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书里书外(增订本)(精)
分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作者 陈平原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名为《书里书外》(增订本),是陈平原书话、书趣文章的结集。在书中,他不谈高头讲章式的学问,而是杂谈买书、访书、读书、品书诸事,娓娓道来,亲切平实。陈平原是学者,书话写作非其本职工作,也不像黄裳、谢国桢、唐弢等前辈,有条件讲求版本;只是尽力搜寻阅读晚清小说、期刊,并将视野延伸至古今中西的相关书籍,一切都与自家研究思考有关。于此书,可见陈平原治学之境界,与读书人的本色。
作者简介
陈平原,广东潮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2008-2012年任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曾先后在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美国哈佛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从事研究或教学。
目录
杂谈书话——代序
京华买书记
小引
燕园
九城内外
琉璃厂
法源寺
书市
江南读书记
小引
芜湖
南京
苏州
上海
杭州
广州
青灯梵呗话小说
小引
我佛最是钟情之辈——《邻女语》《劫余灰》
玄妙观前盂兰会——《扫迷帚》
一卷法华难解脱——《玉佛缘》
出家容易归家难——《廿载繁华梦》
情天从古多缘业——《孽海花》
安得慧剑斩邪魔——《老残游记二集》
灭佛者,和尚也——《天上大审判》
君尊韩,何来方外之友——《剑腥录》
得观佛书心始安——《小说丛刊》《倦云忆语》
死也爱也,孰为究竟——《绛纱记》
域外旧籍觅新话
重提两部早该遗忘的小说论——读《小说法程》《小说的研究》
小说理论更新的先兆——读《小说面面观》、《论小说与小说家》和《小说修辞学》
《小说技巧》
《小说的兴起》
逛书摊
小引
之一
之二
之三
之四
之五
之六
之七
之八
之九
之十
之十一
之十二
之十三
南游书简
小引
火车·驴车·胭脂河
铁塔·矾楼·相国寺
会馆·城墙·小野花
文学史·小吃·乡下人
少林寺·中岳庙·嵩阳书院
雨中龙门·自助餐·白马寺
商战·黄河·《吉本自传》
厚被子·水风井·岳麓书院
养猪专业户·共同研究·森林节
天子山·罚款·茶壶
猛洞河·落水·王村
一线天·求签·黄龙洞
浓雾·“无产者”·尾挂车厢
台湾行
风雨故人
“书香社会”
胡适公园
南港学术
漫说文化
难得浮生半日闲——《闲情乐事》序
何必青灯古佛旁——《佛佛道道》序
兼问苍生与鬼神——《神神鬼鬼》序
未知死焉知生——《生生死死》序
后记
增订版后记
作者简介
序言
杂谈书话——代序
未考“书话”一词的真正起源,不过,说它是从“诗
话”“词话”“曲话”延伸开来的专谈书籍的文章体裁,
大概总不会错吧?按理说,书话当然应该包括《史记·太
史公自序》那样的序跋、《日知录》那样的读书札记、《
藏书纪事诗》那样记载藏书家事迹的诗文、《书林清话》
那样专讲书籍发展历史的著作;可我还是想先从中国古代
藏书家的题跋说起,因为现代书话名家多有从此起家的。
郑振铎《劫中得书记·序》云:
然一书之得,其中甘苦,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辄识
诸书衣,或录载簿册,其体例略类黄荛圃藏书题跋。
唐弢的《晦庵书话·序》中则说:
我写书话,继承了中国传统藏书家题跋一类的文体,
我是从这个基础上开始动笔的。我的书话比较接近于加在
古书后边的题跋。
周作人、黄裳、谢国桢等人虽不见此类明确的表述,
但都写过短小精妙的题跋,如《看书余记》《题跋一束》
《瓜蒂庵自藏书》等,当亦是从那条路过来的。
题跋古已有之,不过为世人所推重并发展成为专门的
著述形式,却是欧阳修作《杂题跋》二十七篇以后的事。
到了明清,辑录前人题跋或者自撰题跋专集刊行的,更是
风行一时。明代著名藏书家毛晋甚至为《东坡题跋》《山
谷题跋》等十九种题跋专集作题跋。
胡震亨在《毛子晋诸刻题跋引》中称:
书之有题辞也,防刘向较书叙录,以数言言作者著书
大意,惟简质精确为得体。后世晁公武《读书志》、陈直
斋《书录解题》稍近之。若曾子固诸书录,汪洋辨博如序
论然,既失之;其他苏、黄书传跋,寥寥韵致,言取自适
,未必尽中于书,尤去叙录远矣。今子晋语虽多隽,不为
苏、黄之佻;辨虽多详,不为曾氏之冗。大抵原本晁、陈
两家,以持论为主,而微傅之彩绩,以合于都水氏序跋之
遗。
辨别诗文家与学问家两种风格不同的题跋是必要的,
只是不该泥古不变,推某一家为正宗。陈振孙《直斋书录
解题》作为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解题目录著作,对自家所藏
每种图书的卷帙、作者,以及书籍的版本情况和学术源流
,都做了简明介绍,对后世目录学家影响极大。只是陈氏
主要是藏书家而非专门学者,对每种书的评介未免肤浅,
如李慈铭就批评其“批注寥寥,亦无所发明”。倘若专门
家来做题跋,想说的和能说的当然比这要多得多,有什么
理由只能如晁、陈寥寥几句解题语?
至于批评苏东坡、黄山谷等人题跋“袭词赋风流之一
派”(李毅《隐湖题跋·叙》),更是毫无道理。从目录
学家角度来评判诗文家的题跋,当然嫌其轻佻或“仅仅清
言冷语逞词翰之机锋已也”;可焉知诗文家不挑剔目录学
家的题跋刻板单调或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盖经学之士,
多拙于文章。”(《越缦堂读书记》)“拙于文章”不是
什么好事,不是还有一句“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吗?看
来最好的办法还是承认诗文家和学问家的题跋各有各的读
者对象,各有各的风格特征。
目录学家的题跋要求简洁、准确,能考辨有得那更好
,但主要是把书籍的版本、作者和大致内容扼要介绍就行
了,不必要做更多的引申发挥。近人张元济的《涉园序跋
集录》、潘景郑的《著砚楼书跋》,以及谢国桢的《江浙
读书记》,都可归入此类。此类著作很有用,也很有趣,
尽可作为书海夜航的向导,不过不能期望它能给你艺术的
享受。
郑振铎的《劫中得书记》《劫中得书续记》,唐弢的
《书话》《书城八记》以及阿英、黄裳的若干买书、访书
、读书札记,都已在评述书籍的同时,渗入不少世态人情
的描写,并且颇有顺带抒发情感者。不过,我以为,最能
代表现代诗文家的书话写作倾向的,莫过于周作人。以文
学家的文字功力,再加上学问家的学识修养,在挥洒自如
的谈吐中,往往有所发明,且如老吏断狱,一语中的。这
样高水平的书话,古往今来,还不多见。
目录学家就书谈书,周作人则喜欢从书里谈到书外,
或者借书里谈书外,把书话当散文、杂文写。民俗、世事
、掌故、逸闻,真的是无所不谈,当然也介绍点版本知识
。了解周作人的政治理想、生活趣味乃至文学观念,都离
不开他所写的书话,只因他喜欢随时随处借题发挥。单看
文章题目,你很难预测他想说什么;可读完文章,你又不
得不承认他没有完全抛开所评述的书。
目录学家的题跋一般全面、准确,周作人的书话则往
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作家明显带自己的眼光在书本里
寻找自己需要的东西,比如谈人情物理的、谈妇女儿童问
题的,保证优先进入周作人的视野,而讲道学的、说报应
的,很可能一翻而过,只字不提。就书籍的评判而言,可
能不大公允;可就书话本身而言,则是别有心得,自成一
家之言。
周作人的书话不只见解独到,而且文章很有韵味,表
面平实无华,却很耐读。后来主张把书话当散文写的诸家
,其文字往往朝清丽或者俏皮方向发展。这固然也是一格
,但我总觉得还是周作人苦茶般的书话耐人寻味。
之所以称为“书话”,而不是“书评”或“书论”,
除取其包含散文因素外,更取其写作时的潇洒闲适心境。
如老友神聊,夫妇闲话,尽可无拘无束,无始无终。不是
“形散神不散”之类的“作闲散科”,而是真正海阔天空
,得意忘形,只求有情有趣,不问“中心思想段落大意”
。而这最为难得,一分也假不来。不单需要个人修养,还
需要一定的文化氛围,否则很难真正放得开。
书话既是从题跋起家,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应该是其
看家本领。不能说那些洋洋洒洒全面把关的长篇书评就一
定不是好书话,可我还是比较喜欢那些只有一得之功一孔
之见的“品书录”——不管是新书话还是旧题跋。
毛晋称苏东坡、黄庭坚题跋:“凡人物书画,一经二
老题跋,非雷非霆,而千载震惊。”
叶圣陶赞唐弢《书话》:“每一篇都是十分漂亮的散
文。”
录此,与诸位爱读书话、爱作书话的友人共赏。
1987年12月
导语
之所以称为“书话”,而不是“书评”或“书论”,除取其包含散文因素外,更取其写作时的潇洒闲适心境。
书话既是从题跋起家,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应该是其看家本领。
既谈书里,又谈书外,或者借书里谈书外。
后记
这本小书的完成,全赖友人李君、黄君、夏君的鼓励
和支持。虽说也曾做过几天作家梦,胡涂乱抹了一阵,可
梦很快就破灭了。今生今世,大概也就只能做点研究,写
几篇给同行传阅的论文。忽然有一天,李君告诉我,我的
文字很不错,可以写点学术小品之类。老先生夸奖我的文
字,那可以理解,不外提携奖掖后进的好意;友朋辈没必
要客气,居然有人喜欢读我的文章,真有点受宠若惊。于
是,当浙江文艺出版社向我约稿时,二话没说就应承下来
了,尽管那时手头只有一篇现成的文章。
写作中碰到不少意料不到的困难,幸得黄君、夏君不
断打气。黄君称现今不缺高头讲章式的学术论文,缺的是
情趣盎然的小文章,这需要厚积薄发,该是学者们上阵的
时候了。夏君则劝我在两本学术专著之间应插进一批轻松
活泼的短文,以调节精神。尽管轻松的短文写起来并不轻
松,而且似乎是可遇不可求,我还是领朋友们的情,咬着
牙把这本小书写完。
明人祁承?著《澹生堂藏书约》,分“读书训”“聚书
训”“藏书训略”三部分,大概能读书者才谈得上聚书、
藏书。我则把读书人的事分成“买书”“读书”“品书”
“评书”四类,每类收一辑短文。就因为我的着眼点主要
不在藏书,而在用书。爱读书者大都爱逛书店,说是雅趣
可以,说是恶癖也可以。买的是新印古籍或一般平装书,
因而鉴别版本之类古人津津乐道的专门知识没什么好说,
倒是各种琐事逸闻还有点意思。买书当然为了读书,可我
谈的却是出外访读买不到的书;其中甘苦,一笑置之,叙
及的清末民初小说,却颇有难得一见者,也许对研究者不
无用处。“品书”与“评书”很难分,不过在我看来,“
评书”要求论述精确公道,有科学性;“品书”则不妨带
“个人偏见”,多点趣味性。当然,各类之间互相渗透,
无法截然分开;只是刚好这四辑有话想说,故略作编排,
并非想指示什么“读书步骤”。
书都快写完了,还没想出一个适当的题目。叫“×斋
书话”当然是最妥当,只是未免附庸风雅。至今无斋,何
来斋名?弄不好引起单位误解,再也不给分配住房,那可
是大大的不值得。叫“卧读集”吧,挺潇洒的,可又有欺
世盗名之嫌,明明跑了几千里路去读书,何来“卧读”的
雅趣?说实话,关于“书话”的有趣一点的题目,几乎都
给人用光了。无奈,只好请教友人黄君,没想到他老兄真
给出了个好主意:“书里书外”。对!就叫“书里书外”
。既谈书里,又谈书外,或者借书里谈书外。
我喜欢古人的题跋、今人的书话,闲来随便翻翻,不
当正经事,可受益匪浅。如今邯郸学步,不敢说开卷有益
,但还是希望能让人读得下去。作了篇《杂谈书话》的短
文代序,交代些写作琐事的也就成了“后记”。
1987年12月21日
精彩页
小引
北京这块地方,历史文物不用说了,就是景致风情,也颇有可夸口的。庙会中一人高的糖葫芦串,冬夜里热腾腾、香喷喷的涮羊肉,深秋银杏林中一地金黄的落叶,还有冰雪初化时街道两旁嫩黄的柳芽,这些都曾使我这岭南人激动不已。可说实话,真正吸引我的,还是这儿的“文化空气”。说具体点儿,那就是买书、读书、品书、评书的种种便利、种种乐趣。
当然,我说的只是一个读书人的感觉。如今“读书人”的概念已不同往昔,不再是随时准备出将入相的候补官僚。不久以前——我讲的是20世纪初——还有毕业于外国大学者赏进士,得学士学位者赐翰林之类的好事。如今则不会因为你学问大或者文章做得漂亮,就派你去当市长或省委书记。这也好,终于有了一批纯粹的读书人。北京的官多,北京真正的读书人也多。因而,想借几本好书看看,或者找几个善读书的朋友聊聊,都不是什么难事。何况,还有那各式各样需要经常光顾的书店,可做休息娱乐的场所。
我生也晚,赶不上那书肆林立的年代。当我开始读书的时候,许多人家正忙着卖书、烧书。当我开始买书的时候,书店里又只有《朝霞》《法家著作选读》之类,再加上各式各样的红皮书。真正领略逛书店的乐趣,还是这六七年的事。
每当翻读周作人、郑振铎、阿英,乃至唐弢、黄裳等人情趣盎然的买书记,或者胡适、刘半农、钱穆、谢国桢等人记叙如何获得珍本秘籍的题跋诗文时,都不觉怦然心动。相比之下,我的访书简直不值一提。宋椠元刊明清禁本不用说了,就连大路货的清代刻本也没几部。怨我运气不佳,也怨我眼界太窄,可还有个客观原因:一部朵云轩重梓的《十竹斋书画谱》,要抵我一年半的工资,叫我如何雅得起来?
清人孙庆增在其《藏书纪要》中称“最难事亦最美事最韵事最乐事”的购求书籍有六难:
知有是书而无力购求,一难也;力足以求之矣,而所好不在是,二难也;知好之而求之矣,而必欲较其值之多寡大小焉,遂致坐失于一时,不能复购于异日,三难也;不能搜之于书佣,不能求之于旧家,四难也;但知近求,不知远购,五难也;不知鉴识真伪,检点卷数,辨论字纸,贸贸购求,每多缺佚,终无善本,六难也。
对我来说,真是“六难俱备”。照孙君说法,有此“六难”,就不配当藏书家,当然也就不配言访书藏书。尽管如此,我仍深信,每一个喜欢逛书店的读书人,都有其值得诉说的酸甜苦辣。
虽说区区买书小事,无关家国兴亡;不过,北京书业的盛衰起伏、北京人买书的遭遇心境,似乎也是一种值得重视的文化现象。前者虽有孙殿起辑的《琉璃厂小志》,但详于清代而略于民国,解放后则基本付阙;后者未见专门著作,可读的零星文章不少,但也以谈解放前访书的为多。我辈读书不多,访书更有限,可既然希望读到此类文章,就不妨抛砖引玉。 (原刊《中国文化报》1988年2月7日)
P2-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7:57:41