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仁罗布的儿童文学作品一如他得以成功的成人小说,有着鲜明的藏族文化底色,同时又具备更为细腻的呵护和体恤,照应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他以他的虔诚之心去发现生活中以及人的心灵深处那些可爱的童真,更加难得的是,从这些可读性很强的藏族儿童故事里,传递出雪域高原信仰中与生俱来的灵慧,令人怦然心动。且配以精美的插图,其文其图,让人仿佛身在其中,尽得青藏高原之天真与灵慧,大美也!
《乡村假期》为次仁罗布的作品之一。《乡村假期》讲述娇生惯养的城市少年丹平被父亲送往奶奶的老家慈松村度过假期。在乡下,经历了牧场的冒险以及与同龄人相处的生活,丹平亲近了大自然,感受到真正的快乐。
“雪域童年”丛书以西藏地区特有的生活环境为背景,以纯真的儿童视角讲述了藏族儿童在雪域高原上经历的故事,表达了藏族儿童对幸福生活及大自然的敬畏与感恩,集中展示了作者对人性的关怀、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将生命的体验直观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次仁罗布所著的《乡村假期》为丛书之一。娇生惯养的城市少年丹平被父亲送往奶奶的老家慈松村度过假期。在乡下的生活新奇而又充满挑战,经历了冒险以及与同龄人的相处,丹平亲近了美妙的大自然,也收获了真正的成长。
假期马上就要到了,丹平心里筹划着这个假期怎么过。他有很多的计划,比如:看电影、到游乐园玩、放风筝等,但他最渴望的是能够坐在电脑旁边玩游戏。如果爸爸同意他玩电脑的话,其他计划都可以放弃。丹平也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地恳求妈妈,妈妈再跟爸爸说一说,假期里玩电脑游戏也不是什么太难的事。
丹平和妈妈开完学校家长会,回到家里时已是中午。爸爸做好了菜,正等着他们。妈妈一见丹平的爸爸就说:“这次期末考试,丹平的成绩有所提高,已经排到班里的第十名了。”
爸爸听后脸上有了笑容,白白的牙齿露了出来。他对丹平说:“好孩子,你已经努力了,这让我很高兴。”
妈妈开始盛饭。
丹平听到爸爸的表扬,心里喜滋滋的。他要趁爸爸高兴,提出假期里每天玩一会儿电脑的请求。
“爸爸,你怎么奖励我呢?”丹平讨好地问。
“肯定会奖励你的,但现在先吃饭。”爸爸开始夹菜吃饭。
丹平也端起碗吃饭。
饭桌上,妈妈一直在讲上午的家长会。她老拿丹平跟其他同学对比,言下之意是说丹平确实是个很聪明的孩子,只要肯用功,一定能取得更大的进步。爸爸一直不吭声,专心地吃着饭,很快就把碗筷搁在了桌子上。丹平知道爸爸吃饭的速度特别快,每次吃饭时爸爸都不说话,倒是他和妈妈经常在饭桌上说话,饭吃得当然要慢一些。
不久,丹平吃完了饭,把碗放在桌子上,笑嘻嘻地对爸爸说:“爸爸,我吃完了。今天开始我们就放假了,我可以玩电脑了吧?”
“一个假期都要玩电脑吗?”爸爸反问道,脸上现出不悦来。
“好爸爸,我每天只玩一会儿,其他时间还要写作业呢。”丹平心想这样说的话,爸爸就没有什么理由反对他了。
爸爸没有答应,也没有反对,只是坐在那里想了一阵,最后用不容商量、的口气说:“这个假期,让丹平去我老家待一阵子。”
听到这句话,丹平懵了,去乡下不在他的计划之中,他的计划全部被打乱了。他心里一着急,眼泪就掉了下来。妈妈也对爸爸的想法感到惊讶,夹菜的筷子停在了半空中。
“过两天我要到下面去搞调研,顺路把你送到乡下老家去,让你见见爷爷奶奶,也了解一下乡下人的生活。等我结束时再把你带回来。”爸爸盯着丹平说。
“我不要去乡下,要去你自己去!”丹平边哭边起身跑进自己的房间,“砰”地把门关上了。
爸爸妈妈坐在餐桌边,对视着不说话。他们听到丹平的哭声和摔东西的声音。
妈妈放下碗筷,起身要去丹平的房间,被爸爸制止了。
“看,我们把孩子惯成什么样了?自私、霸道、任性,再这样发展下去,只会害了他。我带他到乡下去,就是要让他看看那些乡下的孩子,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生活的。”
“我知道你说的这些,但我们只有这么一个孩子啊!”妈妈说完就准备往丹平那里去。
“你坐下。”爸爸严厉地说。妈妈只好坐了下来。
“一定要让他亲身感受乡下的生活。”爸爸用不容商量的口气说。
妈妈叹着气没有再言语。
丹平的哭声一直不断,最后慢慢沉寂了下来。
P2-6
天真与灵慧
叶梅
(《民族文学》原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
几年前,藏族作家次仁罗布以他的短篇小说《放生羊》获得鲁迅文学奖。这部作品不失西藏文学先锋印迹,同时深切反映现实生活,表达苍茫的青藏高原上人的自我救赎、宽容与神性,显得那样悲凉和高贵。
其实在此之前,次仁罗布已经写出了一系列表现藏区人民生活的作品。如短篇小说《杀手》描写了一个为死去的父亲复仇的康巴汉子,在高原流浪多年,一心要杀死仇人,然而就在他接近目标之后,却发现仇人在这些年里日夜朝佛,洗心革面,俨然已经脱胎换骨。他犹豫再三,终于还是放下刀潸然而去。另一部小说《阿米日嘎》,写到因为一头种牛的引进,使得一个原本十分平静的村庄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生活变化,改变了千百年来雪原人隐秘的心理世界。纯朴的民族在时代的动荡中因所受到的冲击而产生异变,呼唤保留更多的善意与包容。
次仁罗布是勤奋的,他的创作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不断有新的突破。以《放生羊》为书名的中短篇小说集被翻译成英文,受到人们热切的关注。另一部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祭语风中》更是以独特的叙述被专家们看好,进入了2015年度全国长篇小说排行榜。次仁罗布以他沉静的文笔,以及精通藏语并深刻理解汉藏文化差异的多年积累,为读者打通了一个阅读西藏及藏族文化的通道,让远在藏区之外的人通过这些具有真实性、典型性的故事,真正了解到青藏高原的精神实质与流动的向度。
前些日,我在北京参会时与次仁罗布相见,他仍然一如往日的谦逊,且稍带腼腆地说,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将出版他的一套作品“雪域童年”,这让人多少有些惊异。后来我读到他发来的部分样张之后,又感觉虽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
近年来,成人作家关注儿童文学并写出若干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已大有人在。细想起来,次仁罗布的加盟并不奇怪。他以往的作品中既包含着藏族历史厚重的底蕴,又不时流露出如高原的天空和雪山般的纯净与天真,这恰恰体现出儿童文学内在的重要特征。从他选入这套读本的作品(包括《神奇的十三岁》《奶奶在天堂里望着我》《桑塔小活佛的故事》《乡村假期》)中,看得出他一贯写作风格的延续,也看得出他以儿童的视角进一步反映藏区生活的别样心情。
《神奇的十三岁》讲述的是一个失去父母的牧羊娃亚尔杰因为神的眷顾,而成了伟大史诗《格萨尔王》的传唱人。这个孩子孤独地在草原上躺了两天两夜,感受到冰雪风雨的神奇,逐渐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神奇的十三岁》刻画了一个藏族儿童的精神成长。《桑塔小活佛的故事》更是直接描写了一个藏族儿童如何由人成为佛的神奇经历。这在一般人读来或许认为是神话,在西藏却是家喻户晓的真实故事。它来自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信仰,有着亘古不变的强大力量。《乡村假期》与《奶奶在天堂里望着我》讲述的是城市中的藏族孩子成长的片段。跟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孩子相同的是,眼下的城市孩子离乡村生活和大自然越来越远,对于亲情也日渐陌生淡薄。次仁罗布有意将这些孩子置身于一个个特殊环境里,让他们体验到多种有益的经历,启发善良友爱的美好品性。
次仁罗布的儿童文学作品一如他得以成功的成人小说,有着鲜明的藏族文化底色,同时又具、备更为细腻的呵护和体恤,照应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他以他的虔诚之心去发现生活中以及人的心灵深处那些可爱的童真,更为要紧的是,从这些可读性很强的藏族儿童故事里,传递出雪域高原信仰中与生俱来的灵慧,令人怦然心动。且配以精美的插图,其文其图,让人仿佛身在其中,尽得青藏高原之天真与灵慧,大美也!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