远,接替他们的摄政王载沣、隆裕太后、宣统帝的三人组,与几十年前的恭亲王奕訢、慈禧太后、同治
帝,以及稍后的慈禧太后、醇亲王载擐两个三人组相比,
年龄偏大,但经验、胆略、决断却很不一样。当然更重要
的是时移势易,历史条件不同了,先前两个三人组面对的毕竟只是没有政治权利的先富者,或者是刚刚兴起的资本家阶级,他们的弱小、乏力,即便有权利诉求的冲动,也没有争取政治权利的力量,一旦遇到政治高压、政治恐吓,他们只能妥协,只能退让,只能默不作声。摄政王载沣所面对的情形则完全不一样了。1895年开
始登上政治舞台的中国资产阶级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
即便出于对自己那些来之不易财富的保护,他们本能上也会要求政
《晚清四书》包含《觉醒》《维新》《国变》《革命》,叙述了1894~1911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包括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以及辛亥革命,记录了清王朝由觉醒而自救,自救失败直至倾覆的全过程。作者马勇为我们重新认识和思考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提供了新的思路。
《觉醒》
第一章 东亚秩序重组
从大历史观点看,中日近代以来的不愉快,均来自西方文明东来所引起的世界格局变化,源自东亚传统秩序解体。宗藩解体进入近代,东北亚问题一直成为国际问题的焦点,成为影响远东乃至世界全局的火药桶之一。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因此而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第一次动用军队也为此而来。因此怎样结束东北亚乱象,除现实政治考量外,应注意其与历史传统的关联度,因为在"前近代",这一地区并非如此。在西方势力渗透到东北亚以前,这个地区许多国家实际上是中华帝国的藩属,他们在自己的国度里享有完整行政权,但由于与中华帝国有着某种程度的藩属关系,受到中华帝国在各方面的关照与保护。此时的中华帝国对这些国家享有名义上的宗主权,因此在履行宗主国责任的长期过程中,中华帝国不能不奉行"王道政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持公道、正义,竭力维护中华帝国与周边藩属间和平及良好的互动关系。不到万不得已,中华帝国不会出手动武,更不会纵容或支持某一国家向另一国家挑衅、大打出手。中华帝国的尊严、信誉大于一切,与藩属诸国所有交往,都必须从政治上考虑。然而,当西方势力向亚洲渗透后,中华帝国在西方强势压力下逐步退却,它虽然有心继续维持帝国与周边藩邦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但实在说来已力不从心,西方势力不仅要将中华帝国的宗藩变成自己的势力范围,它们的根本目标是要将中华帝国纳入西方主导下的"世界一体化"秩序中。中华帝国在差不多一百年时间里,尊严丧失殆尽,主权、领土完整受到严重破坏,逐步沦为西方势力殖民范围。帝国素来信奉、坚守的"王道政治"不再,转而不得已信奉西方近代国家所向披靡、所向无敌的"进化论"。 进化论观念在中国由来已久。严复在解读西方这一近代思想时也曾注意它与中国古典思想的相似度,只是这一思想在中华帝国古典政治学范畴中一直不被看好,更不被提倡,因为仅仅凭借"力"的角逐去获取霸权,只是一种"霸道政治",与中华帝国一直信奉的"王道政治"根本不可同日而语,是儒家伦理不太赞赏乃至根本反对的一种政治理论。只是在西方压力下,中华帝国出于国族存续现实需要,不得已放弃王道政治,转向霸道政治,转向自身力量积聚,于是乎远东地区直至整个亚洲,失去了可以信赖的"共主",先前各藩邦在失去了中华帝国保护后只能依附于西方各强势国家,转向近代,自谋出路。从这个意义上说,东北亚乱象形成有许多复杂因素,然认真考究,与中华帝国政治原则调整有着重要的因果关系。西方国家对中华帝国施压始于18世纪90年代。随着中英贸易逆差逐步扩大,英国人开始寻找机会向中国施压,迫其开放市场,无奈当时的中国基本上还处于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市场发育不完全,无法接纳消化英国更多的工业品,于是英国人一方面寻求利用鸦片弥补贸易逆差,另一方面试图进入中国,由自己或与其他西方国家一道直接开发中国市场。
《晚清四书(共4册)(精)》叙述了十九世界末二十世纪初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包括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签订、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京,以及辛亥革命,记录了清王朝由觉醒而自救,自救失败直至倾覆的全过程。中间涉及诸多重要历史人物,如慈禧、光绪、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袁世凯、孙中山等等。这套书为我们重新认识和思考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